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代文学家李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31
颗粒名称: 三、元代文学家李泂
分类号: K81
页数: 3
页码: 194-196
摘要: 李泂生平喜游名山大川,曾游历匡庐、王屋、少室诸山,但最喜欢的地方还是泉城济南。他在大明湖畔构筑庐舍,建超然楼和天心水面亭。李泂生得器宇不凡,善饮酒。《元史•李洄传》记载:“洞每以李太白自似,当世亦以是许之。”李洞侨居济南期间,同文坛许多名流交往酬和,至今传为佳话。
关键词: 文学家 李泂 元代

内容

天历三年春,臣集、臣洞、臣九思,得侍清闲之燕,论山川形胜。
  臣九思曰:济南山水似江南,殆或过之。臣泂之居,在大明湖上。雍水土而为亭,可以周览其胜,名之曰“天心水面”,可想见其处矣。②以上文字,出自元代著名文学家虞集所撰《天心水面亭记》。这座玲珑小亭处于超然楼近旁的大明湖水面,他的主人就是虞集好友元代文学家李洄。时光虽然已流逝近700年,但李洞其人其事依然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李泂(1274~1332),字溉之,滕州人。据《元史.李洞传》记载,李泂幼时便气质不凡,十分聪明,刚人学读书时,就以颖悟强记而闻名远近。大德年间(1297~1307),文坛盟主姚燧偶然读了李洄文章,深为叹异,将他召到门下,悉心传授古文。当时驰骋文坛的张养浩、贯云石、孛术鲁榊、谢端、李之绍等人均在姚燧门下受业。姚燧身为集贤殿大学士、翰林学士,奉命主修国史。在他的力荐之下,李涧被朝廷授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先后参与《成宗实录》《武宗实录》编撰,后来因家中老人需要奉养,辞职还乡。数年后,李泂又被朝廷召用,任职中书掾、集贤院都事,转太常博士。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蒙古大臣拜住任丞相,推行新政,起用儒士,闻李泂名声,遂提拔他为监修国史长史。数年之间,历任秘书监著作郎、太常礼仪院经历。泰定元年(1324),任命为翰林待制,因亲老去世,辞职归乡。
  天历元年(1328),李泂以翰林待制复出,当时元文宗崇尚文治,在皇宫大内建奎章阁,延请天下名士充任学士。文宗数次召见李泂,奏对称旨,被越级提升为翰林直学士,特授奎章阁承制学士。李泂撰《辅治篇》进献,再次得到元文宗赏识,此后朝廷每有大议,都请他参与。不久,朝廷组织学者编修《经世大典》,由奎章阁学士院负责编纂。这是历史上一项重要文化工程,全书880卷,内容涵盖政治、经济以及礼仪制度等方方面面。当时李洄患病已卧床多日,听到消息后积极要求参加编撰。他说:“这是大制作,我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于是拖着病体参与了编纂全过程,书成之后,以病告归乡里。一年后,元文宗再次请他出山,李泂已卧床不起,不久病逝,享年59岁。
  李泂才气过人,相貌气质非凡,据《元史•李洄传》记载:泂骨骼清峻,神情开朗,秀眉疏髯,目莹如电,颜面如冰玉,而唇如渥丹然,峨冠褒衣,望之者疑为神仙中人也。其为文章,奋笔挥洒,迅飞疾动,汩汩滔滔,思态叠出,纵横奇变,若纷错而有条理,意之所至,臻极神妙。
  李泂著文集40卷,传世作品有《溉之集》。清顾嗣立编《元诗选》,收录其诗作10首。其中《过东林寺》诗云:“风破西村雨气昏,泠泠涧水竹间闻。山头知有灵仙过,千丈通明五色云。”他还热衷散曲创作,明代戏曲理论家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收人“词林英杰”150人之列,流传下来的仅有双调《夜行船.送友归吴》①。这套散曲格调慷慨硬朗,读罢令人荡气回肠:驿路西风冷绣鞍,离情秋色相关。鸿雁啼寒,枫林染泪,撺断旅情无限。
  【风入松】丈夫双泪不轻弹,都付酒杯间。苏台景物非虚诞,年前倚棹曾看。野水鸥边萧寺,乱云马首吴山。
  【新水令】君行那与利名干?纵疏狂柳羁花绊。何曾畏,道途难?往曰今番,江海上浪游惯。
  【乔牌儿】剑横腰秋水寒,袍夺目晓霞灿。虹霓胆气冲霄汉,笑谈间人见罕。
  【离亭宴煞】束装预喜苍头办,分襟无奈骊驹趱。容易去何时重返?见月客窗思。问程村店宿,阻雨山家饭。传情字莫违,买醉金宜散。千古事毋劳吊挽。阖闾墓野花埋,馆娃宫淡烟晚。
  李泂具有多方面才能,他是元代著名书法家之一,墨迹为世人所珍藏。《元史•李泂传》说“洄尤善书,自篆、隶、草、真皆精诣,为世所珍爱”。尤其狂草,书法遒劲,笔走龙蛇,酷似唐代怀素风格。他的《过采江诗》碑刻,保存在马鞍山采石风景区蛾眉亭内。
  李泂生平喜游名山大川,曾游历匡庐、王屋、少室诸山,但最喜欢的地方还是泉城济南。他在大明湖畔构筑庐舍,建超然楼和天心水面亭。李泂生得器宇不凡,善饮酒。《元史•李泂传》记载:“泂每以李太白自似,当世亦以是许之。”李泂侨居济南期间,同文坛许多名流交往酬和,至今传为佳话。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泂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