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西汉以来处于独尊地位的儒学面临着严峻危机,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取向出现多元化趋势。由于儒学难以解决乱世诸多问题,被世人冷落是必然结果。这一时期,玄学开始流行,道教理论日益丰富,佛教传播地域更为广阔,在与儒学角逐中占据了上风。 自西汉以来,枣庄地区今文经学昌盛,魏晋时期由于时代风尚的转变,也受到了玄学思想影响。当时玄学界有个领军人物王弼,为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其家乡距枣庄不远。另一位清谈派代表人物王衍,家乡就在与枣庄相邻的临沂。竹林玄学代表人物之一的刘伶,晚年曾在枣庄一带游历,死后便葬在此地。据成书于北宋初期的《太平寰宇记》卷二三记载:“伶墓所今名刘曜村(今枣庄市峄城区东北刘耀村),旁半里许有刘伶台,其下为刘伶河,水混白类酒,土人相传为伶酾酒处。”此外《齐乘》《大清一统志》《山东通志》《兖州府志》《峄县志》等地理方志之类古籍均有类似记载。枣庄虽然不是玄学盛行地,但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 枣庄地区的道教文化也根深蒂固,自西汉后期以来,这里不仅是《太平经》播及区,还是神仙方术流行地。枣庄地区出土的画像石中,以宣扬仙道思想的东王公、西王母题材最多,画面中弥漫着祈求长生、修炼度世和向往仙境的虚无气息。被当时民间崇仰的仙人王方平,就是东海承人(县治设在今枣庄市峄城区驻地),成语“沧海桑田”故事#与他有关。枣庄境内的名山抱犊崮,古时又叫“抱犊山”,向来与道教文化联系密切。魏晋时期此山名曰“仙台”,据传曾有一位抱犊老人在山上修炼,饥食松仁、茯苓,渴饮甘泉、朝露,后来羽化仙去。①东晋著名金丹道教领军人物葛洪所撰《抱朴子•内篇》中,列举天下修道名山,其中就有抱犊山。至今抱犊圍山谷中仍存有不少宫观建筑和道教遗迹。 枣庄受佛教影响始于东汉初期,据《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东汉楚王刘英“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尚浮屠之仁祠”。刘英封地就是今徐州市。东汉末年陶谦任徐州太守,又大力建造佛寺,供奉鎏金铜佛。枣庄与徐州毗邻,自然受到礼佛之风影响。枣庄出土的东汉画像石 I 中,既有六牙白象画像,又有仙人骑白象画 I 像,这些题材都与小乘佛教教义有关,表现的是佛陀降身神话。当时由于正统经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据主流地位,佛教影响力有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发生了重大变化,佛教有了滋生蔓延土壤,枣庄一带崇佛之风开始兴盛,建造了不少寺院。1978年春,台儿庄区后于村一处古寺遗址曾出土20多件铜佛像®,部分佛像甚至鎏金。佛像铭刻显示,这批造像大都铸于北齐天宝三年(552)和武平五年(57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大动乱,不仅严重破坏了经济基础,阻滞了社会文明化进程,还使相沿已久的文化传承断裂,引发空前未有的儒学危机,导致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