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兰陵”由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19
颗粒名称: 一、“南兰陵”由来
分类号: K928.6
页数: 2
页码: 177-178
摘要: 侨居于南兰陵的难民大都聚族而居,从事各种营生,不但融人了当地的社会生活,还为土著文化注入了生机。尤其兰陵萧氏,在南朝时期兴盛于江左,其家族先后出了14位皇帝、30位宰相级人物。《新唐书•萧瑀传》称叹兰陵萧氏:“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关键词: 历史地理 南兰陵

内容

西晋末年的社会大动乱,引发了空前流民大潮。《晋书•食货志》记载:“至于永嘉,丧乱弥甚”,民户“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弱,不绝于路”。当时中原人口流动主要有三个方向,分别向东北、西北和南方迁徙。向南迁徙的流民分为两路,一路流亡长江中上游,另一路大量涌向长江下游,尤其江东和江浙一带,成为大量中原流民的集居地。
  迁徙江东避难者数量最多,除了晋王室贵族、洛阳公卿士大夫之外,还有大量流民来自山东诸郡。其中来自于兰陵郡的流民主要有萧氏、任氏、薛氏、奚氏、孟氏、匡氏、疏氏等,此外还有累世以经学名闻天下的书香门第。鲁南世家望族迁徙到建邺附近地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永嘉年间,东海王司马越起兵逐鹿中原时,便以下邳(今山东枣庄南)为根据地。当时琅邪王(封地在今山东临沂)司马睿是积极参与者,他以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身份坐镇下邳,而后又移镇江东。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琅邪望族王导全力辅弼下登上帝位,并以建邺为东晋都城。当流民大潮涌动时,琅邪、兰陵二郡世家望族多依附司马睿,纷纷迁徙到江东一带侨居。
  东晋至刘宋初期,南渡侨民高达90万,其中侨居于今江苏的人口有26万,而丹阳一带竟集居22万。®侨民多聚族而居,仍然保持着原来的籍贯和生活习惯。由于南渡人口数量多,相对集中于某些州郡,出于各种因素考虑,晋元帝决定侨置州、郡、县,借以安抚流民不安情绪,缓和南北士族间矛盾。《晋书•地理志》记载:“是时,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过江淮,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以江乘置南东海、南琅邪、南兰陵、南东平等郡”。侨置兰陵郡是在太兴元年(318),郡之下再侨置兰陵县。凡是侨置郡、县,都没有实土,只是对侨民的一种精神抚慰而已。为了同北方原有地名有所区别,侨置郡县地名前均“加以南名”。兰陵郡设置,始于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当时将东海郡(郡治在今山东郯城)所辖制的兰陵、承、戚、合乡、昌虑5县分出,新置兰陵郡,郡治设在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驻地)。兰陵郡辖制范围不仅囊括了今枣庄市全境,还包括今苍山县。这一地域不但是任氏、奚氏、薛氏、倪氏等望族世居之地,也是儒学世家疏氏、匡氏、萧氏的故乡。“永嘉之乱”发生后,引发了持续多年的大动乱,流民大潮汹涌澎湃。由兰陵郡涉淮渡江难民不绝于路,大都是举族南迁,集中寄居于丹阳、毗陵两郡。尤其今常州市西北部,成为兰陵郡难民的麇集之所。鉴于当时实际情况,晋元帝侨置州、郡、县时,在这一带设置南兰陵郡,领南兰陵县。
  侨居于南兰陵的难民大都聚族而居,从事各种营生,不但融人了当地的社会生活,还为土著文化注入了生机。尤其兰陵萧氏,在南朝时期兴盛于江左,其家族先后出了14位皇帝、30位宰相级人物。《新唐书•萧瑀传》称叹兰陵萧氏:“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