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祠堂画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64
颗粒名称: 三、小祠堂画像
分类号: K879.4
页数: 3
页码: 343-345
摘要: 汉代小祠堂是墓地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后人对死者祭祀凭吊的场所。祠堂内部空间布置各种题材画像,一是对死者表示怀念,祈盼其早日升天成仙;二是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借此彰显孝行,勉励生者。此外,还具有观瞻作用。
关键词: 小祠堂画像 古绘画

内容

汉代小祠堂是墓地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后人对死者祭祀凭吊的场所。祠堂内部空间布置各种题材画像,一是对死者表示怀念,祈盼其早日升天成仙;二是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借此彰显孝行,勉励生者。此外,还具有观瞻作用。
  枣庄地区的汉墓祠堂没有完整保存下来的,通过征集和发掘,祠堂构件在三国两晋墓葬中出土较多。这些祠堂主要是单开间平顶式。据纪年题刻,大都是东汉时期的建筑物。小祠堂内配置的画像题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根据原石复原的小祠堂已有10余座,其中3座具有代表性。画像配置分别附于上盖顶、下铺底、左右侧壁和后壁石。
  (一)滕州市大康留小祠堂画像石1987年在该村征集到汉画像石8石,其中3石为小祠堂画像,属于同一座祠堂构件,尚缺后壁石和铺底石。盖顶石浅浮雕太阳和月亮,右边一只金乌背负日轮,日中有三足鸟和九尾狐。左边刻一条苍龙环抱月轮,月中有蟾蜍和玉兔捣药,日月间刻两个人首蛇尾神人,其间分布35颗星辰和7只飞鸟,朵朵祥 z?飘浮天际。祠堂右壁石,画面分三层:上层西王母凭几端坐,左右伏羲、女娲手执便面,左侧有玉兔捣药、三青鸟和九尾狐;中层为龙、虎,有四人觐见;下层中央表现跪拜主人场面。左立面刻4只凤鸟。祠堂左壁石画面分三层:上层东王公,左有人首鸟身者,右有二羽人;中层刻4只回首兽;下层有戴进贤冠者七人。右立面上刻凤鸟两只,下刻一人首人身蛇尾者。
  (二)滕州市造纸厂祠堂画像这是一座三国时期石椁墓葬®,利用东汉画像石建造。墓中有构件石17块,根据画像内容、石质、尺寸和雕刻技法可复原3座小祠堂。其中凸面画像祠堂1座,浅浮雕画像祠堂2座。凸面画像祠堂的盖顶门楣石上刻有车马出行场面。后壁石画像分为三层,分别刻龙虎瑞兽、椎牛、兵器库、楼阁、骑马执戟卫士、讲经、纺织、迎宾、车马出行等场面。左壁石画像分五层:第一层中央刻东王公及人物跪见场面;第二、三层为人物和手工作坊;第四层是骑者;第五层表现亭传和亭长躬迎轺车。右壁石画像分四层:上层中央刻西王母,两侧为伏羲、女娲夹侍,左右有人物跪见;第二层为玉兔捣药、蟾蜍炼丹;第三层为宾客对饮;第四层为车马出行。
  (三)山亭区桑村镇大郭村小祠堂祠堂画像石出土于解放初期,其中后壁石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左右壁石存滕州市汉画像石馆。祠堂后壁石画面分上下二层:上层表现楼阁阙观、迎宾和力士斗牛场面,还刻有二层为人物、灵异和羽人饲凤;下层表现一列车马驰驱出行。右壁石画面分上下两层:上层中央西王母端坐,左右有人身蛇尾执便面者,两尾交于西王母座下,左有九尾狐和祥云,右有羽人献瑞草、玉兔捣药、蟾蜍炼丹,下面是男女人物祭祀画面;下层表现牛车、羊车。左壁石画面分为三层:上层是东王公端坐,两侧各一人执便面跪侍,左右两边各有二人;中层为博弈观棋画面;下层表现建鼓乐舞场面,旁有观赏者。右侧立面刻双菱纹五组。
  由于小祠堂是墓地前祭祀墓主场所,所以祠堂内画面布局以墓主为中心。祠堂后壁是神主位置,画像内容多展示墓主形象以及生前典型场面。祠堂右壁象征西方(站位应与祠堂朝向一致),所以右壁画像石通常表现西王母及昆仑仙境。祠堂左壁代表东方,画像内容则展现东王公与蓬莱仙境。虽然小祠堂空间有限,却包含了博大精深的阴阳五行理论,充分反映了左东右西、阴阳对应、五行相生观念。祠堂盖顶石代表苍穹,因而画像内容突出表现日月星辰和天文纬象。铺底石表示地面,所以石面多凹刻耳杯、盘中鱼,象征对死者永久祭奠。汉墓小祠堂是一个微缩的六合空间,体现了汉代民间对生死的认知。祠堂又是供后人观瞻祭拜之处,因而又刻画一些具有教化训诫、贬恶扬善内容,以便起到警戒、教育和熏陶作用。
  枣庄地区的石椁、石墓和小祠堂画像充分展现了汉代世俗丧葬观念的转变和发展。一是分布范围广,二是画像石产生时代早,三是从画像石棺椁到大型多室画像石墓葬的分类日益清晰准确。表现内容由简到繁,包罗万象。雕刻技法由阴线刻到浅浮雕、凸面雕、凹人雕等,呈现多样化风格。特别是小祠堂画像,不论是画像内容还是雕刻技法,都达到了汉代文化艺术的最高境界。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