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代筑城与漕道八闸的创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43
颗粒名称: 一、明代筑城与漕道八闸的创建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2
页码: 208-209
摘要: 泇运河解决了黄泛阻运的漕运难题,但是,从微山湖到台儿庄的85里河道,西高东低,微山湖的湖底比台儿庄高7米,为解决水源下泄难题,漕河官员想出了建立闸坝的方式。万历年间,在韩庄至台儿庄之间85里河道上,自西向东依次建起韩庄、德胜、张庄、万年、丁庙、顿庄、侯迁、台儿庄8座斗门式船闸。
关键词: 明代 筑城 漕道八闸

内容

泇运河开凿之前,台儿庄只是一个普通的集镇,尽管在台儿庄城区附近有汉代陶器等生活用具出土,但是在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之前,台儿庄还不具备“城”的规模。泇运河开通之后,台儿庄成为运河重镇,接任李化龙总理河道的工部右侍郎曹时聘,上疏朝廷,请求在泇运河沿线置邮驿、设兵巡、增河官、立公署,获得万历皇帝的应允。万历三十五年(1607),台儿庄开始筑城。清代又进行过3次重修。
  据清光绪《峄县志》卷八《建置》篇记载,清顺治四年(1647),兖东道兵备副使蒋鸣玉倡导重建台儿庄城,由县丞雷拴负责,次年竣工。第二次筑城是在康熙年间。《峄县志》卷二一《耆旧》篇记载:“康熙间,黄河决,花山徐邳灾,漕运中梗。”康熙皇帝南巡,一位名叫曹自新的乡绅,率数州十万士民迎銮吁恩,并进河图。“口析水患数千言”。康熙皇帝“即敕河臣覆勘,给币修筑”®。这时的台儿庄城,东西长5里,南北宽2.5里。咸丰五年(1855),黄河决口,殃及台儿庄,多处城墙坍塌。一些土墙民房,基本没有剩下。咸丰七年(1857),由地方圩练长尤训光发起募捐,再次筑城。这一次修筑的城墙,墙体高一丈三(相当于4米),宽一丈(3米),砖墙内筑土坯,城外有三丈宽的护城河。咸丰年间的台儿庄城,规模有所缩小,建有城门6座,命名不算整齐,但富有学问。东门叫“仰生”,意思是官府、官员仰仗众生而存在;西门叫“台城旧志”,表明她是旧城的标志;北门为“中正”,意为中正仁和;小北门曰“承恩湛露”,意为蒙承上苍恩典,享受丰沛的雨露;南门叫“惠迪吉”,意思是顺从天道就能吉利;小南门叫“迎祥”,意思是迎来吉祥。东南西北4个正门均建有两层门楼,上为岗楼垛口,下为通道,城墙上面可行驶大车。
  泇运河解决了黄泛阻运的漕运难题,但是,从微山湖到台儿庄的85里河道,西高东低,微山湖的湖底比台儿庄高7米。尽管在汇流区域内有244处泉源®,但旱季有径流的仅有10处。巨大的落差,使雨季储存在微山湖的水源,用不了多久就会流泄净尽,而泉水所能提供的补给,满足不了通航需要。为解决水源下泄难题,漕河官员想出了建立闸坝的方式。万历年间,在韩庄至台儿庄之间85里河道上,自西向东依次建起韩庄、德胜、张庄、万年、丁庙、顿庄、侯迁、台儿庄8座斗门式船闸。为了减少启闭次数和闸门磨损,节省维修费用,每次过闸,船只必须结队编组,不准单船过闸。这样,船闸管理和维修需要专门机构。为此,朝廷在韩庄至台儿庄之间,设闸官署4处,浅铺38处。每个闸官署设闸官一名,管辖两处船闸。闸官虽然官阶低下,未人品流,但手下有许多船夫,负责船闸的启闭及所辖河段的蓄水、泄洪,掌管着船只通行的权力。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