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开泇功臣舒应龙、刘东星、李化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41
颗粒名称: 三、开泇功臣舒应龙、刘东星、李化龙
分类号: K81
页数: 3
页码: 206-208
摘要: 开凿泇运河,是明代运河整治的重要工程。在开凿过程中,舒应龙、刘东星、李化龙三位大臣起到了关键作用,被后人称为“泇河三公”。明清两代朝廷,星继其事,李公化龙毕其功,在当日言事诸臣,好以口舌持短长,或忌或阻啧有繁言,而三公殚心国事,不恤人言,尽智竭力,前后相继,疏凿挑浚,卒避三百里黄流之险,而成此二百六十里安流之运道。
关键词: 功臣 舒应龙 刘东星 李化龙

内容

开凿泇运河,是明代运河整治的重要工程。在开凿过程中,舒应龙、刘东星、李化龙三位大臣起到了关键作用,被后人称为“洳河三公”。明清两代朝廷,星继其事,李公化龙毕其功,在当日言事诸臣,好以口舌持短长,或忌或阻啧有繁言,而三公殚心国事,不恤人言,尽智竭力,前后相继,疏凿挑浚,卒避三百里黄流之险,而成此二百六十里安流之运道,岂非万世之利……三公不可无祀。”乾隆二十九年(1764),杨锡绂在万年闸北首(今峄城区古邵镇杨闸关村)建三公祠,颂扬他们的功绩。据《乾隆起居注》记载,乾隆三十年(I765)四月二十七日,乾隆皇帝从江南返京,驻跸万年驿大营,题写了“绩均伽运恭悬祠”。
  舒应龙(?~1615),字时见,号中阳,广西全州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万历二十年(1592),由南京兵部尚书任上召人京师为工部尚书,总理河道。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汶河决口,下灌沛县、徐州,冲毁运河堤坝200多里。舒应龙上奏朝廷,恳请在韩庄以东开挖一条支渠,以宣泄微山湖及鱼台等县的积水。准奏后,于次年动工,用5个月的时间开挖了40里长的中心沟,成为泇运河的上游。
  刘东星(1538〜1601),字子明,山西沁水人。明隆庆二年进士。万历中叶任河漕总理、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万历二十七年(1599),刘东星和梅守相提出,继续开挖韩庄中心沟,拓宽加深侯家湾、良城直通伽口的河道,使其能够行船,得到朝廷准许。因为当年河水漫过河床,未能施工。第二年,刘东星、梅守相再次奏请开伽。获得批准后,刘东星排除种种困难,动工开泇。工程费用仅用了二十分之一,泇河已开成十分之三。在准备建造巨梁桥石闸和德胜、万年、万家庄三座草闸时,刘东星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李化龙(1554〜1611),字于田,北直隶长垣县(今属河南)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万历三十一年(1603)六月,黄河在山东单县、曹县和江苏沛县决堤,横冲运河河道。朝廷任命李化龙为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李化龙上疏力陈开伽,获得批准。万历三十二年(1604)八月,开通洳运河,“伽河之安流,代黄河之险道,八千运艘,不两月过尽”®。万历三十三年(1605)二月,李化龙因母丧离任回家丁忧,临行之前,仍令负责运河的官员疏浚河道30里,建船闸3座,保证泇运河畅通。
  泇运河是明代漕运史上一项巨大的工程,是漕河官员与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泇运河的通航,改变了京杭大运河苏鲁交界区段借黄行运的历史,正常年景的通航时间,每年增加90天,使运河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舒应龙
相关人物
刘东星
相关人物
李化龙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