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泇运河两岸的尚勇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4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泇运河两岸的尚勇文化
分类号: G127
页数: 9
页码: 216-224
摘要: 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为国家漕运通道,运河沿岸的码头成为物资集散中心。台儿庄作为南北交流孔道,在地理上占据重要位置。进人晚清,黄河改道,张秋以北的运河断航,漕粮改为海运,沿运船夫纷纷失业,反抗的烽烟再起。老百姓为了自身安全,耍刀习武,形成特殊的尚勇文化。
关键词: 地方文化 尚勇文化 泇运河

内容

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为国家漕运通道,运河沿岸的码头成为物资集散中心。台儿庄作为南北交流孔道,在地理上占据重要位置。经过明末清初的动乱,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涌到运河沿岸,以拉纤、搬运和经商为生,因而聚集了大量没有不动产的外来人口。清王朝建立之后,有人打起“反清复明”的旗帜,组织起义队伍,在运河两岸活动,抢劫官船和商船。清王朝利用镇压和怀柔相结合的方式,一度使这里的治安实现了好转,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但是反抗的因素始终没能消除。进人晚清,黄河改道,张秋以北的运河断航,漕粮改为海运,沿运船夫纷纷失业,反抗的烽烟再起。老百姓为了自身安全,耍刀习武,形成特殊的尚勇文化。
  一、清初峄县的“盗户”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题为《盗户》的小说:“顺治间,滕、峄之区,十人而七盗,官不敢捕。后受抚,邑宰别之为‘盗户’。凡值与良民争,则曲意左袒之,盖恐其复叛也。后讼者辄冒称盗户,而怨家则力攻其伪。每两造具陈,曲直且置不辨,而先以盗之真伪,反复相苦,烦有司稽籍焉。……”这篇小说,不是蒲松龄的虚构,而是对清初鲁南社会状况的艺术性表现。所谓“盗户”,实际上是明末清初曾经活动在峄县一带的农民武装分子,后来被清王朝采用剿抚兼施的手段平息。为了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使之不再闹事,于是就地安插归农,登记造册时谓之“抚户”,俗称“盗户”。
  明初大迁民之后,峄县的社会生活趋于稳定,万历之前,赋役较轻,人们安居乐业。进人明末,由于水旱频仍,赋役加重,至崇祯年间,水灾、旱灾、蝗灾接踵而至,瘟疫猖獗,赤地百里,白骨纵横。许多破产农民和失业工匠,纷纷斩木为兵,加入起义军队伍。朝廷派兵围剿,起义军为了保存实力,进入抱犊崮、沧浪渊山区,继续与官军对峙,一直坚持到明王朝灭亡。这些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起义军,就是后来构成“盗户”的基本成分。
  清王朝建立之后,盘跟在山区丛林中的武装残余,不时下山抢劫,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隐患。另一方面,大片良田荒芜,在册人丁减少。明万历中叶,峄县全境有成年男丁12173人,征粮土地17659顷;清初顺治年间,全县在册男丁只剩下2739人,田地1888顷。顺治十二年(1655),历史学家谈迁由北京返回故乡浙江,乘船途经峄县,发现曾经“烟井辐湊”的台儿庄,只剩下相当于从前一半的居民。峄邳交界的良城,“旧多居人,今才数家”。新当政的清王朝,希望按原先人册的田亩和人丁征收赋役。《峄县志》记载:“顺治初,峄地粮颇重,田百亩纳银九两四钱,邑人大困。”峄县籍的清廷官员意识到问题严重,上书山东巡抚申明利害关系:“且以现在之丁较往昔十损其八,以往昔之赋课现在,一以包十,百姓旦夕莫保其残喘……倘复激疲民,而滋之乱,殆亦如虎生翼矣。此今日之峄,大为可忧也。”®据蒋良骐《东华录》卷五记载,清廷为了发展生产力,维护社会秩序,推出了招徠流民垦荒的“劝垦”政策,“劝农桑以植根本,抚逃亡以实户口”。顺治六年(1649),山东巡抚方大猷向清廷条陈:“州县卫所荒地无主者,分给流民及官民屯种。” 官府对垦荒者适当资助,并放宽纳税年限。峄县的“盗户”就是在这种大气候下产生的。
  因为有的“盗户”曾经参与反清活动,官府对他们不放心,不敢像安置普通流民那样安置,而是把他们集中安插,分为若干寨,有官兵监视。规定20年之后,如果没有反叛行为,其后代可以与普通农民一样参加科举考试。
  二、惊动清廷的抢劫龙袍案清军人关之后,赋税加剧,激起民愤。兖州、临祈、邻县、滕县、峄县一带的农民起义军,由反明转人反清。在台儿庄运河沿岸和北部山区,由“九山王”王俊领导的反清武装,形成气候。顺治八年,在德胜闸抢劫了为顺治皇帝护送龙袍的贡船,惊动朝廷。
  王俊,字宵五,原籍苍山兰陵,其父迁居费县梁邱。明朝崇祯末年,王俊因为打死官差,带领饥民造反上山。各路英雄好汉群起响应,先后有晁家村晁玉光、荣家庄荣坦、费县新庄村付曼汉等人前去投奔。他们相继占领了大苍山、小苍山、花盘山、抱犊崮、燕尾崖、神山等山头。王俊以大苍山为总部,其妹王俏荣据守印盒山,王俊被推为“九山王”。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兖州的明鲁王朱聿海东逃石门一带抗清,王俊受其影响,转而联合明朝将士反清。顺治四年(1647)正月,王俊攻占台儿庄,“四境内,日有焚杀”③。十一月十六日,王俊联合河南榆园军攻占峄县城,知县何文澄越墙逃跑,官兵前来围剿,榆园军和王俊部退出。顺治六年(1649),王俊又率部独自攻人峄县城,知县刘崇善逃跑,起义军杀掉了他的家属。顺治八年(1651),王俊的队伍兵分两路,西路袭击台儿庄,东路直逼郯城。二月初十凌晨,台儿庄被大雾笼罩,王俊以为是突袭的大好时机,因为清军防守严密,未能攻下。于是南下进攻徐州。闰二月十二日,在徐州得胜后北上,在台儿庄德胜闸截获了朝廷的船队,把江南织造为顺治皇帝绣制的龙袍抢走。
  清政府调集精锐力量,对王俊展开围剿。清军采取围困和招降相结合的办法,步步逼近,各个击破,先后攻陷抱犊崮、神山、燕尾山等重要据点。三月,清兵攻破了王俊的大营。《邹县志》称“峄山首领焦二青,同苍山王俊为山东巡抚夏玉擒诛”。至此,台儿庄运河两岸归于平静,而龙袍下落不明。
  三、捻军与幅军起义捻军即捻党起义军,是晚清时期活动于皖鲁豫一带的秘密组织。所谓“捻”,本义是指迎神赛会时点油灯搓的捻子,也就是把分散的棉线拧到一起(在鲁南方言中,用手工将棉花拧成线,叫“捻线”)。捻党的“捻”,引申为一伙人的意思。捻党活动分散,每一股称为一捻,少则几人、几十人,多者二三百人。他们多是一些生路艰难的农民,越是荒年,人数越多,“居者为民,出者为捻”。捻党不是宗教组织,不崇尚具体的神主,也没有特别教义。清政府虽然严禁结捻,但由于捻党分散活动,所以没有把它视为大患。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进人安徽,并于五月初开始声势浩大的北伐,推动了当地捻党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各路捻军齐集皖北雉河集(即今安徽涡阳县城),推张乐行为盟主,建立五旗军制。从此,捻军由分散向统一发展。
  咸丰八年(1858)九月末,张乐行、刘天福率领捻军自丁庙闸渡过运河,直逼台儿庄。驻守台儿庄的清军参将率数百兵卒逃遁,捻军长驱直人,攻陷了台儿庄城。捻军这次攻城,使驻守台儿庄的清军威风扫地,城里居民和商家蒙受了巨大损失,同时,为下一步幅军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幅军最初为幅党,开始人数较少,骨干成员主要是盐贩、失业农民、裁汰后无家可归的兵勇。他们经多见广,不怕抓,不怕杀。道光年间,鲁南一代灾情严重,幅党在山林中安营扎寨,提出“替天行道”的口号,采取昼散夜聚的活动方式,劫富济贫。官军前来抓捕,他们不做明显抵抗,用躲避的方式应对。幅军仿效捻军,蓄长发,用幅巾扎头,有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设百夫长。他们把外出攻打围寨叫“做买卖”,出发前屠牲祭旗,叩头祷告:“天老爷,地奶奶,俺到北方做买卖,不管挣钱不挣钱,但愿人马回来全。”发展势力依靠“散旗”,哪个围寨接受了幅军的旗帜,就要听从指挥,否则即行攻打,若无战事,下山寨回家耕种。众山寨之间设集市贸易,山寨内修筑戏台,逢年过节或打了胜仗,唱戏庆贺。
  峄县侯孟村(今属台儿庄区张山子镇)的刘平,是运河沿线幅军的首领。刘平年少时聪颖过人,18岁时,他伙同乡里穷苦农民,带着刀枪,贩卖粮食、私盐,途中如碰到小股清兵,就把他们杀掉。时间长了,刘平的声望大震,跟随他外出谋生的人越来越多。道光十二年(1832),刘平已有随从上百个,贩运的盐、粮也由背驮改为骡马运输。当队伍发展到500人时,刘平不再贩卖粮食、私盐,公开成立了与官府对抗的队伍,刘平自称“幅王”。他把队伍分成若干小队,分布到运河两岸的峄县、枣庄、滕县、徐州等地。后来又在黄丘山套的大寨山和傜阳城修建了住房、粮仓、蓄水池和围墙,作为大本营。他们劫持富豪做人质,让家人拿钱来赎,否则就“撕票”。刘平“绑票”的口号是:“一牛一驴好种田,三顷两顷咱不缠,十顷八顷该俺的钱,楼台殿阁还不完。”一时间,闹得官府坐卧不宁,豪绅惊恐不安。
  咸丰十年(1860)初夏,刘平率部攻下了台儿庄城和贾汪附近的汴塘,运河南北的许多小股农民武装纷纷前来投奔,队伍发展到10万之众,被洪秀全封为 “北汉王”,并派来500名太平军士充当他的卫士。峄县、滕县地区的粮钱捐税,皆为幅军征收,县衙不敢过问。同年九月,清亲王僧格林沁以都统身份率八旗劲旅到峄县镇压,亦不敢轻易出战。刘平暗中聚集10万幅军,拉开交战阵式,运河南岸“营栅亘数十里,徐(州)、兖(州)大震”。同治元年(1862),清都统令部将索尔固善率偏师进攻幅军在台儿庄的营区,把上万幅军逐人运河中溺死,河水为之断流。在后来的对阵中,刘平受伤,养伤期间,被侍卫杀死,刘平的部众归附到“大幅主”刘双印麾下。同治二年(1863)四月,清廷派总兵陈国瑞主攻幅军。在云谷山一带,起义军受到三路夹攻,寡不敌众,刘双印在邹县境内的猴子山被俘,为清军所杀,幅军起义失败。
  台儿庄的尚勇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当社会矛盾激化时,人们的尚勇精神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冲击官府和富豪。这种尚武精神,一方面推动了历史进步,一方面也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构成负面影响,而尚武精神本身是积极向上的。晚清的政治、经济、军事全面腐败,逼使具有尚武倾向的百姓铤而走险。在政治清明时期,尚武文化则成为运河沿岸的一道风景,台儿庄一带集健身和表演为一体的武术,就是这种尚武精神向着积极方向转化而结出的硕果。
  第五节清代中叶的三位诗人
  诗是心灵和时代碰撞的产物,诗人的心灵深度和创作条件共同促成诗作的诞生。在诗歌兴盛的唐宋两代,枣庄的文教隳沉,没有产生令后人骄傲的诗人。泇运河开通之后,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哺育了三位杰出的诗人。
  一、翰林院编修李克敬及其诗作
  李克敬(1659~1727),字子凝,号小东。清顺治十六年(1659)出生在峄县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李冲,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被乱兵掠走,经历九死一生,返回家乡,娶妻生子后,他变卖田产,购置笔墨,供6个儿子读书。在6个孩子中,老四克敬聪明好学,“生而颖异,五岁能诵尚书,八岁了五经,十岁能属文赋诗,弱冠已为通儒,补博士弟子员。才满山左,久且满天下”。
  康熙十三年(1674),峄县新任知县派人把15岁的李克敬招到县衙,令他以《乡愁》为题,当众作诗一首。李克敬缓缓道出:“愁人不能寐,欲寐转彷徨。方止思乡泪,闭眼即故乡。惊魂以一断,寒宵万里长。顽身飞不去,好梦送凄凉。” 因此在峄县赢得文名。而三年一次的乡试,李克敬却莫明其妙地名落孙山。科举失利,又为衣食所困,只能以教书谋生,先后在峄县和临沂、徐州、曲阜、滕县等地教书。
  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皇帝沿京杭大运河南巡,途径台儿庄。在滕县讲学的李克敬,听到康熙皇帝南巡的消息,意识到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收拾行囊,连夜赶赴台儿庄,向康熙皇帝献上《雅颂八章》,其一云:“承天抚世,稽古帝王,书契以来,未有穆穆我皇。佚殷越周,流虞漂唐,三后在天,配之弥光。”这种拟《诗经》体的《雅颂》,当然是歌功颂德。但是,诗中所陈康熙功德,并非廉价吹捧。康熙皇帝从700多个才俊献上的近2000首诗赋中,钦定李克敬的《雅颂八章》为第一,贴出皇榜。第二年,山东乡试,李克敬赴济南应考,力拔省魁。7年后,56岁的李克敬赴京参加会试,高中二甲第九名,选翰林院庶吉士。
  李克敬进人翰林院以后,名气如日中天,遭到同僚嫉恨,有人弹劾他“毁谤程朱”,要求严惩。康熙皇帝没有对他降罪,只进行了申饬。李克敬意识到官场的险恶,上书朝廷,借母亲年迈多病为由,请求卸职还乡。康熙五十六年(1717),李克敬回到峄县,应知县之请续修贾三近初修的《峄县志》。康熙六十年(1721),再度应召入京,授翰林院编修,参与《大清一统志》的编纂工作。雍正五年(1727),李克敬积劳成疾,病逝于京城,享年69岁。
  家乡人提起李克敬,往往对他的《雅颂八章》津津乐道。其实,这组作品并不是李克敬的代表作。《浙行漫录》《谐喻》《东南雅言》中收录的诗文,抒发的多是穷书生的困顿感受。“金阙既无分,玉京应相望。丹铅遮眼暗,寒饿催心忙。”这首《述怀诗》,与杜诗一样沉郁。《冬晚次和吴先生友鲲》:“肃肃众星列,天宇何森静?徒倚独树边,霜月照孤影。魂寒意气微,吟苦齿牙冷。我堕之途艰,谁持千寻绠? ”兼有贾岛的清痩和李贺的隽拔。《姑嫂山》:“小姑不愿如嫂长,江南江北避彭郎。嫂不望夫姑不嫁,携手皈依仙坛下。昨日云光为画眉,娇羞无语双泪垂。云光可扫泪可洗,姑嫂之心不可移。”为传说赋形,为山川铸魂,看似恬淡,实乃苦涩,勾勒出小人物的坚毅。
  二、滕县诗人满秋石满秋石(1749~1828),字碧山,号若谷,滕县柴里村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嘉庆十七年(1812) “以截取选浙江武义知县”。
  满秋石12岁丧父,“事母为谨,不违慈训,以孝闻于乡里。®”因为家贫,请不起私塾老师,走读于3里之外南荒村孔毓铭设立的义塾。每天中午,同学回家吃午饭的时候,满秋石到村外走一趟,然后回到学屋,展卷诵读。老师问他为何来得这么快,秋石回答说母亲事先做好了菜饭,他吃罢即回。老师认为,从南荒村到柴里来回6里,满秋石走不了这么快。于是再放学时站在高处看他的行踪,发现他根本没有回家。问他为什么不说实话,满秋石说出了家中的生计困难。老师生出怜悯之心,请求东家孔毓铭送午饭时多给一些,让满秋石跟他同餐。此后,满秋石不再忍饥读书,学业大进。乾隆三十六年(1771),满秋石到曲阜举人颜星堂在滕县嘤鸣楼开设的学堂受教。乾隆三十八年(1773),选为庠生。次年秋,赴济南应乡试。颜先生预言,此次滕县应试学子中,如只有一人中举,即为满秋石。如秋石不中,他把自己唯一的右眼挖掉。到了放榜的日子,别人已经接到喜报,却迟迟没有满秋石中举的信息。有人问颜先生,你是不是要把右眼抠出来?颜先生急不可耐,骑驴到县城问榜。行至苗桥河U庙前,购得一棵甘蔗解渴。此时,一个公差骑马至此,颜先生询问公差去向,回答说去柴里给新科满举人送喜报。颜先生抡起甘蔗痛打公差,甘蔗断为两截。公差问其原因,颜先生说,喜报延误两天,差点葬送了我的这只眼睛。后来得知,因为满秋石家贫,事先没花银两打点,导致喜报延误。颜先生打公差打断甘蔗这件事,使满秋石百感交集,后来他把第一部诗集取名为《断蔗山房诗稿》。
  满秋石早年的活动区域在滕县西部,诗作却没有局限于运河沿岸。他的咏史诗,思考历史兴衰,境界高远,意象鲜活。诗人路过下邳,想起当年黄石公给张良授书,赋诗两首,其二曰:“兴亡几度过秋风,徐泗萧条水自东。为问圯桥仍在否?断云疏雨落残红。”(《下邳秋望》)《忆秦淮》一诗,含蓄地表现了六朝金粉的兴衰:“长江滚滚浪淘沙,六代消沉日易斜。桃叶渡时刚子夜,乌衣飞去又谁家?晚烟憔悴宫墙柳,细雨飘零旧院花。十四楼头空夜月,金陵自古盛繁华。”《虞姬》一诗的前四句:“九郡山河王气终,锦衣不照大江东。国破家亡身何在?帐底还泣玉芙蓉。”与前人咏叹项羽、虞姬的诗作迥然不同。满秋石的诗歌,咏史之外,是恬淡明快的写景抒情之作:“散步空林下,斜阳送晚晴。心随云共懒,道与水同清。岁月忘今昔,渔樵识姓名。有人从竹里,隐隐读书声。”(《留庄寓中》)《七夕》一首,有晚唐诗人的情韵:“酒杯方落寞,客意已阑珊。常恨千秋别,重逢一夕难。梦中云气湿,灯背雨声寒。渺渺银河水,人秋波浪宽。”在写景抒情之外,诗人也暗讽争名夺利之徒:“群蒙自浑尔,血气有争心。蛮触忘真幻,沙虫变古今。数行残史罢,一院落花深。短梦槐柯底,微云起夕阴。”(《蚁斗》)年过花甲之时,满秋石被授予浙江金华武义县知县。在任期间,“常恐负心安政拙”,“厘剔奸弊,逾年狱囚止三人。”满秋石恪守“官至贫时方为清”的古训,以俭养廉,而且不许麾下其他官吏贪占。一个小吏在征税时弄虚作假,被满秋石痛打一顿,金华太守称他为“强项令”®。在知县任上,满秋石的诗作多有应酬,但是也有不少直抒胸臆之作,《寓馆杂兴》就是其中之一:“孤清无伴住长安,小院新栽两竹竿。怪尔潇潇风雨急,丈夫只是折腰难。”晚年的诗作,清丽中不乏刚劲:“细雪飞迎面,花飘一片春。随风偏淡荡,压抑带精神。”(《赋得飞雪带春风》)满秋石有《断蔗山房诗稿》4卷、《归云集》1卷、《芸窗诗集》1卷,计1000多首诗。
  三、万里诗心张素含
  张素含,字霜三,峄县左庄人,生活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尽管他博学多才,却没能步人仕途,只好躬身笔耕,聊以自娱。道光四年(1824),其族弟张聘三从隆昌县任所派人来接他人蜀,为诸子侄执教。张素含在鬓霜之年,长途跋涉,从峄县出发,经徐州、商丘、开封、郑州、洛阳、渑池、潼关、渭南、临潼、西安、咸阳、马嵬、岐山、宝鸡、五丁关、广元、剑门关、绵阳、成都,到达隆昌。在这3个月的4700里行程中,张素含写了3万字札记、137首诗,结集为《蜀程纪略》。这些诗作,写景、抒情与咏史相结合,“严谨工整,气势雄浑,深得少陵要旨”,“想象奇特,豪情奔放,颇具太白遗风” 。
  诗人从峄县人蜀所经之地,是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要事件的地方。名山大川,英雄美人,摇荡着诗人的心灵。诗人不辞劳顿,以史家之笔,感物驰怀,把漫漫旅程变成了抒发历史情感的壮游。这一路,诗人写了淮海踏雪、中州渡河、秦关揽月、蜀道翻天、巴江晚棹、天府春波、夜郎殊俗。借古人之遗迹,泄胸中之块垒,吟出了一首首气象万千的诗篇。当年,刘邦在河南荥阳差点被俘,幸亏纪信冒充刘邦,才突围而出。纪信因此被项羽烧死,而刘邦对纪信的牺牲似乎并不看重。诗人想起这段往事,写到:“走刘误项拼身焚,围解荥阳第一勋。功狗功人都记忆,如何忘却纪将军?”路过项王祠,诗人吟道:“百战威名一战输,鸿沟割去始长吁。江心帝子魂何在?帐底美人泪已无。社稷终难成鼎足,英雄只合赠头颅。茫茫汉水仍东去,寥落荒祠涧树枯。”写白莲教起义被镇压后的剑州:“鹃声咽断夕阳残,马上停鞭不忍看。离乱白杨新战骨,模糊焦土旧兵坛。穴穿石壁人烟冷,血渍山腰草未干。太息绵江江下水,涛声犹带弩声寒。”这首诗与杜甫写安史之乱的诗作相比毫不逊色。诗人在经过四川广元的时候,赞叹了当年的益昌县令何易于。《新唐书》载,何易于任益昌令,刺史崔朴要乘船游览嘉陵江,征用民夫拉纤。上船时,发现拉纤的是何易于。何县令说,现在正值农忙,民间抽不出劳动力,只有当县令的闲着没事,可以使用。崔朴听了,十分羞愧,立即离开益昌。诗人赞叹:“廉吏冰清碑有泪,巴江风静水无波。”张素含一路写来,没有刻意成分。他自称:“频年笔耒,不值一钱;万里舌耕,真堪大笑。怀云找而觅句,非关定远封侯;指蜀道而扬鞭,敢云王尊叱驭。……聊吟短句,用遣闲愁。”正因为如此,他的诗作才远远超过那些金榜题名者的文字。诗人的艺术感觉敏锐,在一个名为“大木戌”的地方,写出“扑面尘沙纷似雨,射人山月冷于霜”。《太华》的前四句:“雨霁关门四扇开,迎人岳色自西来。芙蓉近日花常紫,落雁摩天羽欲回。”《广元道中》颔联:“马足踏残葱岭月,吟鞭敲碎蜀天云。”从这些诗句中,足以见出诗人的炼字工夫和艺术表现力。
  泇运河的开凿,是台儿庄的重要事件,不仅使一个普通的村庄发展为运河城市,各地客商和船民云集台儿庄,共同创造了台儿庄特色的运河文化。运河文化以兼容并蓄为特点,使山西、京津、江南、闽南、岭南的文化元素在此落地生根,形成了经商、从文、尚武的风气,使沉寂落寞千年的鲁南文化再度崛起,也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中催生了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营造了精神氛围。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