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内容广博、题材丰富的画像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6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内容广博、题材丰富的画像艺术
分类号: K879.4
页数: 18
页码: 345-362
摘要: 枣庄汉画像石表现的题材内容,大致归纳为五类:(1)社会生活,表现农耕、纺织、冶铁等农业、手工业的场面;有亭、台、楼、阁、水榭等建筑画像;有车马出行、庖厨、宴饮、乐舞百戏、讲经等世俗场面;有胡汉战争、宗教等内容;还有驱鬼辟邪等巫术图像。(2)表现自然界的草木虫鱼、飞禽走兽、日月星辰、天文星象的内容。(3)历史故事。(4)神话传说。(5)具有装饰性的各种图案。枣庄汉画像石内容丰富,题材广博,雕刻精美,堪称中国古代美术创作中的珍品。
关键词: 画像艺术 内容广博 题材丰富

内容

枣庄汉画像石表现的题材内容,大致归纳为五类:(1)社会生活,表现农耕、纺织、冶铁等农业、手工业的场面;有亭、台、楼、阁、水榭等建筑画像;有车马出行、庖厨、宴饮、乐舞百戏、讲经等世俗场面;有胡汉战争、宗教等内容;还有驱鬼辟邪等巫术图像。(2)表现自然界的草木虫鱼、飞禽走兽、日月星辰、天文星象的内容。(3)历史故事。(4)神话传说。(5)具有装饰性的各种图案。枣庄汉画像石内容丰富,题材广博,雕刻精美,堪称中国古代美术创作中的珍品。
  一、牛耕、冶铁与纺织画像枣庄画像石表现社会生活的画面较多,其中反映农业和手工业的牛耕、纺织、锻打、冶铁画像占一定比例。农耕画像,在滕州发现2石,山亭区1石。滕州市黄家岭出土的农耕图,一人扶犁驾一牛一马耕田,后面一人使牛拖拉耱耢类器物,正在耙田碎土。画面左边有人挑食而来,三人正手挥锄头耘田锄草,其后一人抱篓播种。整幅画面表现了畜力耕田、平整土地、播种、耘田劳动过程。滕州市宏道院画像石农耕图像中,一人扶犁,一人牵牛耕地,三人执禾而立,还有一人坐树下监工(此石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山亭区垌城村出土的画像石,表现的是一牛一马并辔拖犁耕地,前面一人手牵缰绳,后面一人一手扶犁,一手拿鞭。犁手后面还有一人,肩荷长柄锄,右手持专为碎土用的榔头。牛马同耕的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牛耕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使耕作技术迈上了新台阶,还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纺织画像,迄今全国共出土20石,仅枣庄就出土了10石。滕州市黄家岭纺织图,纺织画面处于石刻上层右侧,置纺车一架,有人正在纺线。滕州龙阳店2石,一石纺织场景处于画面中层,左右各有织机一架,中间放置络车、纬车。表现了摇纬、络线、织布的操作场面。另-石纺织画面分布在第二层左侧,有人织布、有人纺线,墙上挂着束丝。滕州市宏道院纺织图,画面中刻有织机、络车、纬车。滕州市造纸厂出土的纺织图,刻有织机和纺车。山亭区西户口村纺织图,表现织机和纺车,有人正在操作(此石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另外,滕州汉画像石馆还收藏有羊庄后台、滕东等地出土的纺织汉画像石4石。
  这些纺织画像石的年代均为东汉时期,所表现的纺织场景只是地主庄园经济的一部分。出土文物证明,汉代枣庄地区的纺织业比较发达,汉画像石中的纺织图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再现。由于这些纺织画像石的存在,弥补了史书对于汉代纺织器械样式结构和具体操作的记载不足,展示了2000多年前世界最先进织布机的样式,可据此复原汉代织机,填补了我国纺织史上的一项空白。
  枣庄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3幅画面表现了冶铁鼓铸锻造场面,均属于东汉时期。滕州市宏道院的一块画像石的画面下层刻有冶铁锻造图像,左边三人操作皮囊鼓风冶铸,其中一人躺在地上,后有四人正在锻打。架上悬挂锻好的环首刀,一人举物,似在审视锻器的质量,还有三人正往鞘里装刀。这是一幅完整的从炼铁、锻打、质检到配制刀鞘的全过程(此石现藏国家博物馆)。滕州市黄家岭出土的一块画像石,画面上层左边刻三人正在锻造、磨制兵器,墙上挂着许多锻制成的环首长刀。滕州市造纸厂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有锻造兵器的图像。
  战国以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到了汉代,冶铁技术已相当成熟,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由于铁农具比青铜、石、骨、蚌制成的农具锋利耐用,加快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场革命。汉武帝时采取盐铁官营政策,在全国主要铁矿产地设置“铁官”。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全国共设置铁官50处(一说49处),而山东就有12处,几乎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根据考古调查,枣庄地区的汉代冶铁遗址就有6处之多。其中汉代薛县遗址中曾出土大量冶铁用的陶范,铸范中有“山阳二”、“巨野”等字样,这些铸范文字是当时冶铁作坊的标志。枣庄地区画像石中的冶铁、锻造画像,让我们看到东汉铁器作坊的一般状况和生产流程,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铁制产品的需求,也说明这里是重要的铁制品产地之一。
  枣庄地区汉画像石中表现的社会生活、生产经营、亭台楼阁、车马出行、宴饮、乐舞百戏、讲经、神话及历史故事等,是两汉时期人们对古代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人们对上古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
  二、丰富多彩的饮食起居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代是我国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转型期。
  汉代浮奢之风的蔓延,促使饮食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庖厨规模越来越大,肴馔样色日益丰富。从滕州出土的汉画像石画面上,可以了解到当时豪强地主的饮食生活。官桥镇善庄村庖厨画像石,时代为西汉晚期,左上角桔槔支架上悬挂火腿,一人割肉,旁有一待宰之犬。右上方一人跪迎三位宾客,中间一人席地而坐,面前置一几,几上摆放盘碗。左下方置一灶,一人烧火,旁边一人在釜中炒菜。右方有人摆餐具,二人端盘。造纸厂庖厨画像,时代为东汉时期,墙上高架悬挂火腿二只,一人执刀割肉,下设一几、一灶,一人烧火,釜上热气萦绕,二人共抬一大酒壶。滨湖镇西古村庖厨画像,属于东汉晚期,左上角悬挂火腿和鱼,一人拿刀割肉,一人臂上架鹰,手牵一羊。中央上方一人凭几端坐,二人躬身进献食品,左侧三人正在传食奏乐。宴席右方为水榭亭阁,有人登楼梯观赏,有人垂钓,水池中还有人罩鱼。另有一石,上下共四层画面,上二层为宾主宴饮及建鼓、乐舞场面,下二层表现的是椎牛及厨房操作图像。羊庄镇庄里村画像(此石现藏上海博物馆),画面右边是井台,井架上设滑轮,一人持井绳汲水。画面中央有鹅、鸡、犬等禽畜,二名庖丁持刀屠宰。画面左侧有人正在烧灶,灶上方悬挂肉块。从这些画像可以直观,汉代饮食文化的确内涵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画像石画面可看到一人一案或一案分食的饮食场面,这是受中国古代人们长期以来席地而坐的习惯和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形成了几人分餐共桌或一人一桌分餐饮食的惯例。汉代的一日两餐或三餐,都是分餐制,这是一种合理卫生、先进的餐饮习俗。
  汉代的主要食品有粮食、肉类和蔬菜等。西汉初年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家得到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经济已达到空前繁荣。由于国富民足,必然引起奢侈之风盛行。在饮食文化方面,追求美食美味已成为风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上至王侯之家,下至豪强富室,莫不争相大快朵颐,即使普通平民百姓,也深受这种浮侈之风影响。
  西汉时期,我国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以稻、麦、黍、稷、菽为主食,以牛、马、羊、猪、鱼肉及蔬菜为辅食的饮食结构。到东汉时,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于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形成了地主庄园经济。饮食浪费现象比西汉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盐铁论.散不足》记载:“今闾巷县佰,阡陌屠沽,无故烹杀,相聚野外,负粟而往,挈肉而归。”《后汉书•仲长统传》说:“豪人之室……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同西汉时期“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的情形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汉代由于深受儒家“礼教”和经学影响,在饮食座次上也有讲究。《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由此可知,秦末至汉初,主位坐西向东是尊贵的,这在汉画像石中都有所体现。
  滕州出土的画像石中,有3幅画面出现了庖厨、宴饮和建鼓乐舞共存的现象,这说明当时已将宴饮、娱乐汇聚一堂,既满足口腹之欲,又追求耳目之好。
  汉代饮食文化,包括了用餐制、饮食用具、饮食材料、饮食礼节等丰富内容,在2000多年的熏染中,形成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造就了中国式的饮食文明。汉画中丰富多彩的饮食起居图像,正是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最好的展现。
  三、富丽壮观的古典建筑建筑学历来被美学家喻为一种可以体现时代审美观念的伟大艺术,每个朝代建筑艺术风格都有所不同。在中国建筑史上,汉代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汉代建筑凝聚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积淀,几乎涵盖了汉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内容。处于封建社会初期的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初步形成并走向成熟的阶段。枣庄出土的汉画像石上有各式各样建筑图像,其中滕州汉画像石所展现的建筑有殿宇、楼阁、台榭、阙观、桥梁等多种样式。从西汉到东汉400余年中,建筑画像形象生动地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汉代建筑的真实风貌。
  (一)住宅楼阁建筑住宅建筑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标志之一。西汉处于封建社会上升阶段,作为经济支柱的农业和工商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建筑技术和建筑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西汉中期以后,权贵豪强为了炫耀富贵,大兴土木,建造豪宅。到了东汉时期,此风愈演愈烈,几乎每处地主庄园都是当时建筑技术最高水平的体现。汉桓帝时,显贵和权宦“皆竞起宅第,楼观壮丽,穷极伎巧”®。从文献记载和出土的汉画像石建筑图像可以看出,汉代达官贵富和地主豪强的住宅竭力追求“坊宇显敞,高川纳驷”的博大气势。
  枣庄地区汉画像石中的建筑图像并不展现整个宅第院落布局,而是重点表现主要楼堂建筑。如山亭区桑村镇西户口村出土的画像石,画面右部刻有车骑临门盛大场面,左部为豪宅局部建筑,二层楼房为殿庑式,上层有三人列坐,下层是粗壮立柱栌斗支撑檐盖,楼堂内众人列队迎宾客。楼右侧有一座四阿式高阁,阁上也有三人端坐。桑村镇大郭村楼阁建筑画像,中心部位为二层高楼,楼下两侧有迎客、拜客、跪客场面,楼上四人列坐。楼顶为庑殿式,脊顶平直,十分大气。楼下立柱上端承托以栌斗,楼体左侧跨出双层单阙。在第一层坡檐饰有一组象征富贵的钱纹,楼檐左饰祥云,右饰异兽。第二层楼檐饰有对称龙首。整座楼房显得简洁雄伟,富丽堂皇。考古发掘的滕州市大坞镇染山汉墓,墓主为西汉郁郎侯刘骄。在墓室门楣画像石上,左格刻楼房三层,第一层有大门两扇,门上刻铺首,三楼上有二人在窗牖内向外观看;右格刻楼房四层。由此可知,早在西汉中期枣庄地区就有高大雄伟的多层建筑了。
  枣庄汉画像石还显示了一些小型的建筑物特点,如一房、一室或一亭等。房内往往有二人对饮,或对弈或迎来送往。建筑型制有的为歇山式,有的为悬山式,亭多为四阿式。建筑风格简朴,应是民间常见的住房形式或礼节性建筑。
  (二)桥梁建筑桥梁是道路设施的组成部分,在古代交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山亭区西集镇西集村出土的胡汉战争画像石,画面中央是一座两坡式六跨桥梁,中跨平直,设有护栏。桥面左侧立一高大表柱,柱左为深目高鼻的胡人手执弓箭,柱的右侧为汉军车骑、步卒、骑士。桥下中间立一大石柱,柱上有斗拱支撑中跨桥面,桥两端斜坡下立四根立柱承托桥体。桥下有船,水中有鱼、水蛇。滕州市官桥镇后掌大村东汉墓出土一块桥上捞鼎画像石,图中桥梁为木结构弧形桥,矢跨较大,弧座接近半圆形。桥上装有护栏,桥面中央树立柱滑轮,左右两侧各有一人指挥,五人拉绳索升鼎,桥下水中有鱼,有人划船。
  西集村和后掌大村出土的画像石上的桥梁,前者为梁式桥,后者为拱桥。在山亭区桑村镇西户口村的汉画像石上,还发现一种平卧于水上平直的桥梁,桥上有车马前行,桥下有船和人。《说文解字》:“桥,水梁也。”又释梁:“用木跨水也,即今之桥也。”可见中国早期桥梁大都属于木结构。桥梁建筑在汉画像石中多次出现,说明汉代建桥技术已日臻成熟,并应用广泛。在政治上,桥梁便捷了政令传递;在经济上,有利于郡国之间的交通运输和商贸交流;在军事上,大大缩短了行军路程。
  (三)台榭建筑属于古建筑中的高台建筑。先秦时期的台榭多构建于人工堆筑的高台之上,既可供王室和贵族登临游观避暑,又具有军事瞭望作用。秦汉时期兴建园林之风盛行,上至皇家禁苑,下至权贵园林乃至豪强地主庄园,无不凿池构建水榭高台,以供平时登临游观消遣。原来建在土台上的台阁大都移至池苑,傍水而建,成为园林建筑重要组成部分。榭,有顶无四壁,犹今之凉亭。《尔雅•释宫室》说:“无室曰榭。”就是指四边不设墙壁的轻巧别致的建筑。枣庄汉画像石的榭多为木结构,形状大都呈方形或长方形,立于池边或水上。多为一层或二层,最高可达五层。设有扶栏斜梯,视野宽阔,或有人登临,或有人垂钓,正是汉代园林建筑艺术的真实写照。
  (四)阙观建筑是秦汉时期最流行的一种建筑形式,分别建于主体建筑前面的通道两侧。两汉时常在城门、宫殿、陵墓以及豪室前构建,分为木结构和砖石砌筑两种。晋崔豹《古今注》云:“阙,观也,古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门宫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人臣将至此,则思其所阙,故谓之阙。”阙观的作用就是锦表门第,用以别尊卑、明贵贱。枣庄地区出土的阙观建筑画像石,大都表现住宅前的门阙,左右对称,重檐高耸,夹峙门道。如滕州市姜屯镇元嘉三年双阙画像石,中央是二层楼房,楼前双阙并列,形制为重檐攒尖式,出檐较深。檐下叠涩,阙柱高大,二阙顶部各站立一凤鸟。阙观显得巍峨壮观,挺拔秀气。
  枣庄汉画像石中的建筑图像,在表现手法上不追求完整的鸟瞰图或展示建筑群全部,重点突出主体建筑。在布局上注重中轴分布,主次分明,在建筑规模上显示豪华壮观,在建筑理念上体现阴阳五行观念,在装饰风格上讲究华丽多彩。这些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枣庄地区两汉时期的建筑水平。
  四、叹为观止的百戏表演乐舞百戏是汉代音乐、舞蹈和各种杂技等艺术混合一体的表演形式。当时由于社会政治较为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文化艺术也比较发达。枣庄汉画像石上大量的乐舞百戏画面,从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汉代文化艺术的繁盛景象,为后人研究汉代音乐、舞蹈和杂技等提供了大量的、十分难得的形象化资料。杂技属于综合性表演技艺,汉代归人百戏范畴。东汉张衡《西京赋》中载有倒立、冲狭、爬竿、走索、戏车等项目。枣庄画像石表现的内容更为丰富,包括弄丸、倒立、撞戏、斗鸡、斗牛、角抵、跳丸飞剑、沐猴舞、擎戴伎等画面。
  弄丸,也叫“跳丸”、“抛丸”、“掷丸”,是汉画中最常见的杂技表演项目之一。伎人双手操多枚弹丸轮番抛起交接,丸如连珠流星,令人目不暇接。滕州汉画像石馆收藏有10幅抛丸图像,其中龙阳店画像石最为精彩。画面中树有高大建鼓,左侧一人表演抛丸,边跳边抛,嘴手并用,同时玩转11个飞丸,其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倒立,现今称之为“拿大顶”,汉时称作“倒植”、“掷倒”等。表演时艺人双足朝天、倒立行走,用双足和单手以及嘴做出各种形体技巧动作。如龙阳店画像石,在建鼓画面上层右下方表现长袖舞。令人惊奇的是,舞者左臂上还载有一人,正表演倒立,单手抓坛准备抛至足上,动作十分惊险。滨湖镇西古村建鼓百戏画像,左侧一人表演掷丸,另一人双手扶案倒立,两臂挺直,腰身以下弯曲下垂。类似画面在枣庄汉画像石杂技百戏图中常见,一招一式都十分精彩。
  撞戏,又称作“寻撞”、“爬竿伎”。有戏车高撞、地上竖撞、额上缘撞及手举高撞等形式。据史书记载,此技在汉代由南部都卢国传人,故称之“都卢寻撞”。滕州市宏道院画像石上,由立竿和横竿组成一个十字形高撞,横竿两端饰羽葆。立竿顶端坐一人,双脚悬空,双手张开做表演。两侧各有一人,在高空做出单足踩横竿动作。还有数人或倒挂,或倒立,做出各种惊险高难动作。
  跳丸飞剑,就是一手执短剑,一手抛丸,边抛边接,这个项目比单纯弄丸要复杂许多。表演时通常由一人出场,也可二人相互配合,变换花样。张衡《西京赋》说:“跳丸剑之挥霍。”滕州市黄家岭画像石就刻有二人飞剑跳丸场面,左边一人一手拿剑,另一只手抛丸;右边一人一手转盘,另一只手接丸。
  斗鸡,是古代最流行的娱乐项目之一,无论民间还是权贵,都以此为乐。《战国策•齐策》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六博、蹴鞠、斗鸡、走狗。”至汉代此风不减,汉景帝之子刘馀就封鲁恭王,滕州在当时为鲁国蕃属,鲁恭王就酷好“斗鸡、鸭及鹅雁”。山亭区山亭镇山亭村出土的画像石上,刻有二鸡相斗。鸡后各站一主人。滕州市滨湖镇西古村汉画像石,画面上方中央表现斗鸡场面。
  斗牛,和斗鸡一样,也是当时人们普遍欣赏的娱乐形式之一。两头牛在相斗时互不相让,以头和腿压在对方颈上,猛烈发力推搡使对方后退。或以颈相抵,或以角相撞,甚至将头伸向对方腹部,从下面将对方顶起。这种对决,不仅仅是力量和意志的展现,还有驯牛士平时的训练技巧。滕州市区东门里出土的汉画像石上,有二头黄牛相斗,牛后方各站一人,正聚精会神地欣赏这场角逐搏斗。
  角抵,是一种类似现在摔跤、格斗的角力活动,通过力量型较量和简单的人体相搏分出胜负。角抵起源于上古时代,任昉《述异记》记载:“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三三两两,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秦汉时期角抵戏十分盛行,已不再单纯用来训练士兵的搏斗能力,演变为具有表演成分的游戏活动。《古今图书集成•军礼部》记载:“秦并天下,罢讲武礼,为角抵。”汉代角抵更为普及,无论宫廷民间,都有这种活动。山亭区桑村镇西户口村出土的汉画像石就有角抵场面,二人相对蹲跪于地,各伸出一条手臂抵触发力,显然是在比试臂力手劲。
  沐猴舞,由人扮演猴子,模仿其爬行、奔逐、攀跳等一系列动作。这种表演主要为了增加乐趣,有时也由人扮演狗和猴相互争斗。《汉书•盖宽饶传》记载:“酒酣乐作,长信少府檀长卿起舞,为沐猴与狗斗,坐皆大笑。”滕州市滨湖镇西古村画像石中就有此类图像,画面中两只由人扮相的猴子,正相互抵触争斗。
  擎戴伎,就是现代体育项目中的双人技巧表演。汉代属于杂技项目,通常由二人组合,一上一下进行各种技巧表演。居下者张开双臂,用双手托举上面人的双手或双足,高擎过头顶。《文献通考•散乐百戏》记载:“擎戴伎,盖两伎以手相抵戴而行也。”滕州市龙阳店汉画像石中就有二人表演的擎戴,下面的人奋力用双手托住上面人的双足,高高举过头顶。其他画像石上也有类似图像。
  枣庄画像石展现的表演丰富多彩,引人人胜,除了上面所介绍的项目,还有盘鼓舞、剑舞、蹋鞠戏、鞞舞、巾舞等。这些表演虽然名之为“舞”,其实是将舞蹈、杂技、体育竞技等项目有机融为一体,使表演更富有吸引力。枣庄画像石中既有单项杂技表演,又有大型的综合性表演,而最能反映当时演出水平和艺术水平的就是百戏表演。这种大型的综合性演出,集舞蹈、器乐、歌唱、杂技、俳优、幻术于一体,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从枣庄出土的百戏画像石上,可以直观到羽葆飞扬的建鼓、凌空高矗的竿撞、曼妙动人的歌舞、惊险离奇的杂技、趣味横生的俳优、出神人化的幻术,并可感受到钟鼓交响、琴瑟和鸣所产生的震撼。这些画面不仅活灵活现地展现了汉代综合性表演的高超水平,而且留下了让人想象回味的艺术空间。
  五、驱列如云的车马出行古时马车是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枣庄地区出土的墓葬、祠堂汉画像石中,最常见的画面就是车马出行。汉代车辆名称繁多,制式多样,用途不一,以单马或双马驾车者居多,但也有级别较高的驷马安车。汉画像石中最常见的车有轺车、辎车、軿车、轩车、牛车、羊车、辊辕车、斧车、棚车等。
  驷马安车,就是四匹马拉一辆车。山亭区桑村镇西户口村汉画像石中有两幅图像,一幅右边是一辆聊马之车,导骑、从骑列队而行,右端有交龙。另一幅右方也是一辆綱马安车,还有两辆辎车,伴随长列人马骑从。其中一骑者在马上表演倒立,还有骑者举幢幡,执旄节,右端刻交龙。汉代,驷马安车是太守以上高官所乘坐。《续汉书•舆服志》说:“天子驾六,余皆驾驷。”汉制,丞相、诸侯、公卿、皇后或得到皇帝特别恩宠的人才可以乘坐驷马安车。
  轺车,就是一马或二马牵拉的有盖无帷的可以遥望的车。东汉刘熙《释名•释车》说:“轺,遥也,远也;四向远望之车也。”紹车是汉画像石中最常见的马车,为中下级官吏所乘坐。一车乘坐二人,御者居前,官吏居后。
  辎车,车厢四周装饰车衣,是皇室贵妇、高级官吏妇人、豪强地主家属以及老弱病残者所乘坐。该车属高级车辆,装饰华丽,乘坐舒适,既可载人,也可装物。辎车的辕木较长,由车前延伸到舆后,可供乘坐者上下车蹬踏之用。车门通常设在车舆后面。枣庄汉画像石中的辎车,有二马或三马驾车图像。
  軿车,其形制和辎车基本相同,只不过车后无辕,也是高贵妇人乘坐的车辆。这是一种带帷幔和顶盖的豪华便车。《释名•释车》说:“軿,屏也。四屏蔽。”乘坐者因身份不同,帷幔装饰也有所不同。车前驾一马或二马,车舆呈方形,有的车厢开小窗,御者坐在车舆前的踏板上。
  轩车,即高盖车,车厢四周设有屏障,在车盖与屏蔽之间留有一条缝隙。轩车是大夫以上身份的人所乘坐,出行时借以展示阔绰场面。
  牛车,枣庄汉画像石中多见。汉代马昂贵,牛价贱,故富人多乘马车,而贫者多乘牛车。《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经济凋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时处士在未被征辟前无官职,外出时常乘牛车。当时贵族仆从也可以乘牛车。山亭区桑村镇西户口村汉画像石中的牛车图像,多无车盖,乘坐者身份应为一般地主。
  羊车,用羊牵拉的一种小车。《释名•释车》说:“羊,祥也;祥,善也。善饰之车,今犊之车是也。”据民间传说,秦始皇妃嫔众多,每天晚上不知去哪个妃子处安寝,于是坐在羊车上任意行驶,羊车停在哪个妃子门前,他就和哪个妃子共寝。在汉代,羊车还同修炼寻仙观念相联系。滕州汉画像石中有8幅羊车画像。
  韫辕车,就是丧车,装载死尸专用车。从滕州市龙口镇顾家庙村征集的汉画像石上刻有丧车,为一马拉一车,车上载有长方形匣体,左有八男,右有七女,似为发丧场面。《汉书•霍光传》记载,权臣霍光死后,“载光尸柩以韫辕车”。颜师古注:“韫辕,本安车,可以卧息,后因载丧,饰以柳荽,故遂以丧车耳。”斧车,是一种仪仗专用车,在车骑前面充当先导。斧车形制为一马驾辕,车厢不设顶盖,车身没有布帏。最明显标志是车上树一柄钺斧,显示威严气派。《续汉书•舆服志》说,县令以上官吏出行都可以加导斧车,用来壮威仪、明身份。
  棚车,就是在车上设有竹木卷棚,既可拉人,又可载物。如果运载粮食,可安装前后挡板。棚车也叫“桟车”,车身较长,双辕驾一马,多出现在出行队列后边。
  枣庄汉画像石中车马出行图像,驱列如云,浩浩荡荡,十分气派。部分画像则与厚葬风气有关,官吏希望自己死后到地下世界继续风光,而那些生前未享受骏马豪车待遇的富户,渴望死后梦想成真,于是其家人在墓室中特意为他布置车马出行图像。还有一些车马画像,由于受仙道思想影响,借助车马出行来表达强烈的游仙升天意愿。
  六、寓意教化的历史故事枣庄汉画像石中,有一定数量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画像,主要反映汉代社会以古为鉴、以善为师、以恶为戒、以孝为先的教化思想。这类题材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主要着眼于伦理教化,崇尚忠孝名节,提倡仁、义、彳L、智、信,发扬人伦道德,净化社会风气,维护封建秩序。画面内容大多为古帝、圣贤、名臣、豪杰、贤妻、良母、孝子等。枣庄汉画像石中有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泗水捞鼎、答子妻、严延年母训子、季札挂剑、二桃杀三士等历史故事画像。
  (一)周公辅成王画像滕州市官桥镇后掌大村汉画像石中,画面展现几个不同时期的历史故事。图像左侧表现周公辅成王典故,年幼的周成王伫立于王座上,右侧为周公,作恭谨辅弼状。滕州市城关镇画像石中,上层左刻一小孩,右有周公及文武大臣朝见。山亭区桑村镇西户口村画像中,身材矮小者为周成王,头顶罩有华盖。左侧立二人分别为周公、召公,右侧站立五人,皆作躬身施礼状。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叛),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关于周公辅成王一事,《史记•鲁周公世家》也有比较详细记载,成语“吐哺握发”就与周公忠心辅弼周成王有关。
  (二)孔子见老子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其文化思想具有很大影响力。汉代,孔子和老子均受到当权者尊崇。在枣庄汉画像石中,表现孔子见老子的图像有10余幅。《孔子家语》说:“孔子谓南敬叔曰:4吾闻老聃博古而达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规,即吾之师也。今将往矣。’遂至周而问老聃焉。”在山亭区桑村镇西户口村画像石中,画面分别用文字标明孔子、老子。孔子出游时,往往跟随许多弟子,最有名的是颜回、子路。滕州市官桥镇后掌大村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中,子路头上戴一顶鹖鸡冠,借以显示其勇。孔子和老子之间,往往刻一小孩,手推鸠车,一般认为是项橐。《战国策•秦策》记载,项橐是鲁国人,十岁而亡,由于天赋聪明,被人誉为神童,并且还流传“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的说法。
  (三)四水榜鼎画像自三代以来,九鼎被视为传国之宝,是国家权力的象征。由夏到商再到周,朝代虽几经更替,但统治者都极为看重九鼎。传说九鼎归于周室后,由于意外,于周显王四十二年(前326)沉人泗渊。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打捞九鼎费尽心机。此事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后来这件事敷衍为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枣庄地近彭城古泗水,因而这个历史故事在画像石中也有表现。滕州市汉画像石馆共收藏3块“泗水捞鼎”画像石。北辛街道办事处马王村出土的画像石中,画面中间为一拱桥,桥上设有房子,房内架滑轮,有人指挥捞鼎。桥上左右各三人正奋力拽绳,在鼎刚出水面瞬间,拴系鼎耳的绳索被蚊龙咬断。在后掌大村画像石上,画面右下角有座拱桥,桥上中央竖滑轮,两端各有一人指挥,左右各排列五人,正拉绳升鼎,在鼎刚出水面时被一蚊龙咬断绳索。据《水经注•泗水》载:“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为德合三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齿断其系。”这个历史故事出现在汉画像石中,具有深刻的寓意,讽刺秦始皇施行暴政不得民心,江山不久便被推翻。
  (四)季札挂剑画像滕州市东沙河镇出土,画面中间刻一坟头,坟上插招魂幡,靠近坟墓树木旁插有两剑,前有两名骑者,后有从骑。这幅图像与季札挂剑于徐君墓前的故事有关。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春秋时期,吴王派遣季札出使鲁国。季札在北上途中经过徐国,同徐国国君会面。徐君十分喜欢季札的佩剑,只是不好意思张口。季札心下也明白,只因出使需要,便没有赠送。等到回来时又路过徐国,没想到徐君已经去世。于是季札便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树上然后离去。随从感到莫名其妙,不由发问:“徐君已经死了,再送剑有什么意义? ”季札回答:“你们不明白,其实当初我已经在心里答应赠送,徐君虽然死了,但我不能违背自己的初衷。”季札出使鲁国行聘问之礼事情发生在吴余祭四年(前544),这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汉画像石以图画形式表现这个故事,主要是宣扬封建社会价值观,滕州后掌大村汉画像石中的泗水捞鼎图面(右下角)借助季札的仁义之举来教化世人守信重诺。
  (五)二桃杀三士画像滕州市官桥镇后掌大村汉画像石有二桃杀三士画像。这个典故见于《晏子春秋》。事情发生在战国齐景公执政时,齐国三位猛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居功自傲,齐相晏婴担心三人将来作乱,决意除掉后患,于是借鲁昭公来访之机,设计让齐景公赐二桃使其三人自杀。
  三位猛士接到齐景公送来的两个桃子,便争着炫耀自己的功劳。公孙接说:我曾在密林中捕杀过野猪,在深山搏杀了猛虎,应吃一个桃子。田开疆说: 我曾率军接连两次击退敌军,捍卫了齐国疆土,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吃一个桃子。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河中巨鳖突然咬住马腿,把车拖到激流中。我潜人水中与巨鳖搏斗,终于将它杀死。像我这样的救驾大功,谁能相比。说完抽剑要与两人搏斗。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没有您勇敢,也不如您功劳大,却不知道谦让,如果不死还有什么勇敢可言?于是相继自杀。古冶子为此悔恨不已,心想:他们死了而我独活,这是不仁;贬低别人,夸耀自己,这是不义;悔恨自己的言行,却又不敢去死,这是无勇。于是也挥剑自杀。“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既是对晏子智慧的赞扬,也是对居功自傲、逞匹夫之勇者的警示。
  枣庄汉画像石中表现历史故事的图像还有许多,内容多为忠臣、圣贤、孝子、勇士豪杰、贤妻、良母等,还有表现仁、义、礼、智、信等人伦道德的画面。这些图像布置于墓室中,意在为墓主品行做标榜,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流行的社会价值观。
  七、西王母与东王公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人物,在汉代几乎是唯一的神仙主宰。由于神仙家和早期道家合流,西王母升格为仙道信仰中的尊神。在汉画像石中,西王母的地位极为崇高,头戴胜杖,衣着俨然贵妇,或凭几而坐,或处于盘龙尊位上。枣庄汉画像石表现西王母的图像多达百余幅,涉及各种场面,尤以昆仑悬圃仙境图像占大多数。这种图像是在仙道思想盛行、西王母信仰逐渐蔓延的条件下产生的,与当时人们梦寐登仙度世、长生不死的迷信观念有关。山亭区桑树镇西户口村出土的汉画像石,在主神旁边刻有“田王母”榜题,“田”是“西”的误刻,确知这类神异形象就是尊神西王母。
  西王母和东王公是枣庄地区汉画像石中的主要题材之一,西汉时期的汉画像石中尚未发现东王公踪影。东汉初期,由于阴阳五行思潮泛滥,在仙道理论体系中,仅有西王母代表女仙之宗居于西方昆仑显然不行,还得创造代表男仙之宗的尊神居于东方,这样才符合当时流行的阴阳学说。于是便创造了男仙之宗东王公形象,让他居住在东方蓬莱仙境。由于仙道理论逐步完善,所以自东汉中期以后,东王公形象日益增多,日渐丰满。在东汉中晚期的墓葬、祠堂画像上,常出现东王公居东、西王母处西的固定格式。例如滕州市官桥镇后掌大村东汉晚期单室墓葬画像,画面左侧西王母头戴胜杖,肩生羽翼,端坐于巍峨悬圃台,台左侧有人面鸟身人物、羽人;台右侧有玉兔捣药,还有蜚廉、金乌和九尾狐;画面右侧为东王公,头戴山字冠,肩生羽翼,端坐于青气为廓、紫气为城的仙境中。二者之间饰以氤氲云气,由羽人引导一辆五龙驾驶的华盖云车。云车前面蟾蜍充当御者,车内乘坐穆天子。主车上方还有仙人骑龙、仙人乘三蛇云车的奇异场面。萦绕的云气中伴有仙鹤、鸟身仙人、人面蛇身神人以及各种神兽,游仙队列浩浩荡荡,乘云驾雾向昆仑仙山驰奔。
  枣庄汉画像石中大量西王母题材的产生,与当时民间流行的仙道信仰息息相关,这种崇道求仙思想与统治者提倡并推行的儒家正统思想存在很大反差。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由于无缘博取功名利禄,便将美好愿望寄托于来世。人们不再梦寐生时升天登仙,而是渴望在死后度世,步人西王母或东王公仙境。
  八、千奇百怪的神话传说中国神话丰富多彩,既有自然神,又有人格化神,其中不少神话传说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枣庄汉画像石中所展现的神灵有伏羲、女娲,金乌与玉兔,雷神、风伯、雨师,鱼拉仙车,扶桑及羿射十日,九头人面兽等内容。
  (一)伏羲、女娲画像伏羲、女娲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二皇。《风俗通义》说:“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在枣庄地区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是主要题材之一。二神最显著特点是人头人身蛇尾,通常成对伴出,两尾相缠,相依共存。二神分别手举象征天圆地方的规、矩,或双手捧举象征阴阳的日轮、月轮。最常见画面是西王母居中,伏羲、女娲伴随左右。滕州市北辛街道办事处马王村汉画像石刻有伏羲、女娲手持规、矩图像;滕州市黄家岭出土的汉画像石上有一个人头蛇躯神人,躯干部位饰有爪足、双手高举圆轮。台儿庄区泉源村画像石上人头蛇躯伏羲双手高举日轮,轮中有金乌。滕州市西古村画像石,刻有一人头蛇躯女娲,双手高举月轮,轮中有月精蟾蜍、玉兔。
  汉画像石中的伏羲、女娲分别手执规、矩、日轮、月轮,表明二神分理阴阳、规矩天地、协调四时。交尾图像重在展现他们主宰生殖、化育万物的神性。自汉代以来,枣庄地区民间流行伏羲、女娲崇拜,至今还有多处伏羲庙、女蜗庙遗址。
  (二)金乌与玉兔画像枣庄汉画像石中常见三足乌、玉兔捣药、蟾蜍炼丹、九尾狐等图像,往往和西王母共存同一画面。它们还分别出现在日轮和月轮中,三足乌与九尾狐共处于日轮,而玉兔和蟾蜍则出现在月轮中。山亭区西集镇画像石,左格刻日轮,轮中有金乌。金乌又称“三足乌”,是太阳象征。《春秋元命苞》说:“日中有三足乌。”又说:“流火为乌。乌,孝鸟,阳精,天意,乌在日中,以天昭孝也。”《汉书• 司马相如传》张揖注:“三足乌,三足青鸟也,主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墟北。”在神话传说中,三足乌是西王母的役禽,专为她服务。玉兔一般与月亮有关,屈原 《天问》曾质疑:“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夜光是指月亮,菟就是兔,意思是说月亮为什么会有圆缺?月中为何会有玉兔?可见月亮与玉兔联系在一起的传说流传已久。张衡天文著作《灵宪》说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蟾兔。”蟾蜍和玉兔属性一样,均为月中之精。汉代又流传嫦娥奔月神话,《灵宪》也有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在西王母题材画像石中,玉兔和蟾蜍形影不离,共同为西王母捣制不死之药。
  (三)雷神、风伯、雨师画像刮风、打雷、下雨,这本是宇宙中的自然现象。由于中国是传统农业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靠天吃饭的习惯,所以对气象列神格外敬畏。在原始思维作用下创造出了雷神、风伯、雨师形象以及种种神话。滕州市黄家岭汉画像石,中央刻连体二凤衔鱼,左刻一神人双手举罐向下倒水,右刻三力士拉一雷车,车后一人张大嘴巴,状如簸箕。这是一幅雷公鸣雷、风伯呼风、雨师降雨的画像。大坞镇染山郁郎侯刘骄墓出土一幅画像石上,一人左手举锤,右手转动七只连鼓呈打击状。身后一人正张开大嘴奋力呼气,画面表现的是雷公和风伯。《论衡*雷虚篇》说:“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者力士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车,若击之状。”汉代画工根据长期流传的神话传说,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了人格化气象神形象。在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中,风神也称“风伯”、“风师”、“箕伯”、“飄师”、“飞廉”、“风后”、“风姨”、“风婆婆”等。汉画像石中的雨师大都手持大罐,向地下倾水,十分生动。
  雷神、风伯、雨师形象多次出现在汉画像石中,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变幻莫测的自然力的崇拜。每幅画面都寄托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企盼。
  (四)鱼拉车画像山亭区山亭镇附近出土的画像石上刻有双鱼拉一车,车上有华盖,鱼车后有一人骑鱼跟随。滕州市汉画像石馆一残石上也刻有鱼拉车画像,前有二鱼引导,后面二鱼共拉一车。车前有御者,车上坐一人,其后是三鱼拉一车。鱼拉车多与河伯出行有关,因河伯为水神,用鱼驾车突出了河伯的神性和特征。河伯,原名冯夷,修炼得道而成为水神。《淮南子.齐俗训》说:“冯夷得道,以潜大川,即河伯也。”水是农业的命脉,在中国这个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中,历来对水存在极大的依赖性。早在殷商时期,具有自然属性的水神已经转化为人格化的河神。到了汉代,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加重视对水神的祭祀。人们将河伯出行画像布置在墓室或祠堂中,反映了对水神的敬畏崇拜。另外,这类神话还与汉代盛行的仙道信仰有关。
  (五)九头人面兽画像枣庄汉画像石上常见到一种奇异怪兽,生有兽身、四足、长尾,颈部长着九个人头。山亭区西户口村,滕州市黄家岭、孔集村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均有这类图像。《山海经•海内西经》说:“昆仑之墟,帝之下都..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兽之所在。开明,兽身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山之上。”由此可知,画像石中的九头人面兽就是神话传说中的开明兽。开明兽职责是守御昆仑山天门,而昆仑山就是天帝下都。在汉代仙道信仰中,昆仑山又是女仙之宗西王母悬圃瑶池所在地。开明兽与三青鸟、玉兔、蟾蜍一样,都是供西王母所驱使的瑞禽瑞兽。
  除了以上介绍,枣庄汉画像石中还有许多画面与神话传说有关,如扁鹊针灸、仙人乘娇、操蛇之神、二人首神、鸟头、牛头、马头神等,真可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九、风格浪漫的祥瑞纬象祥瑞又称作“福瑞”,即吉祥征兆。《论衡•指瑞篇》说:“异物见则谓之瑞。”在儒家眼中,被视为是表达天意的、对人有益的自然现象,只有感召上苍才会出现这类罕见而又美好的异物或现象。如果帝王或当政者修德,时世清平,国泰民安,上天就会受到感动,从而降下祥瑞。
  纬象,就是天象、星象,古人常根据日月星象变化情况来预测吉凶。《史记•天官书》“正义”引张衡见解:“ P者,阳精之宗;月者,阴精之宗;五星,五行之精。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日月运行,历示吉凶也。”东汉时期阴阳五行和天文纬象学说流行,往往借助祥瑞和纬象附会人事兴替、治乱兴衰以及政治得失。祥瑞主要包括麒麟、凤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马、赤乌、白兔、连理木、嘉禾、芝英、朱草、甘露、醴泉之类。纬象包括黄气抱日、日月交辉、日月合璧、日月精明、五星连珠、卿云出、景星现等天文现象。枣庄汉画像石,有不少画面表现祥瑞炜象,说明天人感应观念已日益泛滥。
  (一)反映日月星辰缔象的®像枣庄汉画像石中,有不少以日月星辰来昭示吉祥的画像。如滕州市龙阳店汉画像石上刻有北斗七星图。据《春秋合诚图》说法:“天文地理,各有所主,北斗有七星,天子有七政也。”此图昭示祥瑞福祉,寓意王政修明,天下安宁。滕州市北辛街道办事处马王村一汉画像石刻一凤鸟衔南斗六星图,自古人们将凤凰视为祥禽。《星经》说:“南斗六星,主天子寿命,亦宰相爵禄之位。”该图借助天文纬象昭示祥瑞,寓意盛世昌明,子孙长寿,得授爵禄,大富大贵。滕州市官桥镇大康留村出土的祠堂盖顶画像上刻有一只大鸟,背负日轮,轮内有三足乌和九尾狐。左刻龙缠月亮,月中有蟾蜍和玉兔捣药。日月之间有伏羲和女娲以及36颗星辰。该图表现的是苍龙戴月和日月同辉天象,日月同辉又称作“日月交辉”、“日月相照”、“日月同明”,即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在黄昏或清晨的天空。整幅图像昭示吉祥,象征阴阳和谐、政通人和、万物循序。
  (二)昭示瑞应及吉祥的画像自西汉以来,历代帝王特别迷信祥瑞,往往与天下大治和国家兴盛相联系,这种观念也影响到民间。枣庄汉画像石中,不少画面表现龙凤、嘉禾、四灵、瑞禽瑞兽。据古籍记载,凤凰、麒麟为太平之瑞。白乌一旦出现,昭示孝悌;田生嘉禾,预示丰稔。枣庄汉画像石上有许多龙凤形象,其中一种是交龙,由两条以上龙躯相互交结缠绕组成,龙身常穿以璧环。这种图像与古老的生殖崇拜有关,寄托了世人期盼人丁兴旺、子孙繁衍的意愿。枣庄汉画像石中的嘉禾多为九穗,象征天下大熟、丰衣足食。
  枣庄汉画像石中属于祥瑞题材的图像十分丰富,凡是表现瑞禽瑞兽的画面,都没有固定格式,不论飞禽还是走兽,无不生气勃勃,动态感强烈,富于变化。表现天文纬象的画面也展现了独具的匠意,将庞杂的天象用最简洁、最具特征的物像表现出来,令人回味无穷。这些图像凝聚了汉代民间画工和匠人的奇思妙想,在充满神秘氛围的画面中洋溢着浪漫风格,让观赏者感到惊讶震撼。
  枣庄地区的汉画像石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雕刻技法多样。它是当时民间能工巧匠创作出来的具有高度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对后世的雕塑、绘画艺术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如汉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繁荣、昌盛的汉代历史一样,汉画像石也反映了汉代人民的伟大气魄和创造力。汉画像石既是一部汉代400余年的画像发展史,又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燦的明珠。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