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薛山灵芝寺与摩崖造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4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薛山灵芝寺与摩崖造像
分类号: K85;K879.3
页数: 4
页码: 329-332
摘要: 鲁南、苏北一带是早期佛教传播区之一,早在东汉,这里便出现了礼佛之风,流行黄老浮屠共祠。随着时光流逝,许多佛教遗迹已经在鲁南大地湮灭。值得庆幸的是,在古老的薛河流域,至今依然存留不少唐代以后的佛教建筑和造像。长流不息的薛河,见证了这里佛教与佛教艺术的盛衰。
关键词: 薛山灵芝寺 摩崖造像

内容

鲁南、苏北一带是早期佛教传播区之一,早在东汉,这里便出现了礼佛之风,流行黄老浮屠共祠。随着时光流逝,许多佛教遗迹已经在鲁南大地湮灭。值得庆幸的是,在古老的薛河流域,至今依然存留不少唐代以后的佛教建筑和造像。长流不息的薛河,见证了这里佛教与佛教艺术的盛衰。一、薛山灵芝寺薛山又称作“雪山”,薛河从山体东侧流过。灵芝寺建在山南麓,整个遗迹从山门到后殿约250米。山上除主殿外,还有配殿、钟楼、鼓楼、经堂、香厨等建筑遗址。寺内现存一尊元代石坐佛,形体较大,采用圆雕和透雕结合技法,造型生动。寺院西南角遗留僧塔一座。在薛山东侧悟真岩陡壁上凿有一处佛窟,内刻坐佛一尊。发型呈螺髻状,大耳下垂,两颊丰满,身着袈裟,袒胸佩璎珞,右手扶膝,应为唐代雕刻造像。据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古迹志》记载:“灵芝寺,在薛山,其初建不知何时。按元碑云,周唐奉旨存留雪峰山。寺有古碑,是唐以前有之。以薛为雪,附会梵王太子出家修道于此。……金大德、元至元间重建,殿廊、方丈、香厨、钟鼓楼、山门规制极宏敞壮丽,岁以四月八日醮会。”又载:“万寿宫,在薛山东北隅丹阳洞,元时建。”据此,薛山灵芝寺建于唐代之前,是鲁南地区一处颇具规模的佛教场所。明总督漕运参将汤节曾来此膜拜,题诗描述灵芝寺壮观景象:雪山千古梵王家,宝殿辉煌静不哗。
  涧引泉声鸣佩玉,窗函禅塔卧烟霞。
  题诗客去龙归洞,飞锡僧来月满裟。
  行到如来修道处,盘陀石上涌金芽。
  从建筑遗址规模可以看出,灵芝寺占地面积相当大,规模宏大,曾是鲁南一带名刹丛林。在薛山西南角下方,有石制僧塔一座,高8米,直径1.1米,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佛教常用的莲花盆座,塔身为三节八棱形石柱,上刻“故滕县僧会悟善归府墓铭”。塔顶为佛教常用装锦图案。整座石塔造型玲珑别致,图案精美,装置牢固,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艺和宗教艺术水平。此塔对于灵芝寺历史以及鲁南宗教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附僧塔铭文:2010年修复的薛山灵芝寺大雄宝殿故滕县僧会悟善归寂墓铭山东兖州府滕县儒学训导鸡丘张凤峻撰佛法至于中国,愈传而愈盛。由其度门广大,故有辨才福德兼备之士出乎其间,以任负荷之寄。时过缘合,逐能以废为兴,续佛慧命于无穷也。若滕阳悟善,盖其人焉。悟善邑之安乐,垌城马氏之裔也,于永乐二十有二年于本寺投礼,师定昌授禅宗教。悟善为人,自蚤岁性敏颖悟,自适释来宿,六贼严却,七情灭炽,破其尘偌无其滞,凝存菩萨心,是以造道深也。然造道深而后性理明,性理明时谓之悟善。然所悟者何善?盖善者乃无上甚深妙法也。悟之者可指陈焉,是悟明、悟达、悟通、悟恒、悟圆、悟了、悟觉者矣。或又曰:太古结绳而治,将何所传而后悟哉?盖性与理一也,初未尝假文字而后明也,苟非学识之博不能悟焉。且悟善学赅性通,彰彰了然,于正统年间雪山灵芝寺□佛祖钟英。起身之所,十方香火,气焰之盛不次泰安,久而弛甚。悟善住持,多方知其有道,徒拜云集,动至百指。常储不给,募施以赡之,施者向风而至,乃事兴起。殿堂门庑及阿罗汉殿,栋梁挠屈,丹圣漫漶,瓴甓剥缺,一一新之。以至佛菩萨天人之像、钟鼓、芗镫、幡盖之具悉皆庄严如法。此外,悟善之功而何哉?景泰七年,寻拜僧会,官以褒焉。天顺三年三月二十三终厥,徒嗣本暹与其比丘之贤者,聚而熏沐,既以法火炳其慧体,然后造为寂塔,以安奉焉。适以塔志请,予谓佛性难晓,必欲尽空,五蕴三身,然后诸相皆离,方能唾手了当。若我儒经邦治国,道固大矣,然穷理尽性,其归一揆,亦不外乎此也。余一则喜其悟善之多学,二则喜其有功于释教,因志而纪之,以张本焉。
  铭曰:塔之最上,穹穹乎天。塔之最下,茫茫乎泉。塔中者何,悟善俨然。在生行道,在世寂安。相劝后学,宜加勉焉。
  天顺四年岁次庚辰夏四月吉日,孝徒本暹、本真立。
  二、薛山、龙牙山摩崖造像在薛山东侧悟真岩陡壁上,凿有一处石窟,高出薛河河床20米,洞窟高约1.3米,宽约1米。窟内雕刻一尊佛像,身高1米余,螺纹发髻,两颊丰满,双耳下垂,身披袈裟,右手扶膝,为盛唐时期造像。另在薛河上游水泉镇尚岩村龙牙山上.,也有一处摩崖造像。此处有唐、明、清几个朝代修建的寺庙,在悬崖搭架凿龛雕像。唐时,在石窟内只刻了二佛一力士就停工。明正德二年(1507),又续刻一佛一力士,并且修建寺院,名曰“宝峰院”。
  另外,在薛河下游柴胡店镇龙头村南罗汉山上的老君院也存留柱洞和唐代十八窟罗汉,断壁上还刻有楷书《金刚经》残文。在羊庄镇陶山顶上,存有“南无阿弥陀佛”石刻经文。
  鲁南地区的佛教文化自东汉时期已经传人,在龙阳店出土的六牙白象、僧人骑大象画像石就可得到证明。到了隋唐时期更加兴盛,薛河流域名山上的寺庙建筑遗迹随处可寻。这一带儒家传统思想虽然根深蒂固,但在民间依然流行多元信仰,儒释道三教并行,推动着薛河流域的宗教文化蓬勃发展。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