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铁道游击队传奇的精神文化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05
颗粒名称: 三、铁道游击队传奇的精神文化影响
分类号: K265.1
页数: 3
页码: 279-281
摘要: 铁道游击队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文化记忆,这是整个枣庄人的骄傲。作为铁道游击队的故乡,铁道游击队抵御外敌、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枣庄人,成为枣庄市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这里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在这里重温历史、缅怀先烈。“忠魂绕故里,纵死铁骨香”,铁道游击队的精神必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指引着年轻一代奋勇前进。
关键词: 铁道游击队 精神文化

内容

随着刘知侠创作的小说《铁道游击队》以及同名电影的流传,铁道游击队的事迹早已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像浮雕一样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当中。
  1953年《铁道游击队》小说面世后,立即引起广大读者强烈共鸣,并先后被翻译成俄、英、法、日等8种语言流传海内外,成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文学经典。特别是随着以该小说为蓝本改编的连环画、电影、电视剧等文艺作品的广泛传播,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事迹更是传遍华夏大地,变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铁道游击队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文化记忆,这是整个枣庄人的骄傲。作为铁道游击队的故乡,铁道游击队抵御外敌、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枣庄人,成为枣庄市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70年来,《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一直回响在枣庄大地的上空,洪振海、杜季伟、刘金山等铁道游击队英雄的名字更是被争相传颂。人们到铁道游击队的发源地陈庄去探寻他们的足迹,到老临城去感受那曾经的枪林弹雨,到微山湖畔去重温铁道游击队的丰功伟绩。铁道游击队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战斗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自强信念,已经内化为枣庄人的精神气质,在枣庄薪火相传。
  今天,走在枣庄的大街上,铁道游击队的影响触目皆是。这里有铁道游击队广场、铁道游击队公园,还有其他林林总总以铁道游击队命名的单位和机构。枣庄人就生活在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当中。
  最能体现枣庄人对铁道游击队魂牵梦绕之情的是铁道游击队纪念碑的建立。这座碑于1995年8月15日世界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时竣工揭幕,坐落在铁道游击队的主战场旧地薛城东郊、临山西麓,高3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将军红花岗岩贴面,碑体正面为竖起的铁轨造型,50根枕木象征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为纪念碑题写了“铁道游击队纪念碑”8个大字。碑座的正面镌刻着记述铁道游击队丰功伟绩的碑文,两边则是再现游击队英勇杀敌的浮雕,碑顶则矗立着一尊手持驳壳枪的勇士铜像。这座碑不仅是铁道游击队那些可歌可泣传奇的见证,更表达了家乡人民对铁道游击队无限怀念与敬慕。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铁道游击队舍身杀敌的不屈浩然正气已经凝固成枣庄人不可磨灭的记忆,永远不会被忘却。
  为了更好地弘扬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2004年,枣庄人民又开始在薛城临山投资兴建铁道游击队影视城。影视城占地500亩,依山而建的“南圩子”、“大兵营”、“枣庄东升武馆”、“大茶坊”、“鸽子楼”、“德顺兴药店”、“西门”、“三星楼”、“正泰国际洋行”、“万福楼”、“太史第”、“大东旅社”、“义和炭场”、“同乐戏院”、“落子圆”、“炮楼”、“大牌坊”等承载着铁道游击队历史的建筑群拔地而起,供人们瞻仰追忆。置身影视城,人们仿若又回到了那刀光剑影的战争年代。这里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在这里重温历史、缅怀先烈。“忠魂绕故里,纵死铁骨香”,铁道游击队的精神必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指引着年轻一代奋勇前进。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