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台儿庄大战——民族精神扬威不屈之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15
颗粒名称: 第十章 台儿庄大战——民族精神扬威不屈之役
分类号: C955
页数: 16
页码: 294-309
摘要: 1938年3月16日至4月8日的台儿庄大战,中华民族的抗日“爱国精神”在对抗日军的“武士道精神”中勃然喷发,中华民族的“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在这次战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实力孱弱的“杂牌军”以血肉之躯完胜了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大日本皇军”,中华民族的“民族圣战”取得了鸦片战争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一场胜利。正是无数抗日英雄不畏强暴、不甘屈辱、誓死保卫国家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中国军队不甘屈辱、奋勇杀敌,直接激励了国内的抗日气势,间接地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士气。由此,台儿庄大战成为民族精神扬威不屈之战,台儿庄成为民族精神扬威不屈之地。
关键词: 台儿庄大战 民族精神

内容

社会的聚合需要群体精神和集体意识,民族精神就是这种“共同意识”,无形的民族精神内涵异常丰富,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和价值判断。在滔天的战争灾难面前,更能彰显无形的民族的精神,激发出无穷的斗志。1938年3月16日至4月8日的台儿庄大战,中华民族的抗日“爱国精神”在对抗日军的“武士道精神”中勃然喷发,中华民族的“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在这次战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实力孱弱的“杂牌军”以血肉之躯完胜了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大日本皇军”,中华民族的“民族圣战”取得了鸦片战争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一场胜利。正是无数抗日英雄不畏强暴、不甘屈辱、誓死保卫国家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中国军队不甘屈辱、奋勇杀敌,直接激励了国内的抗日气势,间接地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士气。由此,台儿庄大战成为民族精神扬威不屈之战,台儿庄成为民族精神扬威不屈之地。“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就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当年那血雨腥风的战场,再次来重温那荡气回肠的民族气节!第一节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歼灭日军11894名,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彻底粉碎了“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破了日寇速战速决的痴心妄想。这场集军事、政治和国际意义于一役的胜利,是抗日英雄和民众们用滴滴鲜血换来的,是中华民族精诚团结、抗敌御寇精神的凝结。一、抗日英雄浴血疆场在日军军事装备明显强于中国军队的情况下,台儿庄一役的胜利,不是靠先进的武器装备,而是靠全体官兵的一腔热血、与敌死拼和血战到底的精神获得的,其精神内核是中国传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士兵秉持“精神胜物质,肉弹胜炮弹”的信念,从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中级指挥官到广大的普通士兵都表现出了同仇敌忾、忠勇报国、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彰显了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战,为炎黄子孙生存而战的英雄气概。
  从台儿庄大战的主战场到次战场,时时处处昭示着这种民族精神。整个台儿庄大战的核心战场是在台儿庄城区一带,包括被称为台儿庄序幕战的“滕县保卫战”和“临沂阻击战”。台儿庄大战中,中国军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全体官兵都以为国牺牲的信念,同惨无人性的日军决战。在战斗中,中国士兵用最原始的大刀和杀伤力有限的手榴弹,震慑和摧毁了日军的狭隘的武士道精神。凭着这股民族精神,中国军队创造了用劣势装备击败拥有现代化武器强敌的战例,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击垮了日军的意志,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滕县保卫战中,川军用血肉之躯,书写了血战到底的民族精神。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川军没有退缩,英勇顽强地阻击着日军的进攻,涌现出诸多可歌可泣的抗敌英雄事迹。死守孤城滕县的川军一二二师,加上滕县县长周同所属的武装警察和保安团,战斗部队不足2000人,师长王铭章身负重伤后,看到滕县已被日军攻破,极端绝望的王铭章不甘被俘受辱,高呼“杀敌!杀敌!抗战到底!”饮弹殉城。身负重伤的300名川军纷纷以师长为榜样,决心与城共存亡,引爆身上的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全部壮烈牺牲。滕县守军用血肉之躯阻挡曰军,为台儿庄战役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创造了条件,正如李宗仁对滕县守军的评价那样:“如果没有滕县保卫战,根本就没有后来的台儿庄大捷。”在临沂阻击战中,死守临沂的庞炳勋,与前往增援的张自忠原同属西北军,在中原大战时,庞炳勋部曾袭击过张自忠的部队,因此两者结下了仇怨。但面对民族危难,张自忠摒弃前嫌,全力增援庞炳勋部。激战中张自忠五十九军伤亡惨重,第五战区长官部为保存五十九军的战斗力,避免全军覆灭,电令张自忠撤出战斗休整,但张自忠为了消灭更多的日军,要求再打一天一夜后撤出,五十九军与四十军将士同仇敌忾,奋勇杀敌,把号称“铁军”的阪垣师团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与张自忠部并肩作战的庞炳勋部,在内战时期向以善于保存实力著称,在临沂战役中庞部不惜血本。不保存自己的实力,主动要求与敌血拼,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临沂一役的最大意义,在于将阪垣、矶谷两师团会攻台儿庄的计划粉碎,造成矶谷师团孤军深人,为台儿庄大战的胜利制造了机会,同时也“树立了友军协同作战的模式”0)。蒋介石致电嘉勉临沂的抗战将士,“开抗日胜利之先河,振国军之士气”,提高了军民士气,增强了抗日必胜的信心。
  在台儿庄大战中,抗日将士们更是表现出了为民族而战的悲壮,英勇的战争场面感人泪下。台儿庄位于运河岸边,没有什么天然险要可资扼守,负责台儿庄北部布防的是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完全靠血肉之躯与日军的猛烈炮火搏斗。战事十分的惨烈,日军猛攻了3昼夜才冲进台儿庄城区。在台儿庄城区内,我军与日军展开了拉锯式的巷战和肉搏战。在战斗最为激烈的时刻,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破釜沉舟,抱着必死的决心派人把运河的浮桥拆除,切断退路,战士们用大刀和手榴弹与日寇展开厮杀,时常是整连、整营、整团的官兵与日军拼光。在台儿庄城区的拉锯战中,参战的大刀队抱着与中华民族共存亡的决心,与日军展开了肉搏,最多的1人砍死日军9人,大刀队平均每把大刀砍死日军1.5人。到4月6日中国军队发起总攻时,三十一师的官兵所剩无几。
  士兵们用肉弹对抗日军的坦克,用血肉之躯桿卫着民族的尊严。面对横冲直撞的坦克,士兵们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击毁日军坦克,减少其对中国军队的杀伤力。士兵们把手榴弹绑在身上,待日军的坦克接近,突然跃出战壕,拉响绑在自己身上的十几颗手榴弹,炸毁日军的坦克。在台儿庄大战中有无数的无名英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抗击着日军的坦克进攻。他们喊出的口号是“以我们的肉弹和鲜血,战胜日寇的铁弹和坦克”,惨烈和悲壮溢于言表。
  为了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尊严,以大无畏的精神组织敢死队与日军拼杀,在台儿庄大战中是最为惨烈和悲壮的,也是最为感人的。在整个台儿庄战役中,台儿庄大战中的中国敢死队战士我军多次组织敢死队冲向日军阵地,在台儿庄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军人争得了荣誉,威震敌胆的57勇士敢死队是典型代表。第二集团军二十七师第七连全连官兵仅剩57人,为夺回台儿庄西北角阵地,连长王范堂提出组织敢死队夜袭日军,作战计划经王冠五团长同意后,以王范堂为队长的57人敢死队成立,在我军炮火的掩护下,57勇士抱着为国牺牲的信念,趁着夜色冲入敌阵,杀声震天,日军抵挡不住怀着民族仇恨的敢死队员的砍杀,丢弃了西北角阵地溃退。西北角阵地重新回到了我军手中,57勇士敢死队仅剩下伤痕累累的13人。57勇士为台儿庄大战的胜利立下了不朽战功,赢得了整个战局的主动权,鼓舞了士气,奠定了台儿庄大战胜利的基础。二十七师师长黄樵松特赋诗一首,悼念死难的勇士 :“昨夜梦见炮声隆,朝来满院榴花红。英雄效命咫尺外,榴花原是血染成。”在台儿庄大战中有无数的无名英雄,长眠于这片黑土地上,最为感人的是一名年仅18岁的巾帼英雄在66年后(2004)终于魂归故里的故事。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期间,湘军二十二军五十师奉命开赴台儿庄战场,湖南的热血青年为抗日救亡,在“生在湖南,死在山东”的抗日口号下,纷纷投笔从戎,加入到抗日的烽火中,大户出身的湖南长沙女子中学的学生刘守玟就是其中的一位。
  刘守玟瞒着家人加人湘军战地救护卫生队,只身一人来到了台儿庄战场。部队在台儿庄东与日军遭遇,刘守玟为抢救一名负伤连长,在用石头砸死日军后中弹负伤,她被送到铜山县柳新镇陈塘村一民户家救治养伤,两天后由于伤情严重不幸牺牲。临终前这位女英雄嘱托房东大嫂,帮她寄一封家书、一张自己的照片和两块大洋。家书的主要内容是,要告之家乡的父母,她瞒着父母来到台儿庄前线,不能忠孝两全,现有可能身死他乡,请父母不要悲伤,把照片和两块大洋寄回以便留为纪念。花季般年龄的少女,瞒着家人投人到抗日的洪流中,牺牲在他乡,家人还毫不知情。无名女兵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了房东,答应她一定要完成女兵的遗愿,并把女兵埋在了村东的乱坟岗。
  因日军来犯,房东把湖南女兵的家书藏在箱底逃难他乡,家书没来得及寄出。等房东避难归来,木箱进水家书损毁,只剩下女兵的那张照片。由于想不起详细地址,房东一直未能完成女兵的遗愿,成为她终生的遗憾。1995年,85岁的房东陈家奶奶离世,临终前嘱托后人不要忘记每年到英雄的坟头烧纸,抗日女兵的遗愿成为陈家祖孙两代人时刻挂念的心事。66年后,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女兵的身份被确认,这位女兵的英灵也从徐州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二、民众支援同力戮敌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正规部队的战斗力,民众对战争的态度也是取胜的重要因素。在台儿庄大战中广大民众,采用不同的方式支持和支援着这场民族之战,为大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贡献了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积极力量。
  川军到达滕县一带时,山东民众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高昂的抗战热情支援抗战将士,人们扶老携幼,送来白菜、粉条、猪肉、豆腐等慰劳抗战将士,晚间送柴草给巡察队烤火,鼓舞了抗战将士的士气,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军队作战,他们帮助军队抢救伤员、侦察敌情、运送弹药、补给食品,全无惧色。
  在滕县保卫战期间,滕县民众热情款待抗战的川军,大力支持川军的抗战,他们杀猪宰羊、烙鲁南大饼犒劳士兵,看到川军在寒冷的冬天还穿着草鞋对敌作战,滕县民众集中起来赶制了大量的鞋袜、手套支援部队的抗战,滕县的铁匠连夜为川军锻制杀敌大刀。
  王铭章的一二二师官兵衣衫单薄,手脚冻肿。滕县同仁堂中药铺的孔昭当即买了许多布料、棉花,又拆了自家多余的新衣被,找来裁缝和女工,做了大量的鞋袜和1000多副手套,献给了川军。
  滕县的“抗日三老”同样给川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抗日三老”是滕县的著名士绅,他们是沙印才、黄馥堂和张守谦。在滕县保卫战期间,黄馥堂已70高龄,他既出资,又出力,还以诗文为刀,鼓舞士气,誓不附逆,在学生和群众中进行抗日宣传,积极支持王铭章师长率部保卫滕县,亲自组织群众给部队烧水做饭,送弹药、抬担架,表现了极大的、无私的爱国热情。
  有了民众的支持,川军的守城士气更加高涨。在滕县战役结束后,许多重伤的官兵被沿途各村镇的老乡收容、隐藏起来并成功转移到后方。一二二师三六四旅旅部少校副官鲁福庆在巷战时被俘,日军把被俘的20多个官兵押到城外的沙滩上,残忍地用刺刀戳死。深夜,附近的老乡前往掩埋勇士的尸体时,发现鲁福庆还有一丝气息,于是把他藏在村子里,并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为其治疗。2个月以后,伤势好转,老乡们派人将其护送到了后方,回到了自己的部队。一二七师师长陈离负伤后也是在老乡们的掩护下脱险的。滕县战役后,很多负伤官兵流落在日军占领区内,部队撤走后,滕县人民自动抬运我军受伤官兵,由微山湖小路运出送至利国驿。在普阳山受伤的传令兵唐某,因伤势严重,滕县民众为避开日军,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一村转一村地把传令兵转移出去。滕县民众的这种爱国拥军的热情和精神,令抗战将士由衷地感佩。
  战地军民精诚合作共同对敌,敌前敌后的民众纷纷组织抗日宣传队,除进行抗日宣传外,还主动捐献自己的财物慰劳军队,民众为军队送来了鸡鸭鱼肉、萝卜大葱、馒头煎饼,民众的拥军活动,使军队应接不暇,常常令士兵感动落泪。
  战地群众与军队协同作战,有力地支援了台儿庄战场。枣庄有一支由矿工和学生组成的“抗日义勇军”,人数达到了1000多人。他们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经常夜袭日军的后方,日军设在枣庄的汽油库被义勇军炸毁,日军的空军受到了限制,极大地牵制了日军的正面进攻。秘密社会组织也加入到抗日的洪流中,豫西红枪会的一个梭镖队,在韩庄战斗中表现出色,具有神话迷信色彩的梭镖队善于夜袭和肉搏,他们配备大刀、板斧和手枪等,作战灵活,个个不惜生命,时而配合步兵行动,时而由他们单独秘密袭击日军,刺死、刺伤和活捉不少日军,杀得日军胆战心惊。
  蒙城县知名人士钮玉书,发动地方群众组织了500多人的武工大队,队员以红缨枪和大刀为武器,配合正规部队进行游击战争。队员中有个姑娘女扮男装,被六五六团团长廖运周发现,这位姑娘让团长为其保密,并参加了韩庄火车站的战斗。钮玉书还在地方上组织了200多人的谍报队,队员成分复杂,有小商小贩、开饭馆的小老板、有卖唱说书的妇女,甚至还有青红帮成员。谍报队为我军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日军资料和情报。
  地方政府和民众积极协助军队抗日,时任国民党山东省第三区专员公署秘书,兼临沂、郯、费、峄四县边区联庄会办事处处长及代理峄县县长李同伟,积极动员群众协助军队抗战,为参战部队征调民工、搬运、向导、侦察敌情等。台儿庄大战胜利后,李同伟县长动员辖区附近20里以内的村庄民众,筹集猪肉、羊肉、鸡蛋、白面、煎饼等慰劳军队。虽时值青黄不接之际,广大民众无不尽其所有,捐献物资犒赏我军将士,汤恩伯曾感动地说:“我们走过很多地方,部队未到,村民即逃避一空,见不到老百姓,见不到地方政府人员。你们山东地方组织得很好,能协助军队作战,全国都这样,仗就好打了。”战后,李同伟县长组织民众整理家园,维持地方秩序,收容伤病员和掉队士兵,打扫战场,运回了迫击炮2门、炮弹40余箱、轻机枪20余挺、步枪200余枝,子弹和手榴弹几十万发,这些武器装备,成为后来鲁南地区抗日游击队的抗敌武器。
  美国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在他所著的《人民之战》里,表达了他对中国民众的敬意。一位参战军官在接受其采访时说:“群众对我军的帮助是很大的,他们主动带路,侦察敌军的驻扎位置,还照顾伤员,并且还有很多人拿起死者的枪支投人战斗。我们的部队仅仅在两个星期以前才来到这里,每个村庄看起来彼此相似,如果没有群众的帮助是难以想象的!”李宗仁在谈及台儿庄战役胜利时,深有感慨地说:“淮南、鲁南各地的民众的力量,完全和军队配合起来了,在战场上挽救伤兵的是民众,当间谍的是民众,帮助军队输送炮弹粮食的是民众。这些民众是赤诚地表现他们的爱国热情,充分地担任起救亡的责任来了。” ®战场上的抗日将士,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奋勇杀敌,无数的抗曰英雄浴血疆场,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打出了军人的气势和抗战胜利的信心,几万名官兵长眠在这块沃血染透的土地上。战区的民众不顾生命安危,用不同的方式支持和支援着前线将士,为台儿庄大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抗战军民团结御辱的动力来源于历史上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一切强敌都变得如此的不堪一击。台儿庄大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胜利,台儿庄大战所彰显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史上具有不朽的地位,不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代,时刻激励着国人不断奋发图强。
  第二节台儿庄大战在民族精神史上的不朽地位台儿庄大战在抗日战争中意义非凡,“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最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民族精神的历史性飞跃,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台儿庄大战的胜利,是觉醒后的民族精神战胜日本法西斯主义、武士道精神的典范。台儿庄大战中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既是对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又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台儿庄大战中民族精神的体现台儿庄大战是中华民族抵抗外辱的第一场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标志和转折点,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台儿庄大战中展现的民族精神,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整个抗战精神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台儿庄大战表现出了一种可贵的民族精神,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亡国灭种的民族灾难面前,忠义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当祖国面临外敌人侵的时候,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空前团结精神;三是不畏强敌,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浴血奋战、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在台儿庄大战中体现的民族精神,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前仆后继、奋勇杀敌,展现了民族意识的新觉醒和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台儿庄一战,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得到全面升华,民族精神的崇高力量得到全面发挥。
  人立于世,不可没有骨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于世,则不能没有民族精神。台儿庄大战证实了我们民族精神长青不老,是她让这些手持大刀的血肉之躯,在坦克大炮前倒下了一批,又上来一批,全然没有了死亡的概念!她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永不落败、永不消亡的支撑和动力!
  二、恢复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台儿庄大战振奋了民族精神,提高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华民族创造了5000年的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曾领先于世界,在人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晚清以来,中华民族落后于世界,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几近被西方列强瓜分,在与列强大大小小的战争中,都是以中国军队的失败而告终,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严重损伤。
  1938年4月7日,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消息当夜传遍全国,武汉、徐州、广州、重庆、长沙、郑州等大城市都相继举行了万人空巷的庆典,举国欢腾。台儿庄大战胜利的消息家喻户晓,空前的一系列的庆典活动和抗战宣传,把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抗战必胜的自信心推到了顶点,在一定程度上驱散了民众“亡国论”的阴霾,千万人只有一个信念——抗战到底。
  台儿庄大战的胜利对恢复中华民族的尊严和信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亲临台儿庄战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卡尔逊上尉,这样评价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将是中国人民希望的象征,鼓舞他们更加努力地去战斗。”台儿庄大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标志,“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新曙光。全国各界,海外华侨,乃至世界各国同情我国抗战的人士,拍致我军的贺电如雪片飞来。前来参观战绩的中外记者和慰劳团也大批涌到。台儿庄区区之地,经此一战之后,几成民族复兴的新象征”®。靠英勇顽强的民族精神取得首次胜利后,极大增强了国民政府抗战胜利的信心。“速胜论”和“准决战论”取代了昔日的“亡国论”和“唯武器论”。虽然“速胜论”和“准决战论”的思想的出现对整个战局是不利的,制造了一些混乱,但它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自信心的提升,为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心理基础。
  台儿庄大战后,国民政府军事当局备受鼓舞,蒋介石决定乘胜扩大战果,不断向徐州地区大量增兵,在徐州附近地区集结了60万大军,欲在此与日军决战。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战略决策是错误的,但做出这样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台儿庄大战的胜利提高了抗战胜利的信心。
  三、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
  台儿庄大捷后,各国记者纷纷到台儿庄前线采访,如苏联塔斯社记者谷礼宾斯基、美国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芝加哥《每日新闻》记者阿希博尔德•斯蒂尔、新加坡《星中日报》记者胡守愚等。他们把有关台儿庄战役的消息很快传到海外。英、法、美、苏等国报纸,都曾以显著位置刊登中国战事的电讯,发表对中国的抗战肯定或赞扬的评论。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随之大增。台儿庄大战的为“中国的英雄班”。
  1938年4月6日,张明山等被围困在碉堡里,日军用炮火轰击碉堡,并派来中外记者聚集台儿庄前线100多名步兵攻打碉堡,打了整整一天后,日军仍没有攻下张明山据守的碉堡。弹尽粮绝后,张明山班宁死不屈,全部战死。日军被张明山班的英雄气概所感动,在全班阵亡的碉堡旁边,树立了一块“中国的英雄班”牌子,以示对抗战英雄的尊重。在战场上能够得到对手的尊敬,这是难能可贵的。中国军人、中国人的国际形象也随之焕然一新。
  四、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空前强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日趋激化,面对共同的民族大敌,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开始彰显。台儿庄大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强化的结果。
  台儿庄大战唤醒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意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军队不分中央嫡系和地方杂牌,全都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如果没有团结,没有艰苦的奋斗,没有发自内心的自信,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中国人民就不可能取得胜利。”国共两党抛弃前嫌,精诚胜利,使中华民族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台儿庄大战的将士们表现出来的奋勇抗战、宁死不屈的精神也震撼了日军,他们把我军的一一〇师第六五六团第一营第一连的张明山班称团结,共同谋划了台儿庄战役。
  白崇禧被蒋介石委派到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临行前白崇禧专程到了八路军办事处,向周恩来和叶剑英请教作战方略。周恩来根据当时的战局情况,给第五战区以下建议:除以新四军、八路军一部配合作战外,在津浦路南段,应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的作战方法,运动于淮河流域,使日军不敢贸然北上;在徐州以北,则应采取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方针,利用山地的有利地形,守点打援,以达各个击破的目的。
  在台儿庄大战前夕,周恩来派时任八路军武汉办事处高级参谋张爱萍以八路军代表的身份前往徐州,会见李宗仁,重申了作战建议。李宗仁、白崇禧基本上接受上述作战方案。1938年1月至5月,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下,中国军队同日军展开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皖三省交界地区的作战。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空前强化,不仅表现为国共两党的精诚合作,还表现为在国军内部的李宗仁、蒋介石之间,张自忠、庞炳勋之间抛弃前嫌、协同抗日的事迹,同时,还表现为战区民众对抗战的支持和支援。台儿庄大战是国共两党合作的见证,也是国共两党共同认可的战役。
  五、强烈的爱国精神得到升华和弘扬忠君报国是传统的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士人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抗战时期,国家的危亡和民族的生存促使了民族觉悟,忠君报国思想演化并升华成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是为了某个君主,而是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兴亡,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桿卫民族和国家的独立与自由,不为外族所奴役。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在台儿庄大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正是在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感召下,台儿庄大战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上的首次胜利。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台儿庄大战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弘扬和培育这种民族精神,对我们今天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台儿庄大战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史上具有不朽的地位,它使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以恢复,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空前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并使民族精神得到升华和弘扬。台儿庄大战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整合,成为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和转折点。
  第三节战后文学与民族精神的弘扬1938年台儿庄大战的胜利,在国内造成了轰动效应。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胜利的喜讯,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人们欢呼雀跃,举国欢庆这场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一场胜利。集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文学作品,迅速地捕捉到了台儿庄大战的意义与背后的民族精神,及时地宣传和赞颂了这种民族精神。台儿庄大战胜利后,全国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来歌颂这场胜利,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
  抗战时期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时期,抗战文学是抗战精神的载体。战后文学承载着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内容,并彰显了抗战精神。抗战文学把激励民众投身抗战的使命推向了极致,通过文学形式使民众的个人情感倾向于国家、民族利益的情感:“一个民族的繁荣、富强,有赖于本民族精神的弘扬、振兴。”©战后文学用艺术的形式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战后的文学创作
  惊心动魄的台儿庄大战,吸引了数以百计的中外记者、作家冒着枪林弹雨奔赴前线,采访抗日英雄,会见高级将领。他们用笔作刀枪,创作和发表了大量的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剧本和小说,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凶残,讴歌了抗日军民不屈的信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战后的报告文学作品,主要发表在当时两家较有权威的报纸——《大公报》和《新华日报》,主要作者有范长江、陆诒、宇文济民等人。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内,仅在这两家报纸上发表的描写台儿庄大战的报告文学作品达10余篇,在其他报刊上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更是难以统计。
  在惨烈的台儿庄大战中产生了大量的如火如血的诗歌,这些诗歌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记录,讴歌、颂扬了全体抗日将士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牺牲精神。诗歌的作者有将军、士兵、作家、记者、农民、学生。仅《台儿庄大战诗词选》一书中收录的诗歌就有376首。
  讴歌台儿庄大战的文学作品除了报告文学、诗歌外,还有关于大战的纪录片和话剧。荷兰著名电影纪录片艺术家约里斯•伊文思,创作了《四万万人民》,该片真实地反映了台儿庄大战的原貌,向全世界人民介绍了中国军民不甘屈辱、勇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以饰演赛金花而名扬上海滩的王莹,时任抗战演剧二队副队长,根据自身的战场体验创作了《台儿庄》《台儿庄之战》两个话剧,讴歌中国军民与国土共存亡的民族精神。剧本一出,引起全国文艺界的广泛关注,有力地宣传了台儿庄大战。
  在台儿庄大战文学创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是美国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和我国著名作家郁达夫、诗人减克家。爱泼斯坦为了表达对中国军民万众一心、团结一致的敬意,把采写的一篇通讯命名为《人民之战》,详细描述了台儿庄大战中军民齐心抗战、保家卫国的情况。郁达夫先后写了《黄河南岸》《平汉陇海津浦一带》《在警报声里》等文章和《七律》《毁家诗纪》《七律•呈德公》等诗歌,生动地描写了其在台儿庄的所见所闻,赞扬了中国军民坚决抗战的英雄气概。胡愈之曾这样评价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臧克家三赴台儿庄前线采访,1938年7月,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津浦北线血战记》《三吊台儿庄》《他在临沂揭开了胜利的序幕》《角声唤我去铜山》《死灰里萌出了新生的嫩芽》等诗歌作品,表达了对抗日英雄的崇敬和对英勇台儿庄人民的赞扬。
  二、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以艺术的手段表现真人真事的一种文学体裁。台儿庄大战胜利后,出现了大量的报告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以台儿庄大战作为背景,用艺术的手段展现台儿庄大战的全貌。在宣传台儿庄大战胜利的过程和意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对研究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以及抗战文学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以台儿庄大战为背景的报告文学,主要以《大公报》和《新华日报》为主要阵地。比较有影响的报告文学有:范长江的《台儿庄血战经过》(1938年4月12日《大公报》(汉口版)《慰问台儿庄》(《大公报》,1938年4月13日)《台儿庄血战故事》(《大公报》,1938年4月13日),宇文济民的《台儿庄血战速写》(《新华日报》,1938年4月10~11日),陆诒的《踏进台儿庄》(《新华日报》,1938年4月12日)《满怀奋兴上前线》(《新华日报》,1938年4月13日)《台儿庄血战座谈会》(《新华日报》,1938年4月14日)《鲁南会战》(《新华日报》,1938年4月15日),另外还有《鲁南我军大胜歼敌即可肃清》(《新中华报》,1938年4月10日)等。
  台儿庄大战的报告文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记者的亲身见闻和战争感受,即战况报道,真实反映了台儿庄大战的全貌和战役的进程;二是台儿庄战役的战场故事,再现了战争中广大官兵英勇抗敌、不怕牺牲的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三是对台儿庄战役经验、教训和意义的总结,主要是一些报纸社评文章。
  台儿庄大战成为当时各大报纸关注的焦点,纷纷报道有关台儿庄大战的情况,大量的新闻报道更是台儿庄大战战讯的先行军。《大公报》《申报》(香港)《申报》(汉口)《抗敌报》《新中华报》等报纸,都在第一时间争相报道大战的进程和对大战的看法。据以上5家报纸统计,有关战况的报道共2171篇,其中 《大公报》908篇、《申报》(香港)381篇、《申报》(汉口)748篇、《抗敌报》110篇《新中华报》24篇。以上5家报纸共发表将士谈话及采访32篇,发表社评56篇。国际社会关于台儿庄的舆论报道26篇。这些报道对宣传台儿庄大战,以及振奋民族精神、提升军民士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台儿庄大战胜利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战役本身,报告文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宣传了战役的胜利,而且在战争的动员、军民士气的提升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台儿庄战役的报告文学的每一篇文章,无论它写的是什么,着重的是什么,通过景象和人物的描写,通过惊人的战争故事,通过记者的抒情或发议论,都或多或少地增强了这次战役在全国的轰动效应。”
  三、诗歌马雅可夫斯基在1927年《人民演员先生》一诗中写道:“无论是歌,无论是诗,都是炸弹和旗帆,歌手的声音能够唤起整个阶级。” ®在举世闻名的台儿庄大战中,产生了大量的如火如血的诗歌。这些诗歌,是鼓¥战士杀敌的号角,是推动抗战救亡的旗帜,也是爱国激情的迸发。这些诗歌在战时是炎黄子孙图存求生的呼唤,战后这些诗歌又使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得以弘扬和传播。
  台儿庄大战诗歌的创作群体较为复杂,既有专业诗人,又有业余爱好者,他们饱含对祖国的爱,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激情。作者群体中有将军、士兵、作家、记者、农民、学生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颂扬这场民族战争,歌颂英勇抗敌的将士们,抒发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据《台儿庄大战诗词选》统计,该书共收录82位作者的376首诗。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颂扬川、滇、黔、桂、西北诸地方军英勇抗敌的事迹;二是对抗日将士个人的凭吊;三是对大战过程的描述。诗歌的抒情性、象征性和形象性,对弘扬民族精神具有独特的意义。台儿庄大战产生的诗歌,为中华民族的存亡疾呼,为中国抗日将士助阵呐喊,唤起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激情,表现了中华民族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振奋和弘扬了民族精神。
  著名作家臧克家在1938年4月15日来到这里,他看到整座城墙上下全都堆满了尸体,前面的护城河也被鲜血染红了。臧克家写诗一首,诗名为《红血洗过的战场》:“台儿庄是红血洗过的战场,一万条健儿在这里做了国殇,他们的尸身是金石般的雕浮。台儿庄是中华民族的领土,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在这里,用血铸就了伟大的史诗!在这里,我们击退了寇兵,在残破的北关城墙插上了国旗。”战后文学不仅表现了台儿庄抗日军民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而且对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富强英勇献身。战后文学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台儿庄大战,给后人留下了壮烈辉煌的一页,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如诗人所述:“中国的土地,一寸也不能失守!台儿庄,你伟大光荣的战史,将与日月同辉,与民族永存!”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的意义和价值,不仅表现为它是中华民族抵抗外辱的第一场胜利,更大的价值在于,中华民族精神在此役中得到升华和弘扬。台儿庄大战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辦发了全国军民不畏强敌的爱国热情。这种强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枪炮无法摧毁和战胜的。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