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力谏平冤的寒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13
颗粒名称: 六、力谏平冤的寒朗
分类号: K81
页数: 2
页码: 172-173
摘要: 寒朗(25~109),字伯奇,鲁国薛(今枣庄市薛城区)人。寒朗生于两汉之际,酷爱经学,博通《尚书》经传,成年后以教授《尚书》招生收徒,被举为孝廉。
关键词: 人物传记 寒朗

内容

寒朗(25~109),字伯奇,鲁国薛(今枣庄市薛城区)人。寒朗生于两汉之际,酷爱经学,博通《尚书》经传,成年后以教授《尚书》招生收徒,被举为孝廉。
  永平年间,有人向汉明帝报告,称楚王刘英与渔阳人王平、颜忠勾结,制作图谶,图谋不轨,明帝组织专人调查此案。“楚狱遂至累年,其辞语相连,自京师亲戚、诸侯、州郡豪杰及考案吏,阿附相陷,坐死徙者,以千数。”此案牵连到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藏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当时,寒朗以谒者身份代理侍御史,与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府属官共同审理。寒朗同情耿健等人的冤屈,上书说刘建等没有奸情,纯粹是他人所诬陷,并怀疑天下无辜受牵连的大多如此。明帝不相信寒朗的说法,就召寒朗进宫,问道:“刘建等即便如此,颜忠、王平等人为什么要牵连他们?”寒朗答道:“颜忠、王平自知所犯的是大逆不道之罪,所以牵连的人很多,希望表明自己无罪。”显宗道:“即使如此,四位大臣没有犯罪,为什么不早些上奏,案子审理完了,还(把他们)长久地关押到现在呢?”寒朗答道:“我虽考察他们没有事,但是担心国内还有别人揭发他们的奸情,所以不敢及时报上来。”明帝不愿意承认耿健等人为冤案,问话之中已显露出对寒朗的故意指责。至此,他自以为抓住了寒朗的把柄,斥责寒朗“吏持两端”,模棱两可,命人立即逮捕寒朗。
  左右侍卫正要将寒朗拉下去,寒朗知道从此可能再无机会表明自己的观点,故言:“希望讲一句话后死。小臣不敢欺君,只是想帮助国家罢了。”明帝也想借此追查何人与寒朗一起写了奏章,寒朗回道:“事前也知道有灭族的危险,所以不愿多连累别人,自己一人写成奏章,目的也只是希望陛下能有所醒悟。审查犯人时,办案人都表示谋逆造反乃十恶不赦之罪,臣子都应该痛恨,拷问无罪放出的话不如按供词抓捕进去,从而可以不承担包庇的责任。结果就是拷问一个连累十个,拷问十个连累百个。而公卿朝会议事时,陛下问及调查此案的得失,公卿大臣都是长跪在地下说,旧制叛逆大罪祸及九族。今天陛下才只办本人的罪,这是天下最大的幸运。但散朝后私下里无不知其为冤狱。我现在把要说的说了出来,的确是死而无悔。”听完寒朗的见解,明帝有所觉悟,不再逮捕寒朗,只是下诏叫寒朗出去。次日,明帝亲自到洛阳狱中审录囚徒,一次就释放出千余人,说明他已认识到冤狱的严重。不久,颜忠、王平在狱中自杀。依照当时法律,重要犯人自杀,主审此案者要负法律责任。寒朗主动投案,恰逢朝廷大赦,寒朗被免官,但未被逮捕人狱。
  寒朗审理楚王刘英谋反一案,勇于秉公办案,敢于冒死直谏,从而看出了这位大臣的忠诚和正义。寒朗不惧权势、刚正不阿的品格因此被载人史册,为后人颂扬。
  后来,寒朗又以孝廉被推荐为易县县长,迁济阳令,辟为司徒府。84岁时被荐为博士,在进京途中病故。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寒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