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孕育农耕文明的沃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3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孕育农耕文明的沃土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3
页码: 313-315
摘要: 薛河蜿蜒曲折数百里,上游为山区,中游为丘陵,下游为平原和湖洼沼泽地带,地处泰沂山脉西南边缘和南四湖东岸,属于黄淮水系。薛河流域的气候为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多风易旱,夏季炎热多雨易涝,多样化的地貌和气候环境为原始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 薛河 孕育农耕

内容

薛河蜿蜒曲折数百里,上游为山区,中游为丘陵,下游为平原和湖洼沼泽地带,地处泰沂山脉西南边缘和南四湖东岸,属于黄淮水系。薛河流域的气候为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多风易旱,夏季炎热多雨易涝,多样化的地貌和气候环境为原始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薛河流域的古地理环境及自然资源薛河流域,是指以薛河为主,包括界河、北沙河、荆河(古称“南梁水”)、槨河(古称“槨水”)、蟠龙河等近10条支流形成的水系,其流域范围北至邹城、滕州交界处属于蒙山支脉的凫山、峄山、凤凰山脉,东到山亭区与平邑、费县交接的群山区,南至今峄城区至微山湖东西走向的低山丘陵一带,西到泗水故道,包括今枣庄市的山亭区、市中区、薛城区、滕州市全部以及济宁市的微山县、部城市和江苏省沛县部分地域。
  在距今170多万年的第四纪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时期,薛河流域的地形地貌便已形成。该区域位于鲁中南低山丘陵西南部,地势自东北、东、东南向中西倾斜。西部边缘属于黄淮冲积平原的黄河泛区,东部是地势最高、地形最复杂的群山丘陵区,北部、南部为低山丘陵。最西部为洼地,系冲积、洪积和湖泊沉积物组成。整个流域低山丘陵、山前平原各占总面积七分之二,洼地占七分之三。土壤构成有棕壤、褐土、潮土、砂礓黑土和水稻土五大类。棕壤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和近山阶地。褐土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上。潮土分布在河谷平原、沼洼地。砂礓黑土分布在濒湖、沼泽、地势平洼地区及东部山区洪积扇缘的低洼地带。
  薛河流域具有较为丰富的水陆资源,区域内近10条支流长度都在10公里以上,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罗棋布。水产资源方面,仅淡水鱼类就有100多种,还有虾、蟹、鳖等,可供原始先民捕捞、食用。在低山丘陵区,蕴藏着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各种物质资料。远古时期,这一地域的自然景观以森林为主,不仅分布着丰富的植物资源,也栖息着大量野生动物,从更新世晚期的冲积洪积层中出土的动物化石分析,常见动物有安氏鸵鸟、牛、梅氏四不像鹿、虎、纳玛象、野马、蜗牛等。从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理想的采集和捕猎场所。沿岸平整肥沃的土地,则是发展早期农业的优良地带。
  二、薛河流域的细石器文化薛河源于沂蒙山区西麓的山丘地带,处于泰沂山脉西南边缘。在数十万年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山东地区的古人类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逐渐由地势较高的山岭地带迁徙至浅山丘陵、谷地与沿河平原,并且延伸到薛河流域。地质勘探、考古调查和研究资料表明,今枣庄市沙沟、薛城、官桥、滕州线以东的浅山、丘陵、平原,在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早期已经形成。与枣庄毗邻的黄石崖、石城崮等地相继发现了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打制石器。在山亭区的东江,滕州市的皇殿岗、前掌大、小山等地也都发现了旧石器。
  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文化,已在枣庄发现多处遗迹。其中一处分布在枣庄新城开发区,考古人员在野外地表以及浅层文化层中采集到尖状器、刮削器、石核、石料等标本50多件。经鉴定,属于约15000年前的细石器文化遗存。另一处分布在薛河沿岸的山亭区东江村南小邾国遗址,在春秋文化层下面红粘土层中发现了砍砸器、尖状器和刮削器等15件打制细石器。这些石器均有第二次修整加工痕迹,制作比较精致,刮削器的刃部很锋利,而且形状多样化。经考证,这批细石器的年代距今15000年前后。这是薛河上游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实物证据。
  旧石器时代晚期,粗大的打制石器日趋小型化,类型特征日渐鲜明,制作和修理技术也趋向成熟,这些都显示出旧石器文化的进步。在经过旧石器时代的漫长岁月以后,距今约10000年,薛河流域的先民进人了以磨制石器和使用陶器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从而步人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的新阶段。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