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清代中叶的三位诗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5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清代中叶的三位诗人
分类号: I03
页数: 5
页码: 220-224
摘要: 诗是心灵和时代碰撞的产物,诗人的心灵深度和创作条件共同促成诗作的诞生。在诗歌兴盛的唐宋两代,枣庄的文教隳沉,没有产生令后人骄傲的诗人。洳运河开通之后,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哺育了三位杰出的诗人。
关键词: 诗人 清代

内容

诗是心灵和时代碰撞的产物,诗人的心灵深度和创作条件共同促成诗作的诞生。在诗歌兴盛的唐宋两代,枣庄的文教隳沉,没有产生令后人骄傲的诗人。洳运河开通之后,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哺育了三位杰出的诗人。
  一、翰林院编修李克敬及其诗作李克敬(1659~1727),字子凝,号小东。清顺治十六年(1659)出生在峄县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李冲,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被乱兵掠走,经历九死一生,返回家乡,娶妻生子后,他变卖田产,购置笔墨,供6个儿子读书。在6个孩子中,老四克敬聪明好学,“生而颖异,五岁能诵尚书,八岁了五经,十岁能属文赋诗,弱冠已为通儒,补博士弟子员。才满山左,久且满天下”。
  康熙十三年(1674),峄县新任知县派人把15岁的李克敬招到县衙,令他以《乡愁》为题,当众作诗一首。李克敬缓缓道出:“愁人不能寐,欲寐转彷徨。方止思乡泪,闭眼即故乡。惊魂以一断,寒宵万里长。顽身飞不去,好梦送凄凉。”因此在峄县赢得文名。而三年一次的乡试,李克敬却莫明其妙地名落孙山。科举失利,又为衣食所困,只能以教书谋生,先后在峄县和临沂、徐州、曲阜、滕县等地教书。
  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皇帝沿京杭大运河南巡,途径台儿庄。在滕县讲学的李克敬,听到康熙皇帝南巡的消息,意识到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收拾行囊,连夜赶赴台儿庄,向康熙皇帝献上《雅颂八章》,其一云:“承天抚世,稽古帝王,书契以来,未有穆穆我皇。佚殷越周,流虞漂唐,三后在天,配之弥光。”这种拟《诗经》体的《雅颂》,当然是歌功颂德。但是,诗中所陈康熙功德,并非廉价吹捧。康熙皇帝从700多个才俊献上的近2000首诗赋中,钦定李克敬的《雅颂八章》为第一,贴出皇榜。第二年,山东乡试,李克敬赴济南应考,力拔省魁。7年后,56岁的李克敬赴京参加会试,高中二甲第九名,选翰林院庶吉士。
  李克敬进人翰林院以后,名气如日中天,遭到同僚嫉恨,有人弹劾他“毁谤程朱”,要求严惩。康熙皇帝没有对他降罪,只进行了申饬。李克敬意识到官场的险恶,上书朝廷,借母亲年迈多病为由,请求卸职还乡。康熙五十六年(1717),李克敬回到峄县,应知县之请续修贾三近初修的《峄县志》。康熙六十年(1721),再度应召入京,授翰林院编修,参与《大清一统志》的编纂工作。雍正五年(1727),李克敬积劳成疾,病逝于京城,享年69岁。
  家乡人提起李克敬,往往对他的《雅颂八章》津津乐道。其实,这组作品并不是李克敬的代表作。《浙行漫录》《谐喻》《东南雅言》中收录的诗文,抒发的多是穷书生的困顿感受。“金阙既无分,玉京应相望。丹铅遮眼暗,寒饿催心忙。”这首《述怀诗》,与杜诗一样沉郁。《冬晚次和吴先生友鲲》:“肃肃众星列,天宇何森静?徒倚独树边,霜月照孤影。魂寒意气微,吟苦齿牙冷。我堕之途艰,谁持千寻绠?”兼有贾岛的清痩和李贺的隽拔。《姑嫂山》:“小姑不愿如嫂长,江南江北避彭郎。嫂不望夫姑不嫁,携手皈依仙坛下。昨日云光为画眉,娇羞无语双泪垂。云光可扫泪可洗,姑嫂之心不可移。”为传说赋形,为山川铸魂,看似恬淡,实乃苦涩,勾勒出小人物的坚毅。
  二、滕县诗人满秋石满秋石(1749~1828),字碧山,号若谷,滕县柴里村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嘉庆十七年(1812) “以截取选浙江武义知县”。
  满秋石12岁丧父,“事母为谨,不违慈训,以孝闻于乡里。”因为家贫,请不起私塾老师,走读于3里之外南荒村孔毓铭设立的义塾。每天中午,同学回家吃午饭的时候,满秋石到村外走一趟,然后回到学屋,展卷诵读。老师问他为何来得这么快,秋石回答说母亲事先做好了菜饭,他吃罢即回。老师认为,从南荒村到柴里来回6里,满秋石走不了这么快。于是再放学时站在高处看他的行踪,发现他根本没有回家。问他为什么不说实话,满秋石说出了家中的生计困难。老师生出怜悯之心,请求东家孔毓铭送午饭时多给一些,让满秋石跟他同餐。此后,满秋石不再忍饥读书,学业大进。乾隆三十六年(1771),满秋石到曲阜举人颜星堂在滕县嘤鸣楼开设的学堂受教。乾隆三十八年(1773),选为庠生。次年秋,赴济南应乡试。颜先生预言,此次滕县应试学子中,如只有一人中举,即为满秋石。如秋石不中,他把自己唯一的右眼挖掉。到了放榜的日子,别人已经接到喜报,却迟迟没有满秋石中举的信息。有人问颜先生,你是不是要把右眼抠出来?颜先生急不可耐,骑驴到县城问榜。行至苗桥河U庙前,购得一棵甘蔗解渴。此时,一个公差骑马至此,颜先生询问公差去向,回答说去柴里给新科满举人送喜报。颜先生抡起甘蔗痛打公差,甘蔗断为两截。公差问其原因,颜先生说,喜报延误两天,差点葬送了我的这只眼睛。后来得知,因为满秋石家贫,事先没花银两打点,导致喜报延误。颜先生打公差打断甘蔗这件事,使满秋石百感交集,后来他把第一部诗集取名为《断蔗山房诗稿》。
  满秋石早年的活动区域在滕县西部,诗作却没有局限于运河沿岸。他的咏史诗,思考历史兴衰,境界高远,意象鲜活。诗人路过下邳,想起当年黄石公给张良授书,赋诗两首,其二曰:“兴亡几度过秋风,徐泗萧条水自东。为问圯桥仍在否?断云疏雨落残红。”(《下邳秋望》)《忆秦淮》一诗,含蓄地表现了六朝金粉的兴衰:“长江滚滚浪淘沙,六代消沉日易斜。桃叶渡时刚子夜,乌衣飞去又谁家?晚烟憔悴宫墙柳,细雨飘零旧院花。十四楼头空夜月,金陵自古盛繁华。”《虞姬》一诗的前四句:“九郡山河王气终,锦衣不照大江东。国破家亡身何在?帐底还泣玉芙蓉。”与前人咏叹项羽、虞姬的诗作迥然不同。满秋石的诗歌,咏史之外,是恬淡明快的写景抒情之作:“散步空林下,斜阳送晚晴。心随云共懒,道与水同清。岁月忘今昔,渔樵识姓名。有人从竹里,隐隐读书声。”(《留庄寓中》)《七夕》一首,有晚唐诗人的情韵:“酒杯方落寞,客意已阑珊。常恨千秋别,重逢一夕难。梦中云气湿,灯背雨声寒。渺渺银河水,人秋波浪宽。”在写景抒情之外,诗人也暗讽争名夺利之徒:“群蒙自浑尔,血气有争心。蛮触忘真幻,沙虫变古今。数行残史罢,一院落花深。短梦槐柯底,微云起夕阴。”(《蚁斗》)年过花甲之时,满秋石被授予浙江金华武义县知县。在任期间,“常恐负心安政拙”,“厘剔奸弊,逾年狱囚止三人。”满秋石恪守“官至贫时方为清”的古训,以俭养廉,而且不许麾下其他官吏贪占。一个小吏在征税时弄虚作假,被满秋石痛打一顿,金华太守称他为“强项令”®。在知县任上,满秋石的诗作多有应酬,但是也有不少直抒胸臆之作,《寓馆杂兴》就是其中之一:“孤清无伴住长安,小院新栽两竹竿。怪尔潇潇风雨急,丈夫只是折腰难。”晚年的诗作,清丽中不乏刚劲:“细雪飞迎面,花飘一片春。随风偏淡荡,压抑带精神。”(《赋得飞雪带春风》)满秋石有《断蔗山房诗稿》4卷、《归云集》1卷、《芸窗诗集》1卷,计1000多首诗。
  三、万里诗心张素含张素含,字霜三,峄县左庄人,生活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尽管他博学多才,却没能步人仕途,只好躬身笔耕,聊以自娱。道光四年(1824),其族弟张聘三从隆昌县任所派人来接他人蜀,为诸子侄执教。张素含在鬓霜之年,长途跋涉,从峄县出发,经徐州、商丘、开封、郑州、洛阳、渑池、潼关、渭南、临潼、西安、咸阳、马嵬、岐山、宝鸡、五丁关、广元、剑门关、绵阳、成都,到达隆昌。在这3个月的4700里行程中,张素含写了3万字札记、137首诗,结集为《蜀程纪略》。这些诗作,写景、抒情与咏史相结合,“严谨工整,气势雄浑,深得少陵要旨”,“想象奇特,豪情奔放,颇具太白遗风” 。
  诗人从峄县人蜀所经之地,是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要事件的地方。名山大川,英雄美人,摇荡着诗人的心灵。诗人不辞劳顿,以史家之笔,感物驰怀,把漫漫旅程变成了抒发历史情感的壮游。这一路,诗人写了淮海踏雪、中州渡河、秦关揽月、蜀道翻天、巴江晚棹、天府春波、夜郎殊俗。借古人之遗迹,泄胸中之块垒,吟出了一首首气象万千的诗篇。当年,刘邦在河南荥阳差点被俘,幸亏纪信冒充刘邦,才突围而出。纪信因此被项羽烧死,而刘邦对纪信的牺牲似乎并不看重。诗人想起这段往事,写到:“走刘误项拼身焚,围解荥阳第一勋。功狗功人都记忆,如何忘却纪将军?”路过项王祠,诗人吟道:“百战威名一战输,鸿沟割去始长吁。江心帝子魂何在?帐底美人泪已无。社稷终难成鼎足,英雄只合赠头颅。茫茫汉水仍东去,寥落荒祠涧树枯。”写白莲教起义被镇压后的剑州:“鹃声咽断夕阳残,马上停鞭不忍看。离乱白杨新战骨,模糊焦土旧兵坛。穴穿石壁人烟冷,血渍山腰草未干。太息绵江江下水,涛声犹带弩声寒。”这首诗与杜甫写安史之乱的诗作相比毫不逊色。诗人在经过四川广元的时候,赞叹了当年的益昌县令何易于。《新唐书》载,何易于任益昌令,刺史崔朴要乘船游览嘉陵江,征用民夫拉纤。上船时,发现拉纤的是何易于。何县令说,现在正值农忙,民间抽不出劳动力,只有当县令的闲着没事,可以使用。崔朴听了,十分羞愧,立即离开益昌。诗人赞叹:“廉吏冰清碑有泪,巴江风静水无波。”张素含一路写来,没有刻意成分。他自称:“频年笔耒,不值一钱;万里舌耕,真堪大笑。怀云找而觅句,非关定远封侯;指蜀道而扬鞭,敢云王尊叱驭。……聊吟短句,用遣闲愁。”正因为如此,他的诗作才远远超过那些金榜题名者的文字。诗人的艺术感觉敏锐,在一个名为“大木戌”的地方,写出“扑面尘沙纷似雨,射人山月冷于霜”。《太华》的前四句:“雨霁关门四扇开,迎人岳色自西来。芙蓉近日花常紫,落雁摩天羽欲回。”《广元道中》颔联:“马足踏残葱岭月,吟鞭敲碎蜀天云。”从这些诗句中,足以见出诗人的炼字工夫和艺术表现力。
  伽运河的开凿,是台儿庄的重要事件,不仅使一个普通的村庄发展为运河城市,各地客商和船民云集台儿庄,共同创造了台儿庄特色的运河文化。运河文化以兼容并蓄为特点,使山西、京津、江南、闽南、岭南的文化元素在此落地生根,形成了经商、从文、尚武的风气,使沉寂落寞千年的鲁南文化再度崛起,也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中催生了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营造了精神氛围。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