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说唱故事与红色歌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01
颗粒名称: 二、说唱故事与红色歌谣
分类号: I207.7
页数: 5
页码: 272-276
摘要: 说唱艺术和歌谣创作来自于民间,在市井乡村都受到广泛欢迎。抗战期间,无论是抱犊之巅,还是运河两岸,无论是百里矿区,还是微山湖千顷碧波之上,都流传着数量众多的说唱故事和红色歌谣,它们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优美流畅的韵调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讴歌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枣庄军民如火如荼抗击日军的历史画卷,散发出浓郁的枣庄地方风情。
关键词: 说唱故事 红色歌谣

内容

说唱艺术和歌谣创作来自于民间,在市井乡村都受到广泛欢迎。抗战期间,无论是抱犊之巅,还是运河两岸,无论是百里矿区,还是微山湖千顷碧波之上,都流传着数量众多的说唱故事和红色歌谣,它们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优美流畅的韵调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讴歌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枣庄军民如火如荼抗击日军的历史画卷,散发出浓郁的枣庄地方风情。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这些说唱故事和歌谣进行了血泪控诉。《五月》里唱到:正月里本是新年,日月往返。日本鬼子进中国,一进七八年。天天纳粮,月月报捐,日本鬼¥压迫俺黑暗不见天。
  二月里来本是龙抬头,人人犯了愁,日本鬼子压迫俺,不如马和牛。白天看铁道,夜晚去挖沟,北风起,冷飕飕,冻饿实难受。
  三月里本是清明,草芽生。日本鬼子下四乡、八乡拔壮丁。壮丁拔了去,发得影无踪。母盼儿,妻盼郎,百盼好苦情。
  四月里本是四月八,见了青天。八路军开辟来到咱这边。先杀王子绍,后来又反变。黄衣衫、宁楼城,惊动全峄县。
  五月里本是麦子黄,日本鬼子下四乡,四乡来抢粮。粮食抢了去,家家空了仓。日本鬼子压迫俺,黑暗染黄粱。
  在这些说唱故事和歌谣当中,描写八路军游击队在枣庄地区打鬼子的占了很大一部分。如《打峄县》歌谣中唱到:一更里来黑了天,集合了队伍首长把话谈:今夜晚一定要摸峄县城,去捉鬼子和汉奸。鬼子进峄县,人民不得安,月月拿粮食,天天去报捐,铁路两旁就把高粱砍,抓住妇女就奸淫,抓住男人当汉奸,三岁的儿童都用刺刀穿。
  二更里来黑巴巴,集合了队伍就要出发。出发要记住两件事:跟上距离且不把呱拉。
  三更里来黑沉沉,一派摸到峄县城西门。可恶的汉奸维持会,加紧排枪打得乱纷纷。他打咱不打了,同志们地下趴,单等城里来人把话答。盒子枪打开象鼻锁,同志们勇猛往里杀。
  四更里来鸡乱叫,一派打到峄县城里头。机关枪直对着司令部的大门口,吓得鬼子汉奸交枪聋拉着头。
  五更里来天将明,集合队伍回大营。浩浩荡荡真热闹,汉奸鬼子上了绳。义勇队夜袭峄县城,敌人的损失真不轻。劝大家同心来抗战,人民战争一定能成功。
  《打颜村》中这样唱道:提起了八路军,一心要打颜家村,郎啦小为奴一听吓掉了魂,啦咦嗨哟,嗨哟。八路行了军,来到了颜家村,郎啦,夜里才把颜村来围,啦咦嗨哟,嗨哟。
  长官下命令啊,同志们往里杀,郎啦,一直杀到墙根下,啦咦嗨哟,嗨哟。
  炸药一声响,主力往里闯,郎啦,手托着刺刀气吊昂,啦咦嗨哟,嗨哟。跑到南北街,小为奴哭起来,郎啦,叭啕一枪透亮开,啦咦嗨哟,嗨哟。叫声战士们,勇敢向前闯,杀得顽固军不会久长,啦咦嗨哟,嗨哟。骑兵不下马,我洋刀手中拿,学来学去要把人头来杀,啦咦嗨哟,嗨哟。杀了三百多,个个冒鲜血,郎啊,死尸撂了一麦稞,啦咦嗨哟,嗨哟。
  这些来自民间的英雄叙事描绘了真实的战斗场景,是最贴近现场的历史记录,为后人了解这一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枣庄人民自古侠义忠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形成了向往革命、支援革命的传统。日本侵略军占领枣庄后,枣庄人民不甘忍受压迫,纷纷送亲人参加抗日武装。《劝郎参军》表现的就是这一主题:女:姐儿我在房中绣长枝,忽听那个门外有人来叫门,莫非是小郎进那哎咳哟。
  男:我到区政府开大会,动员那个青年报名去参军,闪坏了咱二人。女:日本鬼子狠心肠,烧杀那奸淫人民遭了殃,男儿应扛起枪。
  男:父母年老无人管,丢下那贤妻我心不安,怎能上前线。
  女:家中的二老你放宽心,一切重担我全挑在身,你勇敢杀敌人。
  男:丈夫我放心去参军。
  女:贤妻我安心搞生产。
  (合)胜利了再相见。
  这样的歌谣举不胜举,如《打鬼子保家乡》唱到:中华儿女好儿郎,拿起枪杆子上战场。日本鬼子太猖狂,无理侵占我家乡,烧杀掠夺又抢粮。同胞们快起来,齐心协力消灭侵略者,保家乡。《河里有水湾又湾》则唱到:河里有水湾又湾,好青年参加了青抗先。这是为了打鬼子,再打一年就平安。
  在这些歌谣的鼓舞下,大批枣庄青壮年走向抗日战场,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动人场面。有些歌谣则细腻描写了家中妇女对在前线英勇杀敌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如《郎抗战十二月》就缠绵悱恻地唱到:正月里呀是灯节呀,我郎抗战把家撇呀。一阵雨呀,一阵雪呀,不知我郎冷和热呀。
  二月里呀草芽发呀,我郎抗战不在家呀,家中撇下双二老,房中又撇牡丹花。
  三月里呀三月三呀,桃花杏花开满山呀。蜜蜂采花扬长去呀,落下花蕊孤单单呀。
  四月里呀四月八呀,南园樱桃和黄瓜呀,有心摘给我郎吃呀,我郎抗战不在家呀。
  五月里呀五端阳呀,大麦上场二麦黄呀。有人打呀,无人扬呀,手拿簸箕泪汪汪呀。
  六月里呀热难当呀,一到黄昏热得慌呀。有心找个树凉阴呀,婶子大娘说张狂呀。 r七月里呀七月七呀,天上牛郎会织女呀。东的东呀,西的西呀,不知我郎在哪里呀。
  八月里呀月正圆呀,西瓜月饼敬老天呀。人家有郎郎圆月呀,我郎抗战月不圆呀。
  九月里呀九重阳呀,家家户户酿酒浆呀,人家有郎郎吃酒呀,我郎抗战酒不尝呀。
  十月里呀十月一呀,南边来个当兵的呀,手拿银钱二百两呀,捎来家里做衣裳呀。
  十一月呀下大雪呀,奴的小被暖不热窝呀,蜷腿凉伸腿空呀,红绫小被不压风。十二月呀一整年呀,当兵丈夫把家还呀。进大门呀爹娘好呀,进二门呀问哥嫂呀,进绣房呀问妻子呀,你也好来我也好呀。①《郎抗战十二个月》显然是对当地长期流传的《十二个月》的改编,也是八路军文艺战士人乡随俗,利用乡民熟悉的艺术形式进行抗战宣传的有效形式。
  直到今天,这些歌谣仍然为人们所咏唱,成为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中最重要的精神遗产。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