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区域社会的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7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区域社会的演变
分类号: F427.8;C912.8
页数: 5
页码: 237-241
摘要: 中兴公司在枣庄的发展壮大,为这块古老的土地带来了近代工业文明,潜移默化着当地乡绅的精神境界和生活习惯。那些受到影响的豪绅,又影响了普通民众,冲击着封闭、保守、狭隘、冷漠、自私的陈旧观念。同时,传统文化赋予枣庄人的豁达、勤劳、简朴、忍让、中庸,也给了立志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公司领导者以有益的反馈。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耕文明由对垒到融合,开放的矿山文化与封闭的农业文化由碰撞到合流,使枣庄的文化形态得以丰富,并焕发出新的活力,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 民族工业 区域社会 演变

内容

中兴公司在枣庄的发展壮大,为这块古老的土地带来了近代工业文明,潜移默化着当地乡绅的精神境界和生活习惯。那些受到影响的豪绅,又影响了普通民众,冲击着封闭、保守、狭隘、冷漠、自私的陈旧观念。同时,传统文化赋予枣庄人的豁达、勤劳、简朴、忍让、中庸,也给了立志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公司领导者以有益的反馈。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耕文明由对垒到融合,开放的矿山文化与封闭的农业文化由碰撞到合流,使枣庄的文化形态得以丰富,并焕发出新的活力,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枣庄绅商生活方式与心态的转变
  16世纪中叶,随着工商经济的发展,市场对煤炭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枣庄一带的乡绅发现煤炭行业有利可图,便开矿采煤。到清朝乾嘉年间,枣庄的煤炭外销已成规模,一口中型煤井所获的利润,相当于上千亩土地的收人。在巨大的利润面前,往日斯文谦让的士绅们,为了争夺矿权,经常撕掉面纱,对簿公堂。“峄县八大家”中的崔、王两家,因争夺窑井,经常打斗。山西商人智太祥和程有仁,在清朝嘉庆和光绪年间先后来到枣庄,与当地富户合伙开窑,大获成功。他们在枣庄南头兴建了山西会馆,并塑有刘、关、张金像,招待晋商时提醒同乡要同心抱团发展。道光年间,金家由济南迁至枣庄,与人合伙开设窑井,几年后成为拥有煤窑8座、商业作坊I3家、土地超过千亩的枣庄著名豪绅。到19世纪初,枣庄已有采煤工人数千人,煤炭通过运河船只畅销南北各地。窑主们获得了巨额利润,家财万贯,但生活方式单一,基本上还是土财主做派。中兴公司到枣庄开矿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现代化采煤设备的引进,不仅提高了生产率,增加了市场竞争力,而且提高了安全系数,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管理人员工资高,待遇优厚,住小洋楼,有电灯电话,矿里大院一年四季有绿草红花。他们下班之后,坐洋车,进舞场,高质量的生活令人羡慕。即便是下井工人,精神状态也明显超过小煤窑的工人。绅商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一是坚决抵制。有的士绅,在地方上既有影响力也有话语权,用传统的是非标准衡量,属于德高望重之人。但是,这些人对某些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顽固而盲从,甚至誓死桿卫。他们认为中兴公司来枣庄开矿是破了老祖宗坟地的风水,带领百姓抵制。崔姓地主不仅反对在峄县境内开矿,而且抵制修筑台枣铁路,使筑路工程一度停工。因为开办煤矿是发展民族现代工业的历史趋势,而且背后有强大的军政势力支持,抵制只能以失败告终。
  二是东施效颦。有些富绅,看到别人高品质的生活,萌动了效法的欲望,于是涉足于茶楼、戏院、酒馆,甚至穿上不合体的西装革履,招摇过市。大地主张子贤,卖掉千亩良田,建起了枣庄第一高楼“中原烟厂”,显示自己拥有“实力”。终因缺乏涉足商场的底气,失去土地依托之后,无所适从,投靠了日本人。
  三是与时俱进。那些文化底蕴丰厚的绅商,发现传统的采煤方式无法与中兴公司竞争,自己又没有购买洋设备、雇请洋专家的实力,于是放弃经营不善的小矿井,人股中兴公司,成为股东。有的与中兴公司合作,开办面向矿工的服务业。李松亭开建的面粉厂、龙育道开设的隆丰杂货店、马氏家族开设的万福楼饭店等,效益可观。
  二、现代商业文明的引进与传播
  自泇运河开通,枣庄就借运河之利销售煤炭,销售促进生产,提高了矿工、工头、煤贩、窑主的收人,拉动了消费,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清朝嘉庆年间,已有小规模的煤场商号几十家。光绪元年(1875),出现了拥有“隆基”、“万和”、“恒大”、“永顺”等商号的煤贩,所获利润几乎接近窑主。但是,在中兴公司成立之前,无论是煤炭开采还是贩运,业主实行的都是家长式管理,血缘、亲缘、地缘关系在其中占支配地位。业主与雇员之间的契约,在履行中带有随意性,基本上是强者主宰弱者的“霸王条款”。
  传统社会,生活在农耕文明中的老百姓基本上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粮食自产自吃,衣服用自家纺织的土布缝制,住宅也是自备建材请邻居帮助建造的。普通人家几乎没有“消费”的念头和条件。
  煤炭经济刺激了枣庄的消费,家在外地的单身矿工们,下班之后除了吃饭喝酒,也偶尔出人娱乐场合。逢年过节回家,会给家人买回衣物和其他消费品。这样,为矿工服务的商店应运而生。当时的商店统称“店铺”,有门市房和后院。门房为营业区,柜台冲着大门,后面是货架,所售商品,没有类别限制,按照需求供应。被称为“伙计”的售货员负责站台,“账房先生”在一侧“坐账”,老板时常出人于店铺,迎送有身份的顾客。熟悉的顾客可以赊账,甚至不留字据。
  1920年之后,中兴公司投资兴建了拥有320间配套齐全的商业用房,建成了号称为“洋街”的商业街,供客商租用。济南、济宁、章丘、部县、滕县以及江苏、安徽、山西、河北等省外的客商,来此租赁经营。20世纪30年代,“洋街”上的商号店铺发展到50多家。较大规模的有“晋泰桟”杂货店、“增隆昌”布店、“华兴义”百货店、“庆裕”中药店。还有银行、银楼、酒店、酱园店、绸缎庄、照相馆、成衣店等。在这里经营的商户,因为多是外地客商,既要笼络顾客,又要“六亲不认”,遵循现代商业的游戏规则。他们的经营理念逐步为当地顾客认可,本土的商家也纷纷效法,使现代商业文明得以传播。
  三、市民社会的形成对帮会组织的改造
  枣庄的帮会组织由来已久,明初的大移民为帮会组织的产生提供了基础。那些举目无亲的外地人,为了相互照应,结拜为仁义兄弟,一家有难,多家支援。伽运河开通之后,从事漕粮运输的船家结成一个个漕帮。这些漕帮,既在运粮途中抱团,也到沿途城镇发展势力,甚至吸收闸官、商贩、纤夫人伙。清朝中叶,枣庄的窑主和煤贩就与漕帮建立了关系。在运河边谋生的商人和艺人,以及船只修补工人、渔民,都要认师傅,加人某个帮会组织。否则,就是“白脖”,受到欺负无处说理。这种风气传到采煤工人之中,得到响应和蔓延。中兴公司之前的煤窑,设施简陋,井下没有坑木支护,事故频发,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新来的矿工通过拜师父或拜师哥学习自保知识。井下作业,若遇到情况,“师父”会及时给“徒儿”提醒,以躲避危险。平时有人“架势”(意思相当于现在的“给力”),受到欺负有人“瞠眼”(瞪眼制止挑衅者)。据统计,95%以上的工人有师父和仁兄把弟,有的不止一伙。这些帮伙已经具有帮会性质。
  随着煤业的兴盛,枣庄的娱乐场所如戏院、赌场、妓院应运而生,为了安全起见,业主或者联合起来成立自己的帮会,或者寻求其他有实力的帮会保护。在利益驱动下,各种帮会组织由自卫发展为出击,由自发组合到有组织地联合。1900年前后,枣庄有名的帮会组织有“三合会”、“哥老会”等30多家。这些帮会组织,尽管不能左右中兴公司的生产经营,但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
  那时候,尽管枣庄的矿工已有几千人,但是并没有形成市民社会。他们身在煤窑,心系家乡的土地,其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还保持着封建社会的状态。各帮会头目有着保持家长式权威的精神土壤,产业工人只有加入了帮会或准帮会组织,才有立足之地。
  中兴公司在枣庄的发展壮大,不仅吸纳了准备以煤矿为安身立命之所的劳工,而且吸引了许多具有现代意识的商家。公司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言行,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底层工人。中兴小学的开办,传播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这样,不受家长支配、靠劳动谋生、讲究公平交易的市民社会,在日军占领枣庄之前,就基本形成。而市民社会的形成,使帮会组织的精神基础发生了动摇,活动形式有了改变。
  到20世纪30年代,枣庄最大的帮会头目李学诗已经成为中兴公司的股东。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帮会组织也顺势成为中兴公司的盟友。日军占领枣庄之后,有些帮会组建武装,成为抗日队伍。许多铁道游击队的队员和部分领导人,在参加这一抗日游击队之前,就是帮会组织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人物。
  四、现代交通设施的建设
  早在中兴公司筹建之初,张莲芬就奏请朝廷批准修筑台枣运煤铁路。因为当时产量不多,暂时没把铁路建设列入议程。随着煤炭产量的逐年提高,加强外运成为公司的当务之急。当时,从率庄把煤炭运到台儿庄运河码头,用的是人力车或牛车,成本高,速度慢,影响市场竞争力。为了解决煤炭运输问题,中兴公司多方筹集资金,向德国瑞记洋行商购筑路和行车器材,聘请张炳庚为工程师,对枣庄至台儿庄的铁路选线进行勘测。1908年9月动工,1912年1月竣工通车。线路全长50多公里,有机车17辆、运煤车皮123节、头等和普通客车各1辆、守车5辆。这一工程使枣庄成为中国最早拥有铁路的城市之一。1914年,津浦铁路支线临枣铁路建成,与台枣铁路接轨。著名的铁道游击队就活跃在这条铁路线上。1935年,连通陇海铁路干线的台儿庄至赵墩的台赵支线筑成,与台枣铁路贯通。至此,中兴公司构建了东接陇海、西连津浦、水陆贯通的交通运输体系,所产煤炭能够畅通无阻地运往中国和世界各地。
  台枣铁路在外运煤炭的同时,还有客运服务。头等客车内部设施在当时为世界一流,普通客车的设施与今天的普通客车相当。客车在枣庄、十里泉、峄县、乱沟、泥沟、北洛、台儿庄等地设有车站,大大方便了沿途居民的出行。位于台儿庄西郊的火车站,由德国人设计,是台儿庄古城最早出现的欧式建筑。
  军阀混战期间,铁路商运经常受阻,为了保证煤炭的全天候外运,中兴公司先后在台儿庄、连云港、浦口、上海等地兴建了10多处码头,购置先进的港口装卸设备和轮船,组建内河船队和远洋船队,发展水上运输。在1936年1月至1938年3月的两年多时间里,建成了完善的内河航运和外海航运体系。
  在清王朝国力衰退,外国列强对中国民族工业进行百般钳制的情况下,一批有识之士,排除各种干扰,在发展民族工业的道路上迈出了稳健的一步,使中兴公司成为中国最早利用机械化采煤的企业、第一家民族股份制企业,发行了第一支筹集民族资本的股票,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大民族资本企业。1990年出版的《中国近代煤矿史》一书,对中兴公司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个纯由民族资本投资开办的煤矿,在外资人侵、外煤倾销的情况下,未被挤倒,反而逐渐扩大,实有可称道的地方。中兴公司的足迹固然不能脱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发展道路,最终逃不脱帝国主义的摧残、吞占。但是,中兴公司在1937年以前所走的道路,所采取的发展矿业的措施,值得认真总结,其中某些做法对后人办企业有借鉴作用。这一评价是客观公正的,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中兴公司开采的是煤炭,为民族工业提供能源,体现的是实业救国精神,是对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是在洋务运动的基础上对“中体西用”的超越。在这一艰难而悲壮的探索中,立足民族利益,以自信的姿态敞开胸怀,将西方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引入煤炭开采和营销过程,为创造中国现代工业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