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代繁盛与运河重镇的勃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44
颗粒名称: 二、清代繁盛与运河重镇的勃兴
分类号: K2
页数: 2
页码: 209-210
摘要: 清末民初,尽管运河已经不是国家唯一的南北运输通道,但台儿庄的商贸业仍维持了一定规模。台儿庄成为中转南北货物的水旱码头之后,官府和商家的进驻使台儿庄人口猛增,商贸繁荣,成为峄县40个集镇之首。
关键词: 清代 运河重镇

内容

台儿庄成为中转南北货物的水旱码头之后,官府和商家的进驻使台儿庄人口猛增,商贸繁荣,成为峄县40个集镇之首。清光绪《峄县志》卷二四《艺文志》载:“自泇河既导,而东南财糈跨江越淮,鱗次仰沫者,凡四百万有奇”,台儿庄“遂为国家要害”。每年经过台儿庄的漕船和商船,多达10万艘。江浙、湖广一带的竹木、瓷器、丝绸、茶叶、蔗糖、稻米、纸张、桐油、工艺品、棉布、水果等,纷纷运抵台儿庄码头向周边批发,北方的山果、木材、药材、皮张、杂粮、油、麻、烟草、煤炭等也由台儿庄中转南下。四方商人趋利于台儿庄,周边的农村人口也纷纷向这个新兴的城镇迁居,加上码头搬运工、纤夫、水手、官员、僧侣、游客和驻军,使城里人口迅速增加。在丁字街、月河街、顺河街、鱼市街、竹竿巷等商贸街巷,店铺多达百余家。临河店铺为了方便装卸货物,便在月河北岸、东岸修筑了功能齐全的十几处石阶码头。这些码头至今尚存完好,成为京杭大运河沿岸仅存的明清码头。
  台儿庄商贸业的繁盛,官府是主导,民间商业是主体。明末清初,以郁、台、花、马四大家族为主,至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又出现了燕、尤、赵、万四大商户和100多家有商号的商行。嘉庆之后,尽管国势走低,台儿庄的商业却蒸蒸日上,这时候,又出现了陈、王、袁、胳四家有实力的商户,影响着台儿庄的商贸风气。他们与经营毛皮业和清真饮食的沙、洪、展、吕四大穆斯林商户和睦相处,平分秋色。有的粮行、皮行、染坊、酒坊还雇用工人,聘请经理,摆脱了家族经营模式。“道升”、“澧泉”、“广源”等5家酒坊,各有雇工近百人。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发达,行业众多,有数百种手工产品,如舟船、农具、家具、文具、餐具、茶具、兵器、小五金、工艺品等。清咸丰四年(1854),汶上县作坊主郝兆祥来台儿庄开办酱园店,自产自销,年收人4000银元。光绪十一年(1885),泰安纸业作坊主范兆信来台儿庄开办抄纸作坊,每天生产毛边纸2500张。宣统三年(1911),济南同益公铁锅厂到台儿庄兴办分厂,年产铁锅、鏊子5万余口。
  清末民初,尽管运河已经不是国家唯一的南北运输通道,但台儿庄的商贸业仍维持了一定规模。据《山东集市调查与研究》记载:民国初年,台儿庄有曰用百货、杂货、布线、皮革、中药、饭店、银、铁、瓷器店等70多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同仁百货店、复兴杂货店、恒之兴棉布店、中和堂药店、孙家酒店、裕康酒店、徐家瓷器店、协兴东铁货店、曹家棒场、豫祥酱园、万祥糕点、彭家饭店等。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