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世族南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1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世族南迁
分类号: C922
页数: 4
页码: 177-180
摘要: 建兴四年(316),即位只有3年多的晋愍帝沦为刘聪的阶下囚,西晋宣告灭亡。次年,分封在鲁东南的琅邪王司马睿在建邺(今江苏南京)即位,成为东晋首位皇帝。兵乱引发了流民大潮,山东世家大族纷纷迁徙,其中由兰陵郡南迁的萧氏望族,相继建立了萧齐、萧梁政权,左右南朝历史78年。
关键词: 迁移 世族南迁

内容

建兴四年(316),即位只有3年多的晋愍帝沦为刘聪的阶下囚,西晋宣告灭亡。次年,分封在鲁东南的琅邪王司马睿在建邺(今江苏南京)即位,成为东晋首位皇帝。兵乱引发了流民大潮,山东世家大族纷纷迁徙,其中由兰陵郡南迁的萧氏望族,相继建立了萧齐、萧梁政权,左右南朝历史78年。
  一、“南兰陵”由来西晋末年的社会大动乱,引发了空前流民大潮。《晋书•食货志》记载:“至于永嘉,丧乱弥甚”,民户“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弱,不绝于路”。当时中原人口流动主要有三个方向,分别向东北、西北和南方迁徙。向南迁徙的流民分为两路,一路流亡长江中上游,另一路大量涌向长江下游,尤其江东和江浙一带,成为大量中原流民的集居地。
  迁徙江东避难者数量最多,除了晋王室贵族、洛阳公卿士大夫之外,还有大量流民来自山东诸郡。其中来自于兰陵郡的流民主要有萧氏、任氏、薛氏、奚氏、孟氏、匡氏、疏氏等,此外还有累世以经学名闻天下的书香门第。鲁南世家望族迁徙到建邺附近地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永嘉年间,东海王司马越起兵逐鹿中原时,便以下邳(今山东枣庄南)为根据地。当时琅邪王(封地在今山东临沂)司马睿是积极参与者,他以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身份坐镇下邳,而后又移镇江东。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琅邪望族王导全力辅弼下登上帝位,并以建邺为东晋都城。当流民大潮涌动时,琅邪、兰陵二郡世家望族多依附司马睿,纷纷迁徙到江东一带侨居。
  东晋至刘宋初期,南渡侨民高达90万,其中侨居于今江苏的人口有26万,而丹阳一带竟集居22万。®侨民多聚族而居,仍然保持着原来的籍贯和生活习惯。由于南渡人口数量多,相对集中于某些州郡,出于各种因素考虑,晋元帝决定侨置州、郡、县,借以安抚流民不安情绪,缓和南北士族间矛盾。《晋书•地理志》记载:“是时,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过江淮,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以江乘置南东海、南琅邪、南兰陵、南东平等郡”。侨置兰陵郡是在太兴元年(318),郡之下再侨置兰陵县。凡是侨置郡、县,都没有实土,只是对侨民的一种精神抚慰而已。为了同北方原有地名有所区别,侨置郡县地名前均“加以南名”。兰陵郡设置,始于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当时将东海郡 (郡治在今山东郯城)所辖制的兰陵、承、戚、合乡、昌虑5县分出,新置兰陵郡,郡治设在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驻地)。兰陵郡辖制范围不仅囊括了今枣庄市全境,还包括今苍山县。这一地域不但是任氏、奚氏、薛氏、倪氏等望族世居之地,也是儒学世家疏氏、匡氏、萧氏的故乡。“永嘉之乱”发生后,引发了持续多年的大动乱,流民大潮汹涌澎湃。由兰陵郡涉淮渡江难民不绝于路,大都是举族南迁,集中寄居于丹阳、毗陵两郡。尤其今常州市西北部,成为兰陵郡难民的麇集之所。鉴于当时实际情况,晋元帝侨置州、郡、县时,在这一带设置南兰陵郡,领南兰陵县。
  侨居于南兰陵的难民大都聚族而居,从事各种营生,不但融人了当地的社会生活,还为土著文化注入了生机。尤其兰陵萧氏,在南朝时期兴盛于江左,其家族先后出了14位皇帝、30位宰相级人物。《新唐书•萧瑀传》称叹兰陵萧氏:“世家之盛,古未有也!”二、社会动荡与文化传统的流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西汉以来处于独尊地位的儒学面临着严峻危机,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取向出现多元化趋势。由于儒学难以解决乱世诸多问题,被世人冷落是必然结果。这一时期,玄学开始流行,道教理论日益丰富,佛教传播地域更为广阔,在与儒学角逐中占据了上风。
  自西汉以来,枣庄地区今文经学昌盛,魏晋时期由于时代风尚的转变,也受到了玄学思想影响。当时玄学界有个领军人物王弼,为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其家乡距枣庄不远。另一位清谈派代表人物王衍,家乡就在与枣庄相邻的临沂。竹林玄学代表人物之一的刘伶,晚年曾在枣庄一带游历,死后便葬在此地。据成书于北宋初期的《太平寰宇记》卷二三记载:“伶墓所今名刘曜村(今枣庄市峄城区东北刘耀村),旁半里许有刘伶台,其下为刘伶河,水混白类酒,土人相传为伶酾酒处。”此外《齐乘》《大清一统志》《山东通志》《兖州府志》《峄县志》等地理方志之类古籍均有类似记载。枣庄虽然不是玄学盛行地,但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
  枣庄地区的道教文化也根深蒂固,自西汉后期以来,这里不仅是《太平经》播及区,还是神仙方术流行地。枣庄地区出土的画像石中,以宣扬仙道思想的东王公、西王母题材最多,画面中弥漫着祈求长生、修炼度世和向往仙境的虚无气息。被当时民间崇仰的仙人王方平,就是东海承人(县治设在今枣庄市峄城区驻地),成语“沧海桑田”故事#与他有关。枣庄境内的名山抱犊崮,古时又叫“抱犊山”,向来与道教文化联系密切。魏晋时期此山名曰“仙台”,据传曾有一位抱犊老人在山上修炼,饥食松仁、茯苓,渴饮甘泉、朝露,后来羽化仙去。①东晋著名金丹道教领军人物葛洪所撰《抱朴子•内篇》中,列举天下修道名山,其中就有抱犊山。至今抱犊圍山谷中仍存有不少宫观建筑和道教遗迹。
  枣庄受佛教影响始于东汉初期,据《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东汉楚王刘英“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尚浮屠之仁祠”。刘英封地就是今徐州市。东汉末年陶谦任徐州太守,又大力建造佛寺,供奉鎏金铜佛。枣庄与徐州毗邻,自然受到礼佛之风影响。枣庄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中,既有六牙白象画像,又有仙人骑白象画像,这些题材都与小乘佛教教义有关,表现的是佛陀降身神话。当时由于正统经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据主流地位,佛教影响力有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发生了重大变化,佛教有了滋生蔓延土壤,枣庄一带崇佛之风开始兴盛,建造了不少寺院。1978年春,台儿庄区后于村一处古寺遗址曾出土20多件铜佛像,部分佛像甚至鎏金。佛像铭刻显示,这批造像大都铸于北齐天宝三年(552)和武平五年(57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大动乱,不仅严重破坏了经济基础,阻滞了社会文明化进程,还使相沿已久的文化传承断裂,引发空前未有的儒学危机,导致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