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商贾云集,文化繁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46
颗粒名称: 四、商贾云集,文化繁荣
分类号: K901
页数: 2
页码: 211-212
摘要: 兰陵书院在台儿庄一直是重要的教育基地,甚至是衍生教育的母体。它的出现,带来了台儿庄教育的繁荣,至光绪年间,知名私塾学校发展到32所,加上周边乡村的私塾共有70多所,另有义学与教会学堂10多处,为台儿庄培育出大批文化名人。
关键词: 台儿庄 商贾 文化繁荣

内容

台儿庄是一个移民城市。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人口膨胀几十倍,所增加的人口多是外地涌人的淘金者。他们开始并不携带家眷,而是一个人先来创业。等到购买了地产把老小接过来时,在家苦熬的孩子,已经错过了读书年龄。他们来到台儿庄,尽管有了生活平台,却不能坐下来读书,只能跟着父辈创业。等到在竞争中有幸成为富户,生存压力依然不轻,他们既要应对激烈的竞争,又要防备匪患。台儿庄是商业城镇,是冒险者的天堂,却不是培养官员和文人墨客的园圃。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考取进士的黄和、崇祯元年(1628)考取进士的黄图昌并不是台儿庄商人的后代。这个“甲于一邑”的台儿庄,在一年又一年的科举考试中成绩不佳,成为地方官的一个心病。
  乾隆四十八年(1783),时任峄县知县的张玉树,在台儿庄文昌阁院内创办了以培养童生为使命的官学兰陵书院,与峄县城里的峄阳书院南北呼应。因为台儿庄大部地域为古兰陵郡和东海郡兰陵县辖地,所以将这座书院命名为“兰陵书院”。嘉庆二十四年(1819),知县张涛进行了扩建。道光二十年(1840),知县张梦祺重修。咸丰元年(1851),朱彦华再次重修。兰陵书院占地4亩,依托文昌阁,中为讲堂3间,东西厢房各5间,二门楼1间,大门楼1间。院内有寝室6间,供学子住宿。
  兰陵书院为台儿庄乃至鲁南苏北地区的文化摇篮,是许多读书人改变命运的地方,也是文人骚客汇聚的场所。因书院建在文昌阁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文昌阁香火会日,文人墨客云集,四方游客络绎不绝。清道光四年(1824),台儿庄的儒生为了表达对孔夫子的崇敬,在文昌阁旁边建了一座字纸炉用来焚烧字纸,以免有人把写有“圣人之言”的纸张作为废纸使用而玷污了圣人。从此以后,每天都有老年文人背着竹笼,到学校、街巷捡拾字纸,送到字纸炉焚烧。光绪二十八年(1902),兰陵书院改为校士馆。兰陵书院在台儿庄一直是重要的教育基地,甚至是衍生教育的母体。它的出现,带来了台儿庄教育的繁荣,至光绪年间,知名私塾学校发展到32所,加上周边乡村的私塾共有70多所,另有义学与教会学堂10多处,为台儿庄培育出大批文化名人。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