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美国北长老会在峄县的宗教文化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7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美国北长老会在峄县的宗教文化活动
分类号: D635
页数: 7
页码: 242-248
摘要: 1903年,北长老会在济南召开会议,决定在莒州、峄县和胶县三地依次设立新的教会。但由于峄县商贾云集,物阜民丰,民风朴实,且境内多煤矿,交通方便,又占据地理要冲,北长老会遂决定调整原先计划,率先在峄县建立教会。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势力,其布道过程实乃文化传播的过程。
关键词: 美国北长老会 宗教文化 峄县

内容

峄县与西方的相遇定格在1905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山东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的发展进人一个持续繁荣时期,教士们经由青岛、潍县、临沂抵达峄县。在峄县,他们建立了覆盖全县的传教网络,建立了数量众多的中小学校,引进了现代教育制度,开办了现代化的医疗诊所,创办了众多慈善事业。凡此种种,目的在于培养信仰基督教和掌握现代知识的青年人,以便为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扩张事业服务。基督教文化通过教育渗透到枣庄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西文明开始在这里进行对话与融合。
  一、峄县教区的建立及发展
  1903年,北长老会在济南召开会议,决定在莒州、峄县和胶县三地依次设立新的教会。但由于峄县商贾云集,物阜民丰,民风朴实,且境内多煤矿,交通方便,又占据地理要冲,北长老会遂决定调整原先计划,率先在峄县建立教会。最早来峄县传教的是叶克思牧师夫妇、孔维廉牧师以及富维思牧师等人,他们成为峄县教会的开拓者。1905年峄县作为代表参加了在潍县举行的差会年会,正式成为山东北长老会西部差会的一员。随后,黑牧师、高牧师、文加勒牧师、华乐庚牧师、杜牧师、尤牧师、魏云德工程师等大批宗教人士络绎不绝来到峄县,使得峄县很快成为北长老会在山东布道的一个举足轻重的中心。峄县教会的活动中心是叶克思修建的南关教堂。该教堂始建于1911年,1913年竣工,由美国工程师魏云德督建。教堂建筑面积为900平方米,主楼高2层,西面南侧有四层钟楼1座,上面悬垂1口高达2米的大钟,每当钟声响起,远播10里。教堂北侧有三层书楼1座,下有地下室,楼板及拱架门窗皆由美国槐木制成。整个教堂可容纳2000人左右。教堂历经战火洗礼,据说,1917年奉军孙百万部攻打峄县城时,曾将南关教堂当做司令部。又有独立旅占领峄县时,也将这里当做指挥部。解放战争时期,南关教堂蒙受枪林弹雨,至今墙上仍密布枪炮轰击痕迹。所幸的是,虽经百年沧桑,南关教堂在今天仍坚固如初,巍峨耸立,直插云霄。
  基督教会在峄县地区的传播非常迅速,到1921年,峄县基督教总会成立,下设7个分会,遍布峄县市井乡村。峄县东支会在兰陵,峄县阳支会在台儿庄,运南支会在涧头,运北支会在高皇庙,峄县西支会在多义沟,峄县北支会在枣庄,另设南关支会,全县信徒达到2000多人。当时正是各地教会自立时期,峄县教会联络了北京、天津的自立会成立了“中华基督教会”,在教会的大门挂上了“中华基督教会峄县总会”的牌子。
  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势力,其布道过程实乃文化传播的过程。尤其是传教士们在峄县传教过程中采取了“孔子加耶稣”的战略,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思想中某些和基督教相同或类似的东西相互比附,使西方文化以一种“润物细无声”方式渗透到鲁南区域文化中。来到峄县的传教士们还大量培养和使用当地布道人员,千方百计扩大基督教会的势力和基督教的传播。尤为关键的是,传教组织通过教育、医疗等福利事业的开展来扩大教会影响,使更多的人因为获得实利而皈依基督教会。外国宗教势力慢慢打破了儒家独尊地位,渐渐在鲁南扎下根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佛、道等中国传统宗教的影响,这是文化上的巨大变迁。
  基督教在峄县的传播对当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它带来了乡村社会风俗的变革。传教士们提倡男女平等,主张废除摧残妇女的陈规陋习,诸如缠足等危害妇女的行为皆在弃绝之列。在教徒中,缠脚的比例要大大低于普通妇女。旧的婚姻观念也在教徒内部逐渐发生变化,婚姻自主观念逐渐盛行。“嫁娶都不用媒妁,必须男女私自承诺。”娃娃亲、领童养媳、蓄妾、嫖娼、赌博等乡村陋习亦为教会所禁止。教会要求基督教徒洁身自好,不吸鸦片,不纳妾,不发脾气,还要“待人如己”,相互关心。这些主张和实践都对乡村生活风尚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万美利与峄县孤儿院
  在来峄县的众多传教士中,女教士万美利可以说是一个中心人物。她在峄县生活了20多年,创办了峄县孤儿院和台儿庄妇科医院,为了维护孤儿院的运转,她还经营着一份在当时来说堪称庞大的产业。
  1913年2月,万美利受美国医院总会派遣,跟随美国基督教传教士,来到临沂基督教医院当护士,并在1920年办起了临沂孤儿院。1931年10月,她将孤儿院迁到峄县,改名为“峄县孤儿院”,并辞去临沂基督教医院护士一职,专心经营峄县孤儿院,任专职院长。万美利信奉独身主义,人们多称其为“老姑”,或叫她“万护士”。
  万美利在峄县城南关路东买了30多间破旧民房作为院址。由于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大量农民破产,致使孤儿院收容的孤儿人数暴增,由30多人急速发展到二三百人,成为晚清民国时外国人在枣庄地区所办最大也是最著名的慈善机构。
  万美利虽为女性,但具有不同凡俗的经商头脑和管理才能。为了保障办学所需,万美利为孤儿院选择了一条农、工、商、牧多业并举的发展道路。这一举措收效甚著,为孤儿院的生存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使其能够在兵荒马乱中保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
  峄县孤儿院的经济支柱之一是兴办医院。1922年,美国传教士叶克思在峄县开办瑞门德医院,后因故停办。万美利来到峄县后,为了筹集开办孤儿院的资金,首先复建瑞门德医院,并亲任院长。该院规模较大,医疗设备先进,医师阵容齐整,医疗质量较高。除此之外,万美利还在峄县南关、台儿庄、周营等地开办了多家诊所,其中台儿庄妇科医院最为有名。该院以妇产科为主,后又增设内科、外科,有医生、护士7人。由于西医面对一些中医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时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万美利所办医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患者,收人非常丰厚。
  万美利还在北店子和台儿庄开设牛奶场,并雇请技术人员和工人在峄县城南关、周营两地开办了酱园。酱园规模不大,只有10多名工人,但因产品质量好而闻名遐迩。她聘请临沂的名师做技术指导,以物美价廉、薄利多销为原则,产品远销苏皖宁沪等地。据说,酱园生产的酱菜质量堪与名满天下的济宁玉堂酱菜媲美。
  在农业上,万美利经营的农场可谓规模庞大。她拥有良田1000多亩,并将这些土地全部租给附近农民耕种,然后与租户平分劳动所得。据资料记载,万美利一年可分得粮食60000余斤。除此之外,万美利还建立了小纺织厂,有织布机10台、纺线车10部、织袜机5台。以上实业和农业的经营,确保了孤儿院大批孤儿衣食无虞。
  万美利的孤儿院从生产管理到文化教育都有一套严格完整的制度。孤儿年满7周岁时,开始接受文化教育,满12岁即实行半工半读,上午读书,下午则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孤儿院设有小学和中学,主要学唱《圣经》圣诗,对孤儿进行宗教思想灌输。教师多为神学院毕业,他们既是老师又是工头。有些孤儿根据年龄和天资被送到外地继续学习,有的还被送到上海、烟台等地教会学校或医院学习职业技能,毕业后从事护士、技工、会计等项工作。据1951年统计,该院有中学生I4人、高级生33人、初级生113人、幼稚生9人。
  万美利对孤儿既有疼爱也有虐待。1945年的一天,一名叫金碗男的孤儿因玩火引起火灾,熊熊大火烧毁三间住房,许多人要痛打这个惹祸的孩子,但万美利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孩子,说:“不准打我的孩子。”她的这一举动感动了许多人。1946年的一天夜晚,驻扎在峄县的国民党军一个副官用手枪威逼一赵姓孤女,欲施以强奸。接到报信后,万美利火速跑来拉住这位国民党军官的手,并怒斥其卑劣行径,使孤儿得救。但万美利也体罚和虐待孤儿,有的孤儿尿床,不论男女,她都强迫这些孩子头顶湿被在阳光下把被子晒干,以此作为惩戒。对一些调皮的孩子,万美利有时也采用罚跪的手段,让其跪在烈日之下。
  1949年6月,峄县解放后,峄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孤儿院,对学校进行了改造,清除宗教影响,将其逐步改造成普通学校。1951年11月,人民政府全面接管了孤儿院,改名为“峄县人民政府生产教养院”。®三、峄县教会学校与现代教育的萌芽美国基督教北美长老会进人峄县伊始即着手筹办学校,目的是为教会培养教徒,训练办教人员,表现“基督精神”,并以传布“福音”为名,把教会学校当成“传教的工具和培养教会领袖的场所”。第一所教会学校于1907年开学。1912〜1922年,是峄县基督教及其教会学校发展的盛期。据1922年有关资料统计,其时峄县教会学校中有男子中学1所、女子中学1所、男子高小1所、女子高小1所、国民学校(初小)9所,计13处。在全县教会学校读书的小学生达390人,占全县小学学生总数的14.1%。国民革命军北伐后,国民政府取缔私学,要求教会学校按照法令规定的学制、课程教学,不得传教,否则不予备案。因此,乡镇的教会小学大多由政府接管,县城的教会中学,为避政府监督,对外改称“修道院”。
  1938年日军侵占鲁南,峄县地区学校全部停课。战事过后,部分教会学校改由政府办学,另一部分改由教会主持复课。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冻结了教会学校财产,美国教士成为了战俘。此后,教会学校大部分停办,少数复课的亦由中国教士主持,不受美国接济,自筹经费办学。1945~1948年,教会学校有所恢复,1949年则全部由人民政府接管。
  在峄县教会学校中,实业中学最为有名,这是整个山东最早的职业学校之一。该校由美国传教士魏温德于1908年创办,校址初在峄县城南关耶稣堂东边(今枣庄师范内),后迁北店子。人学者均系具有小学教育程度且家庭贫寒的男生。每届1班,每班8-10人。1925年前为四年制,其后改为三年制,有初中3个班,预科3个班(相当于高中)。学生约100人,学习绘图、铁工(包括焊工)、木工,以及织地毯、做皮鞋、编藤椅、种地、培植果树等。学校有地300亩,广植各种北方果树,还种有瓜果、蔬菜,一年四季,瓜果满园,蔬菜常青。学校还在地里种植五谷,供师生食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常在其中实习、劳作。办学经费由差会从外国捐募中支付,学生食宿在校,以勤工俭学之报偿抵部分费用。
  实业中学的课程体系完全脱离中国传统书院所授四书五经,主要学习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技术。学校所授课程包括道学、代数、形学、英语、音乐、形艺等科,教师可谓中西合璧,既有毕业自美国、中国名校的大学毕业生,也有走科举之路选拔出来的秀才,亦有外国牧师兼课者。中国教师由美国人担任的校长选聘。学生多数来自信仰基督教的家庭。学校开办初期,有的学生生活困难,学校供给吃穿,后期因经费紧张,学生只好自费上学。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各地传教或在教会小学任教。师生每天早晨要做礼拜,上午上课,下午劳动。学校还建有图书室、仪器室等设施。
  1928年,北伐军到达峄县,实业中学停办。1929年,实业中学由美国传教士高牧师主持复课,因躲避向政府立案,改称“自助修道院”。直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停办。
  崇德女校也是峄县名闻遐迩的一所教会学校。该校为美国女教士范珍珠于1908年创办。始称贫儿院,招收贫苦女童入院抚养,达学龄后即授以小学课程。学制初小四年,高小三年。1916年开办初中班,始称“崇德女校”。全校仅30余人,最多一班7人,半工半读,劳动为织花边,产品可出口。该校门禁森严,10岁以上男子不准人内。1928年,北伐军兵临峄县,崇德女校停办。次年,在刘广志的主持下复课,为避立案,更名为“灵光修道院”。分中学部与小学部,有学生109人、教师6人。1938年,该校有3个初中班、6个小学班。灵光修道院还附设培真女中,收非教徒子弟28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被迫关闭。峄县的这些教会学校在布教的同时,也输人了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引进了近代教育制度,对当时旧式书院产生了强烈冲击,正是在教会学校的示范下,清末民初,鲁南地区兴起了一股创办新式教育的热潮,推动传统教育逐步向现代教育转型。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

相关地名

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