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儒家思想的式微与正统信仰的缺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17
颗粒名称: 二、儒家思想的式微与正统信仰的缺失
分类号: B222
页数: 2
页码: 176-177
摘要: 山东是儒学发源地,兰陵是经学之乡。以兰陵为中心的鲁南,向来以多学闻名天下。早在战国时期,著名学者荀子便在这里治学讲学。”两汉时期,兰陵一带文教昌盛,涌现许多经学大师。当时枣庄属于东海郡,许多大儒以治今文经学而名扬海内,其中不少人被举为贤良文学或五经博士,曾在京城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关键词: 儒家思想 正统信仰

内容

山东是儒学发源地,兰陵是经学之乡。以兰陵为中心的鲁南,向来以多学闻名天下。早在战国时期,著名学者荀子便在这里治学讲学。据《汉书.儒林传》记载:“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黜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犹弗废,至于威、宣之际,孟子、孙卿(即荀子)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两汉时期,兰陵一带文教昌盛,涌现许多经学大师。当时枣庄属于东海郡,许多大儒以治今文经学而名扬海内,见于《汉书》人物列传或《儒林传》记载的经学家近20位。这些学者除了广招弟子传授学业,都撰有经学著作,其中不少人被举为贤良文学或五经博士,曾在京城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三国时期,还出现一位儒学大师王朗,因功封为兰陵侯。其封邑就在今台儿庄区西兰城村北,城址犹存。王朗撰有《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经学著作。其子王肃,也是著名经学家。曾先后为《尚书》《诗经》《论语》《三礼》《左传》等经典作注。他又借鉴《礼记》《左传》《国语》等名著,编撰《孔子家语》行于世,从不同角度论述治国理念以及用人等重大问题,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王肃袭封父爵为兰陵侯,死后葬在封邑附近。据清光绪《峄县志•古迹考》记载:“魏兰陵侯王肃墓,县东南二十五里(今台儿庄区兰城附近)。”由于这一地域儒学文化源远流长,经学氛围浓厚,自西汉以来形成了重视礼仪教化传统,居民长期接受正统思想熏陶,养成了谦谦礼让、循规蹈矩的风气。即使寻常农家,也都将耕读视为立身处世之本。清雍正《山东通志•风俗》概括魏晋之前滕县民风:“汉兴,叔孙通明礼乐,诸弟子共习,于是翕然大变,彬彬乎邹鲁之旧矣!”又概括峄县民风:“简朴务稼穑,士亦循循慕学有古风。”这种世俗民风主要体现在尊尊亲亲、敬老养老、孝悌礼让等方面。
  西晋初年,社会相对稳定,依然继承崇尚儒学传统,据《晋书•荀搭传》记载:“世祖武皇帝(司马炎)应运登禅,崇儒兴学。”“永嘉之乱”后,风行数百年的儒学日趋衰落,随着世家大族和许多知识分子流亡南下,素来以经学扬名海内的兰陵郡趋于沉寂。长期以来,兰陵一带传授经学方式,都是儒师开馆授徒,学生负笈门下。由于战乱频仍,弟子锐减,塾馆纷纷关闭。与儒学一蹶不振局面相反,佛教、道教和玄学却大畅其风。这种佞佛崇道谈玄风气古籍中不乏记载,《晋书.儒林传》云:“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造成儒学式微的原因很多,首先缘自残酷战争,当时天下兵戈纷攘,国破家亡,社会环境不利于弘扬儒学。史书强调,大动乱是导致儒学衰微主因,“自晋永嘉之后,运钟丧乱,宇内分崩,群凶肆祸,生民不见俎豆之容,黔首唯睹戎马之迹,礼乐文章,扫地将尽”①。儒学植根于农耕文明土壤,当中原饱受游牧民族践踏破坏后,失去了赖以发展的空间。国家四分五裂,战事连年不断,无论占据中原的少数民族还是偏安江南的汉族政权,都没有把传承儒学作为第一要务。无休止的动乱和灾难,在客观上为道教、佛教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使处于水深火热的民众得到虚幻的安慰和精神麻醉。与宣扬出世的佛教、道教相比,儒学理论明显滞后。儒家崇尚礼,提倡仁、义、孝、悌、忠、信,但在刀与火的残酷现实面前缺少了应对之策,由此导致了士大夫儒学信念危机。“古鄯已丘墟,乔木摇秋风。兰陵亦荒废,满目荆榛丰。”②在经历了长期大动乱后,曾以经学扬名海内的兰陵一蹶不振,衣冠礼乐,扫地俱尽。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