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汉画像石的发现与发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55
颗粒名称: ―、枣庄汉画像石的发现与发掘
分类号: K879.42
页数: 3
页码: 334-336
摘要: 枣庄地区汉画像石的发现,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清末至民国时期。这期间发现的汉画像石,有的出自于地下墓葬,有的属于地面祠堂构件。又西五十五里曰墓山。山势圆峻,麓多古冢,累累如埠。间有陷者,墓内长廊曲室,皆凿石为之,刻画精丽。再进曲折旁达,窈黑不见物,探者怖而返。殆昔显者之墓也。又南迤西曰皇墓山。山圆而四垂,中窿然若覆僧笠。四周涧溪纵横,下如隧道。西麓累累然皆古冢,茔基圮坏,刻画佚丽。
关键词: 汉画像石 发现 发掘 枣庄

内容

枣庄地区汉画像石的发现,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清末至民国时期。这期间发现的汉画像石,有的出自于地下墓葬,有的属于地面祠堂构件。清光绪《峄县志•山川考》中,分别记载了薛城和台儿庄暴露的画像石墓:又西五十五里曰墓山。山势圆峻,麓多古冢,累累如埠。间有陷者,墓内长廊曲室,皆凿石为之,刻画精丽。再进曲折旁达,窈黑不见物,探者怖而返。殆昔显者之墓也。
  又南迤西曰皇墓山。山圆而四垂,中窿然若覆僧笠。四周涧溪纵横,下如隧道。西麓累累然皆古冢,茔基圮坏,刻画佚丽。
  另据生克昭《续滕县志•金石志》卷五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本地人孙道恩在县东董家村发现一画像石,画面为瑞兽、人物,榜题“答子妇”、“答子母”、“答子”。1929年,在县城宏道院出土画像石。1933年,滕县绅士黄以元在城东北30里黄家岭获得画像石22石,新中国成立后由其后裔捐献给当地政府。1933年,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先生调查了滕县西十里岗和薛国故城汉画像石墓。同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滕县羊庄镇曹王村发现一座大型汉画像石墓,还清理汉墓12座,获得画像石27石。这是中国第一次采用科学方法发掘汉画像石墓。考古人员还前往峄县邹坞墓山(今属薛城区邹坞镇)调查,获取汉代祠堂画像石25石。另外,金石学家田士懿于1923年出版的 《山左汉魏六朝贞石目》中,共收录画像石250余石,其中半数为鲁南所出。
  清末至民国时期,在枣庄地区发现的汉墓及汉画像石较多,战乱期间被一些有识之士收藏,为中国美术史和汉画像石发展史的研究积累了大批实物资料。
  第二阶段,从1949年到21世纪初期,在这60年间,是枣庄地区汉墓、汉墓群和汉画像石发现及出土最多的黄金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1949年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枣庄地区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先后发现了不少汉画像石和画像石墓。1957年,在滕县北部和东北部的顾家庙、刘家崮、山亭村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画像石60石,汉画像石墓7座。®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来滕县进行考古调查,先后发现汉代石刻及汉墓群多处。
  后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地文物部门先后对滕州市东小宫、东康留、丰山、庄里西、顾庙、东郑庄、凤山汉墓群,市中区的渴口汉墓群,峄城区的峨山汉墓群,薛城区金河、临山汉墓群,台儿庄区桥上村大型汉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汉墓500多座,出土了大批汉画像石等珍贵文物。另外还陆续征集许多散存在野外的画像石刻。现在全市共发现汉画像石1300余石,收藏900余石。其中枣庄市博物馆存放130余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博物馆收藏达600余石,台儿庄区50余石,山亭区和薛城区各30余石,峄城区20余石。
  20世纪30年代,美术理论家滕固首次对汉画像石作了基本科学分类,将雕刻技法归纳为“拟浮雕”和“拟绘画”两大类。其中,河南南阳汉画像石属于拟浮雕一类;山东孝堂山和武梁祠画像则归于拟绘画一类。枣庄画像石技法包含平面线刻、凹面线刻和凸面线刻,它是以刀代笔,在平整的石面上用线条刻画物象,基本上是平面的线刻画。按照滕固先生分类,应属于拟绘画的雕刻技法。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