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鲁南大捷与淮海战役支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0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鲁南大捷与淮海战役支前
分类号: E297.4
页数: 6
页码: 283-288
摘要: 枣庄是块革命的热土,枣庄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了解放全中国,枣庄人民发扬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满腔热情倾注到支援前线的战斗中。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他们怀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勒紧腰带,推着独轮小车,抬着担架,穿行在硝烟战火之中,为前线将士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持。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枣庄人民奉献了巨大物力、财力、人力,谱写了全力支援前线的动人篇章,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关键词: 鲁南大捷 淮海战役

内容

枣庄是块革命的热土,枣庄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了解放全中国,枣庄人民发扬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满腔热情倾注到支援前线的战斗中。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他们怀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勒紧腰带,推着独轮小车,抬着担架,穿行在硝烟战火之中,为前线将士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持。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枣庄人民奉献了巨大物力、财力、人力,谱写了全力支援前线的动人篇章,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一、鲁南战役与鲁南大捷鲁南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在枣庄地区对国民党军发动的进攻战役,亦称“峄枣战役”。
  1946年12月中旬结束的宿北战役,全歼国民党整编六十九师。由峄县向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进攻的国民党军整编二十六师及第一快速纵队,被迫在临沂西南30余公里今苍山县一带转入防御。其左翼整编五十一师驻扎在枣庄、齐村地区,右翼整编五十九师、七十七师驻扎在台儿庄以北地区。中共中央军委在宿北战役即将结束时就发出指示,下一步作战,宜集中主力歼灭鲁南之敌,相机收复枣庄、台儿庄,打一个比宿北战役更大的歼灭战。据此,新四军军长、山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和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率两野战军主力从苏北迅速移师鲁南,准备发动鲁南战役,全歼峄县、枣庄之敌。
  按照战斗部署,1947年1月1日,各参战部队秘密进人集结地域,进行战斗动员和准备。国民党军队对我军行动毫无察觉。乘敌不备,2日晚,我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对整编二十六师及第一快速纵队发起攻击,打响了鲁南战役。国民党军队猝不及防,整编二十六师师长马励武甚至在元旦那天离开指挥位置去峄县县城过年未归。3日夜,我军全面展开攻击,气势如虹,接连歼灭数股敌军。4日10时,第一快速纵队及整编二十六师余部以坦克开路向峄县方面突围,时值雨雪交加,道路泥泞,行动十分困难。我指战员冒着寒风雨雪,穿着湿透的棉衣,不顾敌人火力拦阻,奋勇地冲人敌阵,与敌短兵相接,近战格斗,用炸药包、手雷、集束手榴弹炸坦克,用燃烧手榴弹和秫秸烧坦克,有些战士则干脆爬上坦克用铁锹、洋镐砸电台天线,短短几个小时,就把由美军装备训练、蒋纬国苦心经营的这支坦克部队打成了瞎子、聋子、瘫子。到下午3时,敌军除7辆坦克乘隙逃往峄县外,整编二十六师和第一快速纵队,共3万余人全部覆灭。
  第一阶段作战取得胜利后,我军决定乘胜追击,发起第二阶段作战,攻取峄县、枣庄。1月9日晚,右纵队向峄县县城发起攻击,在猛烈炮火掩护下,经过一天两夜的激战,歼灭敌军7000余人,俘获整编二十六师师长马励武,缴获逃入峄县的7辆坦克。与此同时,左纵队向枣庄方向发起进攻,经过浴血奋战,连克枣庄外围郭里集、齐村等据点,然后在右纵队配合下,与坚固筑垒之枣庄矿区守敌展开逐堡逐屋争夺,战至20日下午,将整编五十一师师部和2个团歼灭,俘虏师长周毓英。至此,鲁南战役胜利结束。
  21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名义致电陈毅、粟裕、谭震林:“枣庄攻克,五十一师全歼,甚好甚慰。”鲁南战役共历时18天,是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会合进行的第二个大歼灭战,是役干脆、彻底、迅速歼灭了全副美械装备的敌主力师和机械化部队,对国民党军队是个极其沉重的打击。此次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5.3万余人,开创了解放战争以来我军一次战役歼灭国民党军2个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的纪录,缴获坦克24辆、各种火炮200余门、汽车474辆,挫败了国民党军进攻山东解放军首府临沂的计划,获得了对机械化部队作战的经验,并为组建自己的特种兵部队奠定了基础。战役结束后,陈毅元帅挥笔写下了《鲁南大捷》的诗篇:“快速纵队走如飞,印缅归来自鼓吹。鲁南泥泞行不得,坦克变成废铁堆。快速纵队今已矣,二十六师汝何为?徐州薛岳掩面哭,南京蒋贼应泪垂。”这首豪气干云的诗篇,充分表达了鲁南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战无不胜的大无畏气概。陈毅在鲁南战役中缴获的坦克上留影二、枣庄解放与红色政权建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就在人们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的时候,内战的乌云已笼罩在中国上空。为阻止国民党军北上,粉碎其进攻,先期到达山东的新四军第二师第四、第五旅,第四师第九旅和第七师,山东解放区的鲁中、鲁南、滨海及冀鲁豫解放区的湖西、泰西主力部队共10万大军,组成津浦前线阻击兵团,沿津浦路驻防。1945年10月17日,津浦路战役打响,历时3个月,取得了重大胜利。战役中,我军在枣庄、滕县、官桥、临城、界河、韩庄等地重创敌军,枣庄地区大部分得到解放。在战役中,涌现出许多动人的战斗故事和英雄人物。在柏山战役中,机枪班长陈金合舍身炸碉堡。在解放滕县的战役中,山东野战军第八师师长兼政委王麓水也光荣牺牲,以自己年轻的生命在枣庄地区革命史上谱写出壮丽的诗篇。
  国共两党在重庆达成停战协定后,枣庄地区军民真诚拥护并严格执行。此时枣庄城区的中兴公司为王继美部控制。王继美本是日本汉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日军投降后,他被国民党收编,任少将司令。王继美无视停战协定,不断向人民军队进行挑衅,制造事端。1946年6月9日,遵照陈毅的命令,山东野战军以新四军七师、鲁南八师一部共7个团的兵力,向盘踞在中兴公司内的王继美部发起进攻。经一夜激战,中兴公司被攻克,罪恶累累的汉奸王继美被击毙。至此,枣庄地区首次获得解放。
  枣庄矿区解放后,广大群众兴高采烈地敲锣打鼓,召开大会,庆祝胜利,准备在共产党和民主政府领导下,尽快恢复已被王继美中断了3年的煤炭生产。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在解放枣庄后两次到枣庄矿区检查指导工作。在他亲自主持下,中共枣庄矿区党委成立。就在全矿职工在中共矿区党委和复工委员会领导下进行热火朝天的复工生产之时,国民党却桿然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致使刚刚得到新生的枣庄煤矿又落到国民党手中,直至1947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动了鲁南战役,枣庄才获得第二次解放。不久,为了战略需要,野战军主力又主动转移,枣庄复被国民党军占领。之后,枣庄又几次解放,几次失陷。直到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枣庄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望风而逃,枣庄才彻底回到了人民手中。
  枣庄解放后,部分国民党溃兵,潜伏下来的国民党军政人员、特务、还乡团分子和零散土匪仍活动猖獗,频繁进行隐蔽的甚至是公开的破坏活动。他们勾结地主、恶霸、流氓、道会门头子,组建反动组织,策划武装暴动,破坏生产建设。
  有的甚至冒充解放军战士抢掠物资,截杀我零散外出人员;有的偷摸岗哨,打冷枪,掷黑石,甚至割电线,放火,投毒,拉拢收买村干部、民兵;有的啸聚山林,打家劫舍,残杀革命干部群众。这些匪特人数虽然不多,但给人民的生产建设、社会安定造成很大危害。
  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1948年7月鲁中南区党委、行署、军区成立后,组建了剿匪指挥部,先后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剿匪活动。1948年6月,将盘踞在九山一带300余人的土匪全部歼灭。8月,对盘踞在微山湖、南阳湖等地的匪特进行清剿。1949年4月,分别破获了国民党“峄县大队”、“健康大队”、“中统局枣庄站”、“国防部人民服务队”等特务组织,把为首分子逮捕归案。同时,在矿区成立了护矿队,加强治安管理,为煤矿复工生产奠定了基础。
  三、车轮滚滚——淮海战役的赛庄支前大军1948年10月,国民党在徐州周围地区集结了80万兵力,企图通过控制徐州,巩固江淮,屏障南京,挽回败局。为了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协同进行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经艰苦作战,取得了空前胜利,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此役是战略决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灭国民党军最多的一个战役。
  同史诗般的淮海战役一样壮丽的,是人民群众对前线的支援。淮海战役战场辽阔,解放军参战部队人数众多。支援前线的地区除由鲁南、鲁中合并而成的鲁中南区为临战区外,其余都远离战场,因此,鲁中南区承担了最为繁重的支前任务。处在淮海战场前沿的枣庄人民,成为这只支前大军的中坚力量。枣庄人民除地方武装直接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外,还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鼓舞下,动员组织起各方面的力量,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建立了有组织的支前体系,以极大的热情全力支前、全面支前和全程支前。
  战役期间,每天需筹粮300万斤,任务极其艰巨。为了完成筹粮任务,华东支前委员会决定先从接近战区的鲁中南第四(尼山)、第五(台枣)、第六(滨海)地区征调1亿斤粮食作为一线用粮,然后再从渤海、胶东后方调运。战役一开始,华东g战军大部及支前的几十万民工由鲁南开赴前线,鲁中南第五地区有2.5万人的队伍过境,每天需准备粮食76万斤。当时,枣庄水灾严重,但人民群众勒紧腰带,宁肯自己煮野菜、吃树叶甚至饿肚皮,也要把粮食一碗一瓢地节省下来支援前线。在筹集粮食的同时,解放区的广大妇女还夜以继日地为部队磨面、碾米、做熟食。
  1948年12月16日,中央军委发出命令,要求在春节期间慰劳前线将士每人1斤猪肉,以鼓舞部队士气。华东局将征调86万斤猪肉的任务全部交给了鲁中南区。鲁中南区党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一面给各地委分配任务,抓紧从群众手里收购,一面组织力量由集市上直接收购。当群众听说收购猪肉慰劳前线将士时,自己宁愿不吃,也要将猪肉送到征购站。从开始征购到猪肉送到部队,前后仅用了8天时间。
  由于解放区人民的全力支援,使得战役期间解放军指战员菜美饭香、斗志高昂。国民党军则恰恰相反,在解放军重围之下缺粮断草、人困马乏,且常因争粮发生殴斗火并,甚至掘棺木为柴,杀战马充饥。解放军趁机展开政治攻势,有效地动摇瓦解了对方的军心。
  战役期间,广大妇女除了担负起加工军粮的重要任务外,还承担了部队的被服供应任务,日夜不停地为部队赶制军衣、鞋袜。每到夜晚,妇女们三人一组、五人一伙聚在月光下或油灯前,通宵达旦赶制军鞋。
  支前群众还承担了抢救、运送和护理伤员的任务。担架队冒着风雪严寒和敌机轰炸扫射的危险,日夜不停地抢运伤员。
  淮海战役前,鲁中南军区医院由临沂迁驻台儿庄。为及时接纳、救治伤员,满足前线需要,鲁中南区党委还在台儿庄建立了淮海战役后方医院。医院附近的妇女们主动组织起来,协助医院护理伤员。她们轮流到医院做饭,为伤员喂饭、拆洗缝补衣服、洗伤口等。另外,住到群众家里的伤员也得到了群众无微不至的照顾。为了照顾南方籍伤员的生活习惯,群众还把战场上缴获来的大米、面粉运到医院。当伤员们吃上用红枣、板栗、银杏等掺在一起熬成的米粥时,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淮海战役结束时正值春节,为了让伤员过好春节,各机关、团体、村庄组织的慰问团拉着慰问品、带着慰问信和文艺节目接连不断地到医院慰问。各医院都收到了大批猪肉、羊肉,宰好的鸡、鸭,白面馒头和炸好的油条、馓子等年货。春节那天,好多群众在天刚亮时就把热腾腾的铰子送到了伤员们的床前。
  战役期间,枣庄人民还积极抢修道路,架设桥梁,保证了交通线路的畅通。战役打响后,驻韩庄国民党第七十七师、七十八师闻风向南溃逃,并烧毁了通往徐州的木桥,大批支前物资被阻于运河北岸。峄县县委决定立即抢修木桥,他们组织木匠和民工奋战半日,终于将5米宽、65米长的木桥修复,保证了支前物资及时运往淮海战场。在修复津浦铁路兖(州)临(城)段时,需枕木17万根、夹板2.5万副、道钉7500个、螺丝5万个、土方2万多。因材料匮乏,工程技术人员难为无米之炊。第四地委就发动群众和铁路工人,提出了“快修铁路,支援前线”的口号,为了凑齐枕木,有的群众主动将自家准备盖房的木料献出来,有的则把自家的树木伐掉,不到20天,就将17万根枕木凑齐,并加工好送到工地。为了完成制作夹板、道钉等任务,铁路沿线的铁匠全部组织起来,夜以继日打夹板、道钉,10余天时间就完成了任务。所需物料备齐后,男女老少齐上阵,修路基,垫石子,填土方,铺道床,扛枕木,不分昼夜地苦干起来。铁路工人和沿线群众奋战33天,终于将长达220里、有大小桥梁47座的兖(州)临(城)段铁路修复通车。
  除修复铁路外,从1948年10月20日至11月20日,鲁中南地区共修通滋(阳)、临(沂)、台(儿庄)、潍(县)等公路31条,全长2650里。修大路195里,新修公路2条共220里,整修路面940里,建桥梁297座。整个鲁中南区的主要公路干线全部修复,畅通无阻。枣庄人民也为之作出了巨大贡献。
  淮海战役中,枣庄还抽调选拔了一批优秀民兵,组成子弟兵团开赴前线,担任火线抢救、押解战俘、保护交通、看守仓库、打扫战场等任务。另外,还承担了开辟支援前线基地的任务,协助新区政府组织、教育群众,开展反封建和剿匪斗争。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对于人民群众的支援给予了崇高评价。他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是对包括枣庄人民在内的革命群众最高的褒奖。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
相关地名
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