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周文化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40
颗粒名称: 一、商周文化遗址
分类号: K878
页数: 2
页码: 321-322
摘要: 位于滕州市官桥镇大康留村东北100米处的高地上,坐落在薛河故道东岸,总面积40万平方米。地表及断崖暴露灰土、陶片、残石器等。前掌大遗址位于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四周,遗址东邻新薛河,西北角有小魏河穿过,处于两河交汇处的河旁高地上。遗址总面积约450万平方米,分为居住遗址和墓葬遗址两大部分。
关键词: 商周遗址 文化遗址

内容

位于滕州市官桥镇大康留村东北100米处的高地上,坐落在薛河故道东岸,总面积40万平方米。地表及断崖暴露灰土、陶片、残石器等。1981年夏村民在村北断崖取土时,发现青铜器4件,有尊、缂、爵、盘。根据器形和纹饰分析,铜器出自墓葬,属于商代初中期。器物纹饰有凸弦纹、饕餮纹、目雷纹、牛首状兽形饰等。这些构图复杂的纹饰,表明当时薛国的冶铜铸铜技术已发展到新的高度,也说明古薛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大康留遗址的年代距今3600〜3000年,属于夏商时期,出土的这些青铜礼器对研究薛河流域的夏商历史以及古国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二)前掌大遗址位于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四周,遗址东邻新薛河,西北角有小魏河穿过,处于两河交汇处的河旁高地上。遗址总面积约450万平方米,分为居住遗址和墓葬遗址两大部分。
  居住遗址经过历次发掘,根据地层和出土遗物分析,时代从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直到战国秦汉时期。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据探方资料,农耕层、战国文化层、商代中晚期文化层依次叠压。在“河崖头”一带的商代地层下面还有龙山文化堆积。清理生土层时,还发现细石器数件。在村南“南岗子”居住区的探方内,清理出商周之际的居住遗址、沟壕、夯土台、灰坑以及水井、祭祀设施、车马坑、殉马牛坑等。
  墓葬遗址,经过钻探可分为4个墓区:一是村北“河崖头”;二是村南“南岗子”;三是村西南的“陆家陵”;四是村东南一个墓区,总面积约250万平方米。
  村北“河崖头”墓地,经过多次发掘,墓葬分布、结构已基本清楚。墓地布局严谨,墓葬排列有序,3座中字形大墓南北向排开,形成整个墓区中轴线,东西两侧各排列两座甲字形大墓,中小型墓错落其间。中字形大墓设南北墓道,甲字形墓有墓道1条,小型墓无墓道。所有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多数有生土二层台和腰坑,填土为逐层夯筑。大中型墓均有殉人。大型墓四周分布距离相等的柱子洞,用石灰夯打,埋有石础,应是墓葬地面建筑--享堂遗迹。墓区内墓葬虽多数被盗,仍遗留各种质地的丰富随葬品,计有青铜礼器、玉器、漆器、畔器、骨器、石器、绿松石、原始青瓷以及玛瑙、水晶饰品和贝类等。多数铜器上铸有 “史”或“史辛”铭文,时代属于商代晚期。
  村南“南岗子”墓地(含陆家陵),墓葬分布更广泛,为“族墓地”集中分布区,年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这里的墓葬保存基本完好,均为土坑竖穴,多数设有二层台、腰坑以及边箱、头箱等结构,未发现墓道。墓区南部分布祭祀坑,坑内有人、狗、猪、牛等骨骼。车马坑出土的车马器保存完好,结构清晰,是目前山东地区时代最早的车马器,为研究商周之际车舆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随葬器物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瓷器等。在众多青铜礼器中,有5件铜器内t 存液体,初步判断为酒,这是我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美酒。
  村东南墓地,2001年抢救性发掘了几座,面积较大的在6.3~6.11平方米,有青铜礼器、陶器、玉器出土。总体看来,该墓区墓葬较小,青铜器铸造低劣,器壁轻薄,纹饰不清晰。玉器数量少,质地粗糙无纹饰。与村后“河崖头”、村南 “南岗子”墓地相比,无论墓葬型制还是随葬器物,都有天壤之别。
  前掌大是薛河流域一处重要的商代中晚期至西周初期的方国遗址,其遗址面积之大,墓葬规格之高,出土铜器之多,玉器之精美,在全国实属罕见。1994年被评为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南北两墓区经过7次科学发掘,基本摸清了墓地规模、布局、墓葬等级与形制等各方面情况。这批重要资料对研究商周时期东方方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族属等问题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