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代廉吏王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12
颗粒名称: 五、一代廉吏王良
分类号: K81
页数: 2
页码: 171-172
摘要: 王良,字仲子,东海郡兰陵(今枣庄市)人。王良年少时酷好读书,精通《小夏侯尚书》。王莽代汉后,曾屡次遣人征召王良人朝为官,王良皆称病拒绝人仕。他在故乡兴办私塾,教授学生1000多人。
关键词: 廉吏 王良

内容

王良,字仲子,东海郡兰陵(今枣庄市)人。王良年少时酷好读书,精通《小夏侯尚书》。王莽代汉后,曾屡次遣人征召王良人朝为官,王良皆称病拒绝人仕。他在故乡兴办私塾,教授学生1000多人。
  建武二年(26),大司马吴汉征召王良,王良没有答应。建武三年,他应征入朝,被授谏议大夫。王良多次向皇帝进忠言,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为人举止合乎礼仪,颇受朝廷的敬重。后来王良任沛郡太守,但其不愿在地方上为官,故行至蕲县时上书称病辞职。朝廷改任他为太中大夫。
  建武六年(30),王良代替宣秉任大司徒司直。他在任上忠于职守,生活简朴。其妻子儿女从不进入官舍,长期居住在故乡,终年在田间耕作,穿戴的是粗布,用的器皿都是瓦器。有一次,司徒史鲍恢有事到东海,经过兰陵,遂至王良的家看望王妻。王良的妻子穿着布裙拖着柴草,从田里回来。鲍恢以为是王家的女仆,便对她说:“我是司徒史,特意来捎带书信,想要见您家夫人。”王良的妻子告诉他实情,并称没有事情不需要捎书信。鲍恢绝没有想到大司徒司直的家庭如此寒苦,非常感慨。这件事情也反映了王良的为政清廉及对家庭的影响,真可谓一代廉吏。鲍恢回京后,此事逐渐传播开来。听到这件事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王良的。
  不久,王良因病回乡。一年后又被征召,他行至荥阳后病重不能继续前进,欲就近到一位朋友家进行调养。友人不仅没有接待他,而且责备他:“不有忠言奇谋而取大位,何其往来屑屑不惮烦也?”也对王良数次辞职又重新人仕、往返奔波、一心谋取高位不以为然。王良听到朋友的指责也很惭愧,立即返回故乡,从此不再人仕,面对朝廷的屡次征召,王良总是称病不出。他的这种行为也招来另一方面的非议,博士范生就认为,王良等用拒绝征召的方式抬高自己的身价,实际上他们“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只是一味钓采华名,欲借此得到三公之位。这个评价虽然就当时社会风气而言一针见血,但王良的急流勇退则更为难得。
  后来光武帝驾幸兰陵,派遣使者问候王良,王良已病重不能说话。光武帝诏令免除王良的子孙在乡邑中的劳役,后来王良以布衣终老故乡。
  范晔曾评论王良:“王良处位优重,而秉甘疏薄,良妻荷薪,可谓行过乎俭。然当世咨其清,人君高其节,岂非临之以诚哉!”对王良的廉洁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良
相关人物