第二节 洛房泥塑玩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8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洛房泥塑玩具
分类号: J314.7
页数: 4
页码: 398-401
摘要: 用泥巴捏塑的形象称为“泥塑”,泥塑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品。山东民间泥塑色彩鲜艳,热烈欢快,寓意吉祥,既增加了生活情趣,又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祝福。洛房泥塑是枣庄地区具有丰富民俗特色的工艺品。
关键词: 洛房 泥塑玩具

内容

用泥巴捏塑的形象称为“泥塑”,泥塑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品。山东民间泥塑色彩鲜艳,热烈欢快,寓意吉祥,既增加了生活情趣,又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祝福。洛房泥塑是枣庄地区具有丰富民俗特色的工艺品。
  一、文化信息的寄寓枣庄市薛城区常庄镇洛房村泥塑玩具已知历史最早可上溯至清末。民间流传俗语曰:“孩不闹,孩不哭,咱到洛房抱媳妇;孩不哭,孩不闹,咱到洛房买小哨。”这说明洛房泥塑以年轻漂亮女子形象和响动玩具为多,仅旧社会妇女形象就有好几种。有抱着孩子的,有拿伞的,有穿道袍的,而且刻意突出了头上“窝网”,也即旧社会已婚妇女要把头发梳拢到后脑勺,然后用一个黑色网兜罩住裹实,像一个圆疙瘩,大约就是古诗所说的“头上倭堕髻”。据传人张玉明讲,清光绪四年(1888),其曾祖父张有立由于生活困难,从老家滕县杨庄张坡村迁居洛房村,为养家糊口,开始制作泥塑玩具。现在的模具即从那时流传下来,至于是否张有立亲手制作,已经不得而知。如今,模具只剩下100多种。张有立刚开始只是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物、人物,后来,他根据民间一些寓言故事、戏曲典故又创作了“刘海撒金钱”、“钟馗捉鬼”、“送子观音”、“道姑化缘”、“孔融让梨”、“刘海献瓜”等多种类型,大大丰富了洛房泥塑品种。洛房泥塑产量与日俱增,产品质量与着色亦越来越讲究,南到江苏徐州、安徽蚌埠,北往滕州、部城、曲阜、泰安,西至江苏丰县、沛县和安徽萧县,东达峄城、台儿庄、苍山和江苏邳州,方圆两三百里以内,货郎担子里几乎都有洛房泥塑产品出售。据说,过去徐州有个泰山庙会,农历三月二十八,洛房泥塑在此会特别走俏,尤其是男娃娃成为抢手货。当地有个风俗,叫“栓小孩”,即无子夫妇要用一条绳线栓系一个泥塑男娃,以此祈求多子多福,子孙兴旺。在洛房村附近观音塑像销售较多,因为本地有拜观音习俗,“买观音”叫“请观音”,以示尊敬之意,同时,观音在民间不仅可以保佑全家平安,也具有“送子”功能。
  二、工艺制作的绝活洛房泥塑所用泥土,是洛房村西薛河中“白塘土”,其土颜色呈灰白色,土质细腻、粘度高,泥塑胎子光洁、通透、细腻,经阳晒后不破不裂。其次是“白土粉”,产品从模型中取出以后,先放在阳光下晾晒,然后再用这种白土粉涂抹,连续三次,然后再用各种颜料绘制花纹。
  制作时先将“白塘土”晒干、碾成细面,然后再用细网箩筛除杂质,接着再把细土和水搅拌成泥团,用棍棒砸实,必须砸十几遍,泥团成半干状,然后用手把泥团拍成两块泥饼贴在撒有白土粉的两个模具内,再把两个模具合并在一起用力挤压,使其中间缝隙严实,两片模具结合部周围压出余泥用自制弓弦刮掉。稍停一分钟,随后打开模具,便可看到光洁的泥塑胎子。将胎子取出后,先放在阴凉处晾半天,根据不同制品,在不同部位用秫秸制作出发声小孔。最后将胎子放在通风干燥处晾干,干后可根据不同造型涂上颜色。
  涂色后,坯子可放在特制火炉中用文火烧烤。洛房泥塑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即人物形象绝对不允许用火烧,原因是中国人皮肤是黄色的,一烧就变成了黑色,这样就不符合事实,而且中国人比较忌讳黑色皮肤,认为那是丑陋的。
  动物泥塑可以用火烧也可以不用火烧,因此,洛房泥塑有“黑货”、“白货”的分别。直接上色就是“白货”,在火中烧制则为“黑货”。无论是“白货”,还是“黑货”,都要经过最后上色。如此这般,人物才能变得栩栩如生,动物才能变得活灵活现。涂色是一项绝活,一般不外传,先头部,后五官,再上身、下身,之后再绘画,不论动物、人物皆如此。泥塑基础色彩为白色,这种基色土粉产于枣庄峄城区甘露沟。在上色时先将白土粉在大盆中用水调制成浓度适中的粉浆,白粉浆和松香交叉涂抹,即先在胎子表面涂一层松香,而后再刷粉浆,这样连续涂抹三次,要完全晾干以后才能再用毛笔涂上红、黄、绿、黑等几种颜色。黑色要用墨汁,红色、黄色、绿色则用颜料和鸡蛋黄在颜料盘中勾兑。用毛笔着色的顺序是先画眼睛,只有眼睛有神才能形象逼真,然后再画头部、再画面部、然后画身子、最后画鞋子或靴子。黑货、白货着色方法基本相同,只是黑货不需要上基色,直接着色即可。上完色后,花花绿绿的泥塑制品就呈现在眼前,让人爱不释手。
  三、品种类型的繁多洛房泥塑的类型主要有不倒翁、财神爷、关公、刘海撒金钱、天师钟馗、刘海献瓜、书童、县官、道姑、尼姑、和尚、道人、母抱子、逍遥妇、小媳妇回娘家等人物形象;还有有色雄狮、无色雄狮、猴子、斑鸠、孔雀、麻雀、小鸟、家狗、小猫、公鸡、小鸭、小鱼、贝壳等动物形象,总共近百种。最小的只有两三厘米,如花生;最大有二三十厘米,如不倒翁。不倒翁是洛房泥塑中别具一格的产品,又称“扳不倒”,其寓意是人、财、物永远不倒,这种产品只在家中、街道、庙会销售,不走街串巷。不倒翁为不同阶层人士所喜爱,尤其是官员,图个吉利,希望自己官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普通老百姓只是图个吉利,希望大富大贵。有的题材根据民间传说创作,如王老汉抱牛犊,就是根据枣庄市抱犊崮的传说创作的。传说古时候,抱犊崮高而险,王老汉发现上面有一块面积很大、适宜耕种的土地,是个世外桃源,于是就把自家耕牛牵来,试图登上山顶,结果山太陡,牛上不去,后来王老汉就把初生牛犊抱到山上,一直养大,然后用它耕地,后来传说王老汉成仙而去。有的以状元回家为题材,一个身着官服的人来到村头正在与拾柴归来的村童攀谈,大有“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之趣。有的以当地农村生活为题材,如小媳妇回娘家,一个漂亮的小媳妇,头上扎着网兜,表已经出嫁,怀里抱着一个白白胖胖的宝宝,手里还拿着雨伞,脸上洋溢着幸福甜蜜的微笑。有的以古典小说中人物为素材,如唐僧师徒、哪吒闹海等。另外,模制狮子也十分独特,其形象虽然不够高大,却栩栩如生,龇牙咧嘴,并不凶神恶煞,而是显得十分温顺善良,与鲁南百姓质朴温和的性格互为表里。狮子一般为白货,不用火烧,因为其牙齿是用芦苇片制作而成,一烧就会化成灰烬。过去,狮子为空心,走街串巷的买卖人是挑着货郎担或推着独轮车,空心的可以减少重量。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