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奇百怪的神话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73
颗粒名称: 八、千奇百怪的神话传说
分类号: I207.73
页数: 3
页码: 358-360
摘要: 中国神话丰富多彩,既有自然神,又有人格化神,其中不少神话传说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枣庄汉画像石中所展现的神灵有伏羲、女娲,金乌与玉兔,雷神、风伯、雨师,鱼拉仙车,扶桑及羿射十日,九头人面兽等内容。
关键词: 神话 传说

内容

中国神话丰富多彩,既有自然神,又有人格化神,其中不少神话传说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枣庄汉画像石中所展现的神灵有伏羲、女娲,金乌与玉兔,雷神、风伯、雨师,鱼拉仙车,扶桑及羿射十日,九头人面兽等内容。
  (一)伏羲、女娲画像伏羲、女娲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二皇。《风俗通义》说:“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在枣庄地区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是主要题材之一。二神最显著特点是人头人身蛇尾,通常成对伴出,两尾相缠,相依共存。二神分别手举象征天圆地方的规、矩,或双手捧举象征阴阳的日轮、月轮。最常见画面是西王母居中,伏羲、女娲伴随左右。滕州市北辛街道办事处马王村汉画像石刻有伏羲、女娲手持规、矩图像;滕州市黄家岭出土的汉画像石上有一个人头蛇躯神人,躯干部位饰有爪足、双手高举圆轮。台儿庄区泉源村画像石上人头蛇躯伏羲双手高举日轮,轮中有金乌。滕州市西古村画像石,刻有一人头蛇躯女娲,双手高举月轮,轮中有月精蟾蜍、玉兔。
  汉画像石中的伏羲、女娲分别手执规、矩、日轮、月轮,表明二神分理阴阳、规矩天地、协调四时。交尾图像重在展现他们主宰生殖、化育万物的神性。自汉代以来,枣庄地区民间流行伏羲、女娲崇拜,至今还有多处伏羲庙、女蜗庙遗址。
  (二)金乌与玉兔画像枣庄汉画像石中常见三足乌、玉兔捣药、蟾蜍炼丹、九尾狐等图像,往往和西王母共存同一画面。它们还分别出现在日轮和月轮中,三足乌与九尾狐共处于日轮,而玉兔和蟾蜍则出现在月轮中。山亭区西集镇画像石,左格刻日轮,轮中有金乌。金乌又称“三足乌”,是太阳象征。《春秋元命苞》说:“日中有三足乌。”又说:“流火为乌。乌,孝鸟,阳精,天意,乌在日中,以天昭孝也。”《汉书• 司马相如传》张揖注:“三足乌,三足青鸟也,主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墟北。”在神话传说中,三足乌是西王母的役禽,专为她服务。玉兔一般与月亮有关,屈原 《天问》曾质疑:“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夜光是指月亮,菟就是兔,意思是说月亮为什么会有圆缺?月中为何会有玉兔?可见月亮与玉兔联系在一起的传说流传已久。张衡天文著作《灵宪》说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蟾兔。”蟾蜍和玉兔属性一样,均为月中之精。汉代又流传嫦娥奔月神话,《灵宪》也有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在西王母题材画像石中,玉兔和蟾蜍形影不离,共同为西王母捣制不死之药。
  (三)雷神、风伯、雨师画像刮风、打雷、下雨,这本是宇宙中的自然现象。由于中国是传统农业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靠天吃饭的习惯,所以对气象列神格外敬畏。在原始思维作用下创造出了雷神、风伯、雨师形象以及种种神话。滕州市黄家岭汉画像石,中央刻连体二凤衔鱼,左刻一神人双手举罐向下倒水,右刻三力士拉一雷车,车后一人张大嘴巴,状如簸箕。这是一幅雷公鸣雷、风伯呼风、雨师降雨的画像。大坞镇染山郁郎侯刘骄墓出土一幅画像石上,一人左手举锤,右手转动七只连鼓呈打击状。身后一人正张开大嘴奋力呼气,画面表现的是雷公和风伯。《论衡*雷虚篇》说:“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者力士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车,若击之状。”汉代画工根据长期流传的神话传说,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了人格化气象神形象。在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中,风神也称“风伯”、“风师”、“箕伯”、“飄师”、“飞廉”、“风后”、“风姨”、“风婆婆”等。汉画像石中的雨师大都手持大罐,向地下倾水,十分生动。
  雷神、风伯、雨师形象多次出现在汉画像石中,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变幻莫测的自然力的崇拜。每幅画面都寄托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企盼。
  (四)鱼拉车画像山亭区山亭镇附近出土的画像石上刻有双鱼拉一车,车上有华盖,鱼车后有一人骑鱼跟随。滕州市汉画像石馆一残石上也刻有鱼拉车画像,前有二鱼引导,后面二鱼共拉一车。车前有御者,车上坐一人,其后是三鱼拉一车。鱼拉车多与河伯出行有关,因河伯为水神,用鱼驾车突出了河伯的神性和特征。河伯,原名冯夷,修炼得道而成为水神。《淮南子.齐俗训》说:“冯夷得道,以潜大川,即河伯也。”水是农业的命脉,在中国这个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中,历来对水存在极大的依赖性。早在殷商时期,具有自然属性的水神已经转化为人格化的河神。到了汉代,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加重视对水神的祭祀。人们将河伯出行画像布置在墓室或祠堂中,反映了对水神的敬畏崇拜。另外,这类神话还与汉代盛行的仙道信仰有关。
  (五)九头人面兽画像枣庄汉画像石上常见到一种奇异怪兽,生有兽身、四足、长尾,颈部长着九个人头。山亭区西户口村,滕州市黄家岭、孔集村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均有这类图像。《山海经•海内西经》说:“昆仑之墟,帝之下都..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兽之所在。开明,兽身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山之上。”由此可知,画像石中的九头人面兽就是神话传说中的开明兽。开明兽职责是守御昆仑山天门,而昆仑山就是天帝下都。在汉代仙道信仰中,昆仑山又是女仙之宗西王母悬圃瑶池所在地。开明兽与三青鸟、玉兔、蟾蜍一样,都是供西王母所驱使的瑞禽瑞兽。
  除了以上介绍,枣庄汉画像石中还有许多画面与神话传说有关,如扁鹊针灸、仙人乘娇、操蛇之神、二人首神、鸟头、牛头、马头神等,真可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