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1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
分类号: K265
页数: 7
页码: 294-300
摘要: 整个台儿庄大战的核心战场是在台儿庄城区一带,包括被称为台儿庄序幕战的“滕县保卫战”和“临沂阻击战”。台儿庄大战中,中国军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全体官兵都以为国牺牲的信念,同惨无人性的日军决战。在战斗中,中国士兵用最原始的大刀和杀伤力有限的手榴弹,震慑和摧毁了日军的狭隘的武士道精神。凭着这股民族精神,中国军队创造了用劣势装备击败拥有现代化武器强敌的战例,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击垮了日军的意志,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关键词: 台儿庄大战 民族精神

内容

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歼灭日军11894名,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彻底粉碎了“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破了日寇速战速决的痴心妄想。这场集军事、政治和国际意义于一役的胜利,是抗日英雄和民众们用滴滴鲜血换来的,是中华民族精诚团结、抗敌御寇精神的凝结。
  一、抗日英雄浴血疆场
  在日军军事装备明显强于中国军队的情况下,台儿庄一役的胜利,不是靠先进的武器装备,而是靠全体官兵的一腔热血、与敌死拼和血战到底的精神获得的,其精神内核是中国传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士兵秉持“精神胜物质,肉弹胜炮弹”的信念,从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中级指挥官到广大的普通士兵都表现出了同仇敌忾、忠勇报国、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彰显了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战,为炎黄子孙生存而战的英雄气概。
  从台儿庄大战的主战场到次战场,时时处处昭示着这种民族精神。整个台儿庄大战的核心战场是在台儿庄城区一带,包括被称为台儿庄序幕战的“滕县保卫战”和“临沂阻击战”。台儿庄大战中,中国军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全体官兵都以为国牺牲的信念,同惨无人性的日军决战。在战斗中,中国士兵用最原始的大刀和杀伤力有限的手榴弹,震慑和摧毁了日军的狭隘的武士道精神。凭着这股民族精神,中国军队创造了用劣势装备击败拥有现代化武器强敌的战例,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击垮了日军的意志,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滕县保卫战中,川军用血肉之躯,书写了血战到底的民族精神。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川军没有退缩,英勇顽强地阻击着日军的进攻,涌现出诸多可歌可泣的抗敌英雄事迹。死守孤城滕县的川军一二二师,加上滕县县长周同所属的武装警察和保安团,战斗部队不足2000人,师长王铭章身负重伤后,看到滕县已被日军攻破,极端绝望的王铭章不甘被俘受辱,高呼“杀敌!杀敌!抗战到底!”饮弹殉城。身负重伤的300名川军纷纷以师长为榜样,决心与城共存亡,引爆身上的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全部壮烈牺牲。滕县守军用血肉之躯阻挡曰军,为台儿庄战役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创造了条件,正如李宗仁对滕县守军的评价那样:“如果没有滕县保卫战,根本就没有后来的台儿庄大捷。”在临沂阻击战中,死守临沂的庞炳勋,与前往增援的张自忠原同属西北军,在中原大战时,庞炳勋部曾袭击过张自忠的部队,因此两者结下了仇怨。但面对民族危难,张自忠摒弃前嫌,全力增援庞炳勋部。激战中张自忠五十九军伤亡惨重,第五战区长官部为保存五十九军的战斗力,避免全军覆灭,电令张自忠撤出战斗休整,但张自忠为了消灭更多的日军,要求再打一天一夜后撤出,五十九军与四十军将士同仇敌忾,奋勇杀敌,把号称“铁军”的阪垣师团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与张自忠部并肩作战的庞炳勋部,在内战时期向以善于保存实力著称,在临沂战役中庞部不惜血本。不保存自己的实力,主动要求与敌血拼,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临沂一役的最大意义,在于将阪垣、矶谷两师团会攻台儿庄的计划粉碎,造成矶谷师团孤军深人,为台儿庄大战的胜利制造了机会,同时也“树立了友军协同作战的模式”。蒋介石致电嘉勉临沂的抗战将士,“开抗日胜利之先河,振国军之士气”,提高了军民士气,增强了抗日必胜的信心。
  在台儿庄大战中,抗日将士们更是表现出了为民族而战的悲壮,英勇的战争场面感人泪下。台儿庄位于运河岸边,没有什么天然险要可资扼守,负责台儿庄北部布防的是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完全靠血肉之躯与日军的猛烈炮火搏斗。战事十分的惨烈,日军猛攻了3昼夜才冲进台儿庄城区。在台儿庄城区内,我军与日军展开了拉锯式的巷战和肉搏战。在战斗最为激烈的时刻,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破釜沉舟,抱着必死的决心派人把运河的浮桥拆除,切断退路,战士们用大刀和手榴弹与日寇展开厮杀,时常是整连、整营、整团的官兵与日军拼光。在台儿庄城区的拉锯战中,参战的大刀队抱着与中华民族共存亡的决心,与日军展开了肉搏,最多的1人砍死日军9人,大刀队平均每把大刀砍死日军1.5人。到4月6日中国军队发起总攻时,三十一师的官兵所剩无几。
  士兵们用肉弹对抗日军的坦克,用血肉之躯桿卫着民族的尊严。面对横冲直撞的坦克,士兵们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击毁日军坦克,减少其对中国军队的杀伤力。士兵们把手榴弹绑在身上,待日军的坦克接近,突然跃出战壕,拉响绑在自己身上的十几颗手榴弹,炸毁日军的坦克。在台儿庄大战中有无数的无名英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抗击着日军的坦克进攻。他们喊出的口号是“以我们的肉弹和鲜血,战胜日寇的铁弹和坦克”,惨烈和悲壮溢于言表。
  为了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尊严,以大无畏的精神组织敢死队与日军拼杀,在台儿庄大战中是最为惨烈和悲壮的,也是最为感人的。在整个台儿庄战役中,台儿庄大战中的中国敢死队战士我军多次组织敢死队冲向日军阵地,在台儿庄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军人争得了荣誉,威震敌胆的57勇士敢死队是典型代表。第二集团军二十七师第七连全连官兵仅剩57人,为夺回台儿庄西北角阵地,连长王范堂提出组织敢死队夜袭日军,作战计划经王冠五团长同意后,以王范堂为队长的57人敢死队成立,在我军炮火的掩护下,57勇士抱着为国牺牲的信念,趁着夜色冲入敌阵,杀声震天,日军抵挡不住怀着民族仇恨的敢死队员的砍杀,丢弃了西北角阵地溃退。西北角阵地重新回到了我军手中,57勇士敢死队仅剩下伤痕累累的13人。57勇士为台儿庄大战的胜利立下了不朽战功,赢得了整个战局的主动权,鼓舞了士气,奠定了台儿庄大战胜利的基础。二十七师师长黄樵松特赋诗一首,悼念死难的勇士:“昨夜梦见炮声隆,朝来满院榴花红。英雄效命咫尺外,榴花原是血染成。”在台儿庄大战中有无数的无名英雄,长眠于这片黑土地上,最为感人的是一名年仅18岁的巾帼英雄在66年后(2004)终于魂归故里的故事。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期间,湘军二十二军五十师奉命开赴台儿庄战场,湖南的热血青年为抗日救亡,在“生在湖南,死在山东”的抗日口号下,纷纷投笔从戎,加入到抗日的烽火中,大户出身的湖南长沙女子中学的学生刘守玟就是其中的一位。
  刘守玟瞒着家人加人湘军战地救护卫生队,只身一人来到了台儿庄战场。部队在台儿庄东与日军遭遇,刘守玟为抢救一名负伤连长,在用石头砸死日军后中弹负伤,她被送到铜山县柳新镇陈塘村一民户家救治养伤,两天后由于伤情严重不幸牺牲。临终前这位女英雄嘱托房东大嫂,帮她寄一封家书、一张自己的照片和两块大洋。家书的主要内容是,要告之家乡的父母,她瞒着父母来到台儿庄前线,不能忠孝两全,现有可能身死他乡,请父母不要悲伤,把照片和两块大洋寄回以便留为纪念。花季般年龄的少女,瞒着家人投人到抗日的洪流中,牺牲在他乡,家人还毫不知情。无名女兵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了房东,答应她一定要完成女兵的遗愿,并把女兵埋在了村东的乱坟岗。
  因日军来犯,房东把湖南女兵的家书藏在箱底逃难他乡,家书没来得及寄出。等房东避难归来,木箱进水家书损毁,只剩下女兵的那张照片。由于想不起详细地址,房东一直未能完成女兵的遗愿,成为她终生的遗憾。1995年,85岁的房东陈家奶奶离世,临终前嘱托后人不要忘记每年到英雄的坟头烧纸,抗日女兵的遗愿成为陈家祖孙两代人时刻挂念的心事。66年后,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女兵的身份被确认,这位女兵的英灵也从徐州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二、民众支援同力戮敌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正规部队的战斗力,民众对战争的态度也是取胜的重要因素。在台儿庄大战中广大民众,采用不同的方式支持和支援着这场民族之战,为大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贡献了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积极力量。
  川军到达滕县一带时,山东民众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高昂的抗战热情支援抗战将士,人们扶老携幼,送来白菜、粉条、猪肉、豆腐等慰劳抗战将士,晚间送柴草给巡察队烤火,鼓舞了抗战将士的士气,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军队作战,他们帮助军队抢救伤员、侦察敌情、运送弹药、补给食品,全无惧色。
  在滕县保卫战期间,滕县民众热情款待抗战的川军,大力支持川军的抗战,他们杀猪宰羊、烙鲁南大饼犒劳士兵,看到川军在寒冷的冬天还穿着草鞋对敌作战,滕县民众集中起来赶制了大量的鞋袜、手套支援部队的抗战,滕县的铁匠连夜为川军锻制杀敌大刀。
  王铭章的一二二师官兵衣衫单薄,手脚冻肿。滕县同仁堂中药铺的孔昭当即买了许多布料、棉花,又拆了自家多余的新衣被,找来裁缝和女工,做了大量的鞋袜和1000多副手套,献给了川军。
  滕县的“抗日三老”同样给川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抗日三老”是滕县的著名士绅,他们是沙印才、黄馥堂和张守谦。在滕县保卫战期间,黄馥堂已70高龄,他既出资,又出力,还以诗文为刀,鼓舞士气,誓不附逆,在学生和群众中进行抗日宣传,积极支持王铭章师长率部保卫滕县,亲自组织群众给部队烧水做饭,送弹药、抬担架,表现了极大的、无私的爱国热情。
  有了民众的支持,川军的守城士气更加高涨。在滕县战役结束后,许多重伤的官兵被沿途各村镇的老乡收容、隐藏起来并成功转移到后方。一二二师三六四旅旅部少校副官鲁福庆在巷战时被俘,日军把被俘的20多个官兵押到城外的沙滩上,残忍地用刺刀戳死。深夜,附近的老乡前往掩埋勇士的尸体时,发现鲁福庆还有一丝气息,于是把他藏在村子里,并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为其治疗。2个月以后,伤势好转,老乡们派人将其护送到了后方,回到了自己的部队。一二七师师长陈离负伤后也是在老乡们的掩护下脱险的。滕县战役后,很多负伤官兵流落在日军占领区内,兵,由微山湖小路运出送至利国驿。在普阳山受伤的传令兵唐某,因伤势严重,滕县民众为避开日军,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一村转一村地把传令兵转移出去。滕县民众的这种爱国拥军的热情和精神,令抗战将士由衷地感佩。
  战地军民精诚合作共同对敌,敌前敌后的民众纷纷组织抗日宣传队,除进行抗日宣传外,还主动捐献自己的财物慰劳军队,民众为军队送来了鸡鸭鱼肉、萝卜大葱、馒头煎饼,民众的拥军活动,使军队应接不暇,常常令士兵感动落泪。
  战地群众与军队协同作战,有力地支援了台儿庄战场。枣庄有一支由矿工和学生组成的“抗日义勇军”,人数达到了1000多人。他们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经常夜袭日军的后方,日军设在枣庄的汽油库被义勇军炸毁,日军的空军受到了限制,极大地牵制了日军的正面进攻。秘密社会组织也加入到抗日的洪流中,豫西红枪会的一个梭镖队,在韩庄战斗中表现出色,具有神话迷信色彩的梭镖队善于夜袭和肉搏,他们配备大刀、板斧和手枪等,作战灵活,个个不惜生命,时而配合步兵行动,时而由他们单独秘密袭击日军,刺死、刺伤和活捉不少日军,杀得日军胆战心惊。
  蒙城县知名人士钮玉书,发动地方群众组织了500多人的武工大队,队员以红缨枪和大刀为武器,配合正规部队进行游击战争。队员中有个姑娘女扮男装,被六五六团团长廖运周发现,这位姑娘让团长为其保密,并参加了韩庄火车站的战斗。钮玉书还在地方上组织了200多人的谍报队,队员成分复杂,有小商小贩、开饭馆的小老板、有卖唱说书的妇女,甚至还有青红帮成员。谍报队为我军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日军资料和情报。
  地方政府和民众积极协助军队抗日,时任国民党山东省第三区专员公署秘书,兼临沂、郯、费、峄四县边区联庄会办事处处长及代理峄县县长李同伟,积极动员群众协助军队抗战,为参战部队征调民工、搬运、向导、侦察敌情等。台儿庄大战胜利后,李同伟县长动员辖区附近20里以内的村庄民众,筹集猪肉、羊肉、鸡蛋、白面、煎饼等慰劳军队。虽时值青黄不接之际,广大民众无不尽其所有,捐献物资犒赏我军将士,汤恩伯曾感动地说:“我们走过很多地方,部队未到,村民即逃避一空,见不到老百姓,见不到地方政府人员。你们山东地方组织得很好,能协助军队作战,全国都这样,仗就好打了。” ®战后,李同伟县长组织民众整理家园,维持地方秩序,收容伤病员和掉队士部队撤走后,滕县人民自动抬运我军受伤官美国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在他所著的《人民之战》里,表达了他对中国民众的敬意。一位参战军官在接受其采访时说:“群众对我军的帮助是很大的,他们主动带路,侦察敌军的驻扎位置,还照顾伤员,并且还有很多人拿起死者的枪支投人战斗。我们的部队仅仅在两个星期以前才来到这里,每个村庄看起来彼此相似,如果没有群众的帮助是难以想象的!”李宗仁在谈及台儿庄战役胜利时,深有感慨地说:“淮南、鲁南各地的民众的力量,完全和军队配合起来了,在战场上挽救伤兵的是民众,当间谍的是民众,帮助军队输送炮弹粮食的是民众。这些民众是赤诚地表现他们的爱国热情,充分地担任起救亡的责任来了。” ®战场上的抗日将士,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奋勇杀敌,无数的抗曰英雄浴血疆场,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打出了军人的气势和抗战胜利的信心,几万名官兵长眠在这块沃血染透的土地上。战区的民众不顾生命安危,用不同的方式支持和支援着前线将士,为台儿庄大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抗战军民团结御辱的动力来源于历史上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一切强敌都变得如此的不堪一击。台儿庄大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胜利,台儿庄大战所彰显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史上具有不朽的地位,不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代,时刻激励着国人不断奋发图强。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

相关地名

台儿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