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耕、冶铁与纺织画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66
颗粒名称: 一、牛耕、冶铁与纺织画像
分类号: K879.4
页数: 3
页码: 345-347
摘要: 农耕画像,在滕州发现2石,山亭区1石。滕州市黄家岭出土的农耕图,一人扶犁驾一牛一马耕田,后面一人使牛拖拉耱耢类器物,正在耙田碎土。画面左边有人挑食而来,三人正手挥锄头耘田锄草,其后一人抱篓播种。整幅画面表现了畜力耕田、平整土地、播种、耘田劳动过程。
关键词: 牛耕画像 冶铁画像 纺织画像

内容

枣庄画像石表现社会生活的画面较多,其中反映农业和手工业的牛耕、纺织、锻打、冶铁画像占一定比例。农耕画像,在滕州发现2石,山亭区1石。滕州市黄家岭出土的农耕图,一人扶犁驾一牛一马耕田,后面一人使牛拖拉耱耢类器物,正在耙田碎土。画面左边有人挑食而来,三人正手挥锄头耘田锄草,其后一人抱篓播种。整幅画面表现了畜力耕田、平整土地、播种、耘田劳动过程。滕州市宏道院画像石农耕图像中,一人扶犁,一人牵牛耕地,三人执禾而立,还有一人坐树下监工(此石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山亭区垌城村出土的画像石,表现的是一牛一马并辔拖犁耕地,前面一人手牵缰绳,后面一人一手扶犁,一手拿鞭。犁手后面还有一人,肩荷长柄锄,右手持专为碎土用的榔头。牛马同耕的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牛耕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使耕作技术迈上了新台阶,还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纺织画像,迄今全国共出土20石,仅枣庄就出土了10石。滕州市黄家岭纺织图,纺织画面处于石刻上层右侧,置纺车一架,有人正在纺线。滕州龙阳店2石,一石纺织场景处于画面中层,左右各有织机一架,中间放置络车、纬车。表现了摇纬、络线、织布的操作场面。另一石纺织画面分布在第二层左侧,有人织布、有人纺线,墙上挂着束丝。滕州市宏道院纺织图,画面中刻有织机、络车、纬车。滕州市造纸厂出土的纺织图,刻有织机和纺车。山亭区西户口村纺织图,表现织机和纺车,有人正在操作(此石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另外,滕州汉画像石馆还收藏有羊庄后台、滕东等地出土的纺织汉画像石4石。
  这些纺织画像石的年代均为东汉时期,所表现的纺织场景只是地主庄园经济的一部分。出土文物证明,汉代枣庄地区的纺织业比较发达,汉画像石中的纺织图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再现。由于这些纺织画像石的存在,弥补了史书对于汉代纺织器械样式结构和具体操作的记载不足,展示了2000多年前世界最先进织布机的样式,可据此复原汉代织机,填补了我国纺织史上的一项空白。
  枣庄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3幅画面表现了冶铁鼓铸锻造场面,均属于东汉时期。滕州市宏道院的一块画像石的画面下层刻有冶铁锻造图像,左边三人操作皮囊鼓风冶铸,其中一人躺在地上,后有四人正在锻打。架上悬挂锻好的环首刀,一人举物,似在审视锻器的质量,还有三人正往鞘里装刀。这是一幅完整的从炼铁、锻打、质检到配制刀鞘的全过程(此石现藏国家博物馆)。滕州市黄家岭出土的一块画像石,画面上层左边刻三人正在锻造、磨制兵器,墙上挂着许多锻制成的环首长刀。滕州市造纸厂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有锻造兵器的图像。
  战国以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到了汉代,冶铁技术已相当成熟,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由于铁农具比青铜、石、骨、蚌制成的农具锋利耐用,加快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场革命。汉武帝时采取盐铁官营政策,在全国主要铁矿产地设置“铁官”。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全国共设置铁官50处(一说49处),而山东就有12处,几乎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根据考古调查,枣庄地区的汉代冶铁遗址就有6处之多。其中汉代薛县遗址中曾出土大量冶铁用的陶范,铸范中有“山阳二”、“巨野”等字样,这些铸范文字是当时冶铁作坊的标志。枣庄地区画像石中的冶铁、锻造画像,让我们看到东汉铁器作坊的一般状况和生产流程,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铁制产品的需求,也说明这里是重要的铁制品产地之一。
  枣庄地区汉画像石中表现的社会生活、生产经营、亭台楼阁、车马出行、宴饮、乐舞百戏、讲经、神话及历史故事等,是两汉时期人们对古代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人们对上古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