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汉代遗址、墓群与城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4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汉代遗址、墓群与城址
分类号: K878.8
页数: 8
页码: 325-332
摘要: 汉代冶铁遗址西汉经过“文景之治”后,社会日益安定,经济日趋繁荣。在两汉400多年历史中,薛河流域共分布10多个县治和侯国,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汉代遗址面积多数在6万平方米以上,最大的虺城店遗址面积达72万平方米。
关键词: 汉代遗址 墓群 城址

内容

光阴荏苒,薛河沿岸的先民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一步步走到了秦汉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由于社会相对稳定,铁器得到了广泛应用,加之薛河流域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肥沃的土壤,生产力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在数百公里的薛河流域土地上,留下了300多处汉代遗址、100余处墓葬群,还有冶铁遗址及10余处汉代城址。先民们凭借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在薛河沿岸再铸辉煌。
  一、汉代冶铁遗址西汉经过“文景之治”后,社会日益安定,经济日趋繁荣。在两汉400多年历史中,薛河流域共分布10多个县治和侯国,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汉代遗址面积多数在6万平方米以上,最大的虺城店遗址面积达72万平方米。
  汉代冶铁遗址共发现两处,一处分布在滕州市羊庄镇薛河北岸土城村与东于村之间,面积约4万平方米,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地表存有大量铁矿石和残陶范、陶片、筒瓦、板瓦等物,在断崖处暴露出炼铁炉残迹、铁渣。根据各种迹象分析,此处应是汉代昌虑县的一处冶铁遗址。另一处冶铁遗址分布在滕州市张汪镇皇殿岗村东,面积约6万平方米。地面散布大量铁矿石、炼渣以及铸范、残铁器、残陶片和汉代瓦片。北部断崖暴露出窑床、窑壁等痕迹。沟内还遗留一块重约1吨的未炼好的铁块。1959年,故宫博物院与山东省文管会曾联合试掘,出土了大量铸范残片,可辨器物有犁、铲、斧等。陶范上有阴文标记“山阳二”、“巨野”。据文献记载,薛在两汉时属鲁国,山阳郡在今济宁市金乡县西(新莽时称“巨野”)。薛县冶铁作坊既然使用官营陶范,说明这里曾设有铁官。
  二、汉墓群两汉时期薛河流域农业兴旺,人烟稠密,沿岸分布许多村落。由于当时以家族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观念不断强化,因此家族墓葬十分流行。迄今在薛河流域共发现汉墓群1〇〇余处,每处墓地都集中分布数十座甚至上百座坟茔。这些墓葬大都为长方形竖穴,以石椁墓为主,椁内套有木棺。不少石椁的挡板和侧壁上雕刻有画像,题材丰富,其中不乏精美图像。石椁墓形制多样,既有单室、双室,又有多室。随葬器物大都放在石椁外,个别放在棺椁之间。这一时期,随葬品造型大量模仿铜制礼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一)柴胡店汉墓群分布在滕州市柴胡店镇柴胡店村西北,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1957年5月,山东省文物管理处配合新薛河疏浚工程,对这处汉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历时11天,清理石椁墓66座,出土各类文物数百件,对研究滕州南部地区以及汉代薛县的历史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实物资料。
  (二)东郑庄汉墓群位于滕州市官桥镇东郑庄村东500米山脚下,墓地面积12000平方米。1998~1999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配合京福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72座,出土了陶、铜、玉、石器等大量遗物。汉画像石内容为常青树、+字穿璧、绶带挂璧及几何纹等。墓葬形制均为小型土坑竖穴墓,分为土坑、石椁、砖室三大类。这是一处平民墓区,由西汉延续到东汉,属于相对独立和稳定的家族墓地。墓中盛行随葬陶制礼器和铜钱,这种情况在鲁南地区汉墓中常见,应该与当时地域性世俗观念有关。
  (三)东小宫汉墓群位于滕州市东沙河镇东小宫村南500米的丘陵上,北部为槨河,墓区面积28万平方米。1998年秋和1999年春,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对墓区进行了钻探和发掘。探出墓葬1000余座,两次共发掘369座,其中312座为汉代墓葬,28座为东周墓葬。汉墓大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其中4座设有墓道。随葬品有陶器、铜器、铁器、木器、玉器、石器、琉璃器等。个别墓葬还发现画像石刻,画面内容为双阙人物、铺首衔环、建鼓乐舞、车马出行、人物格斗以及拄杖者、鱼等。雕刻技法为阴线刻施麻点。
  东小宫汉墓群的年代始于西汉武帝时期,历西汉晚期、王莽时期,一直到东汉晚期,共延续了350年左右。经过对墓葬内人骨进行鉴定,夫妻合葬现象十分普遍,可见当时追求死后同穴的意识十分流行。墓内随葬品丰富,特别是铜钱数量明显增加,说明该地区两汉时期经济发达,生活比较富裕。
  (四)夏楼墓群分布在滕州市张汪镇夏楼村北,处于薛故城城墙西北角500米处,面积约5万平方米。施工中发现多座土坑石椁墓,有的石面刻有画像。石椁墓多呈南北向,既有单室,又有双室,随葬器物中常见陶器和铜镜。1996年8月,滕州市博物馆在张汪中学体育场内清理了1座llill像石墓,该墓属于土坑竖穴石椁墓,分前室、后室及双耳室。墓室南北全长5.57米,东西宽(含耳室)5.44米。由于墓室早年被盗,弈具无存。随弈器物中陶器10件、陶诵6件、石羊1件,还有钱币和包金饰品等。画像石6件出自前室和盖顶。2件陶俑前后均刻有“元康九年”铭字。根据墓葬形制、陶俑纪年、画像雕刻技法分析,时代应为西晋时期,墓主生前应有一定身份和地位。该墓处于汉代墓群边缘,墓室中出土的画像石对鲁南地区画像石的分期有着重要的价值。®薛河流域的汉代墓葬群分布广泛,以家族为单位的墓地墓葬比较密集。据考古发掘资料,从西汉初期的单室石椁墓发展到双室石椁墓,再到东汉时期的大型多室石室墓(前堂后室墓),展现出了两汉时期墓葬形制的发展规律及随葬器物的组合和特点。特别是石椁墓葬中画像石的出土,为研究鲁南、苏北地区汉画像石的早、中、晚分期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证据。
  三、汉代城址薛河流域分布的汉代城邑,据文献记载共有14处,分别是薛、蕃、戚、昌虑、公丘、滕、湖陵、靖郭、休、郁郎等,有的是中央王朝推行郡县制设置的县级治所,有的是分封制所形成的诸侯国下属藩邑。属于东海郡辖制的有昌虑县、戚县,属于沛郡辖制的有公丘县,其余均为诸侯王或侯国辖属。这些大小不一的藩邑,有的属于刘姓侯国,有的则属于异姓侯国。其中一些城邑在沿革上有所变动,曾一度归属于中央王朝郡级政区,后又划归分封侯国辖属。
  (一)昌虑故城位于滕州市羊庄镇土城村古薛河北岸,与陶山隔河相望。据《滕县志•古迹志》记载:“昌虑城,在县东南六十里,陶山北,亦曰滥城。城十里许,有子城。”195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东、西、北尚存高3〜5米、宽3〜5米的子城墙,现村北仅残存一段墙基,夯层明显。村四周皆为遗址范围。河北岸断崖有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商周及汉代堆积。城址地表散布陶器残片及大量筒瓦、板瓦片。在距地表2米深处曾发现一条直径60厘米的南北走向排水道,采用陶管铺设,延续到西南里许的薛河北岸。
  昌虑故址曾是春秋滥国都邑,《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前510)有国君“邾黑肱以滥来奔”记载。杜预注:“滥,西汉时东海郡昌虑县。”昌虑设县,始于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属东海郡。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分东海郡,在昌虑置昌虑郡,不久郡废,仍属东海郡。至晋惠帝元康年间,将昌虑改属兰陵郡。隋开皇六年(586),又把昌虑划人彭城郡,至开皇十六年(596)城废。昌虑一度是封邑所在地,汉宣帝时,曾封鲁孝王子刘弘为侯邑。这里还是兵家必争之地,建武五年(29),割据势力董宪统兵数万盘踞昌虑,汉光武帝刘秀亲自带兵征讨,“大破之”。隋大业十年(614),彭城留守董纯大败敌帅张大虎于昌虑,斩首万余级。
  (二)薛县故城位于滕州市张汪、官桥两镇之间,城址内现分布9个自然村。这是一座闻名天下的古城,两汉时期虽然降格为县,但历史尘埃难以遮掩昔日的辉煌。汉代薛城是在夏商周方国、封国原址上不断扩建而成。这里积淀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大发明家奚仲在此地发明了最早的车辆,因造车有功而担任夏王朝首任车正。孟尝君从这里走出,成为齐国炙手可热的当权人物。秦朝末年,反秦领袖项梁在这里召集各路义军首领,吹响了全面攻击暴秦的决战号角。早在战国时期,薛邑就拥有常居人口6万余家,来自四面八方身怀一技之长的人才曾在这里一展身手。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薛城在薛河北,周二十八里。齐田文封薛,乃改筑之,其城坚厚无比。”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汉代的薛县城墙呈不规则方形,前后分三期筑成,面积约6.8平方公里,周长达10615米。大部城墙在地面留有残迹,残高4~7米,城墙底宽20~30米,有的地段墙壁竟厚达40米。在汉代增筑的城址内有村落名曰“皇殿岗”,村东为一处大规模汉代冶铁遗址。村西南有战国、汉代建筑遗址,曾出土“千秋万岁”瓦当和卷云纹瓦当。滕州市博物馆经过历年文物普查,在城外四周发现不少汉代平民墓葬群。城南洛庄村后有1座大型汉代石椁墓,墓前有石兽,兽颈前刻“龙爵”2字。
  第五节薛山灵芝寺与摩崖造像鲁南、苏北一带是早期佛教传播区之一,早在东汉,这里便出现了礼佛之风,流行黄老浮屠共祠。随着时光流逝,许多佛教遗迹已经在鲁南大地湮灭。值得庆幸的是,在古老的薛河流域,至今依然存留不少唐代以后的佛教建筑和造像。长流不息的薛河,见证了这里佛教与佛教艺术的盛衰。一、薛山灵芝寺薛山又称作“雪山”,薛河从山体东侧流过。灵芝寺建在山南麓,整个遗迹从山门到后殿约250米。山上除主殿外,还有配殿、钟楼、鼓楼、经堂、香厨等建筑遗址。寺内现存一尊元代石坐佛,形体较大,采用圆雕和透雕结合技法,造型生动。寺院西南角遗留僧塔一座。在薛山东侧悟真岩陡壁上凿有一处佛窟,内刻坐佛一尊。发型呈螺髻状,大耳下垂,两颊丰满,身着袈裟,袒胸佩璎珞,右手扶膝,应为唐代雕刻造像。据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古迹志》记载:“灵芝寺,在薛山,其初建不知何时。按元碑云,周唐奉旨存留雪峰山。寺有古碑,是唐以前有之。以薛为雪,附会梵王太子出家修道于此。……金大德、元至元间重建,殿廊、方丈、香厨、钟鼓楼、山门规制极宏敞壮丽,岁以四月八日醮会。”又载:“万寿宫,在薛山东北隅丹阳洞,元时建。”据此,薛山灵芝寺建于唐代之前,是鲁南地区一处颇具规模的佛教场所。明总督漕运参将汤节曾来此膜拜,题诗描述灵芝寺壮观景象:雪山千古梵王家,宝殿辉煌静不哗。
  涧引泉声鸣佩玉,窗函禅塔卧烟霞。
  题诗客去龙归洞,飞锡僧来月满裟。
  行到如来修道处,盘陀石上涌金芽。
  从建筑遗址规模可以看出,灵芝寺占地面积相当大,规模宏大,曾是鲁南一带名刹丛林。在薛山西南角下方,有石制僧塔一座,高8米,直径1.1米,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佛教常用的莲花盆座,塔身为三节八棱形石柱,上刻“故滕县僧会悟善归府墓铭”。塔顶为佛教常用装锦图案。整座石塔造型玲珑别致,图案精美,装置牢固,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艺和宗教艺术水平。此塔对于灵芝寺历史以及鲁南宗教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附僧塔铭文:故滕县僧会悟善归寂墓铭山东兖州府滕县儒学训导鸡丘张凤峻撰佛法至于中国,愈传而愈盛。由其度门广大,故有辨才福德兼备之士出乎其间,以任负荷之寄。时过缘合,逐能以废为兴,续佛慧命于无穷也。若滕阳悟善,盖其人焉。悟善邑之安乐,垌城马氏之裔也,于永乐二十有二年于本寺投礼,师定昌授禅宗教。悟善为人,自蚤岁性敏颖悟,自适释来宿,六贼严却,七情灭炽,破其尘偌无其滞,凝存菩萨心,是以造道深也。然造道深而后性理明,性理明时谓之悟善。然所悟者何善?盖善者乃无上甚深妙法也。悟之者可指陈焉,是悟明、悟达、悟通、悟恒、悟圆、悟了、悟觉者矣。或又曰:太古结绳而治,将何所传而后悟哉?盖性与理一也,初未尝假文字而后明也,苟非学识之博不能悟焉。且悟善学赅性通,彰彰了然,于正统年间雪山灵芝寺□佛祖钟英。起身之所,十方香火,气焰之盛不次泰安,久而弛甚。悟善住持,多方知其有道,徒拜云集,动至百指。常储不给,募施以赡之,施者向风而至,乃事兴起。殿堂门庑及阿罗汉殿,栋梁挠屈,丹圣漫漶,瓴甓剥缺,一一新之。以至佛菩萨天人之像、钟鼓、芗镫、幡盖之具悉皆庄严如法。此外,悟善之功而何哉?景泰七年,寻拜僧会,官以褒焉。天顺三年三月二十三终厥,徒嗣本暹与其比丘之贤者,聚而熏沐,既以法火炳其慧体,然后造为寂塔,以安奉焉。适以塔志请,予谓佛性难晓,必欲尽空,五蕴三身,然后诸相皆离,方能唾手了当。若我儒经邦治国,道固大矣,然穷理尽性,其归一揆,亦不外乎此也。余一则喜其悟善之多学,二则喜其有功于释教,因志而纪之,以张本焉。
  铭曰:塔之最上,穹穹乎天。塔之最下,茫茫乎泉。塔中者何,悟善俨然。在生行道,在世寂安。相劝后学,宜加勉焉。
  天顺四年岁次庚辰夏四月吉日,孝徒本暹、本真立。
  二、薛山、龙牙山摩崖造像在薛山东侧悟真岩陡壁上,凿有一处石窟,高出薛河河床20米,洞窟高约1.3米,宽约1米。窟内雕刻一尊佛像,身高1米余,螺纹发髻,两颊丰满,双耳下垂,身披袈裟,右手扶膝,为盛唐时期造像。另在薛河上游水泉镇尚岩村龙牙山上.,也有一处摩崖造像。此处有唐、明、清几个朝代修建的寺庙,在悬崖搭架凿龛雕像。唐时,在石窟内只刻了二佛一力士就停工。明正德二年(1507),又人骑大象画像石就可得到证明。到了隋唐时期更加兴盛,薛河流域名山上的寺庙建筑遗迹随处可寻。这一带儒家传统思想虽然根深蒂固,但在民间依然流行多元信仰,儒释道三教并行,推动着薛河流域的宗教文化蓬勃发展。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