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捻军与幅军起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52
颗粒名称: 三、捻军与幅军起义
分类号: K254.41
页数: 3
页码: 218-220
摘要: 捻军即捻党起义军,是晚清时期活动于皖鲁豫一带的秘密组织。驻守台儿庄的清军参将率数百兵卒逃遁,捻军长驱直人,攻陷了台儿庄城。捻军这次攻城,使驻守台儿庄的清军威风扫地,城里居民和商家蒙受了巨大损失,同时,为下一步幅军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捻军 幅军起义

内容

捻军即捻党起义军,是晚清时期活动于皖鲁豫一带的秘密组织。所谓“捻”,本义是指迎神赛会时点油灯搓的捻子,也就是把分散的棉线拧到一起(在鲁南方言中,用手工将棉花拧成线,叫“捻线”)。捻党的“捻”,引申为一伙人的意思。捻党活动分散,每一股称为一捻,少则几人、几十人,多者二三百人。他们多是一些生路艰难的农民,越是荒年,人数越多,“居者为民,出者为捻”。捻党不是宗教组织,不崇尚具体的神主,也没有特别教义。清政府虽然严禁结捻,但由于捻党分散活动,所以没有把它视为大患。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进人安徽,并于五月初开始声势浩大的北伐,推动了当地捻党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各路捻军齐集皖北雉河集(即今安徽涡阳县城),推张乐行为盟主,建立五旗军制。从此,捻军由分散向统一发展。
  咸丰八年(1858)九月末,张乐行、刘天福率领捻军自丁庙闸渡过运河,直逼台儿庄。驻守台儿庄的清军参将率数百兵卒逃遁,捻军长驱直人,攻陷了台儿庄城。捻军这次攻城,使驻守台儿庄的清军威风扫地,城里居民和商家蒙受了巨大损失,同时,为下一步幅军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幅军最初为幅党,开始人数较少,骨干成员主要是盐贩、失业农民、裁汰后无家可归的兵勇。他们经多见广,不怕抓,不怕杀。道光年间,鲁南一代灾情严重,幅党在山林中安营扎寨,提出“替天行道”的口号,采取昼散夜聚的活动方式,劫富济贫。官军前来抓捕,他们不做明显抵抗,用躲避的方式应对。幅军仿效捻军,蓄长发,用幅巾扎头,有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设百夫长。他们把外出攻打围寨叫“做买卖”,出发前屠牲祭旗,叩头祷告:“天老爷,地奶奶,俺到北方做买卖,不管挣钱不挣钱,但愿人马回来全。”发展势力依靠“散旗”,哪个围寨接受了幅军的旗帜,就要听从指挥,否则即行攻打,若无战事,下山寨回家耕种。众山寨之间设集市贸易,山寨内修筑戏台,逢年过节或打了胜仗,唱戏庆贺。
  峄县侯孟村(今属台儿庄区张山子镇)的刘平,是运河沿线幅军的首领。刘平年少时聪颖过人,18岁时,他伙同乡里穷苦农民,带着刀枪,贩卖粮食、私盐,途中如碰到小股清兵,就把他们杀掉。时间长了,刘平的声望大震,跟随他外出谋生的人越来越多。道光十二年(1832),刘平已有随从上百个,贩运的盐、粮也由背驮改为骡马运输。当队伍发展到500人时,刘平不再贩卖粮食、私盐,公开成立了与官府对抗的队伍,刘平自称“幅王”。他把队伍分成若干小队,分布到运河两岸的峄县、枣庄、滕县、徐州等地。后来又在黄丘山套的大寨山和傜阳城修建了住房、粮仓、蓄水池和围墙,作为大本营。他们劫持富豪做人质,让家人拿钱来赎,否则就“撕票”。刘平“绑票”的口号是:“一牛一驴好种田,三顷两顷咱不缠,十顷八顷该俺的钱,楼台殿阁还不完。”一时间,闹得官府坐卧不宁,豪绅惊恐不安。
  咸丰十年(1860)初夏,刘平率部攻下了台儿庄城和贾汪附近的汴塘,运河南北的许多小股农民武装纷纷前来投奔,队伍发展到10万之众,被洪秀全封为 “北汉王”,并派来500名太平军士充当他的卫士。峄县、滕县地区的粮钱捐税,皆为幅军征收,县衙不敢过问。同年九月,清亲王僧格林沁以都统身份率八旗劲旅到峄县镇压,亦不敢轻易出战。刘平暗中聚集10万幅军,拉开交战阵式,运河南岸“营栅亘数十里,徐(州)、兖(州)大震”。同治元年(1862),清都统令部将索尔固善率偏师进攻幅军在台儿庄的营区,把上万幅军逐人运河中溺死,河水为之断流。在后来的对阵中,刘平受伤,养伤期间,被侍卫杀死,刘平的部众归附到“大幅主”刘双印麾下。同治二年(1863)四月,清廷派总兵陈国瑞主攻幅军。在云谷山一带,起义军受到三路夹攻,寡不敌众,刘双印在邹县境内的猴子山被俘,为清军所杀,幅军起义失败。
  台儿庄的尚勇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当社会矛盾激化时,人们的尚勇精神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冲击官府和富豪。这种尚武精神,一方面推动了历史进步,一方面也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构成负面影响,而尚武精神本身是积极向上的。晚清的政治、经济、军事全面腐败,逼使具有尚武倾向的百姓铤而走险。在政治清明时期,尚武文化则成为运河沿岸的一道风景,台儿庄一带集健身和表演为一体的武术,就是这种尚武精神向着积极方向转化而结出的硕果。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