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辛文化命名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35
颗粒名称: ―、北辛文化命名地
分类号: K878
页数: 3
页码: 3154-317
摘要: 北辛遗址位于滕州市官桥镇北辛村薛河南岸,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东依龙山,三面环水。整个遗址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先民从事农耕、渔猎的理想地带。
关键词: 北辛文化 遗址

内容

古老薛河,是条穿越历史时空的母亲河。河流沿岸分布着十分密集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北辛遗址。这处典型遗址延续了较长时期,文化内涵比较单纯,30多年前进行的考古发掘,揭示了遗址的内涵与特征。由于代表了海岱地区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文化,因而被考古界命名为“北辛文化”。
  北辛遗址位于滕州市官桥镇北辛村薛河南岸,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东依龙山,三面环水。整个遗址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先民从事农耕、渔猎的理想地带。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沿薛河流域考古调查时发现。1978年秋和1979春,与滕县博物馆联合进行了两次发掘。在1900平方米发掘区内清理了一批房址、灰坑、窖穴等遗迹,出土各类文物2000多件,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品。在遗址采集的木炭标本经碳14测定,距今7300~6300年。考古发掘资料显示,北辛遗址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聚落,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建筑。遗址出土的农耕和收割工具种类多样,配套齐全,既有石器,又有骨器、角器、蚌器、牙器。在一些窖穴底部发现了已经碳化的粟米颗粒,是目前已知我国北方地区所发现的最早农作物之一。出土了专门用于谷物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石磨球。在北辛遗址还发掘出半地穴式畜圈和完整猪头骨,经鉴定属于人工饲养型家猪。另外,出土文物中还有不少渔猎工具,说明北辛文化时期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兼营伺养业。
  北辛文化时期的纺织、缝纫等手工业均有初步发展,在出土的2件残陶器底部,印有清晰规整的席纹。磨制精细的骨针和陶纺轮的出现,表明当时人们已掌握了捻线和缝纫技术,懂得利用麻类纤维线织布缝制衣服了。精巧实用的骨锥、骨匕、骨簪等实用器表明,当时骨器加工技术水平较高。据学者研究,北辛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条件有关。北辛遗址存在反映潮湿环境的植物,当时遗址所处环境具有一定的湿热气候条件。
  北辛遗址出土的红陶钵北辛遗址的社会性质,处于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所有制形式逐渐由氏族公有制向家族私有制转化。北辛文化的发现与确立不仅解决了大汶口文化的渊源问题,而且对中国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农业、手工业以及渔猎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线索。
  北辛遗址的发掘和北辛文化的命名,揭示了7000多年前薛河流域的先民在这里定居并繁衍生息的生活情形,为中华东方文明探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北辛遗址不但是北辛文化典型遗址,还是薛河流域母系氏族社会趋于繁荣阶段的标志性遗址。除了北辛遗址,在滕州市羊庄镇的前台、孟家庄、土城等地,已陆续发现多处北辛文化类型遗址,集中分布在薛河沿岸。
  北辛文化时期的先民经过多次迁徙和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一步步从刀耕火种的时代向原始农耕时代奋进,最后在古薛河边生息、繁衍、开拓。先民们开始了前所朱有的农业、家畜驯养业、手工业生产,并且已初具规模。北辛文化因其独特的内涵、久远的历史以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日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作为中华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辛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