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薛河流域的古文化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3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薛河流域的古文化遗址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23
页码: 311-333
摘要: 薛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在它周围还有界河、北沙河、荆河、槨河、蟠龙河、十字河,形成了壮观的薛河流域。薛河是一部社会发展的史书,揭开了人类的文明,展示着古薛国的辉煌,孕育了枣庄大地的芸芸众生。它像一张网,把薛河流域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包罗在了一起。它融汇着细石器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诸多古代文化,还记录了人类进人阶级社会的发展过程。薛河流域的各条支流,不但带来了珍贵的水利资源,而且为枣庄人民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财富。
关键词: 薛河流域 古文化遗址

内容

薛河,古称薛水。据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山川志》记载:“薛河源来西江水,源出宝峰、大胜诸山(今枣庄山亭区东北)。南过高山,西折过山亭,至于薛山。河因山名。又南至云龙山会东江水,又西人西江水同为薛水。南经昌虑城(今滕州市羊庄镇土城村)南,今温水河。西纳玉花泉,又西纳义河、三山泉水。西南过官桥,经薛城至于东邵注人微山湖。”®薛河发源于枣庄市山亭区的水泉、辛庄、徐庄一带的山区丘陵,主要有两大支流:一名西江,来自水泉乡柴山前;一名东江,来自徐庄乡米山顶。两支流西至山亭区海子村汇为渊,又流经羊庄、官桥、柴胡店、张汪等乡镇,由济宁市微山县境穿运河入微山湖。河流总长81公里,总流域面积960平方公里。
  薛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在它周围还有界河、北沙河、荆河、槨河、蟠龙河、十字河,形成了壮观的薛河流域。薛河是一部社会发展的史书,揭开了人类的文明,展示着古薛国的辉煌,孕育了枣庄大地的芸芸众生。它像一张网,把薛河流域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包罗在了一起。它融汇着细石器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诸多古代文化,还记录了人类进人阶级社会的发展过程。薛河流域的各条支流,不但带来了珍贵的水利资源,而且为枣庄人民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财富。
  第一节孕育农耕文明的沃土薛河蜿蜒曲折数百里,上游为山区,中游为丘陵,下游为平原和湖洼沼泽地带,地处泰沂山脉西南边缘和南四湖东岸,属于黄淮水系。薛河流域的气候为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多风易旱,夏季炎热多雨易涝,多样化的地貌和气候环境为原始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薛河流域的古地理环境及自然资源薛河流域,是指以薛河为主,包括界河、北沙河、荆河(古称“南梁水”)、槨河(古称“槨水”)、蟠龙河等近10条支流形成的水系,其流域范围北至邹城、滕州交界处属于蒙山支脉的凫山、峄山、凤凰山脉,东到山亭区与平邑、费县交接的群山区,南至今峄城区至微山湖东西走向的低山丘陵一带,西到泗水故道,包括今枣庄市的山亭区、市中区、薛城区、滕州市全部以及济宁市的微山县、部城市和江苏省沛县部分地域。
  在距今170多万年的第四纪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时期,薛河流域的地形地貌便已形成。该区域位于鲁中南低山丘陵西南部,地势自东北、东、东南向中西倾斜。西部边缘属于黄淮冲积平原的黄河泛区,东部是地势最高、地形最复杂的群山丘陵区,北部、南部为低山丘陵。最西部为洼地,系冲积、洪积和湖泊沉积物组成。整个流域低山丘陵、山前平原各占总面积七分之二,洼地占七分之三。土壤构成有棕壤、褐土、潮土、砂礓黑土和水稻土五大类。棕壤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和近山阶地。褐土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上。潮土分布在河谷平原、沼洼地。砂礓黑土分布在濒湖、沼泽、地势平洼地区及东部山区洪积扇缘的低洼地带。
  薛河流域具有较为丰富的水陆资源,区域内近10条支流长度都在10公里以上,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罗棋布。水产资源方面,仅淡水鱼类就有100多种,还有虾、蟹、鳖等,可供原始先民捕捞、食用。在低山丘陵区,蕴藏着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各种物质资料。远古时期,这一地域的自然景观以森林为主,不仅分布着丰富的植物资源,也栖息着大量野生动物,从更新世晚期的冲积洪积层中出土的动物化石分析,常见动物有安氏鸵鸟、牛、梅氏四不像鹿、虎、纳玛象、野马、蜗牛等。从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理想的采集和捕猎场所。沿岸平整肥沃的土地,则是发展早期农业的优良地带。
  二、薛河流域的细石器文化薛河源于沂蒙山区西麓的山丘地带,处于泰沂山脉西南边缘。在数十万年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山东地区的古人类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逐渐由地势较高的山岭地带迁徙至浅山丘陵、谷地与沿河平原,并且延伸到薛河流域。地质勘探、考古调查和研究资料表明,今枣庄市沙沟、薛城、官桥、滕州线以东的浅山、丘陵、平原,在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早期已经形成。与枣庄毗邻的黄石崖、石城崮等地相继发现了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打制石器。在山亭区的东江,滕州市的皇殿岗、前掌大、小山等地也都发现了旧石器。
  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文化,已在枣庄发现多处遗迹。其中一处分布在枣庄新城开发区,考古人员在野外地表以及浅层文化层中采集到尖状器、刮削器、石核、石料等标本50多件。经鉴定,属于约15000年前的细石器文化遗存。另一处分布在薛河沿岸的山亭区东江村南小邾国遗址,在春秋文化层下面红粘土层中发现了砍砸器、尖状器和刮削器等15件打制细石器。这些石器均有第二次修整加工痕迹,制作比较精致,刮削器的刃部很锋利,而且形状多样化。经考证,这批细石器的年代距今15000年前后。这是薛河上游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实物证据。
  旧石器时代晚期,粗大的打制石器日趋小型化,类型特征日渐鲜明,制作和修理技术也趋向成熟,这些都显示出旧石器文化的进步。在经过旧石器时代的漫长岁月以后,距今约10000年,薛河流域的先民进人了以磨制石器和使用陶器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从而步人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的新阶段。
  第二节薛河流域分布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枣庄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薛河流域。这是考古界历来比较重视的地带,也是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较多地区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滕州市安上村发掘了龙山文化遗址,并在薛城区凤凰台发现同时期遗址。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文物部门多次进行调查和发掘,摸清了该区域各时代文化遗址分布概况。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在薛河流域呈现出缤纷多彩的特色,包含有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5种文化类型。
  ―、北辛文化命名地古老薛河,是条穿越历史时空的母亲河。河流沿岸分布着十分密集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北辛遗址。这处典型遗址延续了较长时期,文化内涵比较单纯,30多年前进行的考古发掘,揭示了遗址的内涵与特征。由于代表了海岱地区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文化,因而被考古界命名为“北辛文化”。
  北辛遗址位于滕州市官桥镇北辛村薛河南岸,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东依龙山,三面环水。整个遗址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先民从事农耕、渔猎的理想地带。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沿薛河流域考古调查时发现。1978年秋和1979春,与滕县博物馆联合进行了两次发掘。在1900平方米发掘区内清理了一批房址、灰坑、窖穴等遗迹,出土各类文物2000多件,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品。在遗址采集的木炭标本经碳14测定,距今7300~6300年。考古发掘资料显示,北辛遗址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聚落,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建筑。遗址出土的农耕和收割工具种类多样,配套齐全,既有石器,又有骨器、角器、蚌器、牙器。在一些窖穴底部发现了已经碳化的粟米颗粒,是目前已知我国北方地区所发现的最早农作物之一。出土了专门用于谷物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石磨球。在北辛遗址还发掘出半地穴式畜圈和完整猪头骨,经鉴定属于人工饲养型家猪。另外,出土文物中还有不少渔猎工具,说明北辛文化时期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兼营伺养业。
  北辛文化时期的纺织、缝纫等手工业均有初步发展,在出土的2件残陶器底部,印有清晰规整的席纹。磨制精细的骨针和陶纺轮的出现,表明当时人们已掌握了捻线和缝纫技术,懂得利用麻类纤维线织布缝制衣服了。精巧实用的骨锥、骨匕、骨簪等实用器表明,当时骨器加工技术水平较高。据学者研究,北辛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条件有关。北辛遗址存在反映潮湿环境的植物,当时遗址所处环境具有一定的湿热气候条件。北辛遗址出土的红陶钵北辛遗址的社会性质,处于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所有制形式逐渐由氏族公有制向家族私有制转化。北辛文化的发现与确立不仅解决了大汶口文化的渊源问题,而且对中国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农业、手工业以及渔猎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线索。
  北辛遗址的发掘和北辛文化的命名,揭示了7000多年前薛河流域的先民在这里定居并繁衍生息的生活情形,为中华东方文明探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北辛遗址不但是北辛文化典型遗址,还是薛河流域母系氏族社会趋于繁荣阶段的标志性遗址。除了北辛遗址,在滕州市羊庄镇的前台、孟家庄、土城等地,已陆续发现多处北辛文化类型遗址,集中分布在薛河沿岸。
  北辛文化时期的先民经过多次迁徙和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一步步从刀耕火种的时代向原始农耕时代奋进,最后在古薛河边生息、繁衍、开拓。先民们开始了前所朱有的农业、家畜驯养业、手工业生产,并且已初具规模。北辛文化因其独特的内涵、久远的历史以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日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作为中华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辛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泣口文化遗址继北辛文化之后兴起的大汶口文化,是海岱地区原始社会后期文化的一个辉煌发展阶段。大汶口文化距今6100~4600年间,上与北辛文化晚期衔接,下与龙山文化早期相连,分布区域几乎覆盖了整个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以北地区及山东半岛。古老的薛河流域是大汶口文化重要分布区之一,沿岸重要遗址有岗上、建新、西公桥、西康留、前坝陵桥等。
  (一)建新遗址位于山亭区西集镇建新村(原称伏里村)北,总面积约46000平方米。2006年春,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在居住区发掘房址28处,其中25处为地面建筑。房址平面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3种形式,大都保存较好。房屋结构以单间为主,个别为双间。建筑面积大小不一,多数在10~20平方米之间,小的不足10平方米,大的40平方米左右。灰坑8个,出土了以素面为主的陶器残片及动物骨骼。还挖掘出一眼直径2米、深2.4米的水井,在大汶口文化中属于首次发现,把薛河流域先民饮用井水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〇〇〇多年。在墓葬区共发掘成人墓葬、儿童墓葬92座,其中一座为二人合葬墓,头向东,经人骨鉴定为1男1女,应是夫妻合葬。另外还发掘到2座窑址,是当时用来专门烧制陶器的窑炉。®建新遗址处于薛河流域经济较发达地区,当时家族私有制已开始确立,家族与家族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贫富分化已经产生,虽然还不悬殊,但这种状况积蓄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社会发展逐步向文明过渡的内在动力。
  (二)西康留遗址以大汶口文化堆积为主,还有龙山、商、周时代遗存。分布于滕州市官桥镇西康留村北薛河故道北部河畔高地上,处于东南部丘陵与西部平原地区交接地带。遗址西邻小魏河,北与西公桥大汶口文化遗址接壤,土地平整肥沃,非常适宜古代农耕生活。遗址总面积30万平方米,地表和古河断崖暴露较多陶片、灰层、灰坑及红烧土粒、兽骨等。1992年春,山东省考古研究所鲁中南考古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钻探试掘,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
  1998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配合京福高速公路工程,再次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在遗址东南角和中东部分别发掘出两处夯土台基,面积分别为850平方米、400平方米。显然,这两处大型台基应是中心聚落的殿堂基址,具有宗教礼仪性功能,是当时部落联盟的领袖兼军事统帅举行仪式活动以及重大决策的重要场所。西康留遗址是薛河流域一处北辛文化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重要中心聚落遗址,历史文化绵延不断。它的周围还分布着许多同时期的普通聚落遗址,犹如众星拱月般簇拥着核心聚落。
  薛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大都分布在靠近河岸两旁的台地上,也有的分布在平原地带的高地。这个时期依然是以农业为主,种植粟类作物,兼营畜牧业,辅以狩猎和捕捞业。畜养家畜以牛、羊、猪、狗等为常见。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还有一些骨器、蚌器和角器。居住房子由半地穴式发展到地面建筑,面积较前有大幅度增加。制陶工艺由手制发展到轮制,陶质有红、灰、黑、白四大类,纹饰趋于多样化,并出现少量的彩陶。个别陶器上有刻划符号,手工艺装饰品比北辛文化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墓葬多埋于集中的墓地,并出现二次葬,随葬品多寡不一。居民盛行青春期拔牙习俗。三、龙山文化遗址薛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存,主要包括后台、西薛河、尤楼、小石楼、庄里西、东小宫、三清阁等遗址。
  (一)后台遗址位于滕州羊庄镇后台村西薛河东岸高地上,俗称“望林台”。遗址中心为一台地,高出河床约10米,成梯田状,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河岸断崖及土台阶地断面暴露大量灰坑、灰层、红烧土块以及陶片、兽骨等。采集的标本有白陶鬵把、白陶鬵袋状足、乳丁形鼎足、侧三角形鼎足、鸟喙形鼎足、罐形鼎口沿、覷口沿、残黑陶杯、残黑陶盆和残石器等。陶片以夹砂和泥质黑陶为主,有的饰绳纹。还采集到鹿角器,尖部有明显使用痕迹。1976年夏再次复查时,在东岸断崖高台地偏南处采集到完整陶器3件,有罐形鼎、小陶罐及黑陶杯。根据暴露的文化层和采集的标本分析,这处遗址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主,另外还有商周时期和汉代文化堆积。
  (二)尤楼城址位于滕州市薛国故城内东南部。1994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时发现。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发现有台基遗址,边缘用黄土包起并经细致夯打,内部是平坦细沙地。尤楼龙山城址东距西康留大汶口文化遗址仅3公里, 距前掌大商周薛国贵族墓地更近。从地缘文化角度考察,这一带遗址密集,应是原始时代的经济、文化中心。
  (三)庄里西遗址位于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西200米处,是一处高出地面约4~6米的台地,当地俗称“城顶”,亦称“龟城子”,相传为汉代公邱故城。经钻探得知,遗址平面呈椭圆形,面积近10万平方米,延续时间较长,从龙山文化时期、商周、春秋战国一直到汉代。1995年10月,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钻探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200余平方米,清理出龙山文化灰坑、窑穴140余个,房址5座。特别是灰坑内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人工栽培的碳化稻米,为研究黄河下游史前时期的农业以友亚洲稻向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这一考古发现,1997年1月5日的《中国文物报》曾进行了宣传报道,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龙山文化时期的薛河流域,农产品除了维持人们的最低消费外,已出现了剩余,家畜、生产工具、农产品和手工艺品逐渐变成家庭的私有财产。聚落首领等少数特权人物开始占有财产、积累财富,贫富分化日益明显。
  四、岳石文化薛河流域共发现岳石文化遗址40余处,这类遗存大都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共存,堆积在龙山文化层的上层或商周遗址下层。重要遗址有大康留、庄里西、西康留、时庄、中柴里、前梁、轩辕庄、王马厂、西台、尤楼等,尤以大康留遗址最具代表性。遗址位于滕州市官桥镇大康留村东北100米的薛河故道东岸高地上,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根据文物部门历年普查和采集的标本,这是一处原始社会晚期至商周时期遗址。20世纪70年代末期,该村在建砖厂时,曾出土陶器多件,器形与岳石文化遗址同类器物相同。陶质多为灰陶和黑陶,少量为黄褐陶,均为轮制,纹饰流行阴弦纹和突棱纹。在遗址采集的标本有陶器残片和磨制石斧、石锛、石凿、石铲、半月形石刀等。另外还出土了一批商代的尊、聲、爵、盘等青铜器。
  岳石文化是山东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余波,也是夏商时期人类活动的早期阶段。同其他文化类型相比,岳石文化遗址在薛河流域发现的较少。探究原因有两个:一是自然灾害,二是战争。俞伟超认为:“4000多年前,我国曾发生过一次延续了若干年的特大洪水灾难,在那时期,黄河、长江下游当是一片汪洋,人们只能向高地躲避或是逃往外地。原来发达的龙山、良渚文化的种种设施,顷刻便被冲毁。” ®但薛河中上游处于山区丘陵地带,为当时的居民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岳石文化遗址在此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极有可能与日益加剧的战争有关,折射出东方社会政治环境的剧烈变化。这一阶段正是历史上少康中兴、夏人征服东夷时期,由于来自中原的强大的政治、军事压力,致使东夷部族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东方土著文化日渐衰微。自夏启以后,夏王朝和东夷部族之间的战争常年不断。到了少康时,强盛的夏王朝终于将东夷击垮。迫于形势,东夷土著居民有的迁徙、有的融合到中原华夏集团。到了商汤时,薛河流域的任氏薛国已经融合到华夏大一统的格局中。
  薛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就整个山东而言,发现年代较早,跨越时间最长,遗址分布十分密集,出土文物比较丰富。古老的薛河不但滋润了鲁南农耕文明沃土,还孕育了灿烂的薛河文明,哺育了东夷族系的任薛氏族。这是一条穿越时空的母亲河,一条闪烁着五彩波光的文化河。
  第三节星罗棋布的商周遗址薛河流域的先民经过近万年的生息、繁衍,由母系社会、父系社会进人到奴隶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迄今为止,在薛河沿岸共发现70多处商周文化遗址、1处方国遗址、3处古城遗址,集中分布在薛河中下游地带。
  一、商周文化遗址
  (一)大康留遗址位于滕州市官桥镇大康留村东北100米处的高地上,坐落在薛河故道东岸,总面积40万平方米。地表及断崖暴露灰土、陶片、残石器等。1981年夏村民在村北断崖取土时,发现青铜器4件,有尊、缂、爵、盘。根据器形和纹饰分析,铜器出自墓葬,属于商代初中期。器物纹饰有凸弦纹、饕餮纹、目雷纹、牛首状兽形饰等。这些构图复杂的纹饰,表明当时薛国的冶铜铸铜技术已发展到新的高度,也说明古薛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大康留遗址的年代距今3600〜3000年,属于夏商时期,出土的这些青铜礼器对研究薛河流域的夏商历史以及古国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二)前掌大遗址位于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四周,遗址东邻新薛河,西北角有小魏河穿过,处于两河交汇处的河旁高地上。遗址总面积约450万平方米,分为居住遗址和墓葬遗址两大部分。
  居住遗址经过历次发掘,根据地层和出土遗物分析,时代从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直到战国秦汉时期。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据探方资料,农耕层、战国文化层、商代中晚期文化层依次叠压。在“河崖头”一带的商代地层下面还有龙山文化堆积。清理生土层时,还发现细石器数件。在村南“南岗子”居住区的探方内,清理出商周之际的居住遗址、沟壕、夯土台、灰坑以及水井、祭祀设施、车马坑、殉马牛坑等。
  墓葬遗址,经过钻探可分为4个墓区:一是村北“河崖头”;二是村南“南岗子”;三是村西南的“陆家陵”;四是村东南一个墓区,总面积约250万平方米。
  村北“河崖头”墓地,经过多次发掘,墓葬分布、结构已基本清楚。墓地布局严谨,墓葬排列有序,3座中字形大墓南北向排开,形成整个墓区中轴线,东西两侧各排列两座甲字形大墓,中小型墓错落其间。中字形大墓设南北墓道,甲字形墓有墓道1条,小型墓无墓道。所有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多数有生土二层台和腰坑,填土为逐层夯筑。大中型墓均有殉人。大型墓四周分布距离相等的柱子洞,用石灰夯打,埋有石础,应是墓葬地面建筑享堂遗迹。墓区内墓葬虽多数被盗,仍遗留各种质地的丰富随葬品,计有青铜礼器、玉器、漆器、畔器、骨器、石器、绿松石、原始青瓷以及玛瑙、水晶饰品和贝类等。多数铜器上铸有“史”或“史辛”铭文,时代属于商代晚期。
  村南“南岗子”墓地(含陆家陵),墓葬分布更广泛,为“族墓地”集中分布区,年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这里的墓葬保存基本完好,均为土坑竖穴,多数设有二层台、腰坑以及边箱、头箱等结构,未发现墓道。墓区南部分布祭祀坑,坑内有人、狗、猪、牛等骨骼。车马坑出土的车马器保存完好,结构清晰,是目前山东地区时代最早的车马器,为研究商周之际车舆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随葬器物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瓷器等。在众多青铜礼器中,有5件铜器内t 存液体,初步判断为酒,这是我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美酒。
  村东南墓地,2001年抢救性发掘了几座,面积较大的在6.3~6.11平方米,有青铜礼器、陶器、玉器出土。总体看来,该墓区墓葬较小,青铜器铸造低劣,器壁轻薄,纹饰不清晰。玉器数量少,质地粗糙无纹饰。与村后“河崖头”、村南 “南岗子”墓地相比,无论墓葬型制还是随葬器物,都有天壤之别。
  前掌大是薛河流域一处重要的商代中晚期至西周初期的方国遗址,其遗址面积之大,墓葬规格之高,出土铜器之多,玉器之精美,在全国实属罕见。1994年被评为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南北两墓区经过7次科学发掘,基本摸清了墓地规模、布局、墓葬等级与形制等各方面情况。这批重要资料对研究商周时期东方方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族属等问题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二、薛国城址薛国故城位于滕州市南部丨7公里的官桥镇、张汪镇之间的薛河北岸。这里分布几座不同时期的城址,曾是夏禹时车正奚仲、商汤时左相仲虺的方国都邑。据《滕县志.古迹考》记载:“薛城在薛河北,县南四十里,周二十八里,古奚仲所封国,城则田文增筑。”《左传.定公元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仲虺是奚仲后裔。夏商两代,奚仲、仲虺的子孙世居薛国,成为雄镇一方的方国王者。周武王灭商后,薛国地位下降,周王将仲虺后人封为薛侯。齐恒公称霸期间,又将薛侯爵位降黜为伯。春秋末年齐灭薛后,齐宣王将庶母兄弟田婴封于薛,即史书所称的“靖郭君”。田婴死后,由儿子田文嗣立,号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之士3000人,贤达闻于诸侯。田婴父子居薛期间,先后对薛邑城垣进行了增筑。
  薛城有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规则形,面积约6.8平方公里,城垣曲折多弯,北面尤甚。城墙总长10615米,至今地面仍存有残迹,西南角最高达8米,最低3米,底部宽度20~30米。城门5座,东面、西面、北面各1座,南面2座。在城内东半部发现东周、汉代冶铁、制陶和居住遗址,还分布两周时期的墓地。外城年代较晚,大约形成于战国时期,应是田婴父子所扩筑。
  内城位于外城东南隅,平面呈不规矩长方形,东墙与南墙成直线,和外城东南角的城墙相合,西墙和北墙向外凸出,已完全掩埋在地下。城墙周长2750米,墙宽10米左右,城壕宽15~20米。南、西、北三面各探出1座城门,门道宽10米左右。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西周、东周和汉代文化层依次叠压。内城应是西周、春秋时期的薛城,一直延续到汉代。
  故城中心皇殿岗村一带遗留大量铁矿石、炼渣、残陶片和战国、汉代瓦片,应为冶铁遗址。村西南存有战国、汉代建筑遗迹,出土“千秋万岁”卷云纹瓦当和铜兵器等。外城北部孟仓、沈仓、渠庄一带也有冶铁、制陶遗址。城址东部有大面积西周早期至东周墓地。城内东北角狄坡村北有田婴、田文父子墓冢。19乃年,在村西南出土铜簠2件,上有“走马薛中赤”、“薛子仲安”铭文。1978年,在此处发掘春秋墓葬1座,内有一椁两棺,椁室北侧殉葬一中年妇女,腰坑殉葬一老年男性,椁盖上殉狗一只。随葬品有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陶器和海贝等,规格较高,应为薛国国君墓。
  薛国因薛水得名,而薛水又以薛山得名。从北辛文化聚落遗址发展到西康留大汶口文化城堡、前掌大商周方国都邑,再到西周、春秋、战国的薛国、薛邑,再到秦统一后的薛郡、汉至魏晋的薛县,薛国故城前后延续了2000多年。薛国故城底蕴丰厚,文物荟萃,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国故城饱经沧桑,在历史上留下了值得书写的一页。这里是古驿道所经之处,许多名人墨客途经薛城时,留下了怀古咏史诗文。明代徐天博在题为 《过薛》七律中这样咏叹:西去官桥旧薛城,城中百亩春田平。
  三千食客皆尘土,十二侯邦就战争。
  林鸟有声应吊古,汀花无语自含情。
  千年野庙荒碑在,行路犹能说姓名。
  三、滕国城址滕国故城是西周至战国时期滕国都城遗址,位于滕州市姜屯镇滕城村,地处沃野平原,坐落在荆河分岔处。
  清道光《滕县志•古迹考》载:滕故城“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如今城墙残迹依稀可寻,沿外城西墙南去,有一座堑壕,俗称“西海子”,当是昔日的护城河。子城在外城中央,略呈长方形,周长1795米。城内东北隅有一台,高7米许,面积约2700平方米,俗称“文公台”,亦称“灵台”,据传为滕国国君的寝宫基址。台上有明万历年间修筑的寺庙,台下一池,传为“灵沼”。子城外东南角下原有土台,即“上宫”遗址。
  子城西北约1500米有庄里西村,村西一高台,俗称“鬼城子”,现存面积约22500平方米,高约4~6米。1979年春,在遗址东南进行局部考古钻探,探出周代墓葬4座、车马坑1处,应是滕国国君墓葬所在地。自1973年以来,省、市文物部门在遗址范围内已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陆续出土“滕公鬲”、“滕公簋”、“滕侯鼎”等数千件造型精美的青铜礼器、陶器以及滕皇编钟、编磬、玉器、瓷器、玛瑙等珍贵文物。
  在滕国国君中,影响最大的是战国时期的滕文公。他曾多次“礼聘”孟子来滕,请教治国理政方针大略。由于滕文公礼贤纳士,楚国和宋国的许多能工巧匠投奔滕国安家落户。数年后,滕国人丁兴旺,国家富庶,被誉为“善国”。庄里西滕国贵族墓地出土的完整的滕皇编钟和编磬,经测量音阶,完全和现今音律相吻合。四、小邾国与贵族墓葬群“小邾”又称作“郢”,是西周末年由邾国(都城位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分离出来的小国。
  2002年6月,枣庄市博物馆在薛河上游山亭区东江村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古墓葬6座。墓葬分为两排,呈南北向排列,东边4座,西边2座,均为土坑竖穴墓,2座完好,4座被盗扰。其中一号、二号、三号墓有木制棺椁,均为一棺一椁,棺底铺一层厚约5厘米的朱砂。3座墓设有墓道,平面呈甲字形。3座无墓道,墓圹长宽均在6米左右,深4.5~6.2米不等,有熟土二层台。6座墓共出土文物233件,其中青铜器203件,24件铸有铭文。这批青铜礼器造型古朴、纹饰精美,应是小邾国国势强盛时期由技术娴熟的铸铜工匠制造的。铜器铭文相当重要,涉及国族、官制、姓氏以及婚姻制度,为考证小邾国的确切地望、国君、墓主人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①在墓群北、西两侧还发现东西残长125米、南北残宽105米的夯土墙。为探明夯土墙性质和用途,考古人员对夯土墙西北转角处进行了发掘,墙基底部残宽21米,残高2.6米。土质坚硬,系采用棍夯法层层筑起。墙外有护城河,是当时筑墙用土所形成。土层中夹有罐、豆、鬲等陶器残片,从形制特征看,其年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与墓葬年代相吻合。据此推断,夯土墙应是小邾国的城墙。结合文献资料和出土的铭文铜器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小邾国的疆域在滕州的东部和东南部,国都则建在薛河上游地区。
  小邾国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在东方薛河流域的一个诸侯小国,古籍偶有记载。考古发掘,对小邾国所处地域方位,都城究竟设在何处,国君世系以及小邾与倪的关系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第四节汉代遗址、墓群与城址光阴荏苒,薛河沿岸的先民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一步步走到了秦汉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由于社会相对稳定,铁器得到了广泛应用,加之薛河流域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肥沃的土壤,生产力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在数百公里的薛河流域土地上,留下了300多处汉代遗址、100余处墓葬群,还有冶铁遗址及10余处汉代城址。先民们凭借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在薛河沿岸再铸辉煌。
  一、汉代冶铁遗址西汉经过“文景之治”后,社会日益安定,经济日趋繁荣。在两汉400多年历史中,薛河流域共分布10多个县治和侯国,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汉代遗址面积多数在6万平方米以上,最大的虺城店遗址面积达72万平方米。
  汉代冶铁遗址共发现两处,一处分布在滕州市羊庄镇薛河北岸土城村与东于村之间,面积约4万平方米,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地表存有大量铁矿石和残陶范、陶片、筒瓦、板瓦等物,在断崖处暴露出炼铁炉残迹、铁渣。根据各种迹象分析,此处应是汉代昌虑县的一处冶铁遗址。另一处冶铁遗址分布在滕州市张汪镇皇殿岗村东,面积约6万平方米。地面散布大量铁矿石、炼渣以及铸范、残铁器、残陶片和汉代瓦片。北部断崖暴露出窑床、窑壁等痕迹。沟内还遗留一块重约1吨的未炼好的铁块。1959年,故宫博物院与山东省文管会曾联合试掘,出土了大量铸范残片,可辨器物有犁、铲、斧等。陶范上有阴文标记 “山阳二”、“巨野”。据文献记载,薛在两汉时属鲁国,山阳郡在今济宁市金乡县西(新莽时称“巨野”)。薛县冶铁作坊既然使用官营陶范,说明这里曾设有铁官。
  二、汉墓群两汉时期薛河流域农业兴旺,人烟稠密,沿岸分布许多村落。由于当时以家族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观念不断强化,因此家族墓葬十分流行。迄今在薛河流域共发现汉墓群100余处,每处墓地都集中分布数十座甚至上百座坟茔。这些墓葬大都为长方形竖穴,以石椁墓为主,椁内套有木棺。不少石椁的挡板和侧壁上雕刻有画像,题材丰富,其中不乏精美图像。石椁墓形制多样,既有单室、双室,又有多室。随葬器物大都放在石椁外,个别放在棺椁之间。这一时期,随葬品造型大量模仿铜制礼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一)柴胡店汉墓群分布在滕州市柴胡店镇柴胡店村西北,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1957年5月,山东省文物管理处配合新薛河疏浚工程,对这处汉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历时11天,清理石椁墓66座,出土各类文物数百件,对研究滕州南部地区以及汉代薛县的历史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实物资料。
  (二)东郑庄汉墓群位于滕州市官桥镇东郑庄村东500米山脚下,墓地面积12000平方米。1998~1999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配合京福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72座,出土了陶、铜、玉、石器等大量遗物。汉画像石内容为常青树、+字穿璧、绶带挂璧及几何纹等。墓葬形制均为小型土坑竖穴墓,分为土坑、石椁、砖室三大类。这是一处平民墓区,由西汉延续到东汉,属于相对独立和稳定的家族墓地。墓中盛行随葬陶制礼器和铜钱,这种情况在鲁南地区汉墓中常见,应该与当时地域性世俗观念有关。
  (三)东小宫汉墓群位于滕州市东沙河镇东小宫村南500米的丘陵上,北部为槨河,墓区面积28万平方米。1998年秋和1999年春,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对墓区进行了钻探和发掘。探出墓葬1000余座,两次共发掘369座,其中312座为汉代墓葬,28座为东周墓葬。汉墓大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其中4座设有墓道。随葬品有陶器、铜器、铁器、木器、玉器、石器、琉璃器等。个别墓葬还发现画像石刻,画面内容为双阙人物、铺首衔环、建鼓乐舞、车马出行、人物格斗以及拄杖者、鱼等。雕刻技法为阴线刻施麻点。
  东小宫汉墓群的年代始于西汉武帝时期,历西汉晚期、王莽时期,一直到东汉晚期,共延续了350年左右。经过对墓葬内人骨进行鉴定,夫妻合葬现象十分普遍,可见当时追求死后同穴的意识十分流行。墓内随葬品丰富,特别是铜钱数量明显增加,说明该地区两汉时期经济发达,生活比较富裕。
  (四)夏楼墓群分布在滕州市张汪镇夏楼村北,处于薛故城城墙西北角500米处,面积约5万平方米。施工中发现多座土坑石椁墓,有的石面刻有画像。石椁墓多呈南北向,既有单室,又有双室,随葬器物中常见陶器和铜镜。1996年8月,滕州市博物馆在张汪中学体育场内清理了1座llill像石墓,该墓属于土坑竖穴石椁墓,分前室、后室及双耳室。墓室南北全长5.57米,东西宽(含耳室)5.44米。由于墓室早年被盗,弈具无存。随弈器物中陶器10件、陶诵6件、石羊1件,还有钱币和包金饰品等。画像石6件出自前室和盖顶。2件陶俑前后均刻有“元康九年”铭字。根据墓葬形制、陶俑纪年、画像雕刻技法分析,时代应为西晋时期,墓主生前应有一定身份和地位。该墓处于汉代墓群边缘,墓室中出土的画像石对鲁南地区画像石的分期有着重要的价值。®薛河流域的汉代墓葬群分布广泛,以家族为单位的墓地墓葬比较密集。据考古发掘资料,从西汉初期的单室石椁墓发展到双室石椁墓,再到东汉时期的大型多室石室墓(前堂后室墓),展现出了两汉时期墓葬形制的发展规律及随葬器物的组合和特点。特别是石椁墓葬中画像石的出土,为研究鲁南、苏北地区汉画像石的早、中、晚分期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证据。
  三、汉代城址薛河流域分布的汉代城邑,据文献记载共有14处,分别是薛、蕃、戚、昌虑、公丘、滕、湖陵、靖郭、休、郁郎等,有的是中央王朝推行郡县制设置的县级治所,有的是分封制所形成的诸侯国下属藩邑。属于东海郡辖制的有昌虑县、戚县,属于沛郡辖制的有公丘县,其余均为诸侯王或侯国辖属。这些大小不一的藩邑,有的属于刘姓侯国,有的则属于异姓侯国。其中一些城邑在沿革上有所变动,曾一度归属于中央王朝郡级政区,后又划归分封侯国辖属。
  (一)昌虑故城位于滕州市羊庄镇土城村古薛河北岸,与陶山隔河相望。据《滕县志•古迹志》记载:“昌虑城,在县东南六十里,陶山北,亦曰滥城。城十里许,有子城。”195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东、西、北尚存高3〜5米、宽3〜5米的子城墙,现村北仅残存一段墙基,夯层明显。村四周皆为遗址范围。河北岸断崖有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商周及汉代堆积。城址地表散布陶器残片及大量筒瓦、板瓦片。在距地表2米深处曾发现一条直径60厘米的南北走向排水道,采用陶管铺设,延续到西南里许的薛河北岸。
  昌虑故址曾是春秋滥国都邑,《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前510)有国君“邾黑肱以滥来奔”记载。杜预注:“滥,西汉时东海郡昌虑县。”昌虑设县,始于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属东海郡。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分东海郡,在昌虑置昌虑郡,不久郡废,仍属东海郡。至晋惠帝元康年间,将昌虑改属兰陵郡。隋开皇六年(586),又把昌虑划人彭城郡,至开皇十六年(596)城废。昌虑一度是封邑所在地,汉宣帝时,曾封鲁孝王子刘弘为侯邑。这里还是兵家必争之地,建武五年(29),割据势力董宪统兵数万盘踞昌虑,汉光武帝刘秀亲自带兵征讨,“大破之”。隋大业十年(614),彭城留守董纯大败敌帅张大虎于昌虑,斩首万余级。
  (二)薛县故城位于滕州市张汪、官桥两镇之间,城址内现分布9个自然村。这是一座闻名天下的古城,两汉时期虽然降格为县,但历史尘埃难以遮掩昔日的辉煌。汉代薛城是在夏商周方国、封国原址上不断扩建而成。这里积淀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大发明家奚仲在此地发明了最早的车辆,因造车有功而担任夏王朝首任车正。孟尝君从这里走出,成为齐国炙手可热的当权人物。秦朝末年,反秦领袖项梁在这里召集各路义军首领,吹响了全面攻击暴秦的决战号角。早在战国时期,薛邑就拥有常居人口6万余家,来自四面八方身怀一技之长的人才曾在这里一展身手。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薛城在薛河北,周二十八里。齐田文封薛,乃改筑之,其城坚厚无比。”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汉代的薛县城墙呈不规则方形,前后分三期筑成,面积约6.8平方公里,周长达10615米。大部城墙在地面留有残迹,残高4~7米,城墙底宽20~30米,有的地段墙壁竟厚达40米。在汉代增筑的城址内有村落名曰“皇殿岗”,村东为一处大规模汉代冶铁遗址。村西南有战国、汉代建筑遗址,曾出土“千秋万岁”瓦当和卷云纹瓦当。滕州市博物馆经过历年文物普查,在城外四周发现不少汉代平民墓葬群。城南洛庄村后有1座大型汉代石椁墓,墓前有石兽,兽颈前刻“龙爵”2字。
  第五节薛山灵芝寺与摩崖造像鲁南、苏北一带是早期佛教传播区之一,早在东汉,这里便出现了礼佛之风,流行黄老浮屠共祠。随着时光流逝,许多佛教遗迹已经在鲁南大地湮灭。值得庆幸的是,在古老的薛河流域,至今依然存留不少唐代以后的佛教建筑和造像。长流不息的薛河,见证了这里佛教与佛教艺术的盛衰。一、薛山灵芝寺薛山又称作“雪山”,薛河从山体东侧流过。灵芝寺建在山南麓,整个遗迹从山门到后殿约250米。山上除主殿外,还有配殿、钟楼、鼓楼、经堂、香厨等建筑遗址。寺内现存一尊元代石坐佛,形体较大,采用圆雕和透雕结合技法,造型生动。寺院西南角遗留僧塔一座。在薛山东侧悟真岩陡壁上凿有一处佛窟,内刻坐佛一尊。发型呈螺髻状,大耳下垂,两颊丰满,身着袈裟,袒胸佩璎珞,右手扶膝,应为唐代雕刻造像。据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古迹志》记载:“灵芝寺,在薛山,其初建不知何时。按元碑云,周唐奉旨存留雪峰山。寺有古碑,是唐以前有之。以薛为雪,附会梵王太子出家修道于此。……金大德、元至元间重建,殿廊、方丈、香厨、钟鼓楼、山门规制极宏敞壮丽,岁以四月八日醮会。”又载:“万寿宫,在薛山东北隅丹阳洞,元时建。”据此,薛山灵芝寺建于唐代之前,是鲁南地区一处颇具规模的佛教场所。明总督漕运参将汤节曾来此膜拜,题诗描述灵芝寺壮观景象:雪山千古梵王家,宝殿辉煌静不哗。
  涧引泉声鸣佩玉,窗函禅塔卧烟霞。
  题诗客去龙归洞,飞锡僧来月满裟。
  行到如来修道处,盘陀石上涌金芽。
  从建筑遗址规模可以看出,灵芝寺占地面积相当大,规模宏大,曾是鲁南一带名刹丛林。在薛山西南角下方,有石制僧塔一座,高8米,直径1.1米,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佛教常用的莲花盆座,塔身为三节八棱形石柱,上刻“故滕县僧会悟善归府墓铭”。塔顶为佛教常用装锦图案。整座石塔造型玲珑别致,图案精美,装置牢固,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艺和宗教艺术水平。此塔对于灵芝寺历史以及鲁南宗教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附僧塔铭文:2010年修复的薛山灵芝寺大雄宝殿故滕县僧会悟善归寂墓铭山东兖州府滕县儒学训导鸡丘张凤峻撰佛法至于中国,愈传而愈盛。由其度门广大,故有辨才福德兼备之士出乎其间,以任负荷之寄。时过缘合,逐能以废为兴,续佛慧命于无穷也。若滕阳悟善,盖其人焉。悟善邑之安乐,垌城马氏之裔也,于永乐二十有二年于本寺投礼,师定昌授禅宗教。悟善为人,自蚤岁性敏颖悟,自适释来宿,六贼严却,七情灭炽,破其尘偌无其滞,凝存菩萨心,是以造道深也。然造道深而后性理明,性理明时谓之悟善。然所悟者何善?盖善者乃无上甚深妙法也。悟之者可指陈焉,是悟明、悟达、悟通、悟恒、悟圆、悟了、悟觉者矣。或又曰:太古结绳而治,将何所传而后悟哉?盖性与理一也,初未尝假文字而后明也,苟非学识之博不能悟焉。且悟善学赅性通,彰彰了然,于正统年间雪山灵芝寺□佛祖钟英。起身之所,十方香火,气焰之盛不次泰安,久而弛甚。悟善住持,多方知其有道,徒拜云集,动至百指。常储不给,募施以赡之,施者向风而至,乃事兴起。殿堂门庑及阿罗汉殿,栋梁挠屈,丹圣漫漶,瓴甓剥缺,一一新之。以至佛菩萨天人之像、钟鼓、芗镫、幡盖之具悉皆庄严如法。此外,悟善之功而何哉?景泰七年,寻拜僧会,官以褒焉。天顺三年三月二十三终厥,徒嗣本暹与其比丘之贤者,聚而熏沐,既以法火炳其慧体,然后造为寂塔,以安奉焉。适以塔志请,予谓佛性难晓,必欲尽空,五蕴三身,然后诸相皆离,方能唾手了当。若我儒经邦治国,道固大矣,然穷理尽性,其归一揆,亦不外乎此也。余一则喜其悟善之多学,二则喜其有功于释教,因志而纪之,以张本焉。
  铭曰:塔之最上,穹穹乎天。塔之最下,茫茫乎泉。塔中者何,悟善俨然。在生行道,在世寂安。相劝后学,宜加勉焉。
  天顺四年岁次庚辰夏四月吉日,孝徒本暹、本真立。
  二、薛山、龙牙山摩崖造像在薛山东侧悟真岩陡壁上,凿有一处石窟,高出薛河河床20米,洞窟高约1.3米,宽约1米。窟内雕刻一尊佛像,身高1米余,螺纹发髻,两颊丰满,双耳下垂,身披袈裟,右手扶膝,为盛唐时期造像。另在薛河上游水泉镇尚岩村龙牙山上.,也有一处摩崖造像。此处有唐、明、清几个朝代修建的寺庙,在悬崖搭架凿龛雕像。唐时,在石窟内只刻了二佛一力士就停工。明正德二年(1507),又续刻一佛一力士,并且修建寺院,名曰“宝峰院”。
  另外,在薛河下游柴胡店镇龙头村南罗汉山上的老君院也存留柱洞和唐代十八窟罗汉,断壁上还刻有楷书《金刚经》残文。在羊庄镇陶山顶上,存有“南无阿弥陀佛”石刻经文。
  鲁南地区的佛教文化自东汉时期已经传人,在龙阳店出土的六牙白象、僧人骑大象画像石就可得到证明。到了隋唐时期更加兴盛,薛河流域名山上的寺庙建筑遗迹随处可寻。这一带儒家传统思想虽然根深蒂固,但在民间依然流行多元信仰,儒释道三教并行,推动着薛河流域的宗教文化蓬勃发展。
  第六节薛河遗址群在区系考古中的重要地位薛河流域处于山东南部,属于海岱历史文化区范围。薛河流域的遗址群包括了细石器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以及商周文化等。这里延续不断的古文化对于研究东夷文化的形成和海岱地区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北辛文化与大汶口文化北辛遗址的发现与“北辛文化”的命名,为海岱文化区史前考古掀开了崭新篇章,为这一区域的新石器文化发展谱系填补了空白。它上承后李文化,下启大汶口文化,将山东史前考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北辛文化揭示了7000年前先民们在薛河流域定居、繁衍生息状况,为黄河下游的东方文明寻找到了渊源。
  继北辛文化之后兴起的大汶口文化,是海岱地区原始社会后期文化的辉煌发展阶段。大汶口文化遗址在薛河流域发现较多,分布稠密,既有大遗址,也有小遗址。在整个薛河流域,已经形成了大汶口文化区域中心。
  这些大汶口文化遗址展现出的社会状况是已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出现了中心聚落和设防重地,出现了更高级的组织形式。
  二、商周遗址群与薛河古国薛河中下游区域的商周遗址、墓葬群,经过数十年的多次发掘,成果丰硕。前掌大出土的大批精美青铜器、玉器和车马坑,向人们展示了商周时期东方方国的物质文明。这一时期,任姓薛国作为商周王朝设在东方的宾服之国,仍然续写着辉煌。西周初期建立的姬姓滕国,虽然“绝长补短”不足方圆50里,却在大国夹缝中延续国祚700多年,传位31世,在先秦文献中留下了“文公问政”、“善国”等美誉。滕国国君墓葬出土的青铜礼器和铜制、石制乐器,造型精美,质量上乘。这些国宝级文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滕国的物质实力和礼乐制度。东江郫(即小邾)国公室墓地的清理发掘,使一批珍贵的带铭文铜器出土问世,对小邾国所处地点、国君姓名以及小邾国与倪国的关系等历史遗留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从而得以解开许多历史谜团。
  薛河流域分布的遗址群,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见证了历史沧桑。自早到晚,一脉相承。史前遗址群的发现与发掘,使黄淮地区乃至海岱历史文化区的古文化发展序列更为清晰。薛、滕、小邾3个古国在薛河流域的分布,表明这一地域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随着时代浪潮的冲击,薛河流域的古文化最终融汇到华夏文明和齐鲁文化的长河中,使山东的区域文化更加绚烂多彩。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