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冉魏短命皇帝冉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22
颗粒名称: 一、冉魏短命皇帝冉闵
分类号: K81
页数: 3
页码: 180-182
摘要: 冉闵(约322~352),字永曾,小字棘奴,原籍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冉姓之所以改作“染”,可能由于冉闵死后,其后人担心遭到异族贵族势力报复,故取谐音字为姓。某些史书又将冉闵书作“石闵”,据载,冉闵父亲冉瞻年少时参加反抗匈奴、羯族的起义,战败后被石勒擒获,由石虎收为养子,因而改姓为石。
关键词: 人物传记 冉闵 皇帝

内容

冉闵(约322~352),字永曾,小字棘奴,原籍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其事迹载于《晋纪》《晋书》《魏书》《资治通鉴》《十六国春秋》等史书。据近年河南偃师出土的北魏染华墓志记载,冉姓又作“染”,墓主染华的高祖正是大名鼎鼎的冉闵。墓志云:“君讳华,字进乐,魏郡内黄人也。……高祖闵,赵武帝(即北齐铜佛造像后赵石虎)初封西华王、侍中、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黄钺大将军、录尚书事、武信王。赵祚既微,遂升帝位,号曰魏天王。”冉姓之所以改作“染”,可能由于冉闵死后,其后人担心遭到异族贵族势力报复,故取谐音字为姓。某些史书又将冉闵书作“石闵”,据载,冉闵父亲冉瞻年少时参加反抗匈奴、羯族的起义,战败后被石勒擒获,由石虎收为养子,因而改姓为石。
  冉瞻奉命戍守兰陵郡(郡治在今枣庄市峄城区),322年前后,冉闵在当地出生。他继承了父亲的遗传基因,生性勇武果锐,以习武演阵为常事,“身长八尺,善谋策,勇力绝人”。冉闵在兰陵郡结交了一批年轻有为壮士,史称“三十八将”。他对当地百姓不错,口碑很好,据日本收藏的《太平御览》所引《十六国春秋》残篇记载兰陵士民,多受其泽”。后赵建武四年(338),年仅16岁的冉闵带领兰陵子弟兵北上,在与前燕鲜卑大军交锋中初露锋芒,一战成名。
  此后,冉闵肩负起北方防务重任,多次与进犯的前燕军队以及境内丁零、乌桓、夫余等叛军展开交战。建武十五年(3明),石虎处死太子石宣,将东宫羯人卫士万余人谪戍凉州,其首领梁犊于半途发动叛乱。据《晋书•石季龙传》记载,冉闵奉命平乱,“威声弥振”,各族“宿将莫不惮之”。次年又带兵北上迎击人犯的前燕军队,凌水河一役大败鲜卑军队20万,俘杀7万余人,斩首上将以上30余名,夺取前燕郡县大小28城。
  冉闵不但勇猛无比,而且深通韬略。石虎死后,冉闵被任命为大将军、封武德王。当时中原天灾人祸频仍,导致人饥相食,冉闵打开国库粮仓,救济饥民,深得民众拥护。他利用石氏宗室间矛盾削弱羯赵力量,尽灭石氏,在汉人文臣武将拥戴下即皇帝之位,国号魏,年号永兴,史称“冉魏”。冉闵称帝后,各地异族将领立刻发兵反扑,冉闵下令对叛乱进行了果断反击,京城内外“横尸相枕,流血成渠”。冉闵重视恢复遭致践踏的儒学传统文化,《晋书•石季龙传》记载,他于戎马倥偬中“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
  冉闵在不到3年时间内同敌兵交战上百次,其中最著名战斗6次。每战他都身先士卒,摧坚挫锐。352年春,冉闵引步卒1万巡边,与鲜卑统帅慕容恪的14万燕军铁骑遭遇,双方连续交战,冉闵十战十胜。当年四月,慕容恪又在魏昌廉台(今河北无极西)与冉闵决战,将魏兵引至平地团团包围。燕军五千神箭手连番射击,又用铁锁连环马发起冲击。冉闵左操双矛,右执钩戟直冲中军斩首三百余级”。在燕军优势兵力夹击下,不足万人的魏军伤亡殆尽。冉闵单骑突破数重包围,因朱龙马累死而被俘。燕王慕容儁将冉闵施以鞭刑,押送至龙城,斩于遏陉山。据《晋书•石季龙传》记载:自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慕容儁心中恐惧,派遣使者专程赶到遏陉山祭奠,追谥冉闵为武悼天王。
  发生于十六国时期的战争,其性质为民族掠夺和民族奴役战争,少数民族贵族势力把掠夺物资作为财富积累的重要手段,对中原汉族人实施残暴屠戮,大肆破坏农耕文明,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和痛苦。冉闵力图结束战乱,恢复中原封建秩序,无疑顺应了历史潮流。历史学家范文澜这样评价:冉闵所作所为,“爆发了将近五十年中汉族人对匈奴人、羯人的积忿”,“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指冉闵)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冉闵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