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民间传统工艺很多,例如伏里土陶、洛房泥塑玩具、王楼年画、滕州松枝鸟、张范剪纸、庞庄草条编、张汪竹木玩具、峄城独杆轿、割绒鞋垫等,宛若一颗颗闪亮的星星,闪耀在齐鲁民间工艺的天空。这些民间传统工艺是枣庄市民俗生活的艺术反映,也是本地区经济与文化的载体。枣庄市民间传统工艺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地域文化的养分,最终成长为民间艺术的奇葩。
第一节伏里土陶艺术及其历史渊源伏里土陶造型古朴粗旷,几乎每件作品都憨态可掏,充满动感,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伏里土陶凝聚着浓重的乡村生活气息,散发着鲁南大地馥郁的泥土芳香,极具观赏价值。
一、从土到陶:劳动智慧的结晶
历代以烧制土陶而闻名的伏里村,位于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西南不远处。村子附近有伏山,山上有伏羲庙。伏山又称“龟山”,相传为远古时期伏羲据龟纹演化八卦之处,庙址内至今还保存着帝王世系图碑刻。此处濒临薛河支流西集河,陶土资源丰富,自古以来,村中居民就以烧制陶器和“耍货”为业。
伏里村北新河村东有一种粉黄色的油胶泥,可塑性比较强,稍微用水后还会出现一种细腻的油光,这种泥含铁量比较高,适宜制作小型仿古器物;西集镇东庄村东北大沟里有一种粉黄色的土,用它做出的土陶作品颜色鲜黄艳丽,十分好看,特别适宜制作室内摆件;马庄村后黑胶粟土,细腻无杂质、无劣性,适合做坯,为制作茶具之理想材料;西山亭和伏里村西南南黑风口有一种红粟土,土性稳,立性强,做出的器件保坯好,适合制作大件器物;东集村东、神山后、毛山村南有一种红粟土,但这种土为卧立,不干净,需经淘洗方能使用,此土经烧制后,作品落色呈红色,是制作小件器物等室内摆件的理想材料;小伏河两岸、郞邬、中陈郝一带有一种特殊陶土,是没有完全粉化成红土的软石核,陶坯装窑以前,用此研磨成水浆,然后用毛笔蘸浆在土陶作品上绘画,作品烧成后颜色保持不变,因此,当地人称之为“小彩陶”。土陶制作有一定的工艺流程,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器具在土场采取黑立土或红粘土晒干,备足一窑后运回备用。第二道程序是和泥,先用适量的水把泥浸透,一般为前天晚上浸泡,次日早晨用木锨翻动,再用脚踩,使其充分融合,然后搬进屋里码垛。一段时间后,取出足够一天的用量再继续用脚踩,直到非常柔软为止,一般三遍即可。第三阶段为具体的制作,制作不同的器具要根据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干湿度,陶坯胎下轮或出模后,要根据不同天气进行反复晾晒,大约四五成干时,即可开始规矩成型。规矩成型有两种方式:一是刮,即用一个月牙形扁木片,刮擦陶坯内部,直到刮出制作者满意的程度为止;二是拍,多用于制作大型器物,大型陶器要先拉出底半截,晾晒到三四成干的时候,再做上半截,然后再把上下两截结合在一起,为了使上下两截结合得更好,工匠往往要用拍和锤里外对应小心拍打,锤面要十分平整,拍为沟槽形。成型的陶坯七八成干的时候,要把它们转移到干燥的环境中继续干燥,以备人窑烧制。有的陶器在三四成干时还要上釉,所谓的釉是一种矿物质原料,盆以白釉料、红釉料为主,缸、罐以两种釉兼用为主。等同一窑陶坯干燥后,就可以装窑烧制了,一般在下午两三点开始装窑,之后开始烧火。烧陶关键是火候,从点火到灭火,要慢慢来,经验技术非常重要。通常在装完窑之后,工匠们先在炉条上铺满陶片,在陶片上铺柴,后来枣庄地区发现了煤,因此有时在柴上铺实煤,在窑门口留一处不铺陶片的地方点火。从点火到封火,一般小窑8个小时,大窑24个小时,春秋季略短,冬天略长。烧窑用柴火以豆秸、山草为主,当地有一句俗语“打官司还是秀才,烧火还是豆秸”,意为豆秸烧火很好用,可以充分燃烧,烧完后灰烬为白色粉末状,不会粘在陶器表面。烧窑过程更多依靠经验,主要是对温度的把握。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根据火的颜色即可判断窑内温度,由他来控制添柴与否。烧好后封火,等窑内温度回降后即可开窑取陶。如果是烧头一窑,装完窑后,作坊主还要摆上供品来礼敬窑神太上老君,同时还要鸣放鞭炮,在黄裱纸上写上名号,往窑前方所挂的大辟邪内上香,磕头祭拜之后才开始点火。
二、节庆土陶:辟邪纳福的载体
伏里土陶产品分祭祀、赏玩、生活用品三大类,其中祭祀类产品属于节庆土陶,伏里村流传着“年前年货,春秋耍货”的俗语,意为年前旺销伏里土陶中的祭祀品,春秋两季热卖耍货制品。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一个节日,过年前人们要求神拜佛,伏里人针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精神需要,在春节前大量烧制与节日庆典有关的土陶。春节前后大量的小窑屋都会开工,趁着有利时机赶紧大赚一把,本村外村商贩云集,约有三四百口人从事这一行业,产品远销至180里地开外,风靡山东、江苏、河南、安徽这四省交界的十几个县。
祭祀类的节庆土陶主要有烧香用的圆鼎、方鼎、香筒、菩萨像、大辟邪、香炉、香案、香牌、狮子、香筒和土堞。其中,菩萨像是节庆祭祀土陶中十分受欢迎的作品,为挂件,面部表情静穆高远、宁静专一,给人一种脱离尘世后的超脱和放松,尤其是头部装饰着半掩半盖的白纱,给人一种神秘莫测和无限崇高的感觉。
大辟邪是挂在客厅进门迎面墙壁上的装饰土陶,人们认为它具有祛除毒气和瘟疫、规避邪气的功能,因此在过年的时候买一个挂在家中以图吉利。大辟邪一般是由狮子的头像泥塑而成。据伏里人传说,洪荒时代,土陶创始人宁因为发明了陶而得罪了土神,于是被告到了天神那里,玉皇大帝就派怪神“啊呜”来吃掉宁,结果“啊呜”被宁驯养的狮子赶走了,从此以后,狮子就成了伏里人的保护神。香炉和香案是在祭祀时用来插放燃烧香的器具。最古老的香炉是圆式的,三足,与鼎十分接近。香案是创新形制,由南北朝演变而来,两边有翅,四足,两面分别有装饰的汉字,一面是繁体字的“三义和”,一面是繁体字的“福寿”,“三义和”采用了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其中隐含着人们渴望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弱者能够相互帮助的心理,这种心理也是枣庄地区注重“义气”风俗的反映。“福寿”则体现了世俗社会中一般人对美好生活的善良愿望,不仅要有福气,而且要求这种福气能够享之久远。
香筒是专门用来盛放燃香的器皿,呈圆柱形或八棱形,在制作时讲究花纹装饰,往往以莲花、菊花、鱼、鹌鸫为主,寓意为“连(莲)年有余(鱼)”、“安(鹌)居(菊)乐业”。香筒上常题有“瓶有菊花纹,内盛一炉香;但得随人志,百事大吉昌”、“五行生父子,八卦定君臣;位列上中下,才分天地人”等一些字样。后来,许多书法家、画家因其做工细致而用之为笔筒。
香牌也称“香挂”,挂于门的两侧,用来盛放点燃的香。装饰图案和花纹多放在一面,有兽狮和鱼衔草两种,上部有针锥切划的镂眼,用于穿绳悬挂。
狮子是祭祀时用来驮烛的,形式多样,民国时期制模专家刘玉贵借鉴铸铜工艺、民间狮子舞中的狮子皮以及石刻艺术设计了一对大站狮模具。模具烧制出后,他高兴得像欣赏自己的孩子一样,一边用这幅模具制作,一边自我欣赏,结果一不小心把手上搓掉的泥蛋子丢到了刚模制出来的狮鼻上,这一失误反而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他发现有两个泥疙瘩的狮鼻更具神韵,更加生动有趣。于是他重新改造模具,专门把鼻子改成两个疙瘩,大站狮虽然看起来血盆大口,但给人的感觉威而不凶,乍看是狮细看不像,是虎、是猫、是豹、是狼、是狗,再看还是狮,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因此,有人说,大站狮体现着炉火纯青的民间艺术造型夸张的创作手法□大站狮的造型确实十分独特,花纹很美,鼻子尤为特别。根据传说,有人感觉鼻子不应该是泥挖瘡,如果去掉,换成鼻孔,也许会更佳,于是拿起锯条把泥疙瘩锯掉,用钻钻出两个小洞,结果令人大失所望,感觉就像有人为断臂的维纳斯续上手臂一样令人难以接受。
土堞是大年三十那天摆放贡品的器皿,圆盘形,直径约10厘米,底部装饰人形、朱雀等图案。古人认为土能生金,土堞能交通天地人三界,是万物生长之根本,故用来祭祀天地。
三、耍货土陶:精神追求的升华耍货土陶指伏里土陶中的赏玩类作品,“耍货”本是一个通用词,是各地群众对民间玩具的俗称,如北京“绒布唐”、无锡“惠山泥人”等。“耍”意思是玩耍,“耍货”即专供玩耍之货物(玩具)。顾名思义,这类土陶主要以赏玩为目的,功利观念比较淡薄,主要作品有孩儿枕、陶鬵、陶狮、陶虎、陶羊、蟾蜍、响动玩具等。
孩儿枕是一个土陶枕头,造型是一个儿童侧卧状,一般是男孩为多,儿童面部表情稚嫩可爱,微笑中带着纯真无邪,伏里村从唐代的大足年间就已经有伏羲庙。据传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为伏羲庙会,伏羲庙过去有求子的习俗,人们在此求子后往往会在庙会上顺便买一个孩儿枕作为求子后的信物,以此祈求早生贵子,有的人生子以后还会再来庙会还愿。故此,孩儿枕在当地变得十分流行。实际上,孩儿枕已经变成了人们希望子孙兴旺的象征,是人们渴望繁衍后代的心理物化。
陶鬵本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炊煮器,后世的陶鬵制作一般并不是拿回家去取水或煮食,而是把它们作为一种艺术品放在橱窗里欣赏甚至膜拜,已经完全被看做是一种艺术品,是沟通古人今人心灵的媒介,是发思古之幽情的精神蟾蜍为耍货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品种多,产量大,造型保持了浓郁而鲜明的汉代风韵,蕴含的文化信息甚为丰富。伏里村出土的汉画像石,在表现日月同辉画面中,月轮之中往往附有阴精蟾蜍。另外,在西集出土的以西王母为题材的画像石中,蟾蜍与玉兔形影不离,共同为西王母捣制长生不死的仙药。当地传说认为蟾蜍即王母娘娘所点化的嫦娥,因偷吃不死药被王母打人月宫。由于蟾蜍形象丑陋,身上长满疥疙瘩,蟾酥又具有毒性,被民间列为五毒之一,当地人认为蟾蜍具有避邪驱毒功能,供奉此物可以增添福祉、保养健康。故此当地人往往用它来作为儿童尤其是男孩的玩具,相当于护身符之类的物件,希望它能保佑儿童无病无灾、长命百岁,实际上是人们渴望传宗接代、人丁兴旺的心理映射。另外还有一种蟾蜍造型为三足,称“金蟾”,传说此物能口吐金钱,广招财源,当地流传着“得大蟾,必大富”的说法,因而从事经营业的人最为信奉,往往将其供奉在柜台以图吉利。伏里土陶在塑造蟾蜍时,往往突出地表现其布满全身的疙瘩,两条腿被刻意设计成疙瘩状,两只眼睛也是疙瘩,比背上的疙瘩还要夸张,甚至整个蟾蜍放置在地上,其形体就是一坨泥疙瘩。这些大大小小的疙瘩,用陶器术语来说就是乳钉,乍看起来再简单不过,但仔细想来又非这样处理不可。伏里土陶在无意之中体现了大巧若拙的特性,其土陶作品往往在貌似朴拙的外形下透露出难以言表的巧妙。
至于陶猪、陶羊、陶狗、陶鸡、陶鱼、莲蓬、小鸟等玩具,从汉代到魏晋的墓葬中时常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从宋元时期的枣庄中陈郝古瓷黄褐釉狗、白釉卧牛、白釉龟、青釉羊、酱釉狮等玩具中可以看到赏玩类玩具发展的轨迹,这些玩具后来大部分都变成了响动玩具,模子在扣合前团一两个泥丸放人其中,烧好后一摇就会有响声。有的在玩具身上钻出一些小洞,用嘴一吹就会发出悦耳的声音,过去在走乡串户的货郎担子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踪迹。
四、生活土陶:幸福美满的器具生活土陶指伏里土陶中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汉纹罐、八角松枝盆、盍盆、灯台、酒鬼、钱闷子、缸、盆、罐以及建筑用陶。
汉纹罐主要作用是贮藏菜种,第一是避鼠害,第二是对菜种有很好的养护作用。汉纹罐酷似长江流域东周及汉代风行的印纹硬陶,花纹有叶状纹、乳钉纹、回纹、旋纹等,用红胶泥烧制,一派内敛粗拙的古风。这种罐子模具多而且产量大,一般都是两鼻,鼻中有眼,可以用绳子系着悬挂起来,防止潮湿,菜种不易发霉,同时还可以防止老鼠盗食,除此以外,汉纹罐也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八角松枝盆是古代妇女的梳妆用品,里面用水泡上榆树皮、松树枝,然后用梳子蘸着梳头,长期使用可以使头发乌黑发亮。
盍盆主要用来盛放糕点糖果等一些零食,家中来客人可以招待客人,盍盆配有一个大盖,盖上装饰有各种各样的图案,既具有防鼠的实用功能,也具有观赏价值,而且这种盆盖上盖以后可以防止空气的流通,能够较长时间保持存放食品的鲜美味道。
灯台,顾名思义是放置灯的台具。过去用的是植物油灯,用灯台可以把灯的位置放得高一点,这样光线就会覆盖更大的范围。灯台由古代的豆演变而来,分为三层,呈宝塔状,上层放灯,底层开洞放置与火有关的工具,中间一层用于手持,边沿往往装饰有附加锥纹或者狗牙花纹。
酒鬼是一种烫酒器,又称“扑满”,一般是用拉长了嘴的蟾蜍代替,因为蟾蜍形状丑陋,故称“酒鬼”。
钱闷子相当于今天的储钱罐,是人们用来积攒零钱的工具,造型一般为动物,如蟾蜍、狮子、猪、牛、羊等。
缸、盆、罐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器具,根据不同的生活用途,它们的规格也大小不一,一般分为大、中、小三类,往往成套生产,因此有歇后语曰:“卖陶罐的一套一套的。”过去的土陶生产有大窑屋、小窑屋之分,大窑屋主要生产体积大的缸、盆、罐。缸可以用来盛放秋天收获的粮食,用塑料纸蒙盖,可以使粮食长期保持新鲜,还可以防鼠、防虫害,有的人也把它作为水缸使用。盆的用途也很广泛,盛饭、盛水、盛食物、洗衣服等。罐可以盛放新鲜鸡蛋、黄豆,还可以用来腌制咸菜,由于陶器制品透气性好,用它腌制的咸菜味道纯正,人口清香,口感脆嫩,辣中有甜,咸里透酸。
建筑用陶也是伏里生活土陶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过去盖楼修房都会用到,楼脊、屋脊、屋山都会用土陶来装饰,而且往往用一些表示祥瑞的动物作为造型,如麒麟,当然也有普通的造型,如哈巴狗,这些动物有的张着血盆大口,好像要随时吞噬什么东西,其中不无辟邪的成分。据说民国年间伏里村有一个叫甘家松的富户,他擅长烧制建筑用陶,他家曾经盖过两座楼,第一座楼的建筑用陶是他和请来的工匠一起研究烧制的,盖第二座时就完全依靠自己制作。除了盖屋、盖楼的建筑用陶外,还有烟筒、火道也用土陶烧制而或,甚至有的下水道排水管也有用土陶的。五、耍货传人:历史脉搏的持续伏里村附近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就有陶器出土。后来,由于青铜器盛行,制陶业衰落。迨至汉代,土陶又重新兴盛起来。西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社会上风行厚葬习俗,殉葬品除了奇珍外,还随葬有大量的陶猪、陶羊、陶仓等土陶制品。这一厚葬习俗促进了制陶业发展。明清时期,制陶工艺臻于鼎盛,一大批土陶艺人把这一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由于年代久远,又无文字记录,众多的土陶制作者都湮没不闻,清末民国时期,一些人的名字才得以流传。此时伏里村制陶业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擅长制作“耍货”的匠人,如刘玉贵、张太昌、甘家生、于志海、于志江、家争嫂、甘志恩等,他们都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注意借鉴绘画、舞蹈、剪纸、雕刻等其他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使土陶艺术越来越成熟。
刘玉贵,乳名鸿雁,人称“土陶刘三”,生于1872年,伏里村北二十里地横岭人,传说他的祖辈是逃荒而来。清时,刘家人丁旺盛,已经发展为大户。后来,枣庄中兴煤矿发生火灾,刘家青壮年20多人死于非命,风水先生扬言U由于刘家修直了一段小伏河河岸导致的,刘姓为避灾纷纷逃往外村,只有刘玉贵因酷爱土陶,不愿离开。他两耳失聪,被称为“刘聋子”,即使在1936年伏里大旱,他仍旧坚持留在本地,矢志不渝地制造土陶。刘玉贵是一位奇才,在制模上具有极高的天分,制造的模具在全村是一流的,据说他一生制作模具无数,用他的模具制造出来的土陶“耍货”在集市上卖得最快。
家争嫂是一位女工匠,丈夫甘家争。她擅长用模具制作八角松枝盆,盆底饰以大朵菊花,盆沿八角饰以乳钉纹。她制作的八角松枝盆深受欢迎,供不应求。家争嫂德艺双馨,她虽然掌握着制作此盆的技艺,但并不据为己有,每当有人前来讨教制作方法时,她总是热情传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甘家生是一位著名耍货工匠,工艺水平仅次于刘玉贵,生于1901年,除种地外,就是做陶。他也和刘玉贵一样制作模具,虽然数量不多,但十分精致。春节之前的一段时间,他主要依靠模具制造祭祀土陶,如香炉之类。尽管他制作的土陶产品比别人的要贵出许多,但依然供不应求。春节之后至麦收之前,主要用模具制作耍货,如蟾蜍、鸟哨、八角松枝盆、人物玩具等。外地人来贩卖土陶,甘家生产品不够卖,他们宁愿住下来等,也不愿意凑合着买别人的二三流产品。甘家生不仅技艺高超,而且乐于助人,具有很强的协作能力,能与周围人合作融洽,且对小字辈能不厌其烦地教授。民国年间,伏里土陶曾呈现出兴旺景象,当时有大窑屋(生产瓦罐、盆等生活器具的作坊,使用转轮手拉坯生产方式)24口,春节前后会临时增加大量小窑屋(小作坊,主要生产土陶工艺制品,多为模制,也有个别手工制作),本村外村商贩云集,约有三四百口人从事这一行业,产品远销至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十几个县。大窑屋一年有两个旺季,即“年黄盆,麦黄罐”(“黄”指年前和麦收前后两个旺销时节);小窑屋销售旺季则为年前旺销伏里土陶中的祭祀品,春秋两季热卖耍货制品。当地俗语曰:“兆庄的闺女嫁伏里,如舅(旧)卖黄盆”(还是做老生意之意,兆庄是邻近一个以制陶罐出名的村子),“二十七八,破盆罐碴”(到了年根儿,残品、次品也剩不下)。
第二节洛房泥塑玩具用泥巴捏塑的形象称为“泥塑”,泥塑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品。山东民间泥塑色彩鲜艳,热烈欢快,寓意吉祥,既增加了生活情趣,又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祝福。洛房泥塑是枣庄地区具有丰富民俗特色的工艺品。
一、文化信息的寄寓枣庄市薛城区常庄镇洛房村泥塑玩具已知历史最早可上溯至清末。民间流传俗语曰:“孩不闹,孩不哭,咱到洛房抱媳妇;孩不哭,孩不闹,咱到洛房买小哨。”这说明洛房泥塑以年轻漂亮女子形象和响动玩具为多,仅旧社会妇女形象就有好几种。有抱着孩子的,有拿伞的,有穿道袍的,而且刻意突出了头上“窝网”,也即旧社会已婚妇女要把头发梳拢到后脑勺,然后用一个黑色网兜罩住裹实,像一个圆疙瘩,大约就是古诗所说的“头上倭堕髻”。据传人张玉明讲,清光绪四年(1888),其曾祖父张有立由于生活困难,从老家滕县杨庄张坡村迁居洛房村,为养家糊口,开始制作泥塑玩具。现在的模具即从那时流传下来,至于是否张有立亲手制作,已经不得而知。如今,模具只剩下100多种。张有立刚开始只是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物、人物,后来,他根据民间一些寓言故事、戏曲典故又创作了“刘海撒金钱”、“钟馗捉鬼”、“送子观音”、“道姑化缘”、“孔融让梨”、“刘海献瓜”等多种类型,大大丰富了洛房泥塑品种。洛房泥塑产量与日俱增,产品质量与着色亦越来越讲究,南到江苏徐州、安徽蚌埠,北往滕州、部城、曲阜、泰安,西至江苏丰县、沛县和安徽萧县,东达峄城、台儿庄、苍山和江苏邳州,方圆两三百里以内,货郎担子里几乎都有洛房泥塑产品出售。据说,过去徐州有个泰山庙会,农历三月二十八,洛房泥塑在此会特别走俏,尤其是男娃娃成为抢手货。当地有个风俗,叫“栓小孩”,即无子夫妇要用一条绳线栓系一个泥塑男娃,以此祈求多子多福,子孙兴旺。在洛房村附近观音塑像销售较多,因为本地有拜观音习俗,“买观音”叫“请观音”,以示尊敬之意,同时,观音在民间不仅可以保佑全家平安,也具有“送子”功能。
二、工艺制作的绝活洛房泥塑所用泥土,是洛房村西薛河中“白塘土”,其土颜色呈灰白色,土质细腻、粘度高,泥塑胎子光洁、通透、细腻,经阳晒后不破不裂。其次是“白土粉”,产品从模型中取出以后,先放在阳光下晾晒,然后再用这种白土粉涂抹,连续三次,然后再用各种颜料绘制花纹。
制作时先将“白塘土”晒干、碾成细面,然后再用细网箩筛除杂质,接着再把细土和水搅拌成泥团,用棍棒砸实,必须砸十几遍,泥团成半干状,然后用手把泥团拍成两块泥饼贴在撒有白土粉的两个模具内,再把两个模具合并在一起用力挤压,使其中间缝隙严实,两片模具结合部周围压出余泥用自制弓弦刮掉。稍停一分钟,随后打开模具,便可看到光洁的泥塑胎子。将胎子取出后,先放在阴凉处晾半天,根据不同制品,在不同部位用秫秸制作出发声小孔。最后将胎子放在通风干燥处晾干,干后可根据不同造型涂上颜色。
涂色后,坯子可放在特制火炉中用文火烧烤。洛房泥塑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即人物形象绝对不允许用火烧,原因是中国人皮肤是黄色的,一烧就变成了黑色,这样就不符合事实,而且中国人比较忌讳黑色皮肤,认为那是丑陋的。
洛房泥娃娃动物泥塑可以用火烧也可以不用火烧,因此,洛房泥塑有“黑货”、“白货”的分别。直接上色就是“白货”,在火中烧制则为“黑货”。无论是“白货”,还是“黑货”,都要经过最后上色。如此这般,人物才能变得栩栩如生,动物才能变得活灵活现。涂色是一项绝活,一般不外传,先头部,后五官,再上身、下身,之后再绘画,不论动物、人物皆如此。泥塑基础色彩为白色,这种基色土粉产于枣庄峄城区甘露沟。在上色时先将白土粉在大盆中用水调制成浓度适中的粉浆,白粉浆和松香交叉涂抹,即先在胎子表面涂一层松香,而后再刷粉浆,这样连续涂抹三次,要完全晾干以后才能再用毛笔涂上红、黄、绿、黑等几种颜色。黑色要用墨汁,红色、黄色、绿色则用颜料和鸡蛋黄在颜料盘中勾兑。用毛笔着色的顺序是先画眼睛,只有眼睛有神才能形象逼真,然后再画头部、再画面部、然后画身子、最后画鞋子或靴子。黑货、白货着色方法基本相同,只是黑货不需要上基色,直接着色即可。上完色后,花花绿绿的泥塑制品就呈现在眼前,让人爱不释手。
三、品种类型的繁多洛房泥塑的类型主要有不倒翁、财神爷、关公、刘海撒金钱、天师钟馗、刘海献瓜、书童、县官、道姑、尼姑、和尚、道人、母抱子、逍遥妇、小媳妇回娘家等人物形象;还有有色雄狮、无色雄狮、猴子、斑鸠、孔雀、麻雀、小鸟、家狗、小猫、公鸡、小鸭、小鱼、贝壳等动物形象,总共近百种。最小的只有两三厘米,如花生;最大有二三十厘米,如不倒翁。不倒翁是洛房泥塑中别具一格的产品,又称“扳不倒”,其寓意是人、财、物永远不倒,这种产品只在家中、街道、庙会销售,不走街串巷。不倒翁为不同阶层人士所喜爱,尤其是官员,图个吉利,希望自己官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普通老百姓只是图个吉利,希望大富大贵。有的题材根据民间传说创作,如王老汉抱牛犊,就是根据枣庄市抱犊崮的传说创作的。传说古时候,抱犊崮高而险,王老汉发现上面有一块面积很大、适宜耕种的土地,是个世外桃源,于是就把自家耕牛牵来,试图登上山顶,结果山太陡,牛上不去,后来王老汉就把初生牛犊抱到山上,一直养大,然后用它耕地,后来传说王老汉成仙而去。有的以状元回家为题材,一个身着官服的人来到村头正在与拾柴归来的村童攀谈,大有“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之趣。有的以当地农村生活为题材,如小媳妇回娘家,一个漂亮的小媳妇,头上扎着网兜,表已经出嫁,怀里抱着一个白白胖胖的宝宝,手里还拿着雨伞,脸上洋溢着幸福甜蜜的微笑。有的以古典小说中人物为素材,如唐僧师徒、哪吒闹海等。另外,模制狮子也十分独特,其形象虽然不够高大,却栩栩如生,龇牙咧嘴,并不凶神恶煞,而是显得十分温顺善良,与鲁南百姓质朴温和的性格互为表里。狮子一般为白货,不用火烧,因为其牙齿是用芦苇片制作而成,一烧就会化成灰烬。过去,狮子为空心,走街串巷的买卖人是挑着货郎担或推着独轮车,空心的可以减少重量。
第三节王楼年画®一、独特唯一的历史王楼,位于滕州市西外环路东侧,原属城郊乡,现属荆河街道办事处,位于滕州火车站西货站右侧,人口600余人,王姓约占三分之二。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曾经是木版年画生产制作专业村,有“滕县木版年画之乡”的美称。
明代,滕县城里“瑞祥仁”、“瑞祥和”、“瑞福新”三家杂货店,每年中秋节后都从外地聘请艺人刻版印制年画,腊月开始零售、批发。20世纪20年代,一位叫王永朋的村民,在王楼兴办了第一个木版年画作坊。王永朋生于1886年,16岁时到滕县城里“瑞祥仁”画店当学徒,“瑞祥仁”画店以经营年画、五色纸等为主,年画大都从潍县杨家埠贩运而来。后来画店从潍县请来年画艺人,在滕县就地印制年画。其中有一位姓马的艺人,他看到王永朋聪慧勤奋,忠厚诚实,就悉心教他绘画、刻版、印刷。“瑞祥仁”画店倒闭后,王永朋便与马师傅一同来到王楼开办年画作坊,字号“永和”。
“永和”年画作坊从1920年至1937年,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已形成很大规模,先后又兴开起三家作坊,全村几十户人家几乎家家都从事年画的刻印与经销,最旺时年产量达到十几万份,年画作品远销江苏丰县、沛县,安徽萧县、砀山,山东临沂、苍山、郯城、费县、邻城、兖州等地,成为滕县的年画产地中心。每到腊月之时,客商云集王楼,有的甚至要等上四五天才能拿到货品。
1937年日寇侵占滕县后,王楼年画基本停产。抗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年画时产时停。
二、兼容创新的内容滕县的木版年画风格来源于潍县杨家埠,但滕县人善于兼容,富于创新,又深受本地出土众多的汉画像石石刻艺术影响,如潍县的《状元及第》门神是状元骑马,滕县《状元及第》门神却是乘龙,左右上方有女子站立云头,可能是取乘龙快婿之意。其中《火神》年画,人物形象生动、饱满,画面灵动、充实,彩色鲜艳、浓重。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演义小说等为主要内容。大约有20多个品种,仅门神就有十几种,最常见的有《关公大刀》、《秦琼敬德》,关公、尉迟敬德、秦琼都是民间信仰中能够驱邪、辟邪的神,寓意明显;《三星高照》,象征吉祥幸福、健康长寿和富裕,“三星”意为福星、禄星、寿星;《五世同堂》象征多子多福;《状元及第》,象征功名厚禄;《麒麟送子》贺人早生贵子,常用来装饰新房或贴于年轻夫妇房门之上;《五子登科》取材五代后周时期窦禹钧教导儿子刻苦学习,五个儿子先后登科及第的典故,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获取功名的愿望;《刘海戏金蟾》,出自道教,寓意财源兴旺,幸福美满;《武松打虎》取材水浒故事,反映了人们崇拜英雄、渴望侠道的心理;《包公》反映了人民群众渴望清官主持公道的心理;《八仙过海》寓意依靠自己的能力创造奇迹;传说灶神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至除夕上天陈报人家善恶,《灶君》 规劝人们要为善,勿作恶。
三、制作有序的工艺王楼的木版年画一般为五色至七色套色印刷,其版用棠梨木刻制。棠梨木木质细腻、坚硬,颜色金黄,滕州境内有着丰富的资源。作为木版年画的印制,关键在于绘画刻版,王楼村最早的刻版艺人当数王永朋、王永祥兄弟二人,还有王建良,传授其子王永恩、王永镇刻版。张福全上过私塾,有美术功底,精于绘画刻版,他和弟弟也跟父亲干过刻版印刷,一幅八仙图,刻画线条精细,人物比例合理,构图栩栩如生。王永朋的作坊在王楼村规模最大,他的徒弟最多,如城西十里岗的郭开瑞学成后回村开办“宝和祥”年画作坊;朱里村的鲁开山、东郭镇陶庄的黄景坤等,都是在王楼学成回村单干的。
木版彩色套印年画有绘稿、刻版、印刷、装裱4道工序。
初稿完成后经修改落墨定稿勾线,之后,须制作一张彩色样稿,再根据彩色样稿描出四五张分色稿,供雕刻之用。画稿内容确定后,请画师创作。画稿须线条准确,设色不要太繁。为便于印刷,色块不宜太大。刻版之前,要先将木板弄平。首先在板面上先加点水,使其潮湿以后再用刮刀,或用砂纸打光磨净。先刻墨线版,把墨线样稿用糨糊反贴其上,待糨糊干透后,涂上一层香油。为保证木版在大量刷印后有所磨损时仍能够继续印制而不失原作效果,要求刻版艺人在雕刻时凸出的线条要有一定深度,为的是耐磨损、不走形。将刻好的主版印出版样,按画稿的颜色分版,一色为一版,制作一幅完整的年画通常需要四至六块版,套色版必须与主版吻合。
印刷有裁纸、调色、对版、刷印、装裱等几个工序。将纸裁成印年画需要的相应尺寸;按画面要求,调制出印刷年画所需要的颜色。印套色版时,依三点定面原理按照线版的位置,用手摸版,对好线版。要达到不偏不歪,非常准确。固定好画版,再用刷子在版上刷色,刷匀后,将纸抻平敷于版上,用搪子擦压,白纸即着色成画,最后装裱。
第四节其他民间工艺枣庄市民间工艺品种繁多,各具特色,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外,还有滕县民间印染、张范剪纸、薛城麦秸手编、市中割绒鞋垫等等。
一、滕县印染:土布粗服的记忆印染流行于滕县民间,就是农民把家里自织的土布(棉白布)拿到染坊里加工。一般是先染后印,先染成一种颜色作为底色,然后再在上面印制各种图案。据说《墨子》一书中就有对染布的详细记载,说明滕县印染历史比较悠久,清代中后期,滕县出现了大量的染布作坊,姜屯镇王楼村王家的染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些技术纯熟的人纷纷走出滕县到全国各地去开染布坊,如平邑县的 “义聚成染坊”就是滕县人开的。
染布的过程是这样的:收到棉白布后,先把它放进酸性的水中浸泡去浆,泡好后再放进兑放过染料的大锅中煮1个小时左右,然后再放进大水缸漂洗,至少漂3遍,称为“头缸”、“二缸”、“三缸”,目的是把杂质去净,在煮染的过程中为了使其均勻染色,还要用木撬不断在锅中翻动,直到满意为止。漂好后捞出放在竹竿或木棒架子上晾晒,晾晒好以后就可以印制图案了。图案很丰富,一般都是动物、植物,无非是花鸟虫鱼、梅兰竹菊之类的东西,更有组合图案,都表现了一定的意义,蕴含着美好的愿望,如凤戏牡丹、龙凤呈祥、百鸟朝凤、喜鹊登梅、鹤鹿同春、五福献寿、八仙献宝、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等。
过去染坊中用的是土靛,是一种深蓝色的染料,既可以买到,也可以自制。自制又称为“打靛”,就是从寥蓝中提取。民国时期,滕县几乎每一个村庄都有染坊,染坊印制的花布多用来制作被面、褥面、门帘、服装等。
二、张范剪纸:民间美术的执著枣庄市薛城区张范乡的剪纸历史已经有100多年,老艺人张胡氏生于1904年,她年轻时心灵手巧,后来丈夫早逝,孤儿寡母难以为继,于是就摸索着学习剪纸。她常把自己剪制的各种纸花拿到周围的集镇上去卖,结果大受欢迎,后来一些卖花人慕名而来,成品供不应求。张胡氏生活十分清苦,常年手不离剪,剪不离手,日夜辛劳,身体严重透支,一只眼睛慢慢地失明了。不过,她终于依靠自己的一双手养活了一家人,而且还购置了二亩半地。张范乡小香城村老艺人宁文生6岁时随母亲投奔到安徽蚌埠的姐姐家,16岁时因为生活困难加人了安徽蚌埠的一个戏班,学习化妆、剪纸、绘画,学成以后,他就返回了家乡以剪纸为生。在这两位老艺人的带动下,张范乡周围的村庄如大香城、小香城、甘霖、黑石岭、西夹埠、化庄等村涌现出一大批剪纸能手。
张范剪纸规格大小不同,主要以小型为主,最大的也不会超过六尺宣纸的规格,最小的只有蜜蜂大小,内容包括花鸟虫鱼、十二生肖、民间故事,例如斗鸡图、双猫图、花团锦簇图、田间休息图、刘海戏金蟾图、铁拐李图、八骏图、金猴献寿图、牛郎织女图、武松打虎图、小猫扑蝶图、连年有余图、马上封侯图等。
张范剪纸的操作工艺是:先将一整张纸,按照不同的需要剪制成大小不等的纸片,然后再按照剪制内容叠成四折或六折不等,接着就可以开始下剪了。张范剪纸有个特点,很少绘制图案,依靠腹稿剪制,故此每次剪纸成品都不一样。因为剪纸艺人的作品都是一次性的,具有不可重复性,所以好的作品弥足珍贵。
张范剪纸以剪刀为主,在无法插入剪刀的细小部位用美工刀修饰,美工刀有圆形、半圆形、三尖形。剪纸材料主要有红夹花纸和红色宣纸,由于宣纸价格较高,一般不用。
张范剪纸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潇洒有神,动感十足,于朴拙中透出不俗,在细微处显示功力;花草形象细腻而不繁杂,繁杂而不混乱,枝节清晰,动静可辨;动物形象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独出心裁,于嬉闹中见可爱,在宁静处有深思。总之,张范剪纸百看不厌。
三、庞庄草条编:变废为宝的副业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庞庄村位于枣庄最南端,历史上就有用麦秸杆编织的传统,庞庄麦秸手编品种繁多,有二三十种,其中既有生活用品如馍馍囤子、锅盖子、煎饼筐子等,也有酒厂、酱油厂用品大缸盖等。庞庄麦秸手编属于天然绿色环保产品,透气性、保湿性好,造型精美,既具实用性,又有观赏性。
草编材料有麦秸、高粱杆,在种植小麦时就要选择优良品种、优良土壤,在生长过程中要精心培护,用心浇灌,这样小麦秸秆才有可能长得挺直、壮实、亮丽。收割时必须用镰刀,细心操作,尽量不要伤害秸秆,保持完整性,捆成小把,直径大约为10厘米,去掉麦粒,然后通风透光。高粱杆的取用过程与麦秸秆差不多。高粱秆主要是取用秆皮(又称“蔑片”),先把高粱秆浸入水中,一定时间后捞出一劈两半,晾干后备用。使用之前还要继续放在清水中浸泡1个小时左右,捞出后用辘轳来回轧几遍,接着再浸泡三四个小时,捞出后用刮刀刮去内瓤,剩下的高粱秆皮分成细条,作为草编过程的穿线。麦秸编制前也要用清水浸泡,取出后稍微晒一下,但不能晒透晒干,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以便保持编制过程中的韧度。
之后就是编制过程,把麦秸秆取出一束,有手指粗细,要盘3圈,拧成绳索状,蔑片成十字形固定,然后用麦秸秆束从十字中间编起,逐步向外扩散,每隔3厘米左右就用撬刀把篾片扎到麦秸秆上,直到编成需要的圆形底盘为止。然后把篾片竖起来编帮。编制一件麦秸秆成品一般需要3个小时左右,熟练掌握这项技术要三四年工夫。
新中国成立之前,农民生活水平低,许多人依靠草条编来维持生计,往往一家老小齐上阵,小孩初学阶段编筐底、筐盖,编帮的高难度技术活由成年人完成。庞庄草条编市场销售十分火爆,区域遍布方圆几百里,南到安徽、江苏,北到兖州,东到临沂,西到江苏沛县。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李楼的篓子,黎旭的席,庞庄的囤子上满集。”囤子是庞庄草条编之一,据说庞庄的麦秸草条编“草囤子”封闭性十分好,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气死猫”,意思是把猫放进去,猫怎么也出不来,直到气死为止。
四、割绒鞋垫:承载愿望的名片割绒鞋垫流行于鲁南、苏北一带,枣庄地区尤其是峄城区一带颇为常见。割绒鞋垫的用料有讲究,要用旧棉布做底托,新棉布容易夹针,不好用。取来旧棉布洗净晾干,制作时用面粉和水做糨糊,铺一层旧棉布就刷一层糨糊,直到铺到自己满意的厚度为止。刷抹糨糊时要注意均匀,不能留有面疙瘩,否则晾干后就会很硬,不但不平整,而且影响将来穿针引线。底托做好后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干备用。过去有烙煎饼的鏊子,一些人也会在鏊子上制作底托,一边刷糨糊,一边铺旧棉布,一边在鏊子底下烧火,就像烙煎饼一样。水分蒸发完了,底托也就做好了。底托大小根据要做的鞋垫大小来定。
第二步剪鞋样,在底托上根据实际鞋的大小剪出鞋垫的大小,一般剪出的鞋样比实际的样品要大出1~2码,以防纳制过程缩小。另外,即使大出一些也可以裁掉,如果小了,就无法补救了。用白布做表层,方便绣图案或字迹,要特别注意面平边圆;内割层用两块颜色差别比较大的布料,这样有利于将来割绒时看得清楚,外割层用麻袋片或尼龙网。
第三步是纳制,根据不同的图案的色彩要求,购买相应颜色的细绒线,即纯棉线,使用棉线的股数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定,一般为8股左右。图案可根据不同的对象来确定,如未过门的姑娘为未来的夫婿制作,一般有红双喜、龙凤呈祥、腾龙舞凤、鸳鸯戏水、鱼戏莲叶、蝶恋花等,以喜庆热烈为主;其他的如为亲戚、父兄等制作,花鸟虫鱼、十二生肖、福禄寿喜、松鹤延年等皆可,只要寓意吉祥就可以,以庄重大方为主。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针线的密度和松紧度,不同的人经验不同,缝制的效果截然不同,俗语说:“好样天下走,扒样扒不到手。”意为好手艺是偷学不来的。过去的人经常会通过一双鞋垫来判断一个姑娘的精巧程度。纳制过程中,如果感觉太厚,就先用针锥穿透,然后再用穿线的针从针锥眼穿过去,手指上还可以套一个顶针,随时把针顶过去,针从一面透过,然后再从另一面穿过来,这称为“对针绣法”。纳制一双鞋垫大约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用时的不同往往决定于熟练程度。
第四步就是割绒。这一步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关键一步。如果割歪了,绒面就会高低不平,影响美观,也影响舒适度。割绒一般要用锋利的刀,如刮胡刀的刀片。割开绒线以后,就可以得到两只完全对称的同色异向的鞋垫。这种鞋垫具有美观大方、淳朴自然、经济实用、环保低碳、透气吸汗、除臭解乏、减震耐磨的特点,备受人们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