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子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26
颗粒名称: 五、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子通
分类号: K81
页数: 3
页码: 188-190
摘要: 李子通与隋军展开多次交战,队伍不断壮大,拥有了数万兵力。大业十一年(615),子通自称楚王,一举攻陷江淮重镇江都。随即在江都称帝,国号吴,建元明政,并设立一应衙署职官。不久,占据丹阳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乐伯通率众万余归附,子通声势大振。
关键词: 起义军 李子通

内容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的李子通,毅然揭竿于山东,转战于江淮,称帝于江都。
  李子通(?~622),东海丞(今枣庄市峄城区)人,其生平事迹见于《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他出身于世代务农的贫苦家庭,少时除了耕种,还从事渔猎谋生。李子通生性豪爽,恩怨分明,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看见年老体弱者劳作,经常主动上前帮忙,“性好施惠,家无蓄积”®。遇见土豪恶霸欺压穷人,定会挺身而出打抱不平。艰难困苦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也铸就了敢于反抗的性格。不久,山东境内爆发了农民大起义,他加入反抗官府的洪流中,很快便成为起义军领袖之一。
  隋炀帝在位期间,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农民生活如滚油锅。《隋书•杨玄感传》记载当时状况:“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北史•隋本纪下》又载:“人饥相食,邑落为墟,上弗之恤也。”。当时遭受荼毒最厉害的是山东地区,不仅徭役繁多,而且赋税沉重。因此在全国反隋浪潮中,山东民众起义时间最早,揭竿队伍最多,反抗斗争最为激烈。
  隋大业七年(611),王薄、左君行等首先起义于长白山(今山东章丘、部平境内),徒众多至数万人,义军四处出击,声势大振。具有反抗精神的李子通闻讯,率领家乡穷苦弟兄毅然投奔长白山,因作战勇敢,被左君行所器重。当时义军队伍良莠不齐,滥杀滥抢现象时有发生,“唯子通独行仁恕,由是人多归之,未半岁,兵至万人”①。大业九年(613),义军主帅王薄率兵南下攻打鲁郡(今山东兖州),李子通参加了战斗,表现英勇。此后他又随左君行再次南下,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最后攻破丞县县城。丞县是李子通家乡,人城后,他开仓赈济,惩治为富不仁的土豪恶霸,深受家乡父老爱戴。李子通不但作战勇敢,号令严明,还特别爱护士兵,在军中威信日益升高,前来投奔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一切引起了左君行的猜忌和不安。为了避免双方发生内讧火并,李子通决定南下江淮发展,同昔日长白山战友杜伏威联手反隋。
  在江淮战场上,李子通与隋军展开多次交战,队伍不断壮大,拥有了数万兵力。大业十一年(615),子通自称楚王,一举攻陷江淮重镇江都。随即在江都称帝,国号吴,建元明政,并设立一应衙署职官。不久,占据丹阳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乐伯通率众万余归附,子通声势大振。经过筹划准备后,发兵进击盘踞在太湖附近的沈发兴,相继占领京口、丹阳、毗陵、晋陵等地,隋朝设于江南各郡县大都归入李子通势力范围。
  隋王朝土崩瓦解后,反复无常的杜伏威又归降了唐朝。当时李子通驻扎溧水附近,杜伏威部将率精兵夜袭营地,趁风纵火,李子通失利后东走太湖。随后他又重整旗鼓,彻底击败沈法兴,移都余杭。于是“东至会稽,南至千岭,西距宣城,北至太湖,尽有其地”®。此后,李子通与唐军大战于苏州,失利后退守余杭,战败就擒,被唐军押送到京师长安软禁。唐高祖武德五年(622),不甘失败的李子通与部将乐伯通伺机脱逃,打算重归江浙,招集旧部东山再起,不料在蓝田关被唐兵捕获,随即遭到杀害。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子通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