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瓷窑遗址分布与形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7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瓷窑遗址分布与形成
分类号: K878.5
页数: 6
页码: 363-368
摘要: 在枣庄老城区北部和西部共分布十几处古窑址,其中烧制青瓷的窑址6处,烧制白瓷或白釉黑花窑址5处,烧制黑瓷窑址5处。这些遗址分别代表了枣庄瓷器烧造业的不同历史阶段。在成片被沧桑岁月尘封掩埋的遗址中,以中陈郝窑址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地下堆积最厚。中陈郝是中国北方典型瓷器之乡,烧制年代始于北朝早期,下迄明清,延续了1600多年,在最兴旺时期,整个手工业作坊区曾林立上百座窑炉。
关键词: 瓷窑遗址 分布 形成

内容

中陈郝是一处具有鲁南建筑特色的古村落,东距枣庄老城区只有10公里。走进村庄,可以看见古老的庙宇和苍郁的松柏,蟠龙河穿村而过,石拱桥见证了历史沧桑。窑址废墟上坐落着错落有致的石砌民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不少住宅院墙居然用窑棒和匣钵垒砌。村子周围田野里,不同釉色和装饰的古瓷残片随处可见。眼前一切,仿佛向探访者叙说这里曾经辉煌的瓷器烧造历史。
  一、瓷窑遗址分布
  新中国建立以来,枣庄境内屡次出土古瓷器,既有青瓷,又有白釉黑花和白釉瓷。据清光绪《峄县志•山川》记载:“元时钓台居民业陶者甚多,作冶什器贾数千里,获利尤厚。”古人往往将瓷器称作陶,如果县志所载信息可靠,枣庄地区烧制瓷器的历史可上溯至元代,不但颇具规模,而且产品十分畅销。根据这条线索,当地文物部门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终于获得期待已久的成果。
  考古调查资料显示,在枣庄老城区北部和西部共分布十几处古窑址,其中烧制青瓷的窑址6处,烧制白瓷或白釉黑花窑址5处,烧制黑瓷窑址5处。这些遗址分别代表了枣庄瓷器烧造业的不同历史阶段。®在成片被沧桑岁月尘封掩埋的遗址中,以中陈郝窑址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地下堆积最厚。中陈郝是中国北方典型瓷器之乡,烧制年代始于北朝早期,下迄明清,延续了1600多年,在最兴旺时期,整个手工业作坊区曾林立上百座窑炉。
  中陈郝窑址面积相当可观,整个遗址可分为青瓷区、白瓷区和黑瓷区。青瓷区主要分布在村北和村西,沿蟠龙河北上,同相邻的张岭村青瓷窑址相连。河岸和附近庄稼地里散布大量青釉瓷片和窑具,有的地段瓷片堆积厚度达2米以上。从器形可以看出,大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和文具。另外还有大量三足支钉,有的粘结在碗盘等器皿内腹或底部,这种窑具是早期烧制工艺中常见的多层叠装支垫。
  青瓷区烧制历史漫长,从北朝延续到北宋时期。地层堆积共有6层,第一层为耕土,第二层为北宋时期,第三层属于唐代,延续到五代时期。第四、第五层分别是唐代初期和隋代,第六层为北齐时期。®每层都出土了完整瓷器和数量可观的瓷片、窑具。在北宋堆积层发现3座窑工墓葬和白瓷、青瓷。在唐代堆积层发掘到窑炉和3个灰坑,出土大量可以复原的青瓷和三足支钉、支柱、垫圈、垫板等窑具。唐代堆积物下面,分布一座隋代窑炉和用于陈腐瓷土的料池。发掘区最下层,出土了具有北朝特色的青瓷器、窑具和高鼻深目胡人头像。
  白瓷区面积最大,从村中一直绵延到村南田野中,包括村西南和村西部分地段。地表随处散落许多瓷片和窑具。这一带以烧制白瓷为主,由于时代不同,也烧制白釉黑花、绿点彩、酱釉、绿釉等品色瓷器。考古M查时曾先后征集到完整瓷器近百件,器物有匣鉢、碗、罐、盘、灯盏、坛、缸、玩具等。其中以白釉器最多,其次是白釉黑花瓷,还有少量白釉红花、绿点彩、褐点彩等。瓷片集中分布在四个地点:村南打麦场一带散布大量白釉、白釉黑花瓷片和匣钵、支钉、支垫、支柱等窑具,还有少量瓷片施有黑釉、酱釉、浅黄釉。第二地点在村西南百米外田野中,村民耕作时经常有完整白釉瓷器和白釉黑花瓷器出土。水渠坡崖表层下便是瓷片堆积,其中一组黑釉碗,四碗层层叠摞,相互粘连,碗内底心一圈和圈足无釉,这是金代最流行的砂圈叠烧工艺。第三地点在村西,瓷片有白釉、白釉黑花,还有部分施以黄釉、酱釉和青釉。第四地点集中在蟠龙河西岸村中,除了常见的白釉、白釉黑花瓷片外,还有白釉红花装饰。
  1987年,考古工作人员在村南小学校东面发掘到元代作坊一处,房址墙基利用废弃窖棒和石块垒砌,地面下铺垫12厘米厚瓷片。房址内出土白瓷碗、白瓷盘等器物。作坊附近发现元代料池一座,池底和池壁使用大量窑棒、垫板铺砌,池内底部残存一层瓷土。料池中出土了大量完整白釉、白釉黑花瓷器和窗具。还发掘1座金代窑炉,火膛内出土大量窑具和可以复原的瓷器。器形种类多样,釉色有白釉、白地黑花、浅白护胎釉、青釉、黑釉、蟹青釉等。
  黑瓷区主要分布在村东,道路两侧田野里可见到散布的黑瓷片,断断续续延伸到邻近的齐村,而齐村也有明清时期瓷窑址分布。
  当年在青瓷区进行的考古调查,发掘面积仅200平方米,相对于庞大遗址而言仅显露出冰山一角。
  考古发现的北齐窑具和瓷器,不是最早的地层堆积。枣庄境内屡次出土青瓷器,无论造型风格、装饰特点还是釉色,都同中陈郝窑烧制的瓷器一致。峄城区徐楼村曾出土一件四系青釉罐,与中陈郝窑同类器物毫无二致。罐中存放一枚东魏兽钮铜官印,白文篆书“虎牙将军之印”。近年陆续在中陈郝窑址出土多件北朝早期瓷器,其中一件青瓷虎子(溺器或盟洗器),造型为虎形,前腿挺立,后腿屈蹲,昂首张口,十分生动。经专家鉴定,时代属于北魏。这件青瓷虎子距今至少有1600年,结合窑址出土的其他北朝早期瓷器分析,中陈郝窑应是中国北方地区时代最早的古瓷窑址。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大自然是慷慨的赐予者,蕴藏各种资源供人们开发。处于山东省最南部的枣庄市,是座具有悠久历史的资源型城市,境内既有低山丘陵,又有山前剥蚀平原,河流众多,水热资源充足。枣庄地区的土壤共包含80多个土种,已探明的矿藏有36种,包括煤炭、铁、铜、金、银、稀土、萤石、石膏、天青石、石灰岩、白云石、石英、长石、瓷石、滑石、细陶土、高岭土、膨润土、铝矾土、焦宝石、耐火粘土等。制作瓷器最重要的原料是高岭土和瓷石,以上所列资源,有余种非金属矿物可用来烧制陶瓷或充当配料。还有一些矿物是配制釉料、烧制匣钵、建造窑炉的主要原料。
  枣庄盛产瓷土,见于清光绪《峄县志•山川考》记载:“岭阜盘结多煤炭,多白垩、青垩,坚黏不让西国产。”《峄县志•物产略》又载:“一为土之属,赤殖黑坟不一状,而钓台山土尤有名。至齐村、许池诸岭,所产青垩、白垩,质坚性黏,作什器尤良。”所谓“白垩”、“青垩”,就是烧制瓷器的重要原料高岭土。所谓“赤殖黑坟”,指瓷土色泽,瓷土含有某些杂质,往往呈粉红或赤色;瓷土含炭质较高,颜色便呈乌黑。这都属于正常现象,对烧成后的瓷器没有不良影响。
  枣庄高岭土分布广泛,产出层位多,有沉积型瓷土和硬质瓷土两大类。优质瓷土颗粒较细,分选性好,具有较高的粘结力和可塑性。从色泽区分,枣庄瓷土包含了青、紫、黑、白多种土色,其中白土含铁量较低,可选作釉土(又称作“药土”)。钓鱼台西麓分布的白垩土,是古时烧制白瓷重要釉料来源。中陈郝窑址出土的白瓷,有的胎质纯净,有的表面施有护胎釉,就是选用了这种优质白土。高岭土分布有自然规律,沉积型高岭土和铝土泥岩大都与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以及第三系煤系地层有关。从蕴藏状态看,可分为煤层内高岭石夹矸和煤层间高岭土矿床类型,另外还有发育风化的软质粘土或木节土矿床。如果煤层发生自燃,会产生烧变后形成的天然瓷土熟料。中陈郝附近分布有甘霖、黄贝、朱子埠等煤矿,其中黄贝煤井紧邻村西,稍远的枣庄煤矿相距不过10公里,这些煤炭大都分布于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中陈郝周围瓷土资源十分丰富,为延续1600多年的制瓷业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原料。
  除了高岭土原料,烧制瓷器还需要充足的燃料。中陈郝烧造瓷器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木柴为燃料,后期烧窑以煤炭为燃料。窑址北部是连绵不断的低山丘陵,古时山上林木葱茏,为烧制瓷器提供了充足燃料。北宋以后,采用煤炭烧窑。枣庄煤炭资源极为丰富,素有“煤城”之称,煤炭品质优良。古时煤炭和瓷器是枣庄两大特色产品,曾远销大江南北。这里有些地段煤层距地表很浅,过去曾进行过露天开采。以盛产瓷器闻名的中陈郝,村庄下面就蕴藏着煤炭,旧时村东曾挖掘大坑开采耐火黏土,在距地表十几米深处便显露浅薄煤层。
  制作瓷器离不开水,中陈郝水资源丰富,蟠龙河迤逦穿村而过。村庄附近是鲁南名泉许由泉,溪流纵横,蜿蜒汇人蟠龙河。清光绪《峄县志•泉源》记载:“许由泉,在县西北四十里,中陈郝集东一里许,有泉二三窦,水亦清澈。”古时中陈郝窑厂建有10座桥梁,由于溪流交络回环,有“曲曲十八弯”之说。
  人们常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形容一个地方丰饶的物产和出类拔萃人物,中陈郝虽然只是中国北方一个寻常村落,但完全可以用这八个字概括。中陈郝的窑工们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天工开物,巧夺造化,一代又一代在这片充满灵气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雄浑壮观的水土火交响曲。
  三、民间瓷器烧制的历史传统瓷器是在高度成熟的制陶工艺基础上发明的。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掌握了精湛的制陶技术,至迟在商代,已烧制出原始瓷器。瓷器和陶器的制作工艺以及烧制技术有许多相通之处,古代陶工一旦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粘土的区另IJ,在烧窑时只要适当提高窑室内温度,便顺理成章地发明了瓷器。
  大汶口文化时期,枣庄地区制陶业已普遍采用陶轮拉坯成型,窑炉扩大了窑室,缩小了火口,还增加火道支道和窖箅箅孔数量,使热力分布更加均匀。在山亭区西集镇发掘的建新遗址,曾发现两座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窑®。窑炉平面呈椭圆形,由火门、窑室、烟道等组成,窑顶呈穹隆状。在遗址还发掘到少量白陶,系采用高岭土为原料。枣庄地区分布的龙山文化遗址数量更多,在制陶方面已应用快轮拉坯技术,选用经过淘洗沉淀的河泥为原料。烧制的器物胎骨紧密,表面经过磨光处理,烧成温度已达到10001。由于采用封窑烟熏渗碳方法,器物漆黑发亮,光滑精美。在晒米城和二疏城遗址发现的蛋壳陶,反映了当时精湛的制陶工艺和烧造技术。
  枣庄是中国北方发现原始瓷器较.多的地区之一,商周遗址和墓葬时有出土,尤其滕州市前掌大村出土最多。这里是商周时期薛国贵族墓地,连续多年考古发掘已取得丰硕成果。®前掌大原始瓷器属于实用型盛器或储藏器,主要器物有豆、尊、罐等,胎体呈灰白色,通常装饰三角纹、环线纹、拍印网格纹或贴塑横向S纹。瓷器表面施釉,大都呈豆绿色或灰绿色。胎质烧结坚硬,胎釉结合紧密,吸水性较弱,敲击时发出金石之声。另外,在遗址和墓葬还发现了不少印纹硬陶。研究者认为,前掌大原始瓷器装饰与南方风格不同,应是当地烧制,它是在用瓷土做原料烧制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基础上,精心烧造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始瓷器。
  枣庄汉墓群分布密集,在不少墓葬的随葬器物中发现了釉陶。台儿庄区左王坊东汉墓中曾出土陶鹅、陶鸭等明器,分别施有绿釉、黄釉,不但造型生动,而且釉色光亮鲜艳。考古发掘的滕州市染山西汉郁郎侯刘骄墓,随葬品中有7件瓷器,器形有瓿、瓶、罐、壶等,均为青瓷,火候较高,硬度较大。有的瓷器仅在腹部以上装饰凸弦纹,有的除了器腹上部有凸弦纹外,还在口沿和颈部刻画水波纹,器腹以下露胎处显示多条轮制时产生的胎纹。这些瓷器施釉方法与此后中陈郝北朝时期产品相同,都是器内施满釉,器外腹部以下露胎无釉;弦纹也是中陈郝早期瓷器常见装饰。显然,墓中随葬的瓷器应是当地烧制。
  以上情况表明,枣庄一带具有十分悠久的烧制陶瓷历史,在陶土选择、陶器制作、器物造型和装饰、窑炉构建、窑室温度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早在商代窑工便认识了瓷土性能,掌握了施釉方法,提高了烧窑温度,烧制出当地最早的青瓷。到了西汉时期,瓷器烧制和造型技术进一步提高,在施釉时已经采用荡釉和浸釉相结合技法。枣庄陶瓷工匠们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和烧制水平,到了北朝早期,终于在中陈郝出现了北方地区年代最早并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瓷器制作和烧造作坊。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