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白毛女》的鲁南元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13
颗粒名称: 二、《白毛女》的鲁南元素
分类号: J82
页数: 2
页码: 290-291
摘要: 1944年,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晋察冀前方回到延安,带回了“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这个故事流行于河北阜平一带,讲述一个遭受地主欺凌的农村少女只身逃人深山,在山洞中生活多年,全身毛发变白,又因偷取庙中供果,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后来在八路军的搭救下,她得到了解放。当时的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周扬看后爱不释手,认为这个故事既富有宣传作用,又有新旧社会对比的深刻教育意义,很适合改写为歌剧,为党的“七大”献礼,于是邀人创作。一稿出来后,没有得到认可,于是贺敬之被委以重任。
关键词: 白毛女 鲁南元素

内容

贺敬之创作《白毛女》时刚刚20岁,仅凭这一作品足以奠定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944年,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晋察冀前方回到延安,带回了“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这个故事流行于河北阜平一带,讲述一个遭受地主欺凌的农村少女只身逃人深山,在山洞中生活多年,全身毛发变白,又因偷取庙中供果,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后来在八路军的搭救下,她得到了解放。当时的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周扬看后爱不释手,认为这个故事既富有宣传作用,又有新旧社会对比的深刻教育意义,很适合改写为歌剧,为党的“七大”献礼,于是邀人创作。一稿出来后,没有得到认可,于是贺敬之被委以重任。贺敬之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他怀着极大的创作激情,连续奋战8个日夜,全身心投人到剧本的创作。在写作时,贺敬之的情感也像戏剧般高潮迭起,荡气回肠。他眼睛里时而流着泪,时而冒着火。他想起了父亲的去世、弟弟的夭折、母亲的困苦,想起了中国整个农村悲苦现状,更加深了他对喜儿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恶霸地主的痛恨,这一切都使他的创作激情如洪水决堤,一泻千里。
  1945年4月28日,《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该剧在延安连演30多场,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成为解放区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剧目。1946年1月3日《晋察冀日报》曾报道当时演出的盛况:“每至精彩处,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每至悲哀处,台下总是一片唏嘘声,有人甚至从第一幕至第六幕,眼泪始终未干……散戏后,人们无不交相称赞。”世人都知道,《白毛女》是以流传在河北的民间传说为底本创作的,但很少有人了解,贺敬之在这部剧作中掺人了大量的鲁南元素。据当地人说,《白毛女》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喜儿和黄世仁的原型,都在贺敬之的家乡。正是因为他把亲身经历的生活积累应用到创作当中,喜儿和黄世仁两个人物形象才会如此丰满,栩栩如生。
  与贺敬之家所住贺窑村五里之遥、一山之隔,有一个黄楼村,村里有户大地主黄诗仁。据说,黄诗仁霸占土地20多顷,周围很多农民都是他的佃户。黄诗仁家里有个女仆范妮天生丽质,被黄诗仁强行霸占。《白毛女》中的黄世仁的原型就是黄诗仁,喜儿的原型就是范妮。黄楼村旁边有一座山叫“寨山”,山南坡旧寨遗址有一座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的碧霞宫,俗称“奶奶庙”。《白毛女》剧中的奶奶庙,就是根据寨山上的这座“奶奶庙”来描写的。现在,这座“奶奶庙”遗址犹存。
  贺敬之在家乡生活了14年,对黄诗仁欺压百姓、鱼肉乡里的恶行非常熟悉,他在接受了创作歌剧《白毛女》的任务之后,就把家乡的故事和河北“白毛仙姑”的故事结合在一起,塑造了黄世仁和喜儿两个中国现代文学中最著名的形象。家乡的生活经历,独特的鲁南文化,给予贺敬之文学创作最丰富的营养。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