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翰林院编修李克敬及其诗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54
颗粒名称: 一、翰林院编修李克敬及其诗作
分类号: I03
页数: 2
页码: 220-221
摘要: 康熙十三年(1674),峄县新任知县派人把15岁的李克敬招到县衙,令他以《乡愁》为题,当众作诗一首。李克敬赴济南应考,力拔省魁。7年后,56岁的李克敬赴京参加会试,高中二甲第九名,选翰林院庶吉士。
关键词: 诗人 李克敬

内容

李克敬(1659~1727),字子凝,号小东。清顺治十六年(1659)出生在峄县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李冲,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被乱兵掠走,经历九死一生,返回家乡,娶妻生子后,他变卖田产,购置笔墨,供6个儿子读书。在6个孩子中,老四克敬聪明好学,“生而颖异,五岁能诵尚书,八岁了五经,十岁能属文赋诗,弱冠已为通儒,补博士弟子员。才满山左,久且满天下”。
  康熙十三年(1674),峄县新任知县派人把15岁的李克敬招到县衙,令他以《乡愁》为题,当众作诗一首。李克敬缓缓道出:“愁人不能寐,欲寐转彷徨。方止思乡泪,闭眼即故乡。惊魂以一断,寒宵万里长。顽身飞不去,好梦送凄凉。” 因此在峄县赢得文名。而三年一次的乡试,李克敬却莫明其妙地名落孙山。科举失利,又为衣食所困,只能以教书谋生,先后在峄县和临沂、徐州、曲阜、滕县等地教书。
  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皇帝沿京杭大运河南巡,途径台儿庄。在滕县讲学的李克敬,听到康熙皇帝南巡的消息,意识到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收拾行囊,连夜赶赴台儿庄,向康熙皇帝献上《雅颂八章》,其一云:“承天抚世,稽古帝王,书契以来,未有穆穆我皇。佚殷越周,流虞漂唐,三后在天,配之弥光。”这种拟《诗经》体的《雅颂》,当然是歌功颂德。但是,诗中所陈康熙功德,并非廉价吹捧。康熙皇帝从700多个才俊献上的近2000首诗赋中,钦定李克敬的《雅颂八章》为第一,贴出皇榜。第二年,山东乡试,李克敬赴济南应考,力拔省魁。7年后,56岁的李克敬赴京参加会试,高中二甲第九名,选翰林院庶吉士。
  李克敬进人翰林院以后,名气如日中天,遭到同僚嫉恨,有人弹劾他“毁谤程朱”,要求严惩。康熙皇帝没有对他降罪,只进行了申饬。李克敬意识到官场的险恶,上书朝廷,借母亲年迈多病为由,请求卸职还乡。康熙五十六年(1717),李克敬回到峄县,应知县之请续修贾三近初修的《峄县志》。康熙六十年(1721),再度应召入京,授翰林院编修,参与《大清一统志》的编纂工作。雍正五年(1727),李克敬积劳成疾,病逝于京城,享年69岁。
  家乡人提起李克敬,往往对他的《雅颂八章》津津乐道。其实,这组作品并不是李克敬的代表作。《浙行漫录》《谐喻》《东南雅言》中收录的诗文,抒发的多是穷书生的困顿感受。“金阙既无分,玉京应相望。丹铅遮眼暗,寒饿催心忙。”这首《述怀诗》,与杜诗一样沉郁。《冬晚次和吴先生友鲲》:“肃肃众星列,天宇何森静?徒倚独树边,霜月照孤影。魂寒意气微,吟苦齿牙冷。我堕之途艰,谁持千寻绠?”兼有贾岛的清痩和李贺的隽拔。《姑嫂山》:“小姑不愿如嫂长,江南江北避彭郎。嫂不望夫姑不嫁,携手皈依仙坛下。昨日云光为画眉,娇羞无语双泪垂。云光可扫泪可洗,姑嫂之心不可移。”为传说赋形,为山川铸魂,看似恬淡,实乃苦涩,勾勒出小人物的坚毅。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克敬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