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化的落寞与武士的兴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2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文化的落寞与武士的兴盛
分类号: K879.3
页数: 12
页码: 180-191
摘要: 盛世出干臣,乱世出英雄。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发展史证明,每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会涌现与当时环境相适应的人物。在太平雍熙治世,勤政务本能臣大展身手;兵荒马乱岁月,横枪跃马人物显英雄本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导致传统礼教式微,尚武之风盛行,从而将一批风云人物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这其中也包括来自鲁南大地的英雄。
关键词: 文化兴盛 衰败

内容

盛世出干臣,乱世出英雄。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发展史证明,每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会涌现与当时环境相适应的人物。在太平雍熙治世,勤政务本能臣大展身手;兵荒马乱岁月,横枪跃马人物显英雄本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导致传统礼教式微,尚武之风盛行,从而将一批风云人物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这其中也包括来自鲁南大地的英雄。
  一、冉魏短命皇帝冉闵冉闵(约322~352),字永曾,小字棘奴,原籍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其事迹载于《晋纪》《晋书》《魏书》《资治通鉴》《十六国春秋》等史书。据近年河南偃师出土的北魏染华墓志记载,冉姓又作“染”,墓主染华的高祖正是大名鼎鼎的冉闵。墓志云:“君讳华,字进乐,魏郡内黄人也。……高祖闵,赵武帝(即后赵石虎)初封西华王、侍中、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黄钺大将军、录尚书事、武信王。赵祚既微,遂升帝位,号曰魏天王。”冉姓之所以改作“染”,可能由于冉闵死后,其后人担心遭到异族贵族势力报复,故取谐音字为姓。某些史书又将冉闵书作“石闵”,据载,冉闵父亲冉瞻年少时参加反抗匈奴、羯族的起义,战败后被石勒擒获,由石虎收为养子,因而改姓为石。
  冉瞻奉命戍守兰陵郡(郡治在今枣庄市峄城区),322年前后,冉闵在当地出生。他继承了父亲的遗传基因,生性勇武果锐,以习武演阵为常事,“身长八尺,善谋策,勇力绝人”。冉闵在兰陵郡结交了一批年轻有为壮士,史称“三十八将”。他对当地百姓不错,口碑很好,据日本收藏的《太平御览》所引《十六国春秋》残篇记载兰陵士民,多受其泽”。后赵建武四年(338),年仅16岁的冉闵带领兰陵子弟兵北上,在与前燕鲜卑大军交锋中初露锋芒,一战成名。
  此后,冉闵肩负起北方防务重任,多次与进犯的前燕军队以及境内丁零、乌桓、夫余等叛军展开交战。建武十五年(3明),石虎处死太子石宣,将东宫羯人卫士万余人谪戍凉州,其首领梁犊于半途发动叛乱。据《晋书•石季龙传》记载,冉闵奉命平乱,“威声弥振”,各族“宿将莫不惮之”。次年又带兵北上迎击人犯的前燕军队,凌水河一役大败鲜卑军队20万,俘杀7万余人,斩首上将以上30余名,夺取前燕郡县大小28城。
  冉闵不但勇猛无比,而且深通韬略。石虎死后,冉闵被任命为大将军、封武德王。当时中原天灾人祸频仍,导致人饥相食,冉闵打开国库粮仓,救济饥民,深得民众拥护。他利用石氏宗室间矛盾削弱羯赵力量,尽灭石氏,在汉人文臣武将拥戴下即皇帝之位,国号魏,年号永兴,史称“冉魏”。冉闵称帝后,各地异族将领立刻发兵反扑,冉闵下令对叛乱进行了果断反击,京城内外“横尸相枕,流血成渠”③。冉闵重视恢复遭致践踏的儒学传统文化,《晋书•石季龙传》记载,他于戎马倥偬中“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
  冉闵在不到3年时间内同敌兵交战上百次,其中最著名战斗6次。每战他都身先士卒,摧坚挫锐。352年春,冉闵引步卒1万巡边,与鲜卑统帅慕容恪的14万燕军铁骑遭遇,双方连续交战,冉闵十战十胜。
  当年四月,慕容恪又在魏昌廉台(今河北无极西)与冉闵决战,将魏兵引至平地团团包围。燕军五千神箭手连番射击,又用铁锁连环马发起冲击。冉闵左操双矛,右执钩戟直冲中军斩首三百余级”。在燕军优势兵力夹击下,不足万人的魏军伤亡殆尽。冉闵单骑突破数重包围,因朱龙马累死而被俘。燕王慕容儁将冉闵施以鞭刑,押送至龙城,斩于遏陉山。据《晋书•石季龙传》记载:自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慕容儁心中恐惧,派遣使者专程赶到遏陉山祭奠,追谥冉闵为武悼天王。
  发生于十六国时期的战争,其性质为民族掠夺和民族奴役战争,少数民族贵族势力把掠夺物资作为财富积累的重要手段,对中原汉族人实施残暴屠戮,大肆破坏农耕文明,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和痛苦。冉闵力图结束战乱,恢复中原封建秩序,无疑顺应了历史潮流。历史学家范文澜这样评价:冉闵所作所为,“爆发了将近五十年中汉族人对匈奴人、羯人的积忿”,“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指冉闵)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
  二、马夫骁将蒯恩蒯恩(?〜418),字道恩兰陵承(今枣庄市峄城区)人。出身贫苦家庭,由于机缘而得到刘裕赏识。经过多年南征北战,在平定江南割据势力和北伐战争中建功立勋,成为刘裕所倚重的心腹干将。其事迹见于《宋书》和《南史》本传。
  晋安帝隆安三年(399),五斗米道首领孙恩在浙东起义,一举攻破上虞(今浙江上虞),又攻陷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浙东八郡一时俱起,揭竿响应者数十万。东晋王朝为镇压起义,派遣前将军刘牢之征讨。蒯恩被官府抓差,送到军中充当乙士。所谓乙士,就是担任后勤供应等一应杂役。蒯恩负责喂养军马,每天到野外刈草。他生得身强力壮,干活从不偷懒,其他乙士背一捆草料,他却肩负两大捆。有一次喂马时他不由慨叹:“大丈夫弯弓三石,奈何充马士!”®恰巧被刘裕(即后来的刘宋开国皇帝)听到,不由刮目相看。刘裕是汉高祖兄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故乡为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铜山),与蒯恩家乡毗邻。刘裕在北府名将刘牢之手下任参府军事,当即送给蒯恩一件兵器,派他到部伍中充当甲士。从此蒯恩成为一名战士,在疆场出生人死,“自征祆贼,常为先登,胆力过人,甚见爱信” ®。
  晋军与孙恩展开决战,蒯恩崭露头角。刘裕率部在浙东战场同敌军展开激烈交锋,蒯恩脱去甲胄,赤膊上阵,手执短械,率敢死队勇往直前。不久战事转移到娄县(今江苏昆山东北),蒯恩在冲锋陷阵中被射伤右目,仍然坚持战斗。他随同刘裕一路追击敌军,先后在广陵(今江苏扬州)、郁洲(今江苏连云港境内)、沪渎(今上海)等地大败孙恩。
  东晋末年,军阀割据日益严峻。盘踞在长江中游的桓玄都督八郡诸军事,威逼朝廷为自己晋职封爵。元兴元年(402),桓玄攻人建康,诛杀大臣和北府将领,次年称帝。永始二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蒯恩随军征伐,平京城,定建邺,官授宁远将军。桓玄挟持晋安帝西归,蒯恩随刘裕之弟刘道规追讨,充任先锋。在夏口(今湖北汉口)一举攻占偃月垒,生擒桓玄的辅国将军桓仙客。又同众将平定江陵(今湖北江陵附近),救回晋安帝,以军功封都乡侯。
  义熙五年(409)四月,东晋重臣和军事统帅刘裕提兵北伐。今山东全境在当时为鲜卑族南燕所控制,都城设在广固(今山东青州西北)。燕帝慕容超即位后“数为边患”,“大掠淮北”®,掳去东晋两郡太守,还驱掠百姓千余家。刘裕上表请求北伐,决意还以颜色。蒯恩随军出征,在沂蒙山区与燕军多次激战。又乘胜追击,将广固团团包围。次年二月,晋军破城生擒慕容超,押回建康斩首,南燕灭亡。
  刘裕北伐之际,广州刺史卢循乘虚反叛,率1〇万大军连克数城,又在九江大败晋军,进逼建康。蒯恩回师后随即奉命征讨,在查浦(今江苏南京清凉山南)击退敌军,追歼卢循别将范崇民。又长途追击,在始兴(今广东韶关境)将叛军副帅徐道覆斩首。因功迁龙骧将军、兰陵太守。义熙八年(412)九月,荆州刺史刘毅割据长江中游,蒯恩、王镇恶驾战船百艘,千里奔袭江陵。晋军抵达江陵附近豫章口泊船,巧布迷魂阵,又打着刘毅堂弟刘藩的旗号接近江陵城。当守军发现情况异常时,蒯恩等人已突人城门,分兵攻打刘毅住所金城的东门、西门。这时江边船上战鼓齐擂,仿佛大军压境。刘毅负隅顽抗,双方混战多时。蒯恩令士兵在墙下掏洞,攻人金城,最后将刘毅困在院内。刘毅突围时遭到蒯恩强力阻截,走投无路只得自杀。战事结束多日后,刘裕统帅大军赶到江陵,决定趁胜伐蜀。盘踞巴蜀的割据势力樵纵,是东晋叛将,自称成都王,又被后秦封为蜀王。刘裕任朱龄石为益州刺史,起兵两万,率宁朔将军臧熹、河间太守蒯恩征伐后蜀。蒯恩领兵两千,充当先头部队。义熙九年(413)七月,晋军克服艰难险阻抵达成都附近的彭模。蒯恩一马当先,率部与敌军展开大战,“自朝至日昃,勇气益奋,贼破走” ®。晋军以少胜多,一鼓作气平定成都。谍纵见大势已去,在逃亡路上自杀。蒯恩因功被擢为行参军,改封北至县五等男。
  义熙十一年(415)九月,刘裕征讨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司马休之。蒯恩充当先锋,平定江陵后,追敌至鲁阳关(今河南鲁山西南)。他舍生忘死,跟随刘裕南征北战多年,“凡百余战,身被重创。武帝录其前后功,封新宁县男”®,食邑500户。
  义熙十二年(416)八月,刘裕再次提兵北征。为了掌控朝政,命长子刘义符为中军将军,监太尉留府事,将蒯恩留在京师侍卫世子。蒯恩虽是一介武夫,但很聪明,做人也很低调。他与朝中百官接触,无论对方职位高低,总是尊称职衔,自称“鄙人”。这种谦恭态度博得朝官交口称赞,为刘裕父子争取到更多人心。不久升迁为咨议参军,又转升辅国将军、淮陵太守。世子开府设立官署,委任他为从事中郎,转司马,原任一应官职不变。
  义熙十三年(417)七月,北征大军攻破长安,一举翦灭后秦。纵观东晋至南朝270多年历史,以这一时期版图最大。当年底刘裕班师回朝,行前安排次子刘义真为安西将军镇守长安,留兵万余驻扎关中。刘义真年仅12岁,无法处理军政事务。次年夏,留守关中的晋将因矛盾激化相互残杀,夏国大单于赫连勃勃趁机攻打关中。刘裕听说长安被困,立即派蒯恩前去接应。蒯恩风雨兼程赶到,解了长安之围,保护刘义真回归。在离开长安时,刘义真纵容将士大肆抢掠,车辆满载财宝和女子,行进速度十分缓慢。夏国太子赫连璜引3万精兵沿途追杀,蒯恩断后,全力阻挡,且战且走,连战数日。当人马走到青泥(今陕西蓝田)时全军覆灭,蒯恩战至精疲力竭被俘,随即被杀害。
  一年多之后,晋恭帝司马德文下诏宣布禅位。刘裕加冕为皇帝,改国号为宋,建元永初。蒯恩鞍前马后追随刘裕多年,在讨伐地方割据势力和北伐战争中屡建功勋。他虽然没能看见主上登基盛况,但受到了应有的褒奖,死后其爵位封邑由子孙嗣袭。
  三、南齐开国功臣李安民南齐武帝永明四年(486),安东将军、散骑常侍李安民卒于吴兴太守任上。噩耗传至京城建康,齐武帝为之伤悼,颁布诏书,追思其功绩:“安民历位内外,庸绩显著。忠亮之诚,每简朕心”,“奄至殒丧,痛伤于怀”®。
  李安民(429~486),北兰陵承(今枣庄市峄城区)人,其事迹见于《南齐书》 《南史》《资治通鉴》等史书。《南史》为唐代李延寿撰,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故将“李安民”改作“李安人”。李安民少时胸怀大志,目睹南北分裂局面,经常发出慨叹:“大丈夫处世,富贵不可希,取三将五校,何难之有?”®宋文帝元嘉年间,其父出任薛县令(今枣庄市滕州东南),安民随父在县。元嘉二十七年 (450),北魏兴师大举南下,薛县失陷,李安民率部曲进行抵抗,失利后长途跋涉南归。其后因招集义师有功,被任命为建威将军。宋孝武帝即位,升任左卫殿中将军。大明七年(463),北魏攻打徐、兖二州,身为无盐(今山东东平东部)令的李安民防守有功,升殿中将军。
  宋明帝泰始二年(466),晋安王刘子勋在寻阳谋反称帝,李安民奉命率领水军溯江而上,先后参加了赭圻、湖白、荻浦、獭窟大战,连战连捷,被提拔为积射将军。在这次大战中他的表现十分抢眼,除了积极参加水战,还主动援助友军。当时龙骧将军张兴世据守要地钱溪,战事关键阶段竟断了军粮。安民闻讯,亲自带领粮船数百艘,接连突破叛军五道防线,将粮米送到张兴世军中。叛军将领沈仲玉扼守贵口,封锁长江。李安民奋勇进军,和友军联手击破敌人防线,又乘胜攻克战略要地鹊尾、江城,为夺取平叛胜利立下大功。战事结束后,宋明帝在京城近郊的新亭犒赏众将,同李安民对局博戏。因平叛之功,封他为子爵,食邑400户。
  淮北被北魏占领后,李安民奉命戍守淮河要地泗口,统领舟师沿淮游防。荆亭一战,大破魏军,迁冠军司马、广陵(郡治设淮阴)太守。当时刘宋持节都督萧道成坐镇淮阴,此人即后来的南齐开国皇帝,祖籍北兰陵,与李安民是同乡。因为这层关系,二人开始密切接触。后废帝刘昱即位后,任命李安民督司州军事,领义阳太守。次年(474),桂阳王刘休范据江州谋反,发兵进逼京师台城,萧道成率军抵御,李安民及时提兵增援。平叛之后,建平王刘景素又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发难,企图暗中拉拢李安民。安民与萧道成有深交,不为所动。在萧道成授意下,李安民提兵至京口,在京郊葛桥击破叛军。
  刘景素被诛后,李安民升转征虏将军、东中郎司马,行会稽郡事。行前萧道成亲自为他饯别,二人密谈至破晓。安民认为宋运将终,天命必有所归,萧道成心领神会。元徽五年(477),萧道成杀死后废帝刘昱,迎立安成王刘準为帝,开始独揽朝政,他委任李安民使持节督北讨军事、南兖州刺史。升明二年(478),荆州刺史沈攸之举兵讨伐萧道成,李安民镇守京城北郊要地白下,接着奉命统兵西讨,一举击败沈攸之,升迁左卫将军,领卫尉。次年,萧道成威逼刘準退位,成为南齐开国皇帝。李安民因追随萧道成有功,被任命为禁军最高统帅中领军,封康乐侯,食邑千户。
  建元年间,李安民肩负淮河寿春至泗口一线防御,与魏军多次交锋。建元三年(481),北魏军队大举南下,安民设伏于淮河北部丛林,诱敌深入,在孙溪渚战父弯与敌军激战,魏兵大败。萧道成在位时,凡军国密事,“唯与安民论议”。萧道成曾说过这样的话:凡是上报材料,只要有安民署名,我就不再仔细审阅。齐武帝即位后,李安民因屡次献计献策而升迁为尚书左仆射,授金紫光禄大夫。
  李安民治军严明,其亲信城局参军王迥偷盗絹帛二匹,安民不徇私情,按律处以死刑。行刑时他流涕责备:你我虽然生死患难,既然触犯了王法,我救不了你。处斩之后,“厚为殓祭,军府皆震服”®。李安民出任吴兴太守时,自载粮米赴任,当时朝野都叹服其为官清廉。永明四年(486),李安民病逝于吴兴任所,享年58岁。朝廷追赠他为镇东将军,谥曰“肃侯”。
  四、桓康与怖鬼民俗桓康(427~483),北兰陵承(今枣庄市峄城区)人。生的相貌威猛,勇敢骁桿,年轻时投戎,成为刘宋将领萧道成贴身随从。
  宋明帝泰始元年(465),萧道成长子萧赜(即后来的齐武帝)出任赣县县令 (今江西赣州)。次年正月江州发生动乱,晋安王刘子勋在镇军长史邓琬等人拥戴下于寻阳(今属江西九江)称帝。叛军胁迫萧赜参与谋反,在遭到严词拒绝后将他关人郡狱。萧赜性命可虞,妻小也都面临危险。当时桓康在萧赜手下为门客,他急忙找来一副挑担,一头装萧赜妻子裴惠昭(即武穆裴皇后),一头装萧赜的两个幼子(即文惠太子和竟陵王),飞奔到山中藏匿。安顿完毕,又招集壮士40余人冒死人城,打破郡狱救出萧赜。叛兵发觉后紧追不舍,情势十分危机,桓康断后,奋力死战掩护众人脱险。
  桓康的威猛在当时尽人皆知,打起仗来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因此颇得萧氏父子赏识,从一名门客提拔为冠军府参军、殿中将军、武骑常侍。元徽年间,后废帝刘昱在位,这个小皇帝顽劣成性,“天性好杀,以此为欢,一日无事,辄惨惨不乐”①。有一次竟然要求以萧道成肚胳为箭靶,出于自身安全考虑,萧道成将桓康调到身边。元徽五年(477)七月,刘昱竟死于非命。次日早晨萧道成人宫,当众宣布拥立年仅11岁的刘準为帝(即宋顺帝)。朝臣见桓康伴随萧道成身边,一副杀气腾腾模样,无不噤若寒蝉。萧道成擅自废立之后,胁迫小皇帝封自己为齐王,兼总军国。又委任心腹桓康统领武陵王中兵、宁朔将军,带兰陵太守,侍卫在自己左右。
  萧道成控制朝政后,着手铲除异己,卫将军袁粲、荆州刺史沈攸之先后被诛,接下来的一个目标就是大将黄回。黄回都督南兖、徐等五州诸军事,不但握有重兵,而且“拳捷果劲,勇力兼人”。萧道成将黄回调入京城任职,然后派桓康兴师问罪。桓康闯人东府一举擒获黄回,斩首示众。当时京城传诵一句流行语:“欲倂张,问桓康。”②意思是若想嚣张,试问桓康是否答应。此后桓康升迁为直阁将军、南濮阳太守。升明三年(479),萧道成通过不流血政变登上帝位,建国号齐,改元建元。封桓康为吴平县伯,食邑五百户,转任辅国将军、游击将军、太守。萧道成曾对桓康说过一番肺腑之言:“你跟随我这么多年,还未做雄镇一方的诸侯,可能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我想同你一起扫平天下,然后共享富贵。”建元三年春(48丨),北魏大举南征,桓康奉命迎战,与魏军激战于淮阳,大破敌营。次年因功被任命为青、冀二州(今江苏东北部地区)刺史,负责朐山一线防御。齐武帝即位后,任命桓康为骁骑将军。
  桓康以骁勇刚猛出名,民间将他奉若神明,据史书记载:桓康“摧坚陷阵,膂力绝人。所经村邑,恣行暴害,江南人畏之,以其名怖小儿,画其形于寺中。病疟者写形帖着床壁,无不立愈”®。中国古代向来对一些流行病或病因不明疾疠产生恐惧心理,其中三种症状常见于儿童:一是疟疾,患者时冷时热,反复发作;二是婴儿无休止啼哭,每到夜间越发加剧;还有一种是莫名瘟疫,经常夺走小儿性命。古人认为,这三种病与三种鬼怪作祟有关,分别是疟鬼、小儿鬼和疫鬼。鬼祟致病观念早在上古时就已存在,东汉王充在《论衡•订鬼篇》引用古书:“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疟鬼;一居若水,是为魍魉鬼;-居人宫室区隅沤库,善惊人小儿。”汉代民间对付鬼祟办法,通常采用驱逐式巫术,让巫祝装扮为形象凶猛的傩神方相氏,手执刀杖恫吓驱赶意想中的鬼怪。发展到后来,只要是相貌威猛骁悍之人,似乎都具有驱祟辟邪的特异功能,例如杨大眼、刘胡、钟馗等都属于此类人物。
  由于桓康生活于南朝,以勇桿闻名,所以当时被民间奉为神明,借用他的名字和形象来驱祟。一旦婴儿无休止啼哭,说明已被小儿鬼附体,这时只要高呼桓康名字,便可驱逐鬼祟。患疟病者久治不愈,被认为是疟鬼缠身,若将桓康形象绘于纸帖,贴在患者床头墙壁上,据信可以立刻治愈病人。关于借助桓康形貌名号怖鬼民俗,还见于宋代周密《癸辛杂识》和清代赵翼《陔余丛考》等书中。
  五、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子通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的李子通,毅然揭竿于山东,转战于江淮,称帝于江都。
  李子通(?~622),东海丞(今枣庄市峄城区)人,其生平事迹见于《旧唐书》 《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他出身于世代务农的贫苦家庭,少时除了耕种,还从事渔猎谋生。李子通生性豪爽,恩怨分明,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看见年老体弱者劳作,经常主动上前帮忙,“性好施惠,家无蓄积”®。遇见土豪恶霸欺压穷人,定会挺身而出打抱不平。艰难困苦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也铸就了敢于反抗的性格。不久,山东境内爆发了农民大起义,他加入反抗官府的洪流中,很快便成为起义军领袖之一。
  隋炀帝在位期间,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农民生活如滚油锅。《隋书•杨玄感传》记载当时状况:“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北史• 隋本纪下》又载:“人饥相食,邑落为墟,上弗之恤也。”。当时遭受荼毒最厉害的是山东地区,不仅徭役繁多,而且赋税沉重。因此在全国反隋浪潮中,山东民众起义时间最早,揭竿队伍最多,反抗斗争最为激烈。
  隋大业七年(611),王薄、左君行等首先起义于长白山(今山东章丘、部平境内),徒众多至数万人,义军四处出击,声势大振。具有反抗精神的李子通闻讯,率领家乡穷苦弟兄毅然投奔长白山,因作战勇敢,被左君行所器重。当时义军队伍良莠不齐,滥杀滥抢现象时有发生,“唯子通独行仁恕,由是人多归之,未半岁,兵至万人”①。大业九年(613),义军主帅王薄率兵南下攻打鲁郡(今山东兖州),李子通参加了战斗,表现英勇。此后他又随左君行再次南下,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最后攻破丞县县城。丞县是李子通家乡,人城后,他开仓赈济,惩治为富不仁的土豪恶霸,深受家乡父老爱戴。李子通不但作战勇敢,号令严明,还特别爱护士兵,在军中威信日益升高,前来投奔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一切引起了左君行的猜忌和不安。为了避免双方发生内讧火并,李子通决定南下江淮发展,同昔日长白山战友杜伏威联手反隋。
  在江淮战场上,李子通与隋军展开多次交战,队伍不断壮大,拥有了数万兵力。大业十一年(615),子通自称楚王,一举攻陷江淮重镇江都。随即在江都称帝,国号吴,建元明政,并设立一应衙署职官。不久,占据丹阳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乐伯通率众万余归附,子通声势大振。经过筹划准备后,发兵进击盘踞在太湖附近的沈发兴,相继占领京口、丹阳、毗陵、晋陵等地,隋朝设于江南各郡县大都归入李子通势力范围。
  隋王朝土崩瓦解后,反复无常的杜伏威又归降了唐朝。当时李子通驻扎溧水附近,杜伏威部将率精兵夜袭营地,趁风纵火,李子通失利后东走太湖。随后他又重整旗鼓,彻底击败沈法兴,移都余杭。于是“东至会稽,南至千岭,西距宣城,北至太湖,尽有其地”®。此后,李子通与唐军大战于苏州,失利后退守余杭,战败就擒,被唐军押送到京师长安软禁。唐高祖武德五年(622),不甘失败的李子通与部将乐伯通伺机脱逃,打算重归江浙,招集旧部东山再起,不料在蓝田关被唐兵捕获,随即遭到杀害。六、唐代名臣萧至忠萧至忠(? ~713),沂州丞县(今枣庄市峄城区)人,出自于名门望族,在当时被誉为“九世卿族”。其事迹见于《旧唐书》《新唐书》等史书,另外在唐人笔记和宋代官修大型类书《册府元龟》中都有与他相关的逸闻。
  萧至忠刚入仕时任洛阳尉,因恪于职守博得清谨名声,升迁为监察御史。在御史任内,因弹劾凤阁侍郎苏味道贪贿而出名。
  唐中宗神龙初年(705),萧至忠弹劾鲁国公祝钦明、礼部尚书窦希玢以及户部尚书李承嘉诸多不法行为,由此升迁为吏部侍郎并兼任御史中丞。神龙三年 (707)七月,节愍太子李重俊谋反,兵部尚书宗楚客趁机诬陷相王李旦参与同谋。唐中宗下令严惩,担任主审官的萧至忠为之哭谏。中宗醒悟,遂将此事搁置,提拔萧至忠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全唐文》中收录了萧至忠的 《陈时政疏》:当今朝廷冗员倍多,且与日俱增,致使“台寺之内,朱紫盈满,官秩日轻,朝纲日坏”。而要切实解决人浮于事问题“必在用贤”,朝廷应该坚持“审量材识,官无虚授”®标准。对于曾经有功于国的人员,可以把他们养起来,但决不能用官职作为奖赏。
  萧至忠任职侍中、中书令期间,兵部尚书宗楚客结党营私,朝臣纷纷依附以求自安,萧至忠“独不诡随,时望翕然归重” ®。唐中宗感叹地说:宰相中只有至忠体念我的苦衷。景龙四年(710),中宗驾崩,政局发生变化,萧至忠被贬为晋州(今山西临汾)刺史。在任期间政绩卓著,东突厥使者目睹至忠风采,顿生敬畏之心,叹道:“此人理应在朝中辅弼天子,让他做地方官简直屈才。”唐睿宗即位后,将萧至忠召人京师,官拜刑部尚书、右御史大夫,再迁吏部尚书,复任中书令,封上柱国鄧国公。理政之余,至忠与窦怀贞、魏知古等人撰成200卷谱牒巨著《姓族系录》。萧至忠为人恪守信用,有一次与朋友相约,某日在某处相见。到了约会那日突降暴风雪,随行人员纷纷躲入客舍,只有他顶风冒雪伫立路口等待友人。他对左右说,既然与人相约,岂可轻易失信。大家都为他的言行举止所叹服。
  唐玄宗登基后,为了铲除政敌,以谋反罪将太平公主(武则天小女儿)赐死家中。萧至忠因与太平公主关系密切,同时遭到处决。李隆基虽然处死了萧至忠,却依然看重他的人品。在开元年间重用的大臣中,有个循吏叫源乾曜,提升得很快,众人感到困惑。唐玄宗对亲信高力士说:“知道我为什么越级提拔源乾曜吗?因为此人言谈举止颇像萧至忠。至忠固然有罪,但在理政方面堪称国器。”《新唐书•萧至忠传》这样评价:“至忠始在朝,有风望,容止闲敏,见推为名臣。外方直,纠樋不法。”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