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石墓画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63
颗粒名称: 二、石墓画像
分类号: K879.42
页数: 2
页码: 342-343
摘要: 石墓画像是指石室墓中的石刻画像和砖石混合墓中的石刻画像。石室墓出现于西汉晚期,延续并贯穿于整个东汉时期;砖石混合墓始于西汉晚期,流行于东汉中晚期。这两类墓葬以东汉时期居多,墓中画像对研究汉画像石的发展演变具有极其重要价值。
关键词: 石墓画像 石画

内容

石墓画像是指石室墓中的石刻画像和砖石混合墓中的石刻画像。石室墓出现于西汉晚期,延续并贯穿于整个东汉时期;砖石混合墓始于西汉晚期,流行于东汉中晚期。这两类墓葬以东汉时期居多,墓中画像对研究汉画像石的发展演变具有极其重要价值。
  石室墓或砖石混合墓与石椁墓葬在形制上最大区别是空间的扩大。古代丧葬观念由保守逐渐开放,由单纯保存尸体的匣子逐步变成地下生活的居室庄园。无论石室燊还是砖石混合墓,扩复原的东汉石室墓大空间的主要布局是前、后室或前、中、后室形式,有的墓葬还设有单耳室、双耳室和侧室,形成“前堂后室”的格局。枣庄地区考古发掘的石室墓以滕州市羊庄镇杨坡村东汉墓为代表,砖石混合墓以台儿庄区涧头集镇桥上村东汉墓为代表。
  杨坡石墓于2002年发掘,时代属东汉早中期,其形制为双耳室前堂后室墓,墓呈东西向,墓门向西,由一整块石板砌成。前堂后室间隔梁石下一立柱,把后室隔成两个棺室。前堂平面为正方形,左右两侧各有一耳室,后室呈长方形。画像刻在墓门石上,铺首衔环一对,戴山字冠,环下各一鱼;前堂门楣石内四壁上刻有龙、凤、兽及鱼等;后室南北侧壁石上刻有带冠铺首、树上双鱼、十字穿环等。后室东、南、北三壁及东隔梁石上的拱石内壁上刻有龙、凤、兽及鱼等。
  这座墓的门扉上刻有两个戴山字冠的铺首衔环和鱼,象征地下门户。前堂四壁内刻龙、凤、动物等,双后室两侧壁刻铺首、十字穿璧、树上双鱼以及拱石上的龙、凤等,显然是为“庭院”主人镇宅辟邪,早日实现乘龙凤升天意图而精心设计的。桥上村东汉砖石混合墓,位于该村西南,坐东朝西,由墓道、前室、中室、后室、耳室、侧室组成。除中、后室为砖砌筑外,前室、耳室、侧室全部使用石料构筑。时代为东汉晚期。
  此墓共出土画像石14石,画面21幅。画像主要配置在前室立柱、横梁以及前中室之间的立柱上,有的一面,有的两面刻画像,均采用平面浅浮雕技法。画像内容以祥禽瑞兽为主,还有人物以及与佛教有关的仙人骑白象等画面。另外在侧室、耳室壁石上还刻有流行的十字穿环纹。这座汉墓面积较大,规格较高,墓主应是东汉傅阳县官吏。画像布局主要集中在前堂,表现的内容是歌舞升平、祥和福祉。
  枣庄地区的石墓画像发现较多,辟邪内容主要安排在墓室通道等必经之路。后室侧壁画像内容寓意与西汉石椁基本相同,表现神仙世界的画像开始上移。具有祭祀功能的前堂画像大都以祥禽瑞兽画面为主。表现生活享乐场面的画像基本围绕于墓主周边。从石墓画像内容、所处具体位置以及在墓室中的作用,可以约略窥探枣庄地区两汉时期的丧葬文化和民间习俗的发展变化。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