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丰富多彩的饮食K892.27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67
颗粒名称: 二、丰富多彩的饮食K892.27
分类号: TS971.2;K892.27
页数: 2
页码: 347-348
摘要: 汉代饮食文化,包括了用餐制、饮食用具、饮食材料、饮食礼节等丰富内容,在2000多年的熏染中,形成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造就了中国式的饮食文明。汉画中丰富多彩的饮食起居图像,正是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最好的展现。
关键词: 饮食 生活起居

内容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代是我国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转型期。
  汉代浮奢之风的蔓延,促使饮食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庖厨规模越来越大,肴馔样色日益丰富。从滕州出土的汉画像石画面上,可以了解到当时豪强地主的饮食生活。官桥镇善庄村庖厨画像石,时代为西汉晚期,左上角桔槔支架上悬挂火腿,一人割肉,旁有一待宰之犬。右上方一人跪迎三位宾客,中间一人席地而坐,面前置一几,几上摆放盘碗。左下方置一灶,一人烧火,旁边一人在釜中炒菜。右方有人摆餐具,二人端盘。造纸厂庖厨画像,时代为东汉时期,墙上高架悬挂火腿二只,一人执刀割肉,下设一几、一灶,一人烧火,釜上热气萦绕,二人共抬一大酒壶。滨湖镇西古村庖厨画像,属于东汉晚期,左上角悬挂火腿和鱼,一人拿刀割肉,一人臂上架鹰,手牵一羊。中央上方一人凭几端坐,二人躬身进献食品,左侧三人正在传食奏乐。宴席右方为水榭亭阁,有人登楼梯观赏,有人垂钓,水池中还有人罩鱼。另有一石,上下共四层画面,上二层为宾主宴饮及建鼓、乐舞场面,下二层表现的是椎牛及厨房操作图像。羊庄镇庄里村画像(此石现藏上海博物馆),画面右边是井台,井架上设滑轮,一人持井绳汲水。画面中央有鹅、鸡、犬等禽畜,二名庖丁持刀屠宰。画面左侧有人正在烧灶,灶上方悬挂肉块。从这些画像可以直观,汉代饮食文化的确内涵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画像石画面可看到一人一案或一案分食的饮食场面,这是受中国古代人们长期以来席地而坐的习惯和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形成了几人分餐共桌或一人一桌分餐饮食的惯例。汉代的一日两餐或三餐,都是分餐制,这是一种合理卫生、先进的餐饮习俗。
  汉代的主要食品有粮食、肉类和蔬菜等。西汉初年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家得到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经济已达到空前繁荣。由于国富民足,必然引起奢侈之风盛行。在饮食文化方面,追求美食美味已成为风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上至王侯之家,下至豪强富室,莫不争相大快朵颐,即使普通平民百姓,也深受这种浮侈之风影响。
  西汉时期,我国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以稻、麦、黍、稷、菽为主食,以牛、马、羊、猪、鱼肉及蔬菜为辅食的饮食结构。到东汉时,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于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形成了地主庄园经济。饮食浪费现象比西汉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盐铁论.散不足》记载:“今闾巷县佰,阡陌屠沽,无故烹杀,相聚野外,负粟而往,挈肉而归。”《后汉书•仲长统传》说:“豪人之室……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同西汉时期“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的情形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汉代由于深受儒家“礼教”和经学影响,在饮食座次上也有讲究。《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由此可知,秦末至汉初,主位坐西向东是尊贵的,这在汉画像石中都有所体现。
  滕州出土的画像石中,有3幅画面出现了庖厨、宴饮和建鼓乐舞共存的现象,这说明当时已将宴饮、娱乐汇聚一堂,既满足口腹之欲,又追求耳目之好。
  汉代饮食文化,包括了用餐制、饮食用具、饮食材料、饮食礼节等丰富内容,在2000多年的熏染中,形成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造就了中国式的饮食文明。汉画中丰富多彩的饮食起居图像,正是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最好的展现。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