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的萧条与衰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16
颗粒名称: 一、经济的萧条与衰落
分类号: K237.1
页数: 2
页码: 175-176
摘要: 长期战争摧毁了社会经济,到处兵荒马乱,百业凋敝,黎民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发生战乱后举族南迁,任、薛、奚等世家也相继迁居到江南避乱。原本人烟稠密的兰陵郡十室九空,一派萧条景象。
关键词: 西晋 经济状况

内容

西晋初年,由于朝廷重视农业,督劝郡县开荒,“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以当时鲁南来说,因地处平原丘陵地带,又有河沼分布,百姓可以从事以农业为主的多种经营,生活相对稳定。晋惠帝永兴元年(304),东海王司马越在诸侯王争战中失利,返回封地重整旗鼓。他在下邳(今枣庄市台儿庄南)扩充实力后,再次起兵杀入中原,当时鲁南一带许多男子被强征人伍,家家户户还要为军队提供粮草。正当西晋王室自相残杀之际,更大的灾难降临到中原人民头上,活动在中国北方的匈奴大单于刘渊自称汉王,不久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自立为帝。与此同时,乌桓羯人乘虚人塞,卷人中原动乱,辽西鲜卑也兵指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永嘉五年(311),东海王司马越举兵征讨羯人首领石勒,因病死于项城,部众遭到石勒围杀,“勒以骑围而射之,相践如山,王公士庶死者十余万”®。司马越所部士兵至此死亡殆尽。此后,中国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中原陷人分裂混战局面近130年。
  长期战争摧毁了社会经济,到处兵荒马乱,百业凋敝,黎民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据《晋书•食货志》记载,当时北方各地“府帑既竭,百官饥甚,比屋不见火烟,饥人自相啖食”,“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流尸满河,白骨蔽野”。发生在十六国时期的战争属于民族战争,其特点是各民族之间相互仇杀,各族贵族势力为了既得利益而疯狂掠夺人口、财富和地盘,采用军事统治和民族压迫手段维持政权,将北方各族人民推人战乱、流离、饥饿和痛苦的深渊。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将大量农田辟为牧场,导致传统农耕区日益退化缩小,通都大邑夷为废墟,商业经济也由此急剧萎缩。
  少数民族统治者以武力征服为手段,推行一系列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他们将本民族人称为“国人”,将汉族人称为“晋人”,更有甚者,竟然侮辱汉族人为“汉狗”、“贼汉”。北方汉族人难以忍受种族迫害、精神折磨和生活煎熬,纷纷流离南下。当时枣庄一带也涌现了流民大潮,许多平民扶老携幼南下。萧氏素为兰陵望族,发生战乱后举族南迁,任、薛、奚等世家也相继迁居到江南避乱。原本人烟稠密的兰陵郡十室九空,一派萧条景象。南北朝时期枣庄又处于南北政权相互争锋之地,在长达170多年的对峙中,饱受兵燹战火之灾,西汉司马迁记述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景象不复再现。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