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贺敬之的家世与少年启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12
颗粒名称: 一、贺敬之的家世与少年启蒙
分类号: I207
页数: 2
页码: 289-290
摘要: 1924年,贺敬之出生在峄县贺窑村一个贫寒家庭里。家中有奶奶、父亲、母亲,后来又有2个弟弟、1个妹妹,7口之家只有不到1亩的土地。从贺敬之四五岁记事起,家中便过着艰难而贫困的生活,贺敬之很小便显露出会读书的天分,靠着亲友救济,幼小的贺敬之进人小学读书。学校里几个思想非常活跃的老师,经常用进步书籍来熏陶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贺敬之读了鲁迅的《故乡》《祝福》《孔乙己》和《阿Q正传》等小说。
关键词: 贺敬之 家世 少年启蒙

内容

1924年,贺敬之出生在峄县贺窑村一个贫寒家庭里。“敬之”这个名字,取自《孟子》“晏平仲善人交,久而敬之”。家中有奶奶、父亲、母亲,后来又有2个弟弟、1个妹妹,7口之家只有不到1亩的土地。从贺敬之四五岁记事起,家中便过着艰难而贫困的生活,幼时的贺敬之要帮助家里干活,打高粱叶、拾麦穗、送饭、捡棉桃……贺敬之很小便显露出会读书的天分,靠着亲友救济,幼小的贺敬之进人小学读书。学校里几个思想非常活跃的老师,经常用进步书籍来熏陶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贺敬之读了鲁迅的《故乡》《祝福》《孔乙己》和《阿Q正传》等小说。贺敬之的文学兴趣很浓,对美术也很热爱,得到老师们的交口称赞。
  教师们还教学生拉丁化新文字,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研究会”,由老师兼任会长,贺敬之任副会长。班上订了一些刊物,刊物上有反映阶级对立的诗歌,还时常刊登红军和苏区的消息。因此,贺敬之从少年时代就知道红军和中国共产党,幼小的心灵中就埋下了革命的火种。他开始尝试写作,在作文里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抒发对劳动人民苦难的同情和阶级压迫的憎恨。诗歌更能让他i区歌与控诉,所以他渐渐爱上了诗歌。
  1937年,贺敬之小学毕业。由于家里太穷,无力供他继续读书。他只能到离家18里的台儿庄当学徒,或者去当神父传教。贺敬之的家庭笃信天主教,要他走后一条路。贺敬之坚决反抗父亲的安排,他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周围亲友的资助下,贺敬之背负行囊,到离家2〇〇多里路的兖州去报考滋阳简易乡村师范。该校不仅不收学费,还补助学生生活费,所以来报考的人特别多。聪慧的贺敬之不负众望,在投考的2000名考生中,他名列第四。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全面侵略中国,滋阳简易乡村师范被迫南迁。学校决定让一些年龄小的学生返乡,贺敬之被迫回家。但读书的强烈愿望让贺敬之不甘于在家乡等待,他联合了5个同学,一同踏上了南寻学校之路。从此,贺敬之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家乡,将自己的一生汇人了波涛滚滚的时代洪流之中。历经千难万险,贺敬之终于来到位于湖北均县的母校。在学校里,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也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出墙报,搞歌咏,到街头去演讲。
  1938年秋,武汉沦陷。贺敬之又随着流亡的师生由湖北均县出发,步行经过陕南,绕道进入四川。这时的贺敬之已逐渐成熟起来了,他更加积极地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还和本班同学办了一个“挺进读书会”,办起了小型诗刊《诗星》。贺敬之特别喜欢田间和艾青的诗,田间的《我在大风沙中奔走》以及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爱国诗篇时刻激荡着他年轻的心灵,鼓舞他奋进。从15岁到16岁这一年之间,他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进步的政治、哲学书籍,也读了不少中外进步的革命小说和诗歌。凡是他得到的诗集,他几乎都能背下来。山河破碎,国仇家恨,贺敬之心中澎着滚滚创作热情,他开始学习写散文、小说、诗歌,开始给重庆、成都的一些报刊投稿,并有多篇作品被采用刊登。
  贺敬之的人生轨迹在1940年发生了大转折。这年4月,怀抱着追求真理的梦想和对革命的憧憬,不满16岁的贺敬之和3名同学一起跋山涉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从此,他的生命与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到延安以后,贺敬之被安排在徐特立任院长的延安自然科学院。贺敬之不甘于这样的安排,坚决要求投考鲁迅艺术学院。携带着在路上所写的组诗《跃进》,他信心满满地赶考文学系。当时,贺敬之文化水平只有初一程度,考试成绩自然不理想,但最后竟然被录取了。原来文学系主任何其芳看了他写的作品,认为他的诗有艺术感觉,就把他收下来了。当时的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大家云集,周扬、周立波、何其芳等都在这里执掌教鞭,何其芳更是对他爱护有加。何其芳曾在系列抒情长诗《夜歌》中称赞当时还不满16周岁的贺敬之为“17岁的马雅可夫斯基”,于是贺敬之的大名很快不胫而走。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贺敬之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