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由新民学校到华北弘道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84
颗粒名称: 二、由新民学校到华北弘道院
分类号: G659.28
页数: 3
页码: 249-251
摘要: 新民学校创办于1914年,英文校名为“鲁南圣经班和师范学校”,它是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乐播为纪念自己的兄长,美国北长老会山东教区的开拓者狄考文而兴建的。1927年,新民学校改名“华北弘道院”,名义上进行神学教育,实际上普通高、初中班并未停止授课。
关键词: 新民学校 华北弘道院

内容

新民学校创办于1914年,英文校名为“鲁南圣经班和师范学校”,它是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乐播为纪念自己的兄长,美国北长老会山东教区的开拓者狄考文而兴建的。建筑校舍的费用出自狄考文遗款,约合美金1万元,所以该校也被称为“考文学校”。学校坐落在滕县北关外,起初占地80余亩。学校建有礼拜楼、钟楼、藏书楼、课室、女神学院、备课楼、男女学员宿舍和作为教职员住宅的6座西式楼房以及其他附属建筑,共有房舍20多栋,约300余间。其规模在当时的滕县颇为壮观。
  “造就信仰纯正之传道士与教员”是新民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生多来自“基督家庭”,不交学费,在校食宿。主要课程包括国文、英文、圣经、代数、几何、史地(西洋史)等,设有圣经科、师范科、神预科,1926年增设高级科。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济南齐鲁大学与北京华北工学院等校深造。校董会由6人组成,中方3人,西方3人。由于当时国内“收回教育主权”和“取缔外人在国内办理教育事业”的呼声甚髙,为掩人耳目,新民学校聘任基督教中国牧师刘廉卿(思义)担任第一任校长。刘思义是当时英美基督教在华所办学校的第一位中国籍校长,但学校实权仍掌握在美国传教士们手中。刘思义本为登州文会馆毕业,是狄考文的学生,曾任青州神道学堂教习、青岛明德书院院长、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副代表,还做过冯玉祥的随军牧师。因新民学校与华北神学院连在一起,两院教师有的双方兼职,故新民学校学生可去华北神学院听自然科学与文学、哲学课程,华北神学院学生亦可来新民学校补习英文与语文等课程。
  1927年,新民学校改名“华北弘道院”,名义上进行神学教育,实际上普通高、初中班并未停止授课。
  因校风素朴,华北弘道院广受赞誉,一些外地教会组织甚至专门把学生送到这里教育。1944年出版的《华北神学志》(下)记载了这一情况:“南长老会江北差会,向来均送学生到各都邑读书,但学生回来,多习于奢华,南长老会素知北方崇尚俭朴,及本院开办,乃先遣学生来此试读,藉以考察。至1917年南北两会即实行合组。今则南长老会江北区会之人才,大都倾向本院,其子女亦多愿来此深受造就。院址扼津浦之要冲,仰信握纯粹之中,本院前途,将来不免长足进展也。”虽然华北弘道院是外国侵略势力所建,宗教氛围浓厚,但不能阻止青年学生的爱国进步思想。虽然华北弘道院增设高级科以来就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受洗人教成为正式基督徒,意图控制高年级学生的思想,但学生们并未因此而消减爱国热忱。一些学生不顾美国牧师的阻挡,千方百计阅读进步书籍,义无反顾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抗日战争爆发前,当北方学生南下请愿路过滕县时,他们冲出校门到火车站表示声援。每当国内掀起反日高潮时,美国牧师不让出门,他们就在校内游行。1938年春,日军攻打滕县时,弘道院爱国师生掩护川军伤兵多人,并配合共产党人炸毁北河大铁桥,介绍地下人员到滕西“开银楼”工作,又把川军丢掉的十几支枪转交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1938~1945年日军侵占滕县时期,华北弘道院虽然坚持开办,但屡遭破坏,只能惨淡经营。
  1947年,华北弘道院改称“私立弘道中学”。1948年5月,滕县解放前夕,私立弘道中学南迁徐州、南京等地,受尽颠沛流离之苦。1948年秋,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教育厅把鲁南一带私立中学编为“岱南中学”,迁往常州,华北弘道院遂被并人其中。饱经沧桑的新民学校,中间经历华北弘道院、私立弘道中学两个阶段,终于走完了它35年的曲折历程。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

相关机构

新民学校
相关机构
华北弘道院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