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陈郝窑址位于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堆积丰富,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枣庄市文物部门在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随后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进行了重点发掘。调查报告和发掘成果相继发表后,随即引起国内外文物考古界注目,中陈郝窑址由此获得“中国江北第一民窑”美誉。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节瓷窑遗址分布与形成中陈郝是一处具有鲁南建筑特色的古村落,东距枣庄老城区只有10公里。走进村庄,可以看见古老的庙宇和苍郁的松柏,蟠龙河穿村而过,石拱桥见证了历史沧桑。窑址废墟上坐落着错落有致的石砌民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不少住宅院墙居然用窑棒和匣钵垒砌。村子周围田野里,不同釉色和装饰的古瓷残片随处可见。眼前一切,仿佛向探访者叙说这里曾经辉煌的瓷器烧造历史。
一、瓷窑遗址分布新中国建立以来,枣庄境内屡次出土古瓷器,既有青瓷,又有白釉黑花和白釉瓷。据清光绪《峄县志•山川》记载:“元时钓台居民业陶者甚多,作冶什器贾数千里,获利尤厚。”古人往往将瓷器称作陶,如果县志所载信息可靠,枣庄地区烧制瓷器的历史可上溯至元代,不但颇具规模,而且产品十分畅销。根据这条线索,当地文物部门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终于获得期待已久的成果。
考古调查资料显示,在枣庄老城区北部和西部共分布十几处古窑址,其中烧制青瓷的窑址6处,烧制白瓷或白釉黑花窑址5处,烧制黑瓷窑址5处。这些遗址分别代表了枣庄瓷器烧造业的不同历史阶段。®在成片被沧桑岁月尘封掩埋的遗址中,以中陈郝窑址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地下堆积最厚。中陈郝是中国北方典型瓷器之乡,烧制年代始于北朝早期,下迄明清,延续了1600多年,在最兴旺时期,整个手工业作坊区曾林立上百座窑炉。
中陈郝窑址面积相当可观,整个遗址可分为青瓷区、白瓷区和黑瓷区。青瓷区主要分布在村北和村西,沿蟠龙河北上,同相邻的张岭村青瓷窑址相连。河岸和附近庄稼地里散布大量青釉瓷片和窑具,有的地段瓷片堆积厚度达2米以上。从器形可以看出,大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和文具。另外还有大量三足支钉,有的粘结在碗盘等器皿内腹或底部,这种窑具是早期烧制工艺中常见的多层叠装支垫。
青瓷区烧制历史漫长,从北朝延续到北宋时期。地层堆积共有6层,第一层为耕土,第二层为北宋时期,第三层属于唐代,延续到五代时期。第四、第五层分别是唐代初期和隋代,第六层为北齐时期。®每层都出土了完整瓷器和数量可观的瓷片、窑具。在北宋堆积层发现3座窑工墓葬和白瓷、青瓷。在唐代堆积层发掘到窑炉和3个灰坑,出土大量可以复原的青瓷和三足支钉、支柱、垫圈、垫板等窑具。唐代堆积物下面,分布一座隋代窑炉和用于陈腐瓷土的料池。发掘区最下层,出土了具有北朝特色的青瓷器、窑具和高鼻深目胡人头像。
白瓷区面积最大,从村中一直绵延到村南田野中,包括村西南和村西部分地段。地表随处散落许多瓷片和窑具。这一带以烧制白瓷为主,由于时代不同,也烧制白釉黑花、绿点彩、酱釉、绿釉等品色瓷器。考古M查时曾先后征集到完整瓷器近百件,器物有匣鉢、碗、罐、盘、灯盏、坛、缸、玩具等。其中以白釉器最多,其次是白釉黑花瓷,还有少量白釉红花、绿点彩、褐点彩等。瓷片集中分布在四个地点:村南打麦场一带散布大量白釉、白釉黑花瓷片和匣钵、支钉、支垫、支柱等窑具,还有少量瓷片施有黑釉、酱釉、浅黄釉。第二地点在村西南百米外田野中,村民耕作时经常有完整白釉瓷器和白釉黑花瓷器出土。水渠坡崖表层下便是瓷片堆积,其中一组黑釉碗,四碗层层叠摞,相互粘连,碗内底心一圈和圈足无釉,这是金代最流行的砂圈叠烧工艺。第三地点在村西,瓷片有白釉、白釉黑花,还有部分施以黄釉、酱釉和青釉。第四地点集中在蟠龙河西岸村中,除了常见的白釉、白釉黑花瓷片外,还有白釉红花装饰。
1987年,考古工作人员在村南小学校东面发掘到元代作坊一处,房址墙基利用废弃窖棒和石块垒砌,地面下铺垫12厘米厚瓷片。房址内出土白瓷碗、白瓷盘等器物。作坊附近发现元代料池一座,池底和池壁使用大量窑棒、垫板铺砌,池内底部残存一层瓷土。料池中出土了大量完整白釉、白釉黑花瓷器和窗具。还发掘1座金代窑炉,火膛内出土大量窑具和可以复原的瓷器。器形种类多样,釉色有白釉、白地黑花、浅白护胎釉、青釉、黑釉、蟹青釉等。
黑瓷区主要分布在村东,道路两侧田野里可见到散布的黑瓷片,断断续续延伸到邻近的齐村,而齐村也有明清时期瓷窑址分布。
当年在青瓷区进行的考古调查,发掘面积仅200平方米,相对于庞大遗址而言仅显露出冰山一角。
考古发现的北齐窑具和瓷器,不是最早的地层堆积。枣庄境内屡次出土青瓷器,无论造型风格、装饰特点还是釉色,都同中陈郝窑烧制的瓷器一致。峄城区徐楼村曾出土一件四系青釉罐,与中陈郝窑同类器物毫无二致。罐中存放一枚东魏兽钮铜官印,白文篆书“虎牙将军之印”。近年陆续在中陈郝窑址出土多件北朝早期瓷器,其中一件青瓷虎子(溺器或盟洗器),造型为虎形,前腿挺立,后腿屈蹲,昂首张口,十分生动。经专家鉴定,时代属于北魏。这件青瓷虎子距今至少有1600年,结合窑址出土的其他北朝早期瓷器分析,中陈郝窑应是中国北方地区时代最早的古瓷窑址。
北魏青資;虎子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自然是慷慨的赐予者,蕴藏各种资源供人们开发。处于山东省最南部的枣庄市,是座具有悠久历史的资源型城市,境内既有低山丘陵,又有山前剥蚀平原,河流众多,水热资源充足。枣庄地区的土壤共包含80多个土种,已探明的矿藏有36种,包括煤炭、铁、铜、金、银、稀土、萤石、石膏、天青石、石灰岩、白云石、石英、长石、瓷石、滑石、细陶土、高岭土、膨润土、铝矾土、焦宝石、耐火粘土等。制作瓷器最重要的原料是高岭土和瓷石,以上所列资源,有余种非金属矿物可用来烧制陶瓷或充当配料。还有一些矿物是配制釉料、烧制匣钵、建造窑炉的主要原料。
枣庄盛产瓷土,见于清光绪《峄县志•山川考》记载:“岭阜盘结多煤炭,多白垩、青垩,坚黏不让西国产。”《峄县志•物产略》又载:“一为土之属,赤殖黑坟不一状,而钓台山土尤有名。至齐村、许池诸岭,所产青垩、白垩,质坚性黏,作什器尤良。”所谓“白垩”、“青垩”,就是烧制瓷器的重要原料高岭土。所谓 “赤殖黑坟”,指瓷土色泽,瓷土含有某些杂质,往往呈粉红或赤色;瓷土含炭质较高,颜色便呈乌黑。这都属于正常现象,对烧成后的瓷器没有不良影响。
枣庄高岭土分布广泛,产出层位多,有沉积型瓷土和硬质瓷土两大类。优质瓷土颗粒较细,分选性好,具有较高的粘结力和可塑性。从色泽区分,枣庄瓷土包含了青、紫、黑、白多种土色,其中白土含铁量较低,可选作釉土(又称作“药土”)。钓鱼台西麓分布的白垩土,是古时烧制白瓷重要釉料来源。中陈郝窑址出土的白瓷,有的胎质纯净,有的表面施有护胎釉,就是选用了这种优质白土。高岭土分布有自然规律,沉积型高岭土和铝土泥岩大都与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以及第三系煤系地层有关。从蕴藏状态看,可分为煤层内高岭石夹矸和煤层间高岭土矿床类型,另外还有发育风化的软质粘土或木节土矿床。如果煤层发生自燃,会产生烧变后形成的天然瓷土熟料。中陈郝附近分布有甘霖、黄贝、朱子埠等煤矿,其中黄贝煤井紧邻村西,稍远的枣庄煤矿相距不过10公里,这些煤炭大都分布于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中陈郝周围瓷土资源十分丰富,为延续1600多年的制瓷业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原料。
除了高岭土原料,烧制瓷器还需要充足的燃料。中陈郝烧造瓷器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木柴为燃料,后期烧窑以煤炭为燃料。窑址北部是连绵不断的低山丘陵,古时山上林木葱茏,为烧制瓷器提供了充足燃料。北宋以后,采用煤炭烧窑。枣庄煤炭资源极为丰富,素有“煤城”之称,煤炭品质优良。古时煤炭和瓷器是枣庄两大特色产品,曾远销大江南北。这里有些地段煤层距地表很浅,过去曾进行过露天开采。以盛产瓷器闻名的中陈郝,村庄下面就蕴藏着煤炭,旧时村东曾挖掘大坑开采耐火黏土,在距地表十几米深处便显露浅薄煤层。
制作瓷器离不开水,中陈郝水资源丰富,蟠龙河迤逦穿村而过。村庄附近是鲁南名泉许由泉,溪流纵横,蜿蜒汇人蟠龙河。清光绪《峄县志•泉源》记载:“许由泉,在县西北四十里,中陈郝集东一里许,有泉二三窦,水亦清澈。”古时中陈郝窑厂建有10座桥梁,由于溪流交络回环,有“曲曲十八弯”之说。
人们常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形容一个地方丰饶的物产和出类拔萃人物,中陈郝虽然只是中国北方一个寻常村落,但完全可以用这八个字概括。中陈郝的窑工们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天工开物,巧夺造化,一代又一代在这片充满灵气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雄浑壮观的水土火交响曲。
三、民间瓷器烧制的历史传统瓷器是在高度成熟的制陶工艺基础上发明的。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掌握了精湛的制陶技术,至迟在商代,已烧制出原始瓷器。瓷器和陶器的制作工艺以及烧制技术有许多相通之处,古代陶工一旦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粘土的区另IJ,在烧窑时只要适当提高窑室内温度,便顺理成章地发明了瓷器。
大汶口文化时期,枣庄地区制陶业已普遍采用陶轮拉坯成型,窑炉扩大了窑室,缩小了火口,还增加火道支道和窖箅箅孔数量,使热力分布更加均匀。在山亭区西集镇发掘的建新遗址,曾发现两座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窑。窑炉平面呈椭圆形,由火门、窑室、烟道等组成,窑顶呈穹隆状。在遗址还发掘到少量白陶,系采用高岭土为原料。枣庄地区分布的龙山文化遗址数量更多,在制陶方面已应用快轮拉坯技术,选用经过淘洗沉淀的河泥为原料。烧制的器物胎骨紧密,表面经过磨光处理,烧成温度已达到10001。由于采用封窑烟熏渗碳方法,器物漆黑发亮,光滑精美。在晒米城和二疏城遗址发现的蛋壳陶,反映了当时精湛的制陶工艺和烧造技术。
枣庄是中国北方发现原始瓷器较.多的地区之一,商周遗址和墓葬时有出土,尤其滕州市前掌大村出土最多。这里是商周时期薛国贵族墓地,连续多年考古发掘已取得丰硕成果。前掌大原始瓷器属于实用型盛器或储藏器,主要器物有豆、尊、罐等,胎体呈灰白色,通常装饰三角纹、环线纹、拍印网格纹或贴塑横向S纹。瓷器表面施釉,大都呈豆绿色或灰绿色。胎质烧结坚硬,胎釉结合紧密,吸水性较弱,敲击时发出金石之声。另外,在遗址和墓葬还发现了不少印纹硬陶。研究者认为,前掌大原始瓷器装饰与南方风格不同,应是当地烧制,它是在用瓷土做原料烧制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基础上,精心烧造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始瓷器。
枣庄汉墓群分布密集,在不少墓葬的随葬器物中发现了釉陶。台儿庄区左王坊东汉墓中曾出土陶鹅、陶鸭等明器,分别施有绿釉、黄釉,不但造型生动,而且釉色光亮鲜艳。考古发掘的滕州市染山西汉郁郎侯刘骄墓,随葬品中有7件瓷器,器形有瓿、瓶、罐、壶等,均为青瓷,火候较高,硬度较大。有的瓷器仅在腹部以上装饰凸弦纹,有的除了器腹上部有凸弦纹外,还在口沿和颈部刻画水波纹,器腹以下露胎处显示多条轮制时产生的胎纹。这些瓷器施釉方法与此后中陈郝北朝时期产品相同,都是器内施满釉,器外腹部以下露胎无釉;弦纹也是中陈郝早期瓷器常见装饰。显然,墓中随葬的瓷器应是当地烧制。
以上情况表明,枣庄一带具有十分悠久的烧制陶瓷历史,在陶土选择、陶器制作、器物造型和装饰、窑炉构建、窑室温度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早在商代窑工便认识了瓷土性能,掌握了施釉方法,提高了烧窑温度,烧制出当地最早的青瓷。到了西汉时期,瓷器烧制和造型技术进一步提高,在施釉时已经采用荡釉和浸釉相结合技法。枣庄陶瓷工匠们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和烧制水平,到了北朝早期,终于在中陈郝出现了北方地区年代最早并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瓷器制作和烧造作坊。
第二节中国最早以煤炭为燃料的瓷窑煤炭是人类重要的能源资源,中国是煤炭储量最丰富国家之一。在古代文献中,又将煤炭称作“石涅”、“石炭”、“石薪”。早在汉代,中国人便已利用煤炭充当燃料,在河南省巩义市发掘的西汉炼铁遗址,曾发现不少人工制成的煤饼。用煤炭烧制瓷器,是我国古代燃料应用和烧窑技术的又一创新,不但提高了窑炉内温度,延长了保温时间,还使窑炉体积变大,明显提高了瓷器产量和质量。有证据显示,中陈郝窑是中国最早以煤炭为燃料的瓷窑之一。
一、传统瓷窑烧制的技术无论烧制陶器还是瓷器,都需要窑炉,坯胎经过一定高温焙烧后才能升华为成品。龙山文化时期已出现较先进的竖穴窑,窑室位于火膛上方或斜上方,烧窑时火焰由火膛经火道、火眼进人窑室,烟气由窑顶烟孔排出。商周时期窑室直径和火膛容积相应增大,火膛处于窑床正下方,有效提高了窑室内温度,原始瓷器烧成温度已高达1100℃~1200℃。滕州前掌大出土的原始瓷器表明,当时窑炉结构和烧窑技术都有了显著提高,为以后半倒焰式馒头窑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古代瓷窑炉体形制,南方与北方不同。江南流行隧道式窑炉,大都建在坡地,由窑头、窑床和窑尾构成,长达数十米,因状如长龙,故称为“龙窑”。北方窑炉是相沿已久的圆窖,俗称“馒头窑”。这种窑炉最显著特点是,火膛和窑室合成一个馒头形空间,点火后火焰由火膛喷向窑顶,由于顶部没有出口,火焰再倒向窑床,热流汇聚于整个窑室内,在高温作用下将坯体烧制为成品。烟气则从后墙底部吸火孔进人烟道,从竖立的烟囱排出窑外。
在中陈郝发掘的隋代窖炉,属于北方最常见的馒头窑的早期形制。窑炉由火道、窑门、火膛、出灰道、中心柱、窑床、烟囱组成,全长6.44米,最宽处3.8米。窑室平面呈橢圆形,火道两壁用石块和土坯砌成,火膛位于窑室前部,略呈半圆形,一侧留有清理炉灰的出灰道。由于窖室较大,中央用瓷土坯砌成立柱支撑窑顶。窑床处于窑室后半部,是放置瓷坯地方。这座窑炉有两个烟囱,分别位于窑室后部西南角和西北角。窑室墙壁用土坯和石块砌成,内壁涂一层瓷土。窑顶呈穹隆状,采用瓷土、沙石等材料混合盘成。如果将坍塌的窑炉复原,在外观上是一座略近椭圆形的馒头窑。学者认为:中陈郝隋代窑炉属于当时大型窑炉,这种直烟式窑火焰不易扩散,只在狭长窑室内由前向后流动。“这是北方地区目前经科学发掘的唯一的一座基址平面保存较好且可以复原的隋代窑炉。”其实这种馒头窑雏形,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就存在,枣庄建新遗址发掘的陶窑,顶部就呈穹隆状。原始陶窑与瓷窑最大不同之处是,史前陶窑建在地表以下,只有顶部露出地面。瓷窑完全建在地表之上,使用土坯或砖石构建。
枣庄考古发现的原始陶窑属于直焰窑,无论横穴式还是竖穴式,都由窑室和火膛组成。烧窑时火焰由下方进人窑室,经拱顶小孔排出,由于火焰流动时由下径直向上,所以称作“直焰窑”。这种陶窑虽然升温快,但难以控制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燃料利用率较低,装烧量小。北方烧制瓷器的“馒头窑”,大都属于半倒焰窑,火焰自火膛喷向窑顶再倒回窑床,故称作“半倒焰式窑”。这种结构的窑炉容积大,火膛也比较大,容易控制和保持窑内温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烧造瓷器离不开燃料,未使用燃煤之前一直用柴烧窑,主要燃料是木柴、秫秸、草秆等。用木柴做燃料成本较高,长期伐薪导致林木资源枯竭。秫秸、草杆属于草本植物,不耐燃烧,窑工在烧窑时需要连续不断添加燃料,稍微松懈便导致产品报废。另外,柴草燃烧时还产生飞扬的灰烬,很容易玷污坯胎釉面。经过长期实践,中陈郝窑工终于发明了用煤烧窑技术。在产煤地方,用煤烧制瓷器比木材成本低,既耐燃烧,产生的温度又高,有效提高了烧窑温度。由于当时已普遍使用匣钵焙烧瓷器,可以烧制出质量很高的釉下彩和白釉瓷器。
二、从燃木到燃煤:烧制技术的划时代变革大自然造化神奇,人类需要的各种物质,它都能够慷慨地提供。烧制瓷器离不开煤炭,于是大自然便无私地供应充足的能源。令人叫绝的是,凡是有瓷土和耐火黏土分布的地带,往往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古代北方地区瓷器产地,附近都存在煤炭资源,例如耀州窑邻近铜川煤矿,大同窑邻近大同煤矿,唐山窑附近有开溧煤矿,磁州窑附近有峰峰煤矿,当阳峪窑附近分布焦作煤矿,定窑附近有灵山煤矿,汝窑和钧窑附近有平顶山煤矿,博山窑附近有博山煤矿。
中陈郝窑也不例外,它所处地域就是素有煤城之称的枣庄。自古以来,中陈郝周围小煤窑遍布。据清光绪《峄县志•物产略》记载:“一为矿之属,铜铅金铁而煤炭尤盛。论者以为皆卓山产,其实南北诸山并出……枣庄、田家庄、齐村居民以此为业,往往以煤故至赀数百万。”同卷又载:“煤矿最盛,岭阜处处有之。……方乾嘉时县当午道,商贾辐辏,炭窑时有增置。而漕运数千艘,连樯北上,载煤动数万石,由是矿业大兴。”中陈郝周围分布的煤炭资源属于全国有名的陶枣煤田范围。据勘探资料,北起枣庄北山大断层,东、西、南三面均以煤层露头为界,东西长度30公里,南北宽度平均5公里,含煤面积达90.1平方公里。煤田共含煤18~25层,其中7层可采厚度平均4.64米,已累计探明储量38939万吨,虽然经过长期开采,仍然保有储量为51S9.5万吨。枣庄采煤具有悠久历史,清代乾隆年间诗人满秋石描述峄县采煤情况,有“磨塘山欲尽,煤井地皆空”诗句。据1沿3年南京中山书局出版的《近代中国实业通志》下卷记载,枣庄附近矿区之内,曾发现许多唐宋时期开掘的煤井。北宋文学家苏轼元丰元年(1078)就任徐州太守时,在州西南发现煤炭,他专门作《石炭》诗咏记此事。有人认为,当时徐州东北枣庄一带已经开采煤炭,苏轼受到启发,派人四处找煤,终于在徐州西南的白土镇发现煤苗。1987年在中陈郝发掘的隋代窑炉,尚未发现使用煤炭为燃料迹象。窑炉南壁靠近火膛位置为清理炉灰出灰道,在出灰道外面2平方米范围内,分布许多木炭和红烧土,证明当时烧窑仍然用木柴为燃料。在村南发掘的金代窑炉已发现确凿燃煤迹象。这是一座典型的“馒头窑”,整个窑炉由火道、窑门、火膛、窑床和两个烟囱组成。火道呈长方形斜坡,火膛位于窑室前部,略呈半圆形,低于窑床平面1.9米。窑床几乎占据整个窑室面积的四分之三,装烧瓷器的数量已明显比隋代增多。值得注意的是,火膛底部堆积将近半米厚燃烧过的煤渣,说明至迟在金代,中陈郝已经用煤为燃料烧制瓷器了。窑室内遗留大量破碎匣钵和瓷片,瓷片以白釉为主,还有白釉黑花装饰。这一切都表明,由于使用煤炭为燃料,有效提高了温度,窑室空间相应增大,装烧的器物也随之增多。因为烧制的瓷器主要是白釉和白地黑花,为了保证产品清洁干净,普遍使用匣钵装烧。
1987年在中陈郝进行的发掘面积很小,虽然没有发现北宋窑炉遗迹,但有证据表明北宋时这里已使用煤炭做燃料。村西南田野中散布许多白釉瓷片,尤其白釉绿点彩、白釉褐点彩具有北宋瓷器典型风格,附近一条水沟断崖处暴露许多煤渣,其中夹杂北宋瓷片。另外在村民院落地瓜窖的断壁上,也发现了较厚煤渣堆积,煤渣中包含具有北宋特色的绿点彩瓷片。
2011年6月,中陈郝村进行建筑施工时发现了2座圆窑,文物部门随即进行发掘清理。其中一座窑炉(编号Y18)由火道、窑门、火膛、窑床、烟囱等构成。窑床呈半圆形,占据整个窑室大半空间,两个烟囱并列于窑室后部。窑炉虽已坍塌,但窑室内依然保存着原始堆积。在窑床位置发现许多窑具和瓷器,火膛内发现多层经过燃烧后形成的煤渣,厚度达30多厘米。出土器物中有多件北宋青瓷碗,器内外均施釉,圈足底面无釉,碗内底心遗留多枚支钉烧痕。还有一件青瓷碗,器腹较深较直,器外施半釉,器腹以下和圈足无釉,碗口一周形成芒口。结合窑内出土的支圈分析,显然已采用覆烧工艺技术。另外,窑室内还出土了2件用于检测温度的火照。覆烧法和火照术流行于北宋时期,结合窑室内瓷器造型、施釉特点、装烧技术综合分析,这座窑炉的年代不会晚于北宋后期。窑室内发现的煤渣层证明,当时已经利用煤炭为燃料,在各地已发现的窑址中,中陈郝应是最早利用煤炭为燃料的瓷窑之一。
三、生产工艺的提高与瓷器品种的开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瓷器产量和质量,就必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技术创新。中陈郝窑工祖辈在这里烧制瓷器,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他们充分利用丰富的矿物资源,借鉴名窑成功经验,坚持民窑传统,结合当地实际,烧制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瓷器产品。
中陈郝瓷器烧造工艺和技术的提高,首先反映在窑炉结构改进方面。这里的窑炉形制与江浙瓷窑判然有别,是在当地原始陶窑基础上不断发展、改革而逐步完善的。历代窑工一步一个脚印,将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窑炉形制由升焰式圆窑发展为较先进的半倒焰窑,从而形成了具有北方地域特色的窑炉。
在中陈郝发掘的隋代窑炉,是北方地区通过考古方法获得的年代最早的圆窑之一。同后期典型的“馒头窑”相比,还存在不少差别:一是火膛面积较小,二是没有明显高于火膛的窑床。另外在烟囱附近未发现夹墙,使控制和保持窑内温度受到一定限制。北宋和金代发生了显著变化,窑炉平面已改进为圆形,火膛面积明显增大,窑床高出火膛底部将近2米,两个烟囱位于窑室的后部,属于半倒焰式窑炉。这些显著变化表明,随着时代推移,中陈郝窑炉结构和烧窑技术都已明显提高。燃料得到了充分燃烧,热力得到更有效利用,还可以随时调节窑内空气和火焰流速。更重要的是,由于使用煤炭为燃料,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可燃性矿物资源,有效提高并保持了窑室温度。隋代用土坯构筑窑炉、窑床,而宋代已使用耐火砖。金代窑炉体积和容积进一步增大,装烧的器物比前代相应增多。
在装烧工艺方面,由于历史阶段不同,中陈郝窑的变化也十分明显。北朝时期流行无匣裸烧工艺,将器物重叠放置在窑内焙烧,借助支座等窑具分隔重叠坯胎。由于瓷坯直接裸露于窑火中,表面常留有落渣灰垢等现象。隋唐时期在使用裸烧法同时,已开始应用匣钵装烧工艺,小型器件装人匣钵内烧制,釉色显得洁净光亮。北宋窑具主要是小型支柱、三足支钉、垫板、垫饼和垫钉。流行层层隔烧技术,用小型支柱支撑垫板四角,每层垫板之间放置瓷坯,器物底部用垫圈或垫饼固定,瓷坯间用三足支钉或垫钉分隔。除了烧制青瓷,还烧制白釉器,匣鉢得到了较广泛应用。北宋后期出现了覆烧工艺,凡碗、盘类器物均层层倒扣,器物之间利用支圈间隔,每个匣钵可以同时装烧数层,有效利用了窑室空间,增加了产量。为防止器口同支圈粘结,碗、盘口沿周圈刮去釉料,形成芒口。
金代中陈郝窑烧制规模明显扩大,窑具以托座和匣钵为主。较大器物如缸、盆等依然裸烧,往往在大器物内套装小器物。由于白釉产品日渐增多,为保证器物洁净,大量使用匣体装烧。匣钵形状呈筒形或鉢型,底部中央有圆孔,可以有效流通热流。将高档瓷坯放置匣钵内,层层叠放,充分利用了窑室空间。金代还出现了装烧新工艺,碗、盘普遍采用砂圈叠烧法。为防止器物相互粘结,先在器件内底刮去一圈釉面,形成露胎环,然后将另一件器物圈足放置刮圈上。圈足不施釉,逐层重叠。由于叠烧技术具有产量高、成本低的优点,直到现在一些瓷器产地仍在沿用。元代中陈郝烧制业十分兴旺,产品单富,富于变化。瓷品以白釉器为主,釉色纯正。这一时期流行裸烧法、托烧法和匣钵装烧法等工艺。
中陈郝窑的产品和釉色,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北朝时期主要烧制碗、盘、罐、壶之类日常生活用品,胎质含有较多砂粒和铁质。所有器物都施青釉,采用蘸釉和涮釉方法,器内施满釉,器外施半釉。因釉汁含有杂质,一些瓷坯釉层厚薄不匀,烧制时出现釉面脱落或流釉现象。隋唐时仍然以烧制青釉器为主,也有青黄釉、褐釉或釉下饰褐斑。由于施釉不匀和窑内温度差异,色调呈现深浅变化,个别器物因窑变产生类似钧瓷天蓝釉,十分生动。这一时期瓷器釉面比较光亮,胎质细腻,厚薄均匀,品种齐全,主要有执壶、蒜头壶、唾壶、夜壶、水盂、粉盒、碗、杯、罐、盆、盘、钵、瓶等,造型规整端秀。尤其盘口壶、蒜头壶、高足盘、莲花纹罐,造型精美别致,不但具有实用性,还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除了日常用品,还烧制文房用具小水盂、笔筒、马蹄足瓷砚等。
北宋时期烧制的瓷器主要有碗、盘、罐、钵、壶、盒、灯、小香炉等,胎体较薄,胎色呈乳白色或肉红色,造型轻巧,胎壁厚薄均匀。釉色以白釉为主,大都施护胎釉,青轴器相应减少。窑址出土的束腰形瓷枕和卧虎瓷枕,具有浓郁民间文化特色。金代产品除了常见的碗、罐、盆、盘、体、灯等,还烧制胎体厚重的大缸,因火候较高,胎质多呈灰褐色。瓷器中还出现具有时代特色的牛腿瓶、鸡腿瓶,这是女真人流行的盛酒器。除了白釉、白釉黑花,黑釉器明显增多,以砂圈叠烧黑瓷碗最常见。元代是中陈郝烧造业最兴旺时期,产品丰富,品种齐全,器物造型规整。生活用品包括各种样式的碗、罐、盆、盘、钵、瓶,还有缸、灯、坛、壶、鸡腿瓶、玉壶春瓶等。胎体轻薄,胎质细密,呈白色或肉红色。流行白釉和白釉黑花,釉质纯正均匀,光泽度较高。碗、盘之类圈足器有所变化,内底心刮圈明显变小。鸡腿瓶造型与金代明显不同,厚底溜肩,器腹修长,器口相应收缩。除了日常用品,还烧制娱乐品和各种儿童玩具,数量很多,各具情态。
明清时期,中陈郝窑烧制的瓷器主要是日常用品,虽然变为单一的黑釉,但器物坚致,质量上乘,釉色纯正。与此同时,与中陈郝相邻的齐村烧制业逐渐兴起,齐村河两岸窑炉林立,主要产品为黑碗、砂壶、大缸之类民间用品。
第三节器形与图案折射的丰富文化内涵中国瓷器以精巧多姿的造型、行云流水的装饰展示了高超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那一件件造型别致的瓷器,仿佛一个个跳动的音符;那一幅幅生动流畅的图案,蕴含着无穷的韵味和情愫。中陈郝作为中国古代北方一处重要的瓷器产地,融汇于中国陶瓷文化长河中,以其富于地域特色的产品,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激起了一朵朵绚丽的浪花。
―、民间用品的器形变化中陈郝窑属于民窑体系。所谓民窑,相对于宫廷管理的官窑而言。民窑以从事商品性生产为主旨,对市场行情十分熟悉,其产品主要为满足市场需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需求量大,所以产量可观,行销地域覆盖远近城乡。民窑历史远比官窑悠久,自从瓷器烧制技术发明以来,一直是瓷器产业的主力军。民窑瓷器在品种、器形和装饰上与广大用户灵犀相通,既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浓缩了大量人文信息,从社会经济、时代风尚到地域习俗、乡土文化,几乎无所不包,凝聚了人们渴望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
中陈郝窑瓷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朝代更迭,消费者时尚观念有所不同,为满足民间需求,烧制的瓷器种类、形制和装饰也相应发生变化。釉色由早期青釉向中期白釉、晚期黑釉演变。器形不断推陈出新,品种日益丰富。以最常用的碗来说,北朝时期胎体厚重,胎质较为粗糙,腹壁较直较深,碗底为实圈足。隋唐时期瓷碗由直口变为敞口,碗底足部稍微内凹。北宋时变为大敞口,腹壁下收近似斜直状,碗底改为宽圈足。金代变化更明显,器物越加轻巧美观实用,碗口径与足径、器高与足高比例显著增大,放置起来更平稳,更便于使用。
高足盘是中陈郝窑隋代流行器物,习惯在盘底附加喇叭状圈足。这种造型系由秦汉陶豆延续而来,在转化为瓷制品后,器形方面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高足盘造型可分为两类:一类依然保持陶豆基本造型,上部为圆盘状,柄部较尚,底部为嗽机状圈足;另一类柄部明显变矮,显得敦实稳重。施釉特点也分为两类:一类自圈足中部以上全都有釉,柄下及圈足无釉;另一类釉料施满器体,仅圈足内无釉。至唐代以后,盘下高足已经不见。到了金元两代,整体造型与现在瓷盘基本一样,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审美观念的潜移默化,更重要的是突出了用具的实用性和产品质量。由于隋唐时期采用三足支钉裸烧,盘内往往存留支钉瘢痕,既不平整美观,又影响了使用。盘底省去高圈足后,拉坯成型更便捷,装人匣钵层层叠烧,不但提高了质量和产量,更便于日常生活中使用和摞放。
瓷罐造型在不影响实用性前提下逐渐由繁到简。北朝早期流行在器肩上附加四个、或六个横置桥形钮,此后数量减少,在桥形钮之间增加复式泥条状系钮。隋唐时完全被复式泥条钮取代,通常在口沿下贴塑四个对称系钮。到了隋代青釉高足盘宋金元时期,大多数瓷罐都是两个对称系钮,数量虽然减少,但丝毫不影响拎提使用,有的瓷罐甚至不需要系钮。
盘口壶是中陈郝窑北朝至隋代流行器物,造型别致。北朝时期的盘口壶形制敦实,上部盘口直径较小,颈部较短,器腹凸鼓,肩部横置两个对称桥形钮。隋唐时期的盘口壶通体修长,壶颈较高,肩部有四个泥条状复式系钮,整体造型规整秀美。唐代以后普遍使用执壶,在器腹增加流注和曲形把手,不但具有曲线美,而且使用时更加方便。
北朝至隋唐时期,中陈郝窑的产品中大型器物少见,由于此类瓷器形体肥硕,胎体较厚,占据窑室空间大,如果窑炉温度达不到一定高度,往往烧成夹生胎。宋金元时期大缸、巨坛明显增多,胎体厚重,凝如金石。因为宋代以后窑炉空间明显增大,人窑坯胎采用了套装技术,如缸、盆等大型物件,通常是大缸套中缸,中缸套小缸,一仰一合,缸沿对缸沿,缸底对缸底,依次摆放。最顶端再装大盆,盆上放罐,充分利用了窑室空间。加之当时已经使用煤炭为燃料,可以确保烧制大件器物所需要的温度火候。宋金元时期是中陈郝窑瓷器烧制业黄金时期,民用瓷器在器形上出现各种变化,不仅突出了实用性,更注重各类器物的造型特点与装饰效果。这些显著变化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反映了社会时尚,迎合了大众审美情趣。在创新和求变过程中,促使制瓷工艺和烧造技术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南北风格兼容的装饰工艺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唐代瓷器向来有“南青北白”美誉。“南青”,指的是南方的浙江越州窑烧制的青瓷;“北白”,指的是北方的河北邢州窑烧制的白瓷器。两大名窑分别代表了当时陶瓷产业两大体系和最高水平,以极富地域特色和工艺特色的产品引领瓷器烧制业潮流。越窑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邢窑白瓷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两大名窑交相辉映,在当时享誉神州。到了五代和北宋,南方青瓷窑口龙泉窑、北方白瓷窑口定窑又相继兴起,并且对周边地区瓷器烧制业产生过重要影响。
从出土器物和采集标本观察,中陈郝窑瓷器有各种各样装饰,例如弦纹、贴塑、印花、划花、剔化、褐斑纹、绿点彩、宋三彩、粉杠、白地黑花等。由于烧制时代不同,图案内容和装饰工艺也各不相同。这些器物的造型艺术以及装饰工艺,在南北不同窑口同时期瓷器产品中都可见到。中陈郝窑处于山东最南部,在北方诸窑中同南方各窑距离最近。从烧制历史看,自北朝早期至明清从未间断。这些因素决定了当地瓷器烧制业既具有自身特色,又受到南北两大窑系的影响。北朝时期,中陈郝窑受到越州窑系影响,烧制的瓷器全部是青瓷,一些器物造型和装饰风格具有南方青瓷特点。例如典型瓷器盘口壶和高足盘,在越窑产品中都可见到,经过对比又各有特点。中陈郝窑北朝时期盘口壶,造型与越窑系同期盘口壶如出一辙,都以端庄矮胖为特色,盘口和底部较小,上腹特大,只是微观上略有不同。越窑同类器物的桥形钮大多竖置,而中陈郝盘口壶桥形钮横置。越窑盘口壶普遍施满釉,仅器底无釉;而中陈郝窑施釉只到器腹以下部位。到了隋代,中陈郝窑盘口壶变得通体修长,比例合理,器物规整秀美。此外,越窑系产品中也有高足盘,或为敞口浅盘,或为大敞口深盘,除了内圈足通身施釉外,有的盘内还装饰花纹。中陈郝窑高足盘造型规整,无论高圈足或矮圈足,均为敞口浅盘,施釉只到盘下,圈足部位无釉,浅盘内没有任何纹饰。
南北朝佛教流行,这种风气也影响到瓷器装饰,南北各窑口都有以莲瓣为装饰的器物。由于地域不同,装饰风格呈现简约与繁复的差异。河北平山北齐崔昂墓和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青瓷罐,属于北方窑口烧制。瓷罐采用堆塑技法,装饰复杂,莲瓣丰满浑厚。南方窑系的青瓷莲纹罐装饰简单,通常采用刻划或浅浮雕技法。中陈郝烧制的一件青瓷罐,器身施半釉,口沿下有桥形和泥条状复式系,肩部装饰一周凸棱纹,器腹周圈分布单层浅浮雕覆莲纹。相比之下,这种莲瓣纹瓷罐既有自身特点,又受到南方窑系简约风格的影响。
中陈郝窑青瓷有褐斑装饰,往往出现在壶、罐等器物的肩部或腹部。这是用含铁较多的釉浆点缀在施过青釉的器物上,经过焙烧后形成的褐色斑点。青釉褐斑装饰在南方越窑、龙泉窑等窑口的瓷器中常见。此外,中陈郝窑青瓷在器腹周圈常见凹弦纹、凸棱纹装饰,个别器物腹内有繁复水波状划纹,从而形成了自身装饰特色。中陈郝窑烧制的青瓷,不少器物表面出现细碎开裂纹,这是由于坯胎和釉层膨胀系数不同,经过焙烧在冷却时釉层收缩不均产生的现象。虽然是无意为之,但与南方开片青瓷具有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
自唐代晚期始,中陈郝窑除了烧制传统青瓷,也出产白瓷,将“南青北白”风格同时汇集于一地。个别白釉器上还装饰绿斑彩,窑址出土的白釉执壶,器身有数条绿彩,十分生动。北宋早期,中陈郝窑除了烧制青瓷,已大量生产白瓷,绿点彩成为当时流行装饰,常出现在碗内近口沿处和罐、壶的肩部。这种工艺是在胎体上先施白色化妆土,上釉后再点缀含铜色料斑块烧制而成,装饰虽然简约,但富有韵味。绿点彩工艺见于当时北方地区淄博、磁州、耀州等许多窑口,彼此呼应,成为宋代北方民窑的时尚装饰之一。这一时期,中陈郝窑烧制的瓷器还有白釉褐斑,刻花、剔花、印模等装饰工艺。有的白釉灯盏采用细线刻划技法,往往在口沿一周宽带部位装饰线刻莲瓣纹,并且组合回纹和弦纹,构图严谨而又规整。除了以上装饰,还出现了宋三彩工艺,窑址出土的一件卧虎瓷枕,虎身装饰黄、绿、褐三种釉色,这种色彩与造型威猛的老虎结合一起,可谓相得益彰。
金代和元代,中陈郝窑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装饰为白釉黑花,器物内壁、器内底心和器腹上常出现这种装饰,图案丰富,线条流畅并富于变化。常见的图案为各种花卉草叶和水波纹、条带纹,构图生动,黑白对比鲜明。另外鱼藻纹、儿童形象也成为绘画题材。许多瓷器上还出现了行书体诗句、民间俗语和吉祥用语,如“他乡遇故知”、“田良(粮)万倍”、“青(清)闲自载(在)”等,乡土气息十分浓郁,极具生活情趣和民间文化色彩。白釉黑花是磁州窑系最为流行的装饰,曾波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省。另外,一些黑釉瓷罐还采用了“粉杠”装饰,先在器胎周圈立粉做竖式条杠,然后醮挂黑釉。由于突起的粉杠脱釉,烧成后器腹便显露一条条的白色线条。这种装饰工艺曾在河北、河南以及山东淄博等许多民窑流行。 金元时期,中陈郝窑烧制的儿童玩具数量猛增,造型各具情态,主要是各种小型瓷人和各类小动物,既有白釉,又有白釉黑点彩、黑釉、褐釉等装饰。
中陈郝窑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南北风格兼容并蓄,在瓷器装饰上追求与时代同步,在审美情趣方面与民众保持一致。虽然经历了多次历史大动乱,但烧制业延续了1600多年,创造了瓷器烧造业奇迹。
三、瓷品丰富,通达南北自北魏至明清,中陈郝烧制业从未中断,这种情况在瓷窑业中少见。只要翻阅一下中国陶瓷史便可获知,有的名窑开创于东晋或南北朝,但在唐代或宋代便趋于衰落;有些名窑鼎盛于唐宋时期,红火一时后趋于沉寂。置身于中陈郝,当看到俯拾皆是的瓷片和厚达数米的遗物堆积时,不能不惊叹这里的陶瓷文化积淀之丰厚。有的学者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中陈郝是中国北方民窑的聚宝盆。
中陈郝窑产量可观,瓷品丰富,有别于北方地区其他民窑。从瓷器釉色方面说,既烧制青釉、酱釉、黄釉、绿釉、白釉器,又烧制白釉黑花和黑釉器,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但凡民间需要的各种用器,这里几乎都曾烧制。最常用生活器物,每个种类除了有大小之别,还有多种造型,往往成组配套。例如同一时期的瓷罐,就有敞口、敛口、直口区别;有的四系,有的双系,有的无系;有的配以器盖,有的无盖。瓷壶也是如此,有水壶、酒壶、唾壶、夜壶等种类。由于用途不同,造型各不相同,有的是执壶,有的无把手;有的短流,有的无注流,甚至还有造型别致的五注壶。这里还烧制文房用具,如瓷砚、笔筒、笔洗、镇纸等。娱乐用品有瓷埙和围棋棋子。玩具数量最多,造型多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瓷人,男女老幼皆有,各具姿态,还有骑马武士和具有性文化色彩的男女行乐造型;另一类是动物玩具,有虎、牛、马、狗、蟾蜍、羊、龟、鸭、鸽等,皆小巧玲珑。这些物件均用模具制作,成批烧制。
元代是中陈郝烧制史上最兴旺时期,烧造规模庞大,烧制水平和瓷器质量都出现跨越式发展。由于水陆交通便利,产品行销大江南北。当地至今流传着 “九庙、十桥、七十二缸瓦窑”民谚,可以想见古时这一带瓷器烧造业盛况。
中陈郝占尽地利。烧制瓷器离不开水,古时这里河湾迂回沟,渠纵横。当地民谙中说的“十桥”,分别是清漳桥、峄阳桥、泰山桥、甘桥、坡石桥、仙人桥、百纳桥、榭云桥、乐善桥和鱼桥。其中清漳桥坐落在村中蟠龙河上,为高拱圈石桥,形制雄伟壮观,犹如虹霓凌波,将东西两大窑厂相连成片。由于拱圈高,桥下可以通航,当时沿河两岸建有多处码头,专门用来装运瓷器。“七十二缸瓦窑”是指这里瓷器烧造兴旺景象,据说全盛时期,蟠龙河两岸分布数百座窑炉,白天烟焰遮天,夜晚窑火通明。中陈郝村中的不少住宅院落下面发现了北宋、金代的瓷片、窑具和煤渣堆积。根据这些迹象分析,中陈郝形成村落应该在金代以后。起初,这里只是密集的瓷器作坊区,由于烧制业兴旺红火,人口逐渐稠密。从事瓷器制作、交易、运输以及与瓷器业相关的瓷土、煤炭和衣食蔬菜等行业日益增多。为了便于谋生,流动人口大都转为定居。大概在元代,这里已经形成以烧造瓷器为主业其他营生为副业的商贸集市。
中陈郝占尽天时。元代这里瓷器烧制业之所以空前兴旺,与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有直接关系。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大运河全线通航。大运河未贯通之前,中陈郝瓷器外销全部靠陆路运输。当时枣庄境内有南北驿道,可南下淮扬,北达大都。同水运相比,陆运不但费事费力,而且运输成本较高。河工完成后,运道从峄州(今枣庄市)西境的微山湖经过。运销瓷器可在窑厂近旁蟠龙河装船,顺流西去进人微山湖附近漕道,然后扬帆北上南下,交通十分便利。中陈郝村中保存一通明代嘉靖年间诗碑,原先立于董家花园的时雍亭内,诗歌赞美了瓷乡兴旺繁荣景象:两拱西东景物幽,一泊碧玉绕村流。
花香四序青红艳,雾仰千峰紫翠游。
国运河通徐兖路,车装船发帝王州。
亭传乡里车书重,草野黎元向北讴。
宋元时期,官府常在大集镇或窑厂附近设置“务”一类机构,专门管理贸易和手工业税收事务。中陈郝附近有地名曰“邹坞”,可能是“邹务”音讹。至元明时期,这里已发展为鲁南大镇,吸引了大批商贾前来淘金,其中晋商最为活跃。中陈郝烧制的黑釉瓷器富有特色,质坚器大,远销数千里。据《大明会典•关津》记载,当时枣庄境内共设有两处巡检司,一处设在今薛城区沙沟镇,另一处便设在陈郝集。巡检司属于基层治安机构,凡是重要关津和要冲重地都要设置,主要职责是稽查往来行人,打击走私,缉捕盗贼,保护商旅和从业者安全。由于沙沟是递运所驻地,负有转运官方物资和军需公务,而中陈郝是鲁南窑业重地,所以设有军政兼理的社会治安机构。
炉火通明的窑厂,忙忙碌碌的窑工;川流不息的车船,熙熙攘攘的客商。这就是古代中陈郝所展现的兴旺景象,这种繁华喧嚣的场面,构成了一幅生活气息浓郁的风情画卷。
第四节中陈郝瓷窑对中国瓷文化的影响中陈郝古时称作“陈郝”,因陈、郝二姓最早定居此地而得名。随着瓷器烧制业日益红火,人丁逐年兴旺,于是又在陈郝南北各建一村,分别取名“南陈郝”、“北陈郝”。因陈郝居中,故称作“中陈郝”。地名不仅是特定空间的标记,还是一个地点各种信息的载体。中陈郝之所以吸引人们的目光,是因为这个古老村落承载了丰厚的陶瓷文化,曾对周边地区的制瓷业产生过重要影响。
一、中陈郝瓷窑的历史地位中陈郝是一片充满生气的神奇土地,这里的窑工更是一群富有智慧和灵气的劳动者,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描绘了最美的画卷,用熊熊炉火谱写了中国北方民窑的传奇。当我们用惊叹的目光端详这处尘封多年的古窑址时,越发感觉到它那充满诱惑的魅力和富有创造性的底蕴。
中陈郝虽然只是一处民窑,但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首先是烧制年代早,在山东甚至整个北方地区,中陈郝窑堪称最古老的瓷窑遗址。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五卷上编说:“目前可以认定的北朝窑址有三处:一处是河北磁县贾壁村窑,另二处是山东淄博市寨里窑和枣庄市中陈郝北窑址。”由于近年新的考古发现,将中陈郝窑烧制瓷器的时间又提前了200年。迄今为止,中陈郝窑烧制瓷器的历史,堪为中国北方诸窑之翘楚。
北方古窑址,其创烧年代大都为唐宋时期。新中国建立以来,各地又陆续发现不少窑址,大都属于唐代或宋代,比较早的可追溯到隋代,北朝时期的窑址寥寥无几。中陈郝窑创烧年代为北魏时期,是北方地区最古老的瓷窑。魏晋至隋唐时期,南方和北方都烧制青瓷,有的学者认为,中国青瓷形成南北两大系统,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中陈郝所处地理位置,介于两大地域之间,在南北瓷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陈郝窑延续时间漫长,在长达1600多年的岁月里,瓷器烧造业代代相承,从未中断。这种情况在北方诸窑中虽不能说绝无仅有,但实属罕见。由于拥有这种优势,中陈郝陶瓷文化积淀十分厚实。中陈郝窑址地层堆积丰富,时代特征明显,文化遗物分区散布,由早及晚,犹如一部没有翻动的史书。这种独具的优势,有利于专家学者考察研究这处民窑的发展全过程。
作为中国北方地区一处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的民窑,中陈郝窑的产品十分丰富,器物种类多样,造型各具特色,每类器物都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发展演变脉络清晰。这些产品涵盖了日常生活用品、文具、成人娱乐用品、儿童玩具以及具有民间秘戏特色的塑像。器物制作主要采用轮制拉坯成型和模制两种技术,圆形器物都采用轮制技术,而造型千姿百态的小件玩具,大都使用模具成型。随着时代不同,瓷器品种和造型、釉色、装饰风格都相应发生某些变化。数量丰富的出土实物,对于后人研究了解中国古代民窑文化、民窑瓷器特色以及瓷器所传递的各种文化信息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时代的典型瓷器、瓷片标本以及各种窑具和模具,是了解当时瓷器制作技术和装烧技术的第一手资料。根据瓷器种类、器形以及装饰风格的演变,可以更全面了解不同时期的工艺技术特点中陈郝窑是经过考古发掘的古窑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考古发掘不同于田野调查和一般性器物鉴定,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各种遗迹、遗物的年代。发掘资料表明,这处古窑址地下堆积十分丰富,各类遗物出土层位明确。通过科学方法获得的实物资料,在瓷器的年代鉴定方面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在中陈郝发掘的窑炉分别属于隋代、唐代、宋代和金代,这些窑炉虽然都是北方流行的“馒头窑”,但在形制和结构上又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时代发展,窑炉结构也在不断地改进,由直烟式窑向半倒焰式窑发展,由以柴为燃料到以煤为燃料。中陈郝窑址所展示的,是北方地区瓷器烧制业的发展史。人们在这里不仅了解到瓷器制作全过程,同时也认识了古代科技发展进步的历程。
中陈郝窑的发现和发掘,丰富了中国陶瓷文化内涵。通常认为,唐代北方地区以烧制白瓷为主,南方地区主打青瓷产品。中陈郝窑地处中国北方,北朝至隋唐时期这里却属于青瓷窑口。除了中陈郝,分布在山东的数十处唐代窑址,其中不少也烧制青瓷。®中陈郝窑不仅是北方地区最早的瓷窑之一,也是北方时代最早的青瓷窑口,为中国陶瓷史研究增添了新资料。作为北方地区最古老的一处民窑,无论创烧年代、延续时间、烧造规模,还是工艺技术、产品种类,都具有显著特色和自身优势,其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不亚于其他名窑。
二、烧制技术的流布及对南北瓷业的影响1600多年前,当窑工在中陈郝点燃熊熊窑火时,神奇的炉火不仅照亮了蟠龙河,也映红了周边土地。瓷器既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自然具有传播性特点,随着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瓷器烧制技术也在不同地区落地生根。
从多次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资料看,中陈郝在淮河以北广袤的中国北方地区是烧制年代最早的古窑址。自从北朝时期创办窑业,中陈郝窑的烧制技术便持续不断地向周边地区传播,而最先受到影响的是与枣庄接壤的江苏徐州和山东临沂,这两地都蕴藏着煤炭和瓷土资源。虽然北宋以前烧制瓷器不用煤炭,但有煤炭分布地带往往伴生瓷土。有了充裕的自然资源,再加上外地传入的制瓷工艺和烧造技术,才能够盘窑生产瓷器。
1996年1月,徐州市区户部山进行基本建设时,相继在山南麓和西麓发现青瓷堆积。经文物部门考古调查,证实这里分布一处烧造青瓷的古窑址。采集的遗物分为两类:一类是窑具,有形制较大的喇叭状支柱、三足支钉和垫圈。另一类是各种瓷器残片,包括碗、罐、高足盘、盘口壶等。都是器内施满釉,器外施半釉。由于火候原因,釉面出现迸裂纹,器物内底残留支钉痕迹。有些瓷器由于挂釉不匀,烧制时出现泪痕状流釉,瓷碗外壁腹部通常装饰一周凹弦纹。户部山出土的瓷器在中陈郝窑址都可见到,无论器物种类、造型特点、施釉方法还是装饰风格,都同中陈郝窑烧制的青瓷一脉相承。所有窑具,在中陈郝的青瓷区内常见。瓷器中的高足盘和盘口壶是中陈郝隋代产品中最典型器物。户部山出土的青瓷碗底部足心稍微内凹,周边削棱,这也是中陈郝隋代瓷碗造型特点。由于中陈郝烧制青瓷始于北朝时期,而户部山窑址始于隋唐,显然是受到了中陈郝窑烧制技术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在临沂市发现的朱陈瓷窑,是迄今当地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窑址,分布在市西南朱陈村附近,村东南有朱陈煤矿。®这处窑址规模不大,产品种类单调。以残破瓷碗最多,还有罐、碟碎片和少量窑具。器物内部施满釉,外施半釉,釉层不匀,有流釉现象。釉色有青黄色、黄褐色和青褐色,少数深褐色。窑具有垫饼、支柱和三足支钉。青瓷碗大都敞口,实圈足,口沿下装饰一周弦纹,碗内底心有三足支钉烧痕,造型与隋代流行的直壁深腹碗有明显区别。另外还有不少褐袖和白轴碗,都是圈足,碗内底也、刮去一圈轴形成溫圈,桃外腹部以下无轴,这是金元时期最流行的砂圈叠烧工艺。在窑址采集的青釉罐残器,造型特点与北朝和隋代同类器物差异较大。显然,朱陈窑最早创烧始于唐代或唐晚期,延续到金元时期,明显受到相距不远的中陈郝烧制技术的影响。
安徽北部的白土窑,因处于萧县境内,又称为“萧窑”。窑址所在地白土镇,古时属徐州辖制,这里就是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发现煤炭之处。萧窑烧制年代始于唐代,盛于北宋,衰落于金代。唐代瓷器均为青瓷,胎体厚重,胎质不纯。釉色呈青绿、墨绿、黄褐、焦黄、黄中泛绿等。施釉采用蘸釉法,器内施满釉,器外为半釉。有的瓷器因施釉不匀,烧制后产生泪痕状流釉,部分器物由于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细碎裂纹。产品主要是碗、壶、盆、罐之类日常用品。瓷碗口沿稍微内敛,碗底大都为平底实圈足或底心微凹,周边经过刮削。碗内底心及底部,往往残留三足支钉烧痕。窑具中三足支钉和支棒最常见。在窑址还发现一座残存的窑炉,属于北方常见的“馒头窑”。废墟中发现不少白釉器和磁州窑系风格的白釉黑花瓷片。®萧窑的窑炉形制、装烧工艺、产品种类属于北方窑系,尤其瓷器造型特点、施釉方法都与中陈郝窑存在许多共性。萧窑产生于唐代,而中陈郝窑出现于北朝,兴旺于隋唐,对其产生的影响显而易见。
地处淮河之滨的淮南市,是寿州窑所在地。境内共发现窑址7处,集中在上窑镇、马家岗、余家沟、管家嘴一带。'淮南诸窑始烧于隋代,兴盛于唐代,终结于晚唐。其窑炉不是江浙流行的“龙窑”,而是北方地区常见的“馒头窑”。瓷器均为青瓷,胎质坚硬,造型端庄凝重。中国古陶瓷协会主席李辉柄先生认为:淮南窑青瓷无论造型或釉色都与山东、河南、河北青瓷有许多共同之处,与南方青瓷明显不同,淮南窑开始烧制瓷器的年代为隋代无疑。值得注意的是,淮南窑许多瓷器造型风格和施釉方法,与中陈郝窑同类器物惊人相似。例如平底或底心微凹青瓷碗、肩部饰弦纹贴塑泥条状四系罐、短流执壶等。尤其典型瓷器高柄盘、高足碗、盘口壶,简直如同一个窑所烧制。鉴于淮南窑始烧年代为隋代,而中陈郝窑早在北朝便兴起了青瓷烧制业,二者之间的工艺技术传播和影响显而易见。
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显示,在枣庄以北不少地区都发现了古瓷窑遗址,例如分布在曲阜市的西陬窑、河套窑、河夹店窑、宋家村窑;泗水县的尹家城窑和大泉窑;泰安市中淳于窑;宁阳县的西磁窑、西太平窑;新泰市的大窑沟、碗窑头等。这些古瓷窑附近都蕴藏着瓷土或煤炭资源,早期大都烧制青瓷,时代属于唐代,最早不超过隋代。中陈郝窑创建于北朝,隋唐时期青瓷烧制技术已达到新的高度,对周边地区的影响灼然可见。这种状况犹如江河之波涛,一波又一波,持续不断推动着民用瓷器烧制技术向前发展。
明代初期,中陈郝一部分窑工分别流转到博山和唐山寻求发展。北上唐山的窑工为当地瓷器烧制业注人了生机。唐山在近代能够M得北方瓷都的美名,中陈郝窑工功不可没。唐山蕴藏丰富煤炭和瓷土资源,古时由于瓷器烧制技术滞后,产品质量不高。据清光绪《滦州志•风俗》记载,明代初期,“惟唐山多缸窑,能制陶器,罂、瓮、盆、盎之属皆具焉,然粗笨乏精细”。明代永乐年间,山东峄县中陈郝和山西介休窑工先后移居到唐山,分别在城郊弯道山东西两地兴办窑厂,烧制不同风格的瓷器。介休人烧制的瓷器以田、范二家最有名,峄县人烧制的瓷器以秦家最有名。秦家在滦州开平镇河沿庄落户后,此地遂得名为秦庄,后来窑业日益兴旺,当地又称之为“东缸窑”。山西介休田、范二家所居之处位于西边,故得名“西缸窑”。由于双方竞争激烈,产品质量日益提高。后来又从枣庄中陈郝迁来常姓窑工,同秦姓老乡通力合办窑厂,因技术、质量高出一筹,窑业越办越红火。明代嘉靖以后,唐山逐渐成为北方陶瓷主要产销地之一,秦家也成为当地富户。晚清洋务运动兴起,秦氏后人秦履安迎娶清廷大臣张佩纶外甥女为妻,开办的窑厂在唐山瓷器行业独领风骚,形成了“老陶成”、“德盛”、“东陶成”三家企业,其资本总额、生产规模、用工人数及产量,占唐山整个陶瓷产业的七成以上,产品行销华北和东北三省。®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又生产日用细瓷和青花瓷。至今唐山城区仍然存留“东缸窑”、“西缸窑”地名,成为城市历史的活化石。
随着岁月流逝,中陈郝窑址如今已变为一片田野,人们来这里捡拾瓷器碎片时,也在努力寻找记忆的碎片,追忆这里曾经火红的烧造业。正是由于中陈郝窑的存在,才使中国的瓷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三、窑业习俗与窑神崇拜宋元之后,中陈郝瓷器烧制规模不断扩大,赖此谋生者日益增多,出现了许多相关行业,从盘窑、进料、脱坯、制作匣钵、烧制、搬运到销售都有行帮,分工也逐步细化。如窑业主要场所窑厂就存在许多工序,有人对瓷土、釉石加工熟化;有人负责浆池搅拌练泥;工匠专门轮制或塑造各种器物,成型后再进一步修坯; 有人专管晾晒坯胎;有人淋釉、浸釉;有人运送瓷坯装窑;最后工序是封堵窑门,点火烧制;烧窑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候,控制窑室温度。当地流传一首民谣:“正月拉呱到天明,二月、三月坐家中。夏秋两季累断腰,腊月一到冷清清。”可见窑业也有淡季和旺季,夏秋时节最为忙碌。
由于长期从事烧造业,中陈郝窑厂逐渐形成了窑业禁忌和习俗,因事关产品成败,所以每个窑工都小心翼翼遵守。据当地传说,在装窑过程中,窑工不得大声喧哗,生怕惊扰了窑神。装窑时最忌讳碰倒器坯或失手跌落器物,一旦发生意外,就会遭到窑主惩罚。封窑之后,在窑前摆设香案、香烛,由窑主带领窑工进行虔诚祈祷,还在窑门上方张贴符箓,祈求窑神保佑烧窑成功。器物烧成后,瓷器出窑之前还要举行答谢窑神仪式,除了摆供品燃香烛,还点放鞭炮庆贺。
窑工中流行许多忌讳,窑厂之内忌说脏话。当地有个广为人知的传说,古时有位外地妇女经过窑炉,好奇地询问窑工烧得啥东西。烧窑工当时十分生气,就回了一句脏话:“烧得驴磙子。”结果出窑时,所有瓷器都烧成了窑棒。窑主为了禳解,将烧窑工解雇,还备了祭品到窑神庙祷告。此外,还禁说“生”、“倒”、“翻”、“塌”、“偷”、“贼”之类不吉祥话。烧窑时忌生人在旁边观看,担心瓷器会烧得半生不熟。女人不得随意进入窑厂,尤其孕妇,严禁靠近窑炉。窑俗认为,即将生产的孕妇接近窑炉,会导致瓷器夹生报废。
明清时期,由于山西人相继来峄县开设窑厂,同当地窑主竞争激烈。凡是有技术的窑工前来谋生,都要与窑主立约画押,不得随便跳槽,更不准将作坊内工艺秘密向外泄露。年轻人来窑厂务工,按规矩举行拜师仪式,还要摆一桌酒席表示诚意。窑厂附近辟有墓地,凡是外地窑工病亡或因意外事故而死,都可葬人窑工墓地。在中陈郝北区曾发掘3座北宋窑工墓葬,墓圹用窑具支柱、垫板垒砌,墓底也铺垫支柱。随葬品中除了瓷器,还有北宋铜钱、铜镜。
古代陶瓷行业流行窑神崇拜,北方地区祭祀的窑神有多位,既有自然神又有人格神,还有道教、佛教神灵。自然神中有水神、土神、山神、火神、雷神等;人格神主要是古史传说中与水土火相关或发明陶器的古帝圣贤,如女娲、炎帝、大舜、陶正昆吾、工匠开山祖鲁班等。道教、佛教神灵分别是太上老君、观音娘娘。窑业祖师爷是柏林(又作“伯灵”、“百灵”),甚至牛、马等动物也成为窑业保护神。各地供奉崇拜的窑业神,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或者同时供奉数位保护神,或者只供奉其中一两位。®枣庄既盛产煤炭又有悠久的烧瓷业,古时窑神崇拜十分盛行。当地建造的窑神庙有两类,一类是祭祀煤窑神的庙宇,坐落在原城区附近的窑神庙村、雷村和北郊甘泉寺,崇拜的神灵为太上老君和雷神爷。祭祀瓷窑神的庙宇集中分布在中陈郝,崇拜的神灵较多,既有自然神又有人格神,窑神信仰展现了多元化特色。当地流传“九庙、十桥、七十二缸瓦窑”民谚,可以想见当年窑神崇拜之盛。宋元时期的窑神庙已经不存,明清时又相继改建或新建了九座庙宇,分别是火神庙、玄帝庙、三清观、土地庙、泰山奶奶庙、大云寺、观音堂、西天佛爷庙、三皇行宫。其中火神庙、玄帝庙、三清观、观音堂、土地庙、三皇行宫就是祭祀窑神的场所。火神庙供奉的是传说中的祝融;玄帝庙中的主神不但是北方之神,还是水神;三清观中有主掌炉冶的道教天神太上老君;观音堂供奉的观音菩萨,也是窑业保护神之一;土地神则保佑一方水土平安;三皇行宫主神分别是伏羲、炎帝和燧人氏,其中炎帝教民耕稼、制陶,有功于民,而燧人氏则发明了用火,都被瓷器行业奉为窑神。
四、中陈郝民窑对官窑的文化影响自唐代以来,中国的瓷器烧制业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官窑体系,一是民窑体系。前者属于官方营建直接管理或派员监管的瓷窑,后者为民间创办经营。官窑和民窑在中国陶瓷史上交相辉映,各领风骚。
官窑瓷器主要提供皇室和王公大臣使用,追求产品质量,不计成本,产量有限。瓷器品种、样式往往由宫廷定夺,甚至还经过皇帝裁定,因此特别重视产品档次和外观,器形设计和装饰完全迎合上层社会审美情趣。所有产品追求胎质精细、釉面纯净、装饰富丽堂皇等标准。由于限制过多,官窑瓷器往往墨守成规,代代因袭,工整精细有余而自然舒畅不足。民窑是瓷器产业的主力军,它产生的历史远比官窑悠久,最早的瓷器便由民窑烧制而成。由于窑匠都来自社会下层,长期生活在民间并汲取了新鲜的民间文化养分,因而更了解广大民众的需求。民窑产品最大特点是产品多样化,追求实用性,装饰风格质朴无华,无拘无束,题材丰富多彩,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风尚。
瓷器是具有文化艺术属性的实用品,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窑口产品在工艺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彼此影响,既有吸收性,又有传播性。中陈郝窑是中国北方最早烧制青瓷的窑口之一,对于青瓷烧制技术在淮河以北的传播作出了贡献。北宋早期,中陈郝窑烧制白釉和绿点彩,中晚期烧制白釉黑花瓷,这种装饰黑白对比强烈,图案格外醒目。到了金元时期,技术和工艺更加成熟。元明清时期,景德镇以烧制白釉青花瓷闻名海内外,若溯流寻源,白釉黑花瓷与白釉青花瓷关系密切,虽然彩绘原料不同,但都属于釉下彩工艺,前者为后者彩绘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工艺基础。中陈郝瓷器装饰技法多样,题材和图案丰富多彩,这些鲜活风格无疑对艺术上缺乏创新的官窑瓷有所影响。
明代是中陈郝烧制业转型时期,由于晋商控制了窑业,烧造的瓷器主要是黑釉器,制作技术精湛,胎质坚硬,色黑如漆,光彩照人,堪与漆器媲美。据《峄县志•物产略》记载,自从晋商经营烧制业后,“每岁作诸巨器,朴质坚重,凝如金石。转毂数百里,行销四方,皆得厚值”。由于黑瓷质量上佳,在明清两代被朝廷列为贡品。明代官修《大明一统志》卷二三“兖州府”土贡条目下记载:“黑瓷器,峄县出。”清代《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卷一四也有记载:“峄县,土贡黑瓷器。”所谓土贡,就是“任土作贡”,古时各州县依照惯例,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一定数额的土特产品。
明代各地向宫廷进贡之物,属于朝廷指定,都是当地的名优产品,代表了当时的地方特色和经济发展水平。山东向朝廷土贡种类很多,但瓷器一项仅有峄县一地。到了清代,峄县黑瓷仍被列为贡品,当时全国共有4个州县进贡黑瓷器,分别是山西平阳、霍州,甘肃平凉以及山东峄县。明代在山东共设置6处递运所,其中兖州府递运所设在沙沟(今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由朝廷任命的大使负责,因峄县有进贡黑瓷事务,所以设置递运所运输贡品。贡瓷人京后,由内承运库或内府供应库收存。朝廷对贡瓷要求严格,除了质量上乘,在外观和釉色上都要达标。中陈郝设有“官监民烧”窑炉,虽然不是纯粹御窑,但由当地官府监烧,具有官窑性质。黑釉瓷器本来是中陈郝民窑特色产品,后来列人贡品,这个变化反映了民窑产品所具备的实力和影响力。
中陈郝虽然只是鲁南一处寻常村落,却拥有十分丰厚的瓷文化积淀,在北宋绿点彩执壶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勤劳智慧的窑工用土、水、火谱写了生生不息的赞歌,用勤劳双手铸造了瓷窑业的辉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中陈郝窑址,既有令人惊叹的闪光点,又有尚未破解的谜团。要彻底掀开中陈郝窑址神秘的面纱,还有待于今后继续进行考古发掘,相信会有更多让人惊喜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