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桓康与怖鬼民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25
颗粒名称: 四、桓康与怖鬼民俗
分类号: K81
页数: 3
页码: 186-188
摘要: 由于桓康生活于南朝,以勇桿闻名,所以当时被民间奉为神明,借用他的名字和形象来驱祟。一旦婴儿无休止啼哭,说明已被小儿鬼附体,这时只要高呼桓康名字,便可驱逐鬼祟。患疟病者久治不愈,被认为是疟鬼缠身,若将桓康形象绘于纸帖,贴在患者床头墙壁上,据信可以立刻治愈病人。
关键词: 桓康 民俗 迷信

内容

桓康(427~483),北兰陵承(今枣庄市峄城区)人。生的相貌威猛,勇敢骁桿,年轻时投戎,成为刘宋将领萧道成贴身随从。
  宋明帝泰始元年(465),萧道成长子萧赜(即后来的齐武帝)出任赣县县令(今江西赣州)。次年正月江州发生动乱,晋安王刘子勋在镇军长史邓琬等人拥戴下于寻阳(今属江西九江)称帝。叛军胁迫萧赜参与谋反,在遭到严词拒绝后将他关人郡狱。萧赜性命可虞,妻小也都面临危险。当时桓康在萧赜手下为门客,他急忙找来一副挑担,一头装萧赜妻子裴惠昭(即武穆裴皇后),一头装萧赜的两个幼子(即文惠太子和竟陵王),飞奔到山中藏匿。安顿完毕,又招集壮士40余人冒死人城,打破郡狱救出萧赜。叛兵发觉后紧追不舍,情势十分危机,桓康断后,奋力死战掩护众人脱险。
  桓康的威猛在当时尽人皆知,打起仗来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因此颇得萧氏父子赏识,从一名门客提拔为冠军府参军、殿中将军、武骑常侍。元徽年间,后废帝刘昱在位,这个小皇帝顽劣成性,“天性好杀,以此为欢,一日无事,辄惨惨不乐”。有一次竟然要求以萧道成肚胳为箭靶,出于自身安全考虑,萧道成将桓康调到身边。元徽五年(477)七月,刘昱竟死于非命。次日早晨萧道成人宫,当众宣布拥立年仅11岁的刘準为帝(即宋顺帝)。朝臣见桓康伴随萧道成身边,一副杀气腾腾模样,无不噤若寒蝉。萧道成擅自废立之后,胁迫小皇帝封自己为齐王,兼总军国。又委任心腹桓康统领武陵王中兵、宁朔将军,带兰陵太守,侍卫在自己左右。
  萧道成控制朝政后,着手铲除异己,卫将军袁粲、荆州刺史沈攸之先后被诛,接下来的一个目标就是大将黄回。黄回都督南兖、徐等五州诸军事,不但握有重兵,而且“拳捷果劲,勇力兼人”。萧道成将黄回调入京城任职,然后派桓康兴师问罪。桓康闯人东府一举擒获黄回,斩首示众。当时京城传诵一句流行语:“欲倂张,问桓康。”意思是若想嚣张,试问桓康是否答应。此后桓康升迁为直阁将军、南濮阳太守。升明三年(479),萧道成通过不流血政变登上帝位,建国号齐,改元建元。封桓康为吴平县伯,食邑五百户,转任辅国将军、游击将军、太守。萧道成曾对桓康说过一番肺腑之言:“你跟随我这么多年,还未做雄镇一方的诸侯,可能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我想同你一起扫平天下,然后共享富贵。”建元三年春(481),北魏大举南征,桓康奉命迎战,与魏军激战于淮阳,大破敌营。次年因功被任命为青、冀二州(今江苏东北部地区)刺史,负责朐山一线防御。齐武帝即位后,任命桓康为骁骑将军。
  桓康以骁勇刚猛出名,民间将他奉若神明,据史书记载:桓康“摧坚陷阵,膂力绝人。所经村邑,恣行暴害,江南人畏之,以其名怖小儿,画其形于寺中。病疟者写形帖着床壁,无不立愈”®。中国古代向来对一些流行病或病因不明疾疠产生恐惧心理,其中三种症状常见于儿童:一是疟疾,患者时冷时热,反复发作;二是婴儿无休止啼哭,每到夜间越发加剧;还有一种是莫名瘟疫,经常夺走小儿性命。古人认为,这三种病与三种鬼怪作祟有关,分别是疟鬼、小儿鬼和疫鬼。鬼祟致病观念早在上古时就已存在,东汉王充在《论衡•订鬼篇》引用古书:“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疟鬼;一居若水,是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区隅沤库,善惊人小儿。”汉代民间对付鬼祟办法,通常采用驱逐式巫术,让巫祝装扮为形象凶猛的傩神方相氏,手执刀杖恫吓驱赶意想中的鬼怪。发展到后来,只要是相貌威猛骁悍之人,似乎都具有驱祟辟邪的特异功能,例如杨大眼、刘胡、钟馗等都属于此类人物。
  由于桓康生活于南朝,以勇桿闻名,所以当时被民间奉为神明,借用他的名字和形象来驱祟。一旦婴儿无休止啼哭,说明已被小儿鬼附体,这时只要高呼桓康名字,便可驱逐鬼祟。患疟病者久治不愈,被认为是疟鬼缠身,若将桓康形象绘于纸帖,贴在患者床头墙壁上,据信可以立刻治愈病人。关于借助桓康形貌名号怖鬼民俗,还见于宋代周密《癸辛杂识》和清代赵翼《陔余丛考》等书中。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桓康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