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汉代城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46
颗粒名称: 三、汉代城址
分类号: K878.3
页数: 2
页码: 328-329
摘要: 薛河流域分布的汉代城邑,据文献记载共有14处,分别是薛、蕃、戚、昌虑、公丘、滕、湖陵、靖郭、休、郁郎等,有的是中央王朝推行郡县制设置的县级治所,有的是分封制所形成的诸侯国下属藩邑。属于东海郡辖制的有昌虑县、戚县,属于沛郡辖制的有公丘县,其余均为诸侯王或侯国辖属。
关键词: 汉代城址 城址考古

内容

薛河流域分布的汉代城邑,据文献记载共有14处,分别是薛、蕃、戚、昌虑、公丘、滕、湖陵、靖郭、休、郁郎等,有的是中央王朝推行郡县制设置的县级治所,有的是分封制所形成的诸侯国下属藩邑。属于东海郡辖制的有昌虑县、戚县,属于沛郡辖制的有公丘县,其余均为诸侯王或侯国辖属。这些大小不一的藩邑,有的属于刘姓侯国,有的则属于异姓侯国。其中一些城邑在沿革上有所变动,曾一度归属于中央王朝郡级政区,后又划归分封侯国辖属。
  (一)昌虑故城位于滕州市羊庄镇土城村古薛河北岸,与陶山隔河相望。据《滕县志•古迹志》记载:“昌虑城,在县东南六十里,陶山北,亦曰滥城。城十里许,有子城。”195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东、西、北尚存高3〜5米、宽3〜5米的子城墙,现村北仅残存一段墙基,夯层明显。村四周皆为遗址范围。河北岸断崖有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商周及汉代堆积。城址地表散布陶器残片及大量筒瓦、板瓦片。在距地表2米深处曾发现一条直径60厘米的南北走向排水道,采用陶管铺设,延续到西南里许的薛河北岸。
  昌虑故址曾是春秋滥国都邑,《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前510)有国君“邾黑肱以滥来奔”记载。杜预注:“滥,西汉时东海郡昌虑县。”昌虑设县,始于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属东海郡。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分东海郡,在昌虑置昌虑郡,不久郡废,仍属东海郡。至晋惠帝元康年间,将昌虑改属兰陵郡。隋开皇六年(586),又把昌虑划人彭城郡,至开皇十六年(596)城废。昌虑一度是封邑所在地,汉宣帝时,曾封鲁孝王子刘弘为侯邑。这里还是兵家必争之地,建武五年(29),割据势力董宪统兵数万盘踞昌虑,汉光武帝刘秀亲自带兵征讨,“大破之”。隋大业十年(614),彭城留守董纯大败敌帅张大虎于昌虑,斩首万余级。
  (二)薛县故城位于滕州市张汪、官桥两镇之间,城址内现分布9个自然村。这是一座闻名天下的古城,两汉时期虽然降格为县,但历史尘埃难以遮掩昔日的辉煌。汉代薛城是在夏商周方国、封国原址上不断扩建而成。这里积淀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大发明家奚仲在此地发明了最早的车辆,因造车有功而担任夏王朝首任车正。孟尝君从这里走出,成为齐国炙手可热的当权人物。秦朝末年,反秦领袖项梁在这里召集各路义军首领,吹响了全面攻击暴秦的决战号角。早在战国时期,薛邑就拥有常居人口6万余家,来自四面八方身怀一技之长的人才曾在这里一展身手。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薛城在薛河北,周二十八里。齐田文封薛,乃改筑之,其城坚厚无比。”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汉代的薛县城墙呈不规则方形,前后分三期筑成,面积约6.8平方公里,周长达10615米。大部城墙在地面留有残迹,残高4~7米,城墙底宽20~30米,有的地段墙壁竟厚达40米。在汉代增筑的城址内有村落名曰“皇殿岗”,村东为一处大规模汉代冶铁遗址。村西南有战国、汉代建筑遗址,曾出土“千秋万岁”瓦当和卷云纹瓦当。滕州市博物馆经过历年文物普查,在城外四周发现不少汉代平民墓葬群。城南洛庄村后有1座大型汉代石椁墓,墓前有石兽,兽颈前刻“龙爵”2字。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