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峄县教区的建立及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79
颗粒名称: 一、峄县教区的建立及发展
分类号: TU252
页数: 2
页码: 243-244
摘要: 北长老会遂决定调整原先计划,率先在峄县建立教会。最早来峄县传教的是叶克思牧师夫妇、孔维廉牧师以及富维思牧师等人,他们成为峄县教会的开拓者。基督教会在峄县地区的传播非常迅速,到1921年,峄县基督教总会成立,下设7个分会,遍布峄县市井乡村。
关键词: 峄县 教区发展

内容

1903年,北长老会在济南召开会议,决定在莒州、峄县和胶县三地依次设立新的教会。但由于峄县商贾云集,物阜民丰,民风朴实,且境内多煤矿,交通方便,又占据地理要冲,北长老会遂决定调整原先计划,率先在峄县建立教会。最早来峄县传教的是叶克思牧师夫妇、孔维廉牧师以及富维思牧师等人,他们成为峄县教会的开拓者。1905年峄县作为代表参加了在潍县举行的差会年会,正式成为山东北长老会西部差会的一员。随后,黑牧师、高牧师、文加勒牧师、华乐庚牧师、杜牧师、尤牧师、魏云德工程师等大批宗教人士络绎不绝来到峄县,使得峄县很快成为北长老会在山东布道的一个举足轻重的中心。峄县教会的活动中心是叶克思修建的南关教堂。该教堂始建于1911年,1913年竣工,由美国工程师魏云德督建。教堂建筑面积为900平方米,主楼高2层,西面南侧有四层钟楼1座,上面悬垂1口高达2米的大钟,每当钟声响起,远播10里。教堂北侧有三层书楼1座,下有地下室,楼板及拱架门窗皆由美国槐木制成。整个教堂可容纳2000人左右。教堂历经战火洗礼,据说,1917年奉军孙百万部攻打峄县城时,曾将南关教堂当做司令部。又有独立旅占领峄县时,也将这里当做指挥部。解放战争时期,南关教堂蒙受枪林弹雨,至今墙上仍密布枪炮轰击痕迹。所幸的是,虽经百年沧桑,南关教堂在今天仍坚固如初,巍峨耸立,直插云霄。
  基督教会在峄县地区的传播非常迅速,到1921年,峄县基督教总会成立,下设7个分会,遍布峄县市井乡村。峄县东支会在兰陵,峄县阳支会在台儿庄,运南支会在涧头,运北支会在高皇庙,峄县西支会在多义沟,峄县北支会在枣庄,另设南关支会,全县信徒达到2000多人。当时正是各地教会自立时期,峄县教会联络了北京、天津的自立会成立了“中华基督教会”,在教会的大门挂上了“中华基督教会峄县总会”的牌子。
  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势力,其布道过程实乃文化传播的过程。尤其是传教士们在峄县传教过程中采取了“孔子加耶稣”的战略,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思想中某些和基督教相同或类似的东西相互比附,使西方文化以一种“润物细无声”方式渗透到鲁南区域文化中。来到峄县的传教士们还大量培养和使用当地布道人员,千方百计扩大基督教会的势力和基督教的传播。尤为关键的是,传教组织通过教育、医疗等福利事业的开展来扩大教会影响,使更多的人因为获得实利而皈依基督教会。外国宗教势力慢慢打破了儒家独尊地位,渐渐在鲁南扎下根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佛、道等中国传统宗教的影响,这是文化上的巨大变迁。
  基督教在峄县的传播对当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它带来了乡村社会风俗的变革。传教士们提倡男女平等,主张废除摧残妇女的陈规陋习,诸如缠足等危害妇女的行为皆在弃绝之列。在教徒中,缠脚的比例要大大低于普通妇女。旧的婚姻观念也在教徒内部逐渐发生变化,婚姻自主观念逐渐盛行。“嫁娶都不用媒妁,必须男女私自承诺。”娃娃亲、领童养媳、蓄妾、嫖娼、赌博等乡村陋习亦为教会所禁止。教会要求基督教徒洁身自好,不吸鸦片,不纳妾,不发脾气,还要“待人如己”,相互关心。这些主张和实践都对乡村生活风尚产生了重大影响。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

相关机构

北长老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峄县
相关地名
胶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