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战后文学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2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战后文学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分类号: I0;C955
页数: 5
页码: 305-309
摘要: 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胜利的喜讯,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人们欢呼雀跃,举国欢庆这场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一场胜利。集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文学作品,迅速地捕捉到了台儿庄大战的意义与背后的民族精神,及时地宣传和赞颂了这种民族精神。台儿庄大战胜利后,全国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来歌颂这场胜利,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
关键词: 战后文学 民族精神

内容

1938年台儿庄大战的胜利,在国内造成了轰动效应。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胜利的喜讯,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人们欢呼雀跃,举国欢庆这场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一场胜利。集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文学作品,迅速地捕捉到了台儿庄大战的意义与背后的民族精神,及时地宣传和赞颂了这种民族精神。台儿庄大战胜利后,全国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来歌颂这场胜利,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
  抗战时期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时期,抗战文学是抗战精神的载体。战后文学承载着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内容,并彰显了抗战精神。抗战文学把激励民众投身抗战的使命推向了极致,通过文学形式使民众的个人情感倾向于国家、民族利益的情感:“一个民族的繁荣、富强,有赖于本民族精神的弘扬、振兴。”©战后文学用艺术的形式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战后的文学创作惊心动魄的台儿庄大战,吸引了数以百计的中外记者、作家冒着枪林弹雨奔赴前线,采访抗日英雄,会见高级将领。他们用笔作刀枪,创作和发表了大量的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剧本和小说,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凶残,讴歌了抗日军民不屈的信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战后的报告文学作品,主要发表在当时两家较有权威的报纸——《大公报》和《新华日报》,主要作者有范长江、陆诒、宇文济民等人。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内,仅在这两家报纸上发表的描写台儿庄大战的报告文学作品达10余篇,在其他报刊上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更是难以统计。
  在惨烈的台儿庄大战中产生了大量的如火如血的诗歌,这些诗歌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记录,讴歌、颂扬了全体抗日将士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牺牲精神。诗歌的作者有将军、士兵、作家、记者、农民、学生。仅《台儿庄大战诗词选》一书中收录的诗歌就有376首。
  讴歌台儿庄大战的文学作品除了报告文学、诗歌外,还有关于大战的纪录片和话剧。荷兰著名电影纪录片艺术家约里斯•伊文思,创作了《四万万人民》,该片真实地反映了台儿庄大战的原貌,向全世界人民介绍了中国军民不甘屈辱、勇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以饰演赛金花而名扬上海滩的王莹,时任抗战演剧二队副队长,根据自身的战场体验创作了《台儿庄》《台儿庄之战》两个话剧,讴歌中国军民与国土共存亡的民族精神。剧本一出,引起全国文艺界的广泛关注,有力地宣传了台儿庄大战。
  在台儿庄大战文学创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是美国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和我国著名作家郁达夫、诗人减克家。爱泼斯坦为了表达对中国军民万众一心、团结一致的敬意,把采写的一篇通讯命名为《人民之战》,详细描述了台儿庄大战中军民齐心抗战、保家卫国的情况。郁达夫先后写了《黄河南岸》《平汉陇海津浦一带》《在警报声里》等文章和《七律》《毁家诗纪》《七律•呈德公》等诗歌,生动地描写了其在台儿庄的所见所闻,赞扬了中国军民坚决抗战的英雄气概。胡愈之曾这样评价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臧克家三赴台儿庄前线采访,1938年7月,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津浦北线血战记》《三吊台儿庄》《他在临沂揭开了胜利的序幕》《角声唤我去铜山》《死灰里萌出了新生的嫩芽》等诗歌作品,表达了对抗日英雄的崇敬和对英勇台儿庄人民的赞扬。
  二'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以艺术的手段表现真人真事的一种文学体裁。台儿庄大战胜利后,出现了大量的报告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以台儿庄大战作为背景,用艺术的手段展现台儿庄大战的全貌。在宣传台儿庄大战胜利的过程和意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对研究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以及抗战文学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以台儿庄大战为背景的报告文学,主要以《大公报》和《新华日报》为主要阵地。比较有影响的报告文学有:范长江的《台儿庄血战经过》(1938年4月12日《大公报》(汉口版)《慰问台儿庄》(《大公报》,1938年4月13日)《台儿庄血战故事》(《大公报》,1938年4月13日),宇文济民的《台儿庄血战速写》(《新华日报》,1938年4月10~11日),陆诒的《踏进台儿庄》(《新华日报》,1938年4月12日)《满怀奋兴上前线》(《新华日报》,1938年4月13日)《台儿庄血战座谈会》(《新华日报》,1938年4月14日)《鲁南会战》(《新华日报》,1938年4月15日),另外还有《鲁南我军大胜歼敌即可肃清》(《新中华报》,1938年4月10日)等。
  台儿庄大战的报告文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记者的亲身见闻和战争感受,即战况报道,真实反映了台儿庄大战的全貌和战役的进程;二是台儿庄战役的战场故事,再现了战争中广大官兵英勇抗敌、不怕牺牲的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三是对台儿庄战役经验、教训和意义的总结,主要是一些报纸社评文章。
  台儿庄大战成为当时各大报纸关注的焦点,纷纷报道有关台儿庄大战的情况,大量的新闻报道更是台儿庄大战战讯的先行军。《大公报》《申报》(香港)《申报》(汉口)《抗敌报》《新中华报》等报纸,都在第一时间争相报道大战的进程和对大战的看法。据以上5家报纸统计,有关战况的报道共2171篇,其中 《大公报》908篇、《申报》(香港)381篇、《申报》(汉口)748篇、《抗敌报》110篇《新中华报》24篇。以上5家报纸共发表将士谈话及采访32篇,发表社评56篇。国际社会关于台儿庄的舆论报道26篇。这些报道对宣传台儿庄大战,以及振奋民族精神、提升军民士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台儿庄大战胜利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战役本身,报告文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宣传了战役的胜利,而且在战争的动员、军民士气的提升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台儿庄战役的报告文学的每一篇文章,无论它写的是什么,着重的是什么,通过景象和人物的描写,通过惊人的战争故事,通过记者的抒情或发议论,都或多或少地增强了这次战役在全国的轰动效应。”®三、诗歌马雅可夫斯基在1927年《人民演员先生》一诗中写道:“无论是歌,无论是诗,都是炸弹和旗帆,歌手的声音能够唤起整个阶级。” ®在举世闻名的台儿庄大战中,产生了大量的如火如血的诗歌。这些诗歌,是鼓¥战士杀敌的号角,是推动抗战救亡的旗帜,也是爱国激情的迸发。这些诗歌在战时是炎黄子孙图存求生的呼唤,战后这些诗歌又使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得以弘扬和传播。
  台儿庄大战诗歌的创作群体较为复杂,既有专业诗人,又有业余爱好者,他们饱含对祖国的爱,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激情。作者群体中有将军、士兵、作家、记者、农民、学生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颂扬这场民族战争,歌颂英勇抗敌的将士们,抒发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据《台儿庄大战诗词选》统计,该书共收录82位作者的376首诗。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颂扬川、滇、黔、桂、西北诸地方军英勇抗敌的事迹;二是对抗日将士个人的凭吊;三是对大战过程的描述。诗歌的抒情性、象征性和形象性,对弘扬民族精神具有独特的意义。台儿庄大战产生的诗歌,为中华民族的存亡疾呼,为中国抗日将士助阵呐喊,唤起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激情,表现了中华民族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振奋和弘扬了民族精神。
  著名作家臧克家在1938年4月15日来到这里,他看到整座城墙上下全都堆满了尸体,前面的护城河也被鲜血染红了。臧克家写诗一首,诗名为《红血洗过的战场》:“台儿庄是红血洗过的战场,一万条健儿在这里做了国殇,他们的尸身是金石般的雕浮。台儿庄是中华民族的领土,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在这里,用血铸就了伟大的史诗!在这里,我们击退了寇兵,在残破的北关城墙插上了国旗。”战后文学不仅表现了台儿庄抗日军民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而且对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富强英勇献身。战后文学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台儿庄大战,给后人留下了壮烈辉煌的一页,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如诗人所述:“中国的土地,一寸也不能失守!台儿庄,你伟大光荣的战史,将与日月同辉,与民族永存!”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的意义和价值,不仅表现为它是中华民族抵抗外辱的第一场胜利,更大的价值在于,中华民族精神在此役中得到升华和弘扬。台儿庄大战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辦发了全国军民不畏强敌的爱国热情。这种强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枪炮无法摧毁和战胜的。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